论手工制作课对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12.44 KB
- 文档页数:1
工艺美术培训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影响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培训和学习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有所改变。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很多人仍然存在审美情趣欠缺的问题。
因此,通过工艺美术培训,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培养良好的审美品味,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水平。
首先,工艺美术培训能够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包括陶瓷、织物、雕塑等。
通过观摩这些作品,学生将能够了解到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他们将学习到如何通过线条、色彩、纹理等艺术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多样化的视觉体验将使学生的审美视野得以拓展,提升他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其次,工艺美术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工艺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的风格特点,学生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眼光。
他们将学会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对艺术作品的品味和品质的认识。
这种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验各种艺术形式,进而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此外,工艺美术培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工艺美术的技巧和方法,学生将有机会进行实践和创作。
这种创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设计和制作艺术品,让他们的创意得以发挥和展示。
这种创作的过程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此外,工艺美术培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技巧。
在工艺美术培训中,学生将亲自动手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学习到各种手工技巧和艺术技巧。
通过实践的过程,学生将逐渐掌握精细的手工操作,培养对材料和工具的敏感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制作水平。
这种手工操作的经验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艺美术制作的过程和要领,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浅析大学手工制作课程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和意义“文化育人”是中国本土生长的概念,其含义十分丰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论述充分表达了文化和文化育人的意义。
一、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字面看“文化育人”同时涉及文化、教育和人三个方面。
有学者研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
文化既是教育之根,也是教育的手段。
(一)关于文化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化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由此可见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内涵也因此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文化的本质就只有“人化”和“化人”。
“人化”是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武装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深刻。
“化人”则体现着教育在人与文化间双向构建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和大学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教”有传授的意思,“育”则是根据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
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不同,教育有很多种类型和方式,高等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类,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文化传承、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能,每一种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存在的基本价值和终极意义皆在于育人。
2021年袁贵仁就指出,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才的,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缺乏文化视野,忽视文化的作用,甚至背离文化的要求,譬如教育中重视工具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传授与掌握,而忽略思想、灵魂和智慧的培育,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
手工制作与美术教育实践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是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然而,它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审美素养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的体验和机会,帮助他们发展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首先,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筋思考如何将材料组合在一起,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这种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绘画、雕塑和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其他领域。
其次,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动手的重要性。
然而,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
通过手工制作,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完成每一个步骤,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而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来创作艺术作品,这同样能够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非常重要,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加灵活和自信。
此外,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颜色和形状来创作作品。
这要求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手工制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学会欣赏和创造美。
而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艺术作品,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尽管手工制作和美术教育实践有着诸多益处,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工艺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工艺美术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通过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工艺美术教育也扮演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工艺美术教育如何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与传承,并探讨培养和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首先,工艺美术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工艺美术作品注重细致的雕琢和精湛的工艺,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需要仔细观察和处理细节。
这种注重细节的态度使学生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细微差别,从而培养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通过创作和学习,学生们可以将这种注重细节的态度延伸到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出尊重、关怀和体贴他人的品质。
其次,工艺美术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承。
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材料、创作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种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分析的能力,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还需要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进行探究和评价。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人文精神。
他们可以从传统的工艺技巧中获得灵感,将其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作品。
这种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是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此外,工艺美术教育还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承。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这要求学生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和欣赏不同的创作观点,并将个人才能与集体智慧结合起来。
通过合作创作,学生们可以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和挑战,相互鼓励和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在工艺美术创作中有着重要意义,也在学生日后的社交与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具备合作与共享的人文精神,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发展。
运用陶艺制作提高学生审美一、陶艺制作的意义和好处陶艺制作不仅是一项手工艺艺术,在现代教育中也被广泛运用。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
具体而言,它的意义和好处包括: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艺作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艺制作是一项自由创作的过程,学生可以随着自己的想象进行造型,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陶艺制作需要手工操作,需要学生反复琢磨、用力揉搓,同时也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纠错。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制作陶艺作品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学生在完成作品时会感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5.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陶艺制作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二、陶艺制作的过程陶艺制作包括五个主要步骤:准备材料、翻压黏土、塑造造型、装饰涂釉、焙烧成型。
下面对陶艺制作的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1.准备材料: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黏土、工具、成型模具、灯泡等。
根据不同的陶艺作品,需要不同的材料和工具。
2.翻压黏土:将松散的黏土放在桌面上,用力揉搓并翻压,使它变得坚韧。
3.塑造造型:将黏土分解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用手轻轻捏出,再慢慢的揉捏、描绘,最终形成完整的造型。
4.装饰涂釉:可以使用各种颜色的涂料、印章等进行装饰,涂上釉料之后,放到烤箱中进行烧制。
5.焙烧成型:将加工好的作品放入烤箱中进行高温焙烧,让阳光和火焰的力量捏合好作品,使其变成陶器,变得坚硬、不易磨损,完美完成。
陶艺制作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手段,它与艺术教育的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敏感性和欣赏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介绍几个具体的方法:1.提供多样化的创作素材:为了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创作素材,如形状、颜色、质感等方面。
学校工艺课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作为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工艺课给予学生锻炼审美能力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工艺课的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实践经验三个方面来讨论学校工艺课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工艺课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非常有利。
与其他学科相比,工艺课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制作手工艺品、绘画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限于书本和教师的要求。
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创意进行设计和落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
其次,工艺课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
在传统的工艺课上,老师通常会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品,并通过讲解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然而,现代的工艺课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例如,老师可以带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让他们亲自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意图。
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手工艺品制作比赛,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艺术。
最后,学生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艺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艺术品来提高审美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以及技巧的掌握。
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学生能够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巧。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作品。
然而,虽然工艺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由于工艺课通常占用较长的时间且耗费较多的资源,学校往往无法提供充足的装备和设施。
因此,学生的实践机会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工艺课的教师素质也是提高工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只有具有丰富工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浅析大学手工制作课程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和意义作者:刘建兰,张逸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8期摘要: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传承和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
现代大学教育往往重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也就随之产生,文化育人精神植入通识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工制作课程就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文化;手工制作;育人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41-03“文化育人”是中国本土生长的概念,其含义十分丰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论述充分表达了文化和文化育人的意义。
一、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字面看“文化育人”同时涉及文化、教育和人三个方面。
有学者研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
文化既是教育之根,也是教育的手段[1]。
(一)关于文化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化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由此可见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内涵也因此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文化的本质就只有“人化”和“化人”。
“人化”是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武装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深刻[1]。
“化人”则体现着教育在人与文化间双向构建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和大学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教”有传授的意思,“育”则是根据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
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不同,教育有很多种类型和方式,高等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类,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工艺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竞争力的重要性引言:如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学术知识的扎实掌握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形式,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培养创造力、拓展思维方式和加强实践能力三个方面阐述工艺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创造力工艺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艺术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设计和手工制作来实现他们的创意。
这种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学生在工艺美术教育中的不断实践和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而创造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在各行各业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学生就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问题,提出创新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正是因为工艺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具备了在现实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能力。
二、拓展思维方式工艺美术教育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局限在理论的学习上,大量依赖书本知识的灌输。
然而,工艺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分享和反思,帮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多元化观点的形成。
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艺术的技巧和概念,还需要探索手工材料的特性和运用方法。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学生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时候甚至能够触发他们的创意和灵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能力工艺美术教育让学生亲手参与到制作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学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通过亲身制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艺术知识和技能。
同时,通过实践过程,学生体会到了人为制造的作品背后的耐心、细致和坚持,培养了学生压力下调整心态的能力。
工艺美术教育对改善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工艺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
它通过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工艺美术教育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工艺美术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运用和艺术形式,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逐渐形成感知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眼光。
他们能够从细微之处感受到艺术品的美妙之处,理解艺术的价值和内涵。
这种审美的提升不仅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装饰和美化有所帮助,而且对他们学习和工作中的判断和决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工艺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在实践中创作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们通过不断实践和尝试,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培养了对事物独特的观察力和发现美的眼光。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和求新求变的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发展,还有助于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此外,工艺美术教育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工艺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释放内心的情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他们通过亲手创作的作品,感受到自我和世界的和谐与美好,增强了自信心和幸福感。
此外,工艺美术教育也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这种身心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充分发挥工艺美术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师们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背后的文化,让他们学会欣赏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作品。
工艺美术教育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与启迪引言工艺美术教育作为一门涵盖了设计、制作和欣赏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对学生的美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工艺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美学素养。
本文将探讨工艺美术教育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与启迪。
一、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工艺美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和分析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孩子们对于美感的感知能力是天生的,然而,通过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他们可以学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美感的内涵。
对于孩子来说,工艺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学习工艺美术,学生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工艺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培养其对细节的敏感性。
学生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技艺的实践探究,能够提高其艺术思维和判断力。
例如,在学习陶艺时,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泥块的质地和形状,通过掌握技巧和运用想象力,塑造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这种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工艺美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技术的运用,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形式和风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纺织品设计中,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质地和图案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独特美感,培养自信心和自主性。
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工艺美术教育通过绘画、雕塑、陶艺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语言表达以外的另一种方式。
艺术作品是学生情感的寄托和表达,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提高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结论工艺美术教育在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