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

建议》

第一篇: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

近十余年来,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社会创新的动向。社会企业就是在各国社会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朵奇葩。其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来自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创新驱动,众多非营利组织由于受成本上升、政府拨款或捐赠减少、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亟待找到一条公益创新的路子;二是来自私营部门的社会创新驱动,有着丰富市场经验并积累了财富的私营部门出于企业社会责任,谋求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社会的问题。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多元混合型社会组织,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于社会企业具有专业性、公益性、服务性和非政治性等特点,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各国政府都很重视从政策层面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成立了“社会创新与公民参与办公室”(sicp),旨在促进政府与私营企业、社会企业家和公众之间的伙伴关系;英国政府相继制定了“社会企业:迈向成功的战略”、“社会企业行动计划:勇攀高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规划、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使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创办了专为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的社会企业——格莱珉银行,其成功模式几乎推广到世界各国,尤努斯因此获得xx年诺贝尔和平奖。

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大体从xx年左右起步,涌现出了如深圳残

友集团、杭州携职旅社等一批优秀的社会企业。近年来,一些地方党政部门也开始关注社会企业的发展。如,xx年6月,北京市委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文件中提出要“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xx年,佛山市南海区设立200万元的社会创新基金,探索基于实践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顺德区也建立了企业化运作的法定机构——社会创新中心,探索进行社会企业家培训和社会企业研究,并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公益项目等。

我国社会企业发展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社会各方面对社会企业认识不足,对其公益性多存疑虑。不仅政府官员,包括学者、媒体和公众,都存在一定程度认识不足的问题。社会企业的公众知晓度低,媒体报道不多,许多从事社会组织、公益事业、社会服务等相关职业的人也对社会企业不甚了解,一些采用社会企业运作模式的组织和个人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企业的内涵。多年来市场经济不规范导致的社会信任不足及公共伦理危机的消极影响,使得人们难以接受“用市场谋公益”的善意推断,对社会企业公益性产生怀疑。

二是社会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公益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从市场运作能力看,无论依托既有体制的公益创新模式还是积极引进市场机制的社会创新模式,大多数社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核心竞争力,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温饱阶段,难于谋求应有的市场份额;从公益创新能力看,社会企业在资助方式、受益对象与受益程度、激励机制、学习能力改进等诸多方面有待突破。

三是社会企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有关社会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地方政府也多在观望。既有的政策法规中,有许多不利于社会企业发展的规定;理论界也多属探索性研究,有关社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尚未展开。

根据国内外社会企业发展的实践,就促进我国社会企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明确社会企业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非营利属性,加强对社会企业的监管,促进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首先,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会企业定期实行公益认证,以界定其内涵、外延及属性。建议先由地方政府(如北京、深圳、佛山等)进行试点制定社会企业的认证标准,再推广成为全国适用的社会企业标准。政府根据标准给予社会企业优惠政策,并鼓励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有限利润分配,可促进社会资本对社会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其次,要帮助社会企业建立自律机制和行业性的互律、他律机制,推动社会企业通过问责和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益意识,努力形成公益导向的行业氛围和社会氛围;最后,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企业的评估体系及必要的政府监管体系。通过定期开展的社会企业评估,奖优罚劣,提升社会企业的公开透明度,获取社会各界的认同。

第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从社会组织推进的角度看,对于那些有条件发展成为社会企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或基金会,应鼓励其探索走上社会企业的发展道路;对于那些关注并支持

社会企业发展的基金会,要从政策及制度上尽可能给予各种优惠倾斜,帮助基金会支持社会企业的发展;对于那些致力于专业培训、信息网络建设、项目管理等活动的支持型组织,要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对社会企业的专业培训、信息网络建设、项目管理等,并为这些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政府推进的角度来看,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推动各级政府向社会企业购买服务,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对社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指定公益性较强的特殊领域,如就业支持、教育扶贫、社区发展等,鼓励社会企业积极进入,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限制恶性竞争,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拓宽市场空间。

第三,尽快将促进和规范社会企业发展纳入政策体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颁布专门立法,如韩国;二是通过修改和调整现行法规,把社会企业纳入现行法律框架内,如美国、英国等;三是出台有关社会企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或其他相关规定,倡导社会企业的发展,如香港。根据我国的现状,宜尽快将促进社会企业发展提到各级政府工作议程上,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社会企业的战略规划及其制度框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研究制定有关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地方法规。组织力量研究梳理现行法规,对那些不利于社会企业发展的现行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第二篇。创新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发展创新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发展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

主题。煤炭企业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煤炭企业必须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来加强企业党的建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企业党建创新的先导。要在继承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握时代特点,立足新的实践,以观念的创新推动企业党建的创新。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员个人价值理念。认识到党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不仅是党员个人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工作,作用于企业。二是要树立党员有利益需求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事求是地承认党员有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只要党员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众利益、企业利益不矛盾,党组织就有保护党员合理个人利益的责任。三是要树立科学的党员先进性评判理念。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重态度、重精神,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仅要有老黄牛精神,还要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成为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四是要树立积极的党组织维权服务理念。党组织要协调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营造互助互爱、和谐的环境氛围,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这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明确目标、完善机制是企业党建创新的保证。一是完善目标机制,实现企业党建工作目标与生产经营目标有机统一。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工作管理等制度,明确党员先进性具体标准和要求。在完善自身工作目标的同时,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动

员党员群众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共同奋斗。二是改善决策机制,实现党建工作决策与企业生产中心任务有序衔接。党组织在集体决策、参与决策、监督决策的过程中,加强民主管理,畅通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旗帜鲜明地发挥政治领导和监督保证作用。三是完善组织机制,实现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用制度约束人激励人。建立健全厂、车间两级党组织,选拔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领导和协调水平强的同志从事党务工作。同时,严把入口关,在确定发展对象和吸收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前实行“双公示”制度,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从源头上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通过完善目标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优化党建工作环境,激发党建工作的动力。

融入生产、服务职工是企业党建创新的方法。一是要实现由“围绕型”向“融入型”的转变,进一步树立主动融入企业发展大局抓工作的意识,以“大党建”的指导方针,坚持将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经营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使党政同心,相互融合,形成合力,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双赢双强。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向“创

新型”的转变,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条件的要求,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积极将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引入到企业党建,丰富党建工作方法,拓展党建工作平台,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同时,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实际,通过严把“立项、实施、评价”三关,扎实推进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三是要实现由“管理型”向“服

务型”的转变,营造政通人和、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创新服务载体、深化服务内涵、增强服务实效等方法,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和激励机制等,进一步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达到温暖人心、凝聚人心、赢得人心,从而使党组织更具战斗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第三篇:创新途径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文章标题:创新途径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xx企业具有地域偏远、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职工整体素质较低、职工生活相对艰苦等特点,做好xx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保持xx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途径、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xx实际

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灵活多样。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改革符合发展的客观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易于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接受。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把企业精神融到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全方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之中。

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细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随着xx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想在市场上求存图强,就必须从细节入手,加强精细管理。精细管理就是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通过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强

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精细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的有效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细管理工作的良好互动,极大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职工的思想问题往往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实践来看,思想政治工作若不从关心解决职工冷暖和实际需要出发,不认真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必然被群众所唾弃。

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首先要精心设计、组织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主旋律活动。按照“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有力促进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努力把思想层面的精神实质贯通于活动中,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潜移默化、以典型宣传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变“说教式”、“号召式”、“命令式”为“讨论式”、“鼓励式”和“引导式”,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渗透作用,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总结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来影响广大干部职工,使职工学有典型,比有榜样,赶有先进,超有信心。

同时注重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硬件建设。通过硬件的投入与建设,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影响

力和感染力,使职工在积极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的目的。

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可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总结表彰会、政工例会、书记汇报会、宣传报道例会等;建立精神文明专项资金,对精神文明取得成效的单位进行表彰,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宣传工作者、优秀报道员进行物质奖励,使其政治上有荣誉,岗位上有地位,物质上有利益,从而在全矿上下形成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做到年有大纲、季有安排、月有考核落实,推行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行政干部“一岗两责制”、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制、思想政治工作考评制、党员责任区等制度,有效地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虚化、软化、弱化问题。

创新政工队伍建设,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证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的政工干部队伍。同时还注重加强对企业政工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帮助政工干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去。(张海生)

第四篇: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企业发展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企业发

企业竞争的焦点已从物质资本与市场的竞争转向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企业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创造型人才,对此,王会董事长早就明确了“科技兴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企业“人才战略”,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型的员工融入到企业建设的全过程。

为加快员工成才,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富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公司着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以能为本”的管理精髓,精心培养中高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各种成才锻炼和发挥的机会,促使他们早日成为专业骨干。由于企业善于识才,敢于用才,诚心护才,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员工已进入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成为职业经理、主任、工程师、建造师等等,处处无不体现房建集团重才、育才、用才的“人才战略”。

房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尽情挥洒、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我们应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量才适用,结合工作实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争做创新型员工,我们责无旁贷,要敢于超越自我。企业需要的创新是结合实际工作,具有前瞻性、可行性、效益性,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深入实际工作的作风,创造性开展工作,这也是每个企业员工考虑的出发点。集团大力倡导以创新立业,为企业

建功,来发掘每个员工的才能和潜力,因为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会在危机面前知难不难,逆势而上,才会使人才常新,企业常兴。作为房建人,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树立创新意识,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房建集团的各项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在这样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发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让不断学习、永远创新的机制根深蒂固地植入我们的企业,充分展现出企业的蓬勃与活力,为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建设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使各项管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

xx-5-48:14:11编辑:田野半月谈网

编者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前中国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将投身公益事业作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选择,积极组织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公益志愿服务。对公益精神的认同与呵护成为当代青年人群体引人注目的新亮点,“公益青年”已闪亮登上时代舞台。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本刊特别刊发此文,与读者共同追寻公益青年的脚步,感受青年公益的蓬勃力量。(《半月谈内部版》xx年第5期)

大学生志愿者为“课后四点班”的孩子辅导功课。“课后四点班”搭建爱心传递的舞台

4月末的一个周六下午,北京海淀区肖家河社区的一间临时教室里,6个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志愿者们是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过来的,而参加辅导班的孩子们则是周围外来打工者的子女。

“当孩子们问我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可以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了”,xx年出生的郭晓月在当天的服务日记里写道。

肖家河是海淀区外来农民工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常住人口有4000多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多达5万人,其中务工人员子女有1500多人。以前,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每天下午4点放学之后经常处于无人看管和照顾的状态,很多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下降。这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病。

xx年,一个名为“课后四点班”的公益项目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温暖。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发起成立,每天下午四点孩子们放学之后,大学生志愿者们便会过来辅导他们做功课,教授他们一些兴趣特长,学生家长不需要交一分钱。

如果没有“课后四点班”,11岁的左宏磊此时应该还在家中独自玩耍。父母都在附近打工,虽然他还有一个姐姐,但姐姐远在石家庄上大学。这个略有些腼腆的男孩告诉半月谈记者:“这里有大学生哥哥姐姐过来辅导,有些不会做的课后作业他们一讲就明白了。在这里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比一个人待在家里好多了。”4年来,在这里上课的孩子由最初的30人发展到200多人,来自海淀区多所农民

工子弟学校。“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主要给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辅导、周末选修课等服务。”大学生吴桐现在是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介绍,目前这一项目吸引了3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

“春晖支农开发”创新“造血式”公益

春晖青年公益发展中心是5年前由位于江苏无锡的江南大学的大学生发起成立的。这些年来,随着公益项目的运作日趋成熟,规模越来越大,春晖逐渐走上了一条与“课后四点班”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公益创业”。公益创业是一个新兴领域,主要运用企业的经营手段来实现社会公益目标,通过自身的运营而不是依靠募捐获得公益资源。

xx年,春晖的15名大学生志愿者远赴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乡坝滩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中,他们得知石门乡盛产大枣,且品质优良,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受制于落后的交通、薄弱的市场意识和开发能力有限等因素,大枣价格一直被枣贩控制,枣农受益很少。

“那时候我们认识到,帮助当地枣农开发和推广石门大枣、提高附加值可以极大缓解当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多方面社会问题。”项目负责人之

一、xx年出生的大学生张龙说。随后,春晖联系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三位教授一起赴石门乡开展调研,联合当地大学生和枣农成立了枣农合作社,并设立春晖支农开发项目组。当年,枣农合作社运作良好,大枣收购价较往年每斤提高了2元多。

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春晖于xx年下半年成立了支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市场运作开发石门大枣及同类的西部农产品,既逐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教育、卫生等条件,又培养了青年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公司的利润除了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全部用于当地的教育改善等公益事业。

张龙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针对公益创业的政策还比较少。春晖支农公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年公益背后的公益青年

马煜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报名成为北京志愿者服务平台蓝立方的志愿者后,他就一直坚守岗位,兢兢业业,终于凭借自己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在xx年成为蓝立方的站长。

“我喜欢将快乐融入这份志愿工作,不仅能高效率完成任务,还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始终洋溢着笑脸的马煜时对半月谈记者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调整蓝立方站点期间,每天带领志愿者们一起工作至深夜,边搬运棚子边齐声歌唱,虽然很累却充满欢乐。

大学生群体天然地成为公益青年的主力军,而很多企业、单位的在职青年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年27岁的杨丞琳是一位在京工作的白领,3年前她就参加了爱心家园义工联。现在,她每周坚持抽出至少一天的时间在老年福利院服务,与老人们聊家常,为老人们做拿手的饭菜。

“他们总让我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善待老人就是善待父母。”杨丞琳说,“这里的老人们都很喜欢我,他们喜欢给我讲年轻时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不少人生的智慧。”

像杨丞琳这样的在职青年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专业的技能与较高的素质,在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中,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蓬勃的青年公益凸显社会整体进步

据中国社科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xx)》的统计,到xx年底,我国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达43.9万个,慈善活动公益项目的开展日益频繁。其中,青年公益组织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北京奥运志愿服务、汶川抗震救灾到服务大型赛事、参与西部计划、关怀困难群体等重大社会议题中,中国青年的公益参与均成为解难事、办大事的重要支撑。青年人彰显自身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为中国“80后”、“90后”的集体形象树立起美好、积极的标杆。

青年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巨大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疑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在公益活动中,青年人身上闪耀的那种守望互助、无私忘我以及爱心传递,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最好诠释,而青年公益事业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青年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民的平等性和参与性。公民参与社会公共

事务、表达社会关怀以及公益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环保、扶贫、教育等诸多领域,青年群体的参与意识和公益精神越来越强,并逐渐同政府力量形成合力,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助推青年公益仍需完善制度设计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课后四点班”,吴桐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一项目得到了更多肯定和重视,忧的是受到了场地和资金的掣肘。目前,“课后四点班”使用的是肖家河居委会的一间平房,面积小,并且随着肖家河社区的拆迁改造,孩子们的这方课后园地也可能失去。“整个项目基本就是往里搭钱,大家完全凭着一腔热情在做事。”吴桐说,“课后四点班”作为共青团北京市委“社区青年汇”的项目之一,每年仅得到5000元资助。

尽管如此,吴桐面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因为,从xx年起,北京市出资上亿元,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将购买约300个低成本、高质量的公益服务项目。目前,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课后四点班”的烦恼有望得到解决。

共青团北京市朝阳区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文丁认为,与大多数民间社会组织一样,青年公益组织必须尽快从身份困境、资金困境与管理困境中走出来,才有可能不断成长和发展,并发挥出最大的公益价值。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向半月谈记者表示,对于青年公益的发展,要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有效

的激励机制,包括公共财政上的激励和政策上的扶持。可以将公共预算这种资本化资源和公益性的非资本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青年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寓于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之中。民政部部长xx曾指出,制度建设是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在社会管理创新走向深入,慈善公益制度逐步健全的背景下,青年公益定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与价值。(祝伟马晓远)让青春之歌唱响改革发展主旋律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中国共青团90年的辉煌历史,是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90年,穿越两个世纪的“青春之歌”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各级团组织努力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带领中国青年持续奏响“我与祖国共奋进”的时代主旋律。我们欣喜地看到,共青团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仍在不断加强,以广大团员为主体的当代青年在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也更加凸显。

积极投身科学发展实践已成为当代青年的实际行动。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广大青年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为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

岗位能手”等团组织活动品牌越擦越亮,成为广大青年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科学发展实践的有效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级团组织的推动下,以个人创业带动社会就业成为当代青年投身改革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选择。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群体,被彰显个体选择的时代赋予了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这使他们展现出更多的独立和自信,也造就了不断壮大的自主创业群体,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当前,各级团组织围绕青年创业开展了大量的帮扶活动,对整合社会资源、扶持青年创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级团组织的领导、推动下,各种公益志愿者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公益志愿精神日益成为当代青年的崭新精神风貌。从事公益志愿活动,参与公益志愿组织,投身公益志愿事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当代青年的选择。青年群体中公益志愿精神的成长,为中国公益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当代青年仍然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一代。

青年强则国强。我们相信,在中国共青团90年高高飘扬的旗帜下,当代中国青年必将展现出更多令人振奋的特质,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积极行动,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谱写更为辉煌的篇章。(王新亚)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