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及其对生物膜早期形成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59.62 KB
- 文档页数:9
LuxS基因缺失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特性、耐酸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等。
LuxS基因是编码小分子信号分子的关键基因,参与淀粉样多糖(EPS)的合成和细菌互作,已被证明在多种细菌中对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LuxS基因在变形链球菌中的生理作用尚不清楚。
因此,研究LuxS基因缺失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特性、耐酸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变形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原菌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将构建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并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研究LuxS基因缺失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特性、耐酸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具体实验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LuxS基因敲除突变株。
(2)生长特性: 在不同的富含和缺乏表面粘附素的富营养培养基上培养菌株,比较菌株生长速率、生长曲线等生长特性。
(3)耐酸性: 培养菌株在pH为4.6的PBS缓冲液中,比较菌株的存活率、生长状况等耐酸性。
(4)蛋白表达: 利用质谱技术,比较变形链球菌野生型菌株和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菌株中的蛋白表达差异。
3. 预期结果与意义预计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的表型特征与野生型菌株有所不同。
首先,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可能会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和增殖速率产生影响。
其次,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可能对变形链球菌的酸耐受性产生影响。
最后,将通过质谱技术比较野生型菌株和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中的蛋白表达差异,从而揭示LuxS基因在变形链球菌中的生物学功能。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变形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原菌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同时,也为在变形链球菌等多种病原细菌中进行LuxS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探究LuxS-AI-2对柠檬色明串珠菌37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篇一探究LuxS-AI-2对柠檬色明串珠菌37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探究LuxS/-2对柠檬色明串珠菌37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一、引言生物被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结构,能够抵抗环境压力和药物作用,因此对许多临床和工业应用中的细菌感染问题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柠檬色明串珠菌37(以下简称LM37)作为一种常见的细菌,其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中,LuxS/-2信号分子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LuxS/-2对LM37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为防治相关疾病和解决工业中的细菌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LuxS/-2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细菌中的信号分子系统,它通过调节细菌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
近年来,研究表明LuxS/-2在多种细菌中均具有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
因此,探究LuxS/-2对LM37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细菌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遗传机制和生态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为控制和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菌株为LM37及其LuxS基因敲除菌株。
实验中所用到的试剂和仪器均符合实验要求。
2. 方法:(1)构建LuxS基因敲除菌株: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LM37的LuxS基因敲除菌株,以研究LuxS基因在LM37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
(2)生物被膜形成实验:采用微量结晶法检测LM37及其LuxS基因敲除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情况。
(3)分子生物学实验: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手段,检测LuxS/-2信号分子系统在LM3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LuxS基因敲除对LM37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与野生型LM37相比,LuxS基因敲除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
大肠杆菌密度感应缺陷株中LuxS的表达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王倩;白桦;黄正蔚【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年(卷),期】2014(30)3【摘要】目的:研究在大肠杆菌密度感应缺陷株中表达LuxS蛋白对于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方法:在大肠杆菌密度感应缺陷株MDA12中表达LuxS蛋白,继而通过Real-time PCR检测菌株间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结果:野生株中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motA、motB表达量约为MDA12的2~5倍,而表达了LuxS蛋白的MDA12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则为6-8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肠杆菌密度感应缺陷株内表达LuxS,可以恢复其密度感应系统继而恢复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页数】4页(P212-215)【关键词】密度感应;生物膜;LuxS蛋白;AI-2【作者】王倩;白桦;黄正蔚【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教研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体牙髓病科.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1【相关文献】1.luxS/AI-2密度感应对缓症链球菌生物膜致病力的影响 [J], 陆笑;翁春辉;王劲茗;刘少娟;刘芹;林珊2.大肠杆菌密度感应缺陷株中sahH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 [J], 王倩;黄正蔚3.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高表达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J], 何智妍;王玉霞;黄正蔚4.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缺陷株生物膜细菌活力和黏附作用的影响 [J], 芦起;钟海英;林丽华;林雅茵;杨锡强;余加林5.动态观察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生物膜的形成 [J], 任志明;于丹妮;韩育植;张文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uxS基因缺失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张耀超【摘要】目的:观察LuxS基因突变对变异链球菌生物性状的影响.方法:将变链菌标准株和LuxS突变株分别培养于TSA、TSA-Cmr、BHI培养基培养48 h,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常规生化检测、革兰染色涂片观察和生长曲线,比较两种菌株的生长特性;体外建立LuxS基因突变株和标准株的生物被膜模型,结晶紫染色,观察比较两菌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结果:在含氯霉素的TSA-Cmr固体培养基中增塑,标准株基本不能生长,而突变株的生长状况基本正常.在不含氯霉素的TS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两种菌株的菌落形态没有明显差别,革兰染色镜下观察,可见标准株菌体呈长链状排列且相互缠绕,而突变株菌体多呈短链状排列,形成长链的较少.生长曲线观察发现:两菌株在生长模式上基本一致,均呈典型的“S”型曲线,只是在进入生长的稳定期后,两者在细菌饱和度上有一定差异,即11.5 ~22.5 h之间各时间点标准株的A值均明显高于LuxS突变株(P<0.05).在BHI培养基中两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结构存在差异:标准株形成光滑且均匀分布的生物被膜,而突变株的生物被膜形态较粗糙.结论:LuxS基因突变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生物学性状有一定影响.%AIM: To observ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film formatin properties of LuxS mutantrnstrai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METHODS: Streptococcus mutans wild strain and LuxS mutant strain were cultured in TSA, TSA-Cmr and BHI respectively for 48h.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strains were observed by colony formation, Gram-staining, routine biochemistry test and the growth curve. Biofilm formation properties of the two strains were compared through crystal violet dye method. RESULTS: Wild strain could not grow on TSA-Cmr solidmedium containing chloromycetin, while LuxS mutant strain showed normal growth. When grown on TSA-Cmr solid medium without chloromycetin, colony morphology of the two strains showed no difference. When observed under a microscope , the wild strain presented a long catenation and relatively twisting form while the LuxS mutant strain presented a short catenation form.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growth curve of the two strains except that the A values of the wild strain in stationary phas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utant strain (P < 0.05 ). Both strains could form biofilm on BHI medium. However, the biofilm of the LuxS mutant strain showed a very rough appearance, while the wild strain showed a relatively smooth, confluent layer. CONCLUSION; Luxs mutation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affect the architecture of biofilm.【期刊名称】《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022)009【总页数】5页(P499-503)【关键词】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生物学性状【作者】张耀超【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2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以下简称变链菌)是G+性微需氧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而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并与牙菌斑生物被膜的形成密切相关。
动态观察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生物膜的形成任志明;于丹妮;韩育植;张文娟【摘要】目的: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变形链球菌(变链菌)lngbritt C国际标准株及luxS基因缺陷株不同时期生物膜形成的差异.方法:建立以玻片为载体的生物膜模型,分别取两菌株6、18、24、48 h的生物膜,观察不同时期两菌株生物膜与玻片的黏附程度,吖啶橙(AO)荧光染色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及时观察生物膜形态及细菌之间相对活动度,并对不同时期的生物膜标本进行处理和保存,观察3个月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生物膜形态有无改变.结果: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可对孔板内生物膜进行直接动态观察,镜下两菌株生物膜形态多样;6 h开始出现细菌聚集成膜,18~24 h 形成最佳,与玻片黏附牢固而不易冲掉;48 h标准株生物膜附着于玻片能力较缺陷株弱,易整体滑落;两菌株生物膜标本经处理保存3个月后镜下形态未发生改变.结论:变链菌标准株与luxS基因缺陷株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空间立体结构,形态多样,且在不同时期、生物膜形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及黏附力不同.【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0(038)012【总页数】4页(P1044-1046,后插4)【关键词】链球菌,变异;基因,细菌;生物膜;吖啶橙;显微镜检查【作者】任志明;于丹妮;韩育植;张文娟【作者单位】300020,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00020,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变形链球菌(变链菌)为目前公认的口腔常见致龋菌,牙菌斑是典型的生物膜,为龋病和牙周病发生的始动因子。
luxS基因是密度感应分子AI-2形成所必需的,在变链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2]。
本实验通过建立变链菌标准株及luxS基因缺陷株的生物膜模型,采用活性染料吖啶橙(AO)改进法进行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菌株不同时期的生物膜,以明确luxS基因对变链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RgpAc基因对变形链球菌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谢苗苗;吴补领;闫文娟【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年(卷),期】2013(29)9【摘要】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RgpAc基因缺失对生物膜形成、生物膜结构及细菌胞外多糖形成的影响。
方法:采用变形链球菌野生菌株和RgpAc基因敲除菌株,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量的测定、生物膜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及细菌胞外多糖形成量的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变形链球菌RgpAc基因敲除菌株的生物膜形成量比野生菌株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低倍电镜下观察生物膜结构菲薄松散,细菌在釉质表面的粘附量少,高倍电镜下观察细胞外基质减少。
结论:变形链球菌RgpAc基因被敲除后,细菌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结构疏松,同时细菌产糖量下降,细菌对生物膜的粘附性降低。
【总页数】5页(P791-795)【关键词】变形链球菌;RgpAc基因敲除菌株;生物膜;细胞外多糖【作者】谢苗苗;吴补领;闫文娟【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1【相关文献】1.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D基因失活菌株的致龋特性研究 [J], 赵红萍;吴补领;苏凌云;刘艳丽;于世宾;2.猪链球菌2型中国强毒株05ZYH33ofs基因敲除突变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李敏;王晶;史沛举;郭静静;杜骁杰;李先富;王长军;潘秀珍;高基民3.基因芯片技术在变形链球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J], 曹元书;刘兴容4.高致病性2型猪链球菌plcR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J], 陈恬;李明;赵岩;殷素鹏;姚新月;钟秋;谭银玲;胡福泉5.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对唾液变形链球菌和牙菌斑的影响[J], 杨德琴;刘天佳;曹福娴;杨锦波;刘建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失对生物膜结构的影响探究汤洪;罗诗豪;肖帆;曾宪晶【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4(31)10【摘要】目的探究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与标准株在生物膜结构上的差异。
方法采用釉质磨片为载体,将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及luxS基因缺陷株按照1∶1比例接种于培养基中,通过培养后观察两者菌落形态学的变化和生长曲线的变化,比较两者生物膜中单个细菌的情况,比较两者在24 h后形成的生物膜结构情况,采用RT-PCR检测菌液中信号分子自诱导物(AI)-2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和LuxS基因缺失菌株在菌落形态学上未见明显的表型差别,两者生长曲线的总体变化一致,两者形成的生物膜存在差异,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形成生物膜结构更紧密,而缺陷株生物膜菌间结构比较稀疏,RT-PCR检测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的AI-2 mRNA表达水平低于标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与标准株在离体模型上培养的生物膜结构发生了变化,LuxS基因缺失会影响生物膜结构。
【总页数】4页(P27-30)【作者】汤洪;罗诗豪;肖帆;曾宪晶【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井冈山大学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12;R781.1【相关文献】1.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失株对生物膜结构影响的研究2.LuxS 基因缺失对变形链球菌蛋白表达的影响3.LuxS基因缺失对变形链球菌耐酸性的影响4.LuxS基因缺失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5.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生物膜结构的初步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姜黄素对变形链球菌早期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崔智雄;吴斌;丁南【期刊名称】《口腔生物医学》【年(卷),期】2018(009)003【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变形链球菌早期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稀释法检测姜黄素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离心收集新鲜培养的变异链球菌菌体,PBS缓冲液漂洗后调节其浓度为1×108 CFU/mL,每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37℃厌氧条件下进行体外生物膜粘附实验,用MTT法检测生物膜粘附的量.通过凝集实验和微生物粘着碳烃化合物法测定姜黄素对变形链球菌细胞的凝集率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后的生物膜早期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姜黄素对变形链球菌的MIC为32 mg/mL,MBC为128 mg/mL,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起始粘附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姜黄素的浓度增加,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粘附量明显降低,姜黄素的加入还降低变形链球菌的凝集率和疏水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姜黄素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作用后其生物膜结构变稀疏.结论:姜黄素降低变形链球菌的生物膜的粘附能力、凝集能力和疏水性,影响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早期形成.【总页数】4页(P139-142)【作者】崔智雄;吴斌;丁南【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口腔颌面中心,北京1011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口腔颌面中心,北京1011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口腔颌面中心,北京10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2【相关文献】1.脱氧核糖核酸酶deoC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J], 廖志夫2.变形链球菌gcp基因失活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在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黏附率☆ [J], 闫文娟3.变形链球菌gcp基因失活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在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黏附率 [J], 闫文娟4.外源性c-di-GMP影响口腔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 [J], 康佳;付甜;王一席;胡红梅5.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J], 杨瑶瑶;张志民;赵洪岩;郭馨蔚;刘璐;凌晓旭;曲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对牙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童忠春;倪龙兴;马丽芳;周琳;侯波;赵秀【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027)004【摘要】目的敲除变异链球菌中的luxS基因,构建luxS突变株,测试变异链球菌失去luxS基因后形成牙菌斑生物膜的能力.方法把luxS基因敲除重组质粒转入变异链球菌UA159中,得到转化菌,在含有卡拉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筛选,得到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哈氏弧菌发光实验对变异链球菌luxS突变株进行检测,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时间段变异链球菌luxS突变株和变异链球菌UA159在BHIS培养液(含1%蔗糖的脑心浸液)和BHIG培养液(含1%葡萄糖的脑心浸液)中形成的牛物膜进行比较.结果成功的构建了变异链球菌luxS 突变株,在BHIS培养液中,变异链球菌luxS突变株形成牛物膜的能力比变异链球菌UA159弱,而在BHIG培养液中,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对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且luxS基因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调控是蔗糖依赖型的.【总页数】4页(P386-389)【作者】童忠春;倪龙兴;马丽芳;周琳;侯波;赵秀【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陕西,西安,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2【相关文献】1.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缺陷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膜结构的初步观察研究 [J], 张耀超;韩育植;韩福胜2.LuxS基因缺失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J], 张耀超3.luxS基因在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硫代谢作用 [J], 于丹妮;任志明;韩育植;张文娟4.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生物被膜结构的电镜观察 [J], 张耀超;于丹妮;韩育植5.柠檬精油对变异链球菌及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牙菌斑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J], 王小玉;王玉芝;马丽;张向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