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限制性和主体能动性共4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42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非常关注,一直都没有定论。
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选择行动,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又遵循着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对人类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使得人类行动既自由又受限。
因此,要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需要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必须说明的一点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不是静态的,而是互相关联、交互作用的。
在这种相互关系当中,客观规律性可以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外部限制,它们既可以限制个体的行为,也可以作为个体挑战困难、发展才能的契机。
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在受限于客观规律性的条件下,依据自己的理解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实现自身的目标。
客观规律性对人类行为的限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而主观能动性给个体带来的可能性却使得他们在客观规律性的限制下仍然可以有自由的选择,以达成自身的目标。
此外,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关系。
客观规律性可以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层次的客观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它不仅会对个体进行限制,而且还可以作为个体发展的助力之一。
这种助力往往体现在个体把握细节的可能性上,也就是说,当个体依据客观规律性的宏观的概念,抓住其中的细节,并且从中抽取出有效的信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时,主观能动性便可以起到引导作用,使个体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也可以说,微观层次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种优化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通过理解和觉悟的方式指导自身行为,而微观层次的客观规律性更直接地加强了个体行为的可管理性,使个体行为更具有有效性、一致性和预测性,也就是说,尽管个体受限于客观规律性,但又因为客观规律性的优化,个体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可以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外部限制,可以限制个体的行为,但同时也可以帮助个体发挥自身潜力。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学中最基础的原理。
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运动取决于个人主观行为,而客观规律性指社会运动受客观原则的限制,这一原则和一定条件相关,会影响社会运动的结果。
社会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的意志力和主动性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变化。
这种思想学说在17世纪由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进步。
可以这样说,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运动归结到个人行为上,重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
客观规律性侧重于客观原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各种客观原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带有支配性,它们可以把社会发展导向特定的方向或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与个人本意不相一致,也可能与预期结果完全不同。
这样看来,客观规律性有时能够抑制社会发展的主观性,使之受到客观原则的约束和限制。
两种原理都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关。
通常,它们不是正面矛盾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把社会发展归结到个人意志力和客观规律的总和上。
实际上,客观规律的存在可以指导社会运动的方向,并且可以引导个人行为面向它们。
凯勒兹等学者指出,个人行为与客观规律、历史进程和政治与经济场所三者一起建立起来,经历了一系列精耕犁耙的流动变化,在这期间,人们可以用某种方式改善其主观能动性。
所以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彼此抵消的力量,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一般规律的社会发展。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不可抗拒,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典型错误1.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遵循相同的规律。
2.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3.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改造规律。
典型示例正面1.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4.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
5.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7.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反面1.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3.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4.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5.欲速则不达6.竭泽而渔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认识和发现其中的规律;人们根据对规律的认识,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可以利用、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受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成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1.从客观物质条件出发2.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3.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立场和动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试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客观规律性1.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座大山’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拥有自己的一套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有利的更新和发展过程。
因此,要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道路,就需要坚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趋势。
2.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发挥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3. 清除多种政策禁锢。
社会主义发展就不能受到金融、技术、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和禁锢,应该积极推行民主集中制,落实政策,建设世界一流技术制度,推进社会生活控制效果完善。
二、主观能动性1. 促进全民参与改革。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丰富的’动态、积极、创新’和’多元参与’去推动改革,提升决策效率,增强发展动力,实现社会的长远稳定。
2. 要发掘和吸纳中外先进经验。
要充分吸纳中外先进经验,发掘’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成果,运用’自觉中国特色’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更加深入,科学进行。
3. 推动科学管理和治理。
’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助力,它应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实施科学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技术全球化,实施’社会化、高科技、精细化’技术改造,落实行政改革,建立科学治理体系,完善法治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抓住机遇,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阔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近年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一些现象观察和实验设计中,人们认识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可以完全分离的。
从思想活动的角度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原则,它是一种基本的规定,表现在思想活动中会受到客观规律性的影响和限制,从而使可行的思维活动产生出客观结果。
主观能动性一般指的是一个个体或一群人的目标、动机和思维的活动过程,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自我调整的手段,让人们可以创造性地处理复杂的现实环境,从而实现目标和动机。
例如,一个团队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取得成功,他们会制定有效的计划,把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通过分工协作,最终达到大家共同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得非常强,当他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时,可以使用有效的计划和配置,实现他们的目标。
另一方面,客观规律性是生活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无所不在的特点,即每一个现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们形成了一个浩瀚而有性质的客观现实世界。
例如,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客观规律性发挥作用。
这种客观规律性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把握现实的办法,既可以从现象和结果入手,从而推求出基本的规律,也可以从规律出发,解释现象和实现目标。
从上面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影响着另一个。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客观规律性的发挥,才能实现目标,同时客观规律性也受到主观能动性的调整和促进,从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识别客观规律性,把握主观能动性,并将两者结合得当,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要促进客观规律的发挥,从而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主观能动性,增强人们通过有效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各种社会问题处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总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相互联系,只有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实现复杂现实生活中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知识梳理】1、客观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固有的本身就有的,不是人的主观想象赋予的(客观性);②本质的不是现象的;③必然的不是偶然的;④稳定的不是易变的(重复性)。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原理内容A.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B.规律是普遍的(具有普遍性)。
规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
②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人与规律的关系(总结)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趣味故事】庄周梦蝶庄子为了论证自己的“齐万物而为一”观点,在其《齐物论》中讲了一个著名的“庄周梦蝶”的寓言,他讲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是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真像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很得意,可是一觉醒来还是庄周自己。
庄周对此产生了疑问,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他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又不得不承认与蝴蝶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只是一种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