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食物中毒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7
细菌性⾷物中毒案例分析细菌性⾷物中毒案例分析(⼀):⼀起沙门⽒菌⾷物中毒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少华学习⽬的:1. 了解常见细菌性⾷物中毒的流⾏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2. 掌握细菌性⾷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原则;3. 掌握细菌性⾷物中毒的流⾏病学调查步骤和分析⽅法;4. 提出细菌性⾷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及撰写调查报告。
培训时间:4 课时培训⽅法:讲解、演练、讨论参考⽂献1. GB14938-1994 《⾷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2. WS/T13-1996 《沙门⽒菌⾷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 卫⽣部第8号部长令( 1999.12.24 ):《⾷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4. 《中华⼈民共和国⾷品安全法》( 2009.6.1 )5. 中华⼈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应急条例》( 2003.5.9 )6. 《国家突发公共卫⽣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作规范(试⾏)》( 2006.1.1 )第⼀部分复习基本概念第⼆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第三部分现场控制与处理第四部分卫⽣学和流⾏病学调查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持第六部分结果分析与评价第七部分结案处理与措施建议附件《⾷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第⼀部分复习基本概念教学建议:阅读15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复习⾷物中毒及细菌性⾷物中毒的基本概念, 能够简述细菌性⾷物中毒的流⾏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物中毒( foodpoisoning ),是指⾷⽤了被⽣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品或者⾷⽤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品后出现的⾮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 急性、亚急性⾷源性疾病。
按照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微⽣物性⾷物中毒、化学性⾷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物中毒。
细菌性⾷物中毒是指⼈们吃了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品⽽引起的⾷物中毒。
常见的⾷源性致病菌有:副溶⾎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肠埃希菌、蜡样芽抱杆菌、⾦黄⾊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性链球菌,我省以沙门⽒菌⾷物中毒为主。
关于一起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案例分析摘要】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对公众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目前,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在我国仍频繁发生,且位居我国疾病死亡顺位谱的第五位,对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通过详细回顾2008年发生在山东省某地的一起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深入探讨如何快速有效处置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为今后同类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食物中毒事件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80-01一、事件背景2008年2月4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某村村民家庭14名成员于聚餐后半小时集体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先后出现头晕、眼花、口干、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
全部中毒人员于第一时间被送往当地医院进行救治,其中2人因中毒过深、病情较重,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二、应急处置过程㈠事件接报与报告事发当日,山东省卫生厅接到济宁市卫生局电话报告后,立即向省政府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进行了报告。
㈡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省卫生厅迅速反应,按照《山东省食物中毒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及时启动了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成立了省级中毒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应成立当地救治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抽调省级各大医院富有中毒救治工作经验的临床专家组成专家组赴当地参与开展救治指导工作,并抽调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赴当地开展毒源调查追踪工作。
㈢全力抢救中毒患者事件发生后,省级中毒救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全省优质医疗资源,组成省、市、县三级联合医疗救治专家组、科学评估每位患者病情,定期会诊,及时掌握病情转轨,制定针对个体的合理有效的救治方案,并及时将急危重症病人转送北京307医院进行积极救治。
㈣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事发后,省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对现场可疑食物和加工原料进行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分析。
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应急演练方案食物中毒演练过程我们要明确演练的目的。
这次演练旨在提高卫生系统应对食物中毒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
所以,我们得从模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始。
一、演练背景设定假设某中学食堂午餐后,陆续有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
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卫生部门报告。
二、演练流程设计1.接到报告后,卫生部门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前往现场。
2.到达现场后,进行现场勘查,了解事件基本情况,包括患者数量、症状、用餐时间等。
3.确认食物中毒后,立即启动卫生系统食物中毒应急预案,通知相关部门和专家。
4.成立医疗救治组、流行病学调查组、食品安全监管组和信息宣传组,分别负责救治患者、调查原因、监管食品安全和发布信息。
5.医疗救治组迅速将患者送往附近医院,同时通知医院做好救治准备。
6.流行病学调查组对疑似食物中毒的食物来源、制作过程、储存条件等进行调查,找出可能的污染源。
7.食品安全监管组对学校食堂进行现场检查,封存相关食品,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采样检测。
8.信息宣传组通过媒体发布事件进展,提醒市民注意饮食安全,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9.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暂停学校食堂供餐、对食堂进行消毒等。
三、演练关键环节1.快速响应:接到报告后,卫生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启动应急预案。
2.精准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组要迅速找出食物中毒的原因,为后续救治和监管提供依据。
3.救治及时:医疗救治组要将患者及时送往医院,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4.信息透明:信息宣传组要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避免引起恐慌。
5.防止扩散:食品安全监管组要迅速采取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进一步扩散。
四、演练效果评估1.演练结束后,对整个演练过程进行评估,包括响应速度、救治效果、信息发布等方面。
2.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演练后的思考这次演练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系统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快速响应,精准调查,有效救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学信息2011年6月第24卷第6期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1.Vol.24.No.6临床医学辽源市一起小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徐丽萍,陈红(辽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辽源136200)摘要:目的分析辽源市小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原因。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认为是一起环型肠中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结论对校园内的饮食单位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对校园内的大型餐饮任务更要加强监督,控制超负荷生产经营,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集体用餐;处理原则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2007年9月24日,福镇路小学举办学生运动会,午餐是经学校统一在本市永明熟食加工点购进的环型香肠和在本市信誉面包店购进的菠萝面包和豆沙面包。
该校共有学生1264人,其中1156名学生每人发给两个面包和一根香肠,于11时30分至12时30分期间食用,餐后共有258名学生先后出现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
未食用该餐食品的108名学生均未发病。
有中毒症状的258名学生均到市中心医院就诊。
现场采来学校剩余的豆沙面包、菠萝面包等共7份,环型肠样15份,呕吐物1份,及生产厂家色拉油和面包粉各1份。
2实验室检测对送检样品按照GB/T5009-2003《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理化部分》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7份面包和色拉油及面包粉的各项指标均合格,15份环型肠的亚硝酸盐含量均在30mg/kg~42mg/kg之间,1份呕吐物的亚硝酸盐含量为1.2mg/kg。
3结果处理及采取措施评价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获知环型肠制作中加入硝酸钠、发病学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认定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成立,是环型肠中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处理结果如下:①对中毒学生进行对症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健康。
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给予永明熟食加工点:停止生产经营活动;③销毁导致食物中毒的环型肠;④没收违法所得3000元,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
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公共卫生案例分析食物中毒:1判定食物中毒主要根据是:(1)发病与进食有关(2)进食至发病时间(潜伏期)较短,发病时间比较集中,病人之间没有传染性(3)病人的症状基本相同。
2调查方案:⑴调查目的⑵调查方法⑶调查内容⑷设计调查表3调查哪些内容:(1)接报告后,做好记录及向有关领导汇报(2)调查前准备(3)现场调查(4)分析中毒原因和预防措施4准备采取哪些样品(标本):(1)可疑剩余食品(2)工用具:刀、墩、案板、盆、桶等(3)患者呕吐物、大便(4)血5撰写食物中毒调查报告:(1)食物中毒发生的经过(2)检验样品(标本)结果(3)中毒事故的原因分析(4)处理措施和建议6采样(或标本)应注意事项和如何储运?(1)采样应做详细记录,填写采样单(2)样品应在4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夏、秋季送样应冷藏(3)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无菌采样艾滋病:1核实诊断的方面:1、患者的临床表现:长期发热、明显消瘦、慢性腹泻、全身淋巴肿大、霉菌感染等2、实验室检查、艾滋病抗体检测阳性,CD4:CD8<13、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来源,感染的途径,性传播、经血及吸毒、母婴、医源性等2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调查)、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等3个案调查表包括:一般项目;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本例调查重点为性、血、吸毒、医源性感染途径);防治措施;结论;调查日期及调查者4预防措施:1、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本人及当地人群、患者、家属、伙伴及检查,了解感染与流行情况,主要流行方式等。
2、患者的住院或就诊,定期随访与管理,咨询,疫情报告。
3、开展监测与管理:高危人群,性乱,药瘾,血液及血制品,特殊服务行业,劳务输出人员等的监测,哨点监测及监测网络;质量控制与评估;4、健康教育,洁身自好,安全套等;5、保密,同情与心理支持。
苯中毒:1判定苯中毒的主要依据是:(1)接触苯作业的职业史(2)主要症状(3)检测喷漆车间的苯浓度(4)工人做血象检查2调查内容:(1)接报告,做好记录,向有关领导汇报(2)调查前准备(3)现场调查3撰写苯中毒的调查报告1. 职业中毒发生的经过情况2. 喷漆车间的生产环境及苯浓度的检测结果3. 中毒事故的原因分析4. 处理措施和建议4扼要说明苯中毒调查活动的实施1. 调查准备2. 调查活动的组织3. 调查资料的收集4. 样品的采集和储运水污染事件:1掌握疫情的方法:确定一个判断病例标准;确定收集病例的时间范围;掌握可疑病例;对工厂职工及外来民工全面调查可疑病例;对附近医院本厂病例的调查。
一起学生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报告【关键词】食物中毒;呋喃丹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9-022012年4月23日,我区某镇中学发生一起因呋喃丹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中毒事件发生后,在市、区级政府领导及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及时采取了救治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卫生宣教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中毒事件发展。
目前学校已恢复上课,所有患者完全康复、出院,无新病例发生,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结。
现将处置此次食物中毒的工作总结如下:1 事件的概况2012年4月23日中午12点20分,我区卫生局指示,某镇卫生院防保科报告该院陆续救治多名疑似食物中毒病例,接到指示后,我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立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赴医院、学校开展调查处置工作。
经调查,某中学先后有40余名学生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潜伏期以及药物使用的情况综合分析考虑,初步判定为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并于4月23日18时24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原因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经市疾控中心对某中学疑似食物中毒采集的样品检测,患者呕吐物及洗桶水2中检测出含有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成分分别为2.0mg/kg、2.3mg/kg。
其他食物、水样、物表样均暂未发现阳性指标。
市、区卫生部门立即组织临床和疾控专家进行会诊,对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40余名学生中部分学生仅出现轻微的症状,且实验室检查中胆碱酯酶在正常值内,经过市区专家组多次反复研讨,最终确认此次食物中毒病例为22例,4月24日对某镇中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恶心、呕吐等症状进一步主动搜索过程中,无新的病例发生。
因此确认此次食物中毒系因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污染了食物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
事件级别确认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市**市**镇初级中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
**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
**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写在课前的话“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一)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
炎症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B.霍乱C.痢疾D.伤寒正确答案:A解析:A,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由多种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这些病原有传染性的也有非传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