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安装术语及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7
仪表安装调试施工方案一、前言仪表在各种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正确的安装和调试对于工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仪表安装调试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指导相关施工人员进行高效、准确的工作。
二、安装前准备在进行仪表安装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确认安装位置及支架:根据设计图纸确认仪表的安装位置,并准备好对应的支架。
2. 准备安装工具:包括螺丝刀、扳手、电缆等工具。
3. 安装前检查:检查仪表及相关附件是否完好,避免安装时出现问题。
三、安装步骤1.将仪表固定在支架上:使用螺丝将仪表固定在支架上,注意螺丝的松紧度。
2.连接电缆:根据仪表的接线图连接电缆,确保连接正确、牢固。
3.调整仪表位置:根据需要调整仪表的位置,确保与管道或设备的安装位置对齐。
4.固定电缆:使用绑线带或电缆夹将电缆固定在安全位置,避免困在机器或管道中。
四、调试验收1.通电验收:接通电源,检查仪表是否能够正常开机。
2.功能检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仪表各项功能的调试和测试。
3.校准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仪表进行校准和调整,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4.查漏检修:检查仪表及相关管路、阀门是否有漏气漏水等问题,及时进行修理。
五、安全注意事项1.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安全防护,避免受伤。
2.严格按照电气安装要求,避免电路短路、漏电等安全隐患。
3.在调试过程中,避免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
六、总结仪表的安装调试施工是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
只有确保仪表安装正确且调试到位,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希望本文提供的安装调试方案能够对相关施工人员提供帮助,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以上是关于仪表安装调试施工方案的一般介绍,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咨询相关专业人员。
目录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4 热控仪表管路安装4。
1 基本规定4.2 施工准备4。
3 材料和质量要点4。
4 施工工艺4。
5 质量标准4。
6 成品保护4。
7 安全环境保护措施4。
8 质量记录1、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热工测量管路、气源管路、取样管路和排污管路等小口径管道的施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篇《DL/T 5190.5-200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5部分:热工自动化《DL/T 5182-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热工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安装》第二版3、术语3。
1测量管路:传送被测介质的管路.3。
2信号管路:仪表或控制设备之间传送信号的管路。
3。
3动力管路:传送气体或液体动力源的管路。
3.4取样管路:分析仪表取样的管路。
3。
5吹扫管路:为防止被测介质粉尘进入测量管路及仪表而用气体进行反吹的管路.3.6放空排污管路:仪表或取源部件将被测介质放空或排污用的管路。
3.7伴热管路:为仪表及管路伴热保温用的管路。
4、热控仪表管路安装4.1基本规定4。
1.1仪表管材质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作规定时,可遵照《规范》选用。
4。
1.2管路应按设计的位置敷设,或按现场具体情况合理敷设,不应敷设在有碍检修、易受机械损伤、腐蚀和有较大震动处.4。
1。
3测量管路的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4.1.3.1压力测量管路不大于150m4。
1。
3.2微压、真空测量管路不大于100m4.1.3.3水位、流量测量管路不大于50m4。
2施工准备4。
2.1施工技术准备4。
2。
1.1接到施工图纸设计资料后,施工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资料、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填写图纸会审纪要。
4.2。
1。
2图纸会审后,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方案或技术措施。
4.2.1。
3施工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现场整体仪表管路及变送器支架(或保护柜)安装位置进行二次设计,既要保证节约人力、物力,也要保证管路安装工艺整齐、美观、维护方便.4.2。
1 总则1.0.1 为了提高自动化仪表(以下简称仪表)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制订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和民用仪表工程的施工及验收.本规范不适用于制造、贮存、使用爆炸物质的场所以及交通工具、矿井井下、气象等仪表安装工程。
1.0.3 仪表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本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对设计的修改必须有原设计单位的文件确认。
1.0.4 对直接安装在设备上和管道上的仪表和仪表取源部件,应按设计文件对专业分界的规定施工。
1.0.5 仪表工程所采用的设备及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
1.0.6 仪表工程中的焊接工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中的有关规定。
1.0.7 仪表工程的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自动化仪表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对被测变量和被控变量进行测量和控制的仪表装置和仪表系统的总称.2.0.2 测量measurement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0.3 控制control 为达到规定的目标,在系统上或系统内的有目的的活动。
2.0.4 现场site 工程项目施工的场所。
2.0.5 就地仪表local instrument 安装在现场控制室外的仪表,一般在被测对象和被控对象附近。
2.0.6 检测仪表detecting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作以确定被测变量的量值可量的特性、状态的仪表。
2.0.7 传感器transducer接受输入变量的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为同种或别种性质输出变量的装置。
2.0.8 转换器converter接受一种形式的信号并按一定规律转换为另一种信号形式输出的装置。
2.0.9 变送器transmitter 输出为标准化信号的传感器。
2.0.10 显示仪表display instrument 显示被测量值的仪表。
trc含义管道及仪表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工程和制造领域中,TRC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它代表了"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Technical Review Committee)的缩写。
TRC实际上是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旨在进行对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或技术方案的评审和审核。
通过TRC的评审,可以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管道和仪表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流体的传输和监测功能。
管道流程涉及到流体在管道中的运输和分配,而仪表流程则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仪表设备对流体进行监测和控制。
这两个流程的有效运行对于工程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TRC的含义、管道流程和仪表流程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通过对TRC以及管道和仪表流程的综合介绍,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工程项目的评审和流程控制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布局和组织形式。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该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TRC的含义、管道流程和仪表流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TRC的重要性,探讨管道及仪表流程之间的关联,并展望未来发展。
通过以上部分的布局,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介绍和解释TRC的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从而为后续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内容打下基础。
2. 探讨管道流程和仪表流程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分析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其效率和精准性。
3. 强调TRC、管道流程和仪表流程之间的关联性,传达它们在工业生产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93-2002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for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ofautomationinstrumentationengineering主编部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3 年3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公告现批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93 —2002 ,自2003 年3 月1 日起实施。
其中,第1.0.3、4.1.3 、4.5 、6 、5.2.11 、5.5.1 (3 )(4 )、5.5.2 、6.1.7 、6.1.15 、6.1.17 、7.1.3 、7.2.4 、7.6.5 、8.1.1 、8.1.4 、8.1.5 、8.1.6 、8.1.7 、8.1.9 、8.1.10 、8.1.11 、8.2.5 、8.3.1 、9.1.2 、9.1.6 (12 )、9.1.7 、9.1.8 (2 )(4 )、9.1.9 、9.1.11 、9.2.1 、10.1.2 、11.1.5 、11.1.10 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3 —86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三年一月十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号文《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原化工部为主编部门,会同冶金、机械、中石化部门的所属单位,对原国家标准《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3 —86进行修订而成。
本规范包括总则、术语、施工准备、取源部件的安装、仪表设备的安装、仪表线路的安装、仪表管道的安装、脱脂、电气防爆和接地、防护、仪表试验以及工程验收等十二章。
电气自动化仪表安装调试规范1. 引言电气自动化仪表安装调试规范旨在确保电气自动化仪表的正确安装和可靠运行,以保证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规范适合于各类电气自动化仪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要求。
2. 术语和定义2.1 电气自动化仪表:指用于测量、控制和监测工业生产过程的仪器设备,如压力传感器、温度计、流量计等。
2.2 安装:指将电气自动化仪表正确安装到指定位置,并与相关设备和电气系统进行连接的过程。
2.3 调试:指对已安装的电气自动化仪表进行功能测试、参数设置和校准等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安装要求3.1 安装位置:根据仪表的测量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并避免受到振动、高温、腐蚀等影响。
3.2 安装固定:采用合适的固定方式,确保仪表稳固可靠,不受外力干扰。
3.3 连接路线:按照像关标准和规范,正确连接仪表与其他设备和电气系统,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4 接地保护:对仪表进行接地保护,确保安全可靠。
4. 调试步骤4.1 功能测试:按照仪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功能测试,验证仪表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
4.2 参数设置:根据实际需要,对仪表的参数进行设置,如量程、报警值等。
4.3 校准:使用合适的校准设备,对仪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4 调整: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仪表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过程的要求。
4.5 验证:对已调试的仪表进行验证,确保其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安全注意事项5.1 安全操作: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5.2 防静电措施:对于静电敏感的仪表,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避免电气自动化仪表的损坏。
5.3 防护措施: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仪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5.4 环境要求:仪表的安装和调试必须符合相关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等。
6. 质量控制6.1 管理责任: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仪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仪器仪表行业的36个专业术语和11个常用术语,你了解几个?仪表工在生产过程中会对仪器仪表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那么就要求自身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其中仪器仪表行业的术语大家都知道多少呢?下面仪控君就为大家整理了36个专业术语和11个常用术语,赶紧来瞧瞧你是否都了解吧!仪表分类检测与过程控制仪表最通用的分类,是按仪表在测量与控制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划分,一般分为检测仪表、显示仪表、调节(控制)仪表和执行器4大类。
专业术语1.范围 range由上、下限所限定的一个量的区间。
注:"范围"通常加修饰语。
例如:测量范围,标度范围。
它可适用于被测量或工作条件等。
2.测量范围 measuring range按规定准(精)确度进行测量的被测量的范围。
测量范围下限值 measuring range lower limit 按规定准(精)确度进行测量的被测量的最小值。
测量范围上限值 measuring range higher limit按规定准(精)确度进行测量的被测量的最大值。
3.量程 span范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代数差。
例如:范围为-20℃至100℃时,量程为120℃。
4.性能特性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确定仪器仪表功能和能力的有关参数及其定量的表述。
参比性能特性referenc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在参比工作条件下达到的性能特性。
5.线性标度 linear scale标度中各分格间距与对应的分格值呈常数比例关系的标度。
注:标度分格间距为常数的线性标度称为规则标度。
6.非线性标度 nonlinear scale标度中各标度分格间距与对应的分格值呈非常数比例关系的标度。
注:某些非线性标度有专门的名称,例如对数标度、平方律标度。
7.抑零标度 suppressed-zero scale标度范围内不包含与被测量零值相对应的标度值的标度。
仪表专业工程统一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和统一仪表专业工程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它适用于设计、施工和维护仪表系统的各个环节,并为从业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
2. 定义和缩写词解释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和缩写词的定义适用于所有章节:•仪表:指用来测量、记录、显示、调节和控制过程参数的设备和仪器。
•工程:指设计、施工和维护仪表系统的过程。
•识别和标识:指对仪表设备和元件进行唯一标识,并将其与相关信息进行关联。
3. 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以下方面的仪表专业工程:•仪表系统的选型、设计和布置。
•仪表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调试。
•仪表系统的调试、测试和验收。
•仪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4. 仪表系统设计要求4.1 仪表选型在选择仪表设备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测量范围和精度要求。
•工作环境条件。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成本效益。
4.2 仪表布置•仪表设备应根据工程需求合理布置,并满足操作和维护的便利性要求。
•仪表设备之间的布线应符合电气安全和抗干扰要求。
5. 仪表设备采购和安装要求5.1 采购要求•仪表设备的采购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并确保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
•仪表设备的供应商应具备相关资质和信誉。
5.2 安装要求•仪表设备的安装应按照相关图纸和说明进行,并确保设备稳固可靠。
•安装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设备的损坏和误操作。
6. 仪表系统调试、测试和验收6.1 调试要求•调试过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并确保仪表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调试过程中应记录相关参数和数据,并及时处理和反馈问题。
6.2 测试要求•测试过程应包括仪表设备的功能测试和整体系统的性能测试。
•测试结果应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确保系统性能符合预期。
6.3 验收要求•验收过程应包括对仪表设备和整体系统的检查和测试。
•验收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7. 仪表设备维护和保养7.1 维护要求•维护工作应按照设备规定的要求和周期进行,并记录维护记录。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为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和/或人身安全,检测泄漏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浓度并及时报警以预防火灾与爆炸和/或人身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泄漏的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的检测报警设计.执行本规范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术语可燃气体combustible gas本规范中的可燃气体系指气体的爆炸下限浓度(V%)为10%以下或爆炸上限与下限之差大于20%的甲类气体或液化烃,甲B,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少量有毒气体.有毒气体toxic gas本规范中的有毒气体系指硫化氢,氰化氢,氯气,一氧化碳,丙烯腈,环氧乙烷,氯乙烯.最高容许浓度allowable maximum concentration系指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即工人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所不应超过的数值.此数值亦称上限量.符号LEL可燃气体爆炸下限浓度(V%)值.TLV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值.3 一般规定生产或使用可燃气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包括甲类气体和液化烃,甲B类液体的储罐区,装卸设施,灌装站等,下同)的2区内及附加2区内,应按本规范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生产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的区域内,应按本规范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1 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毒气体,一旦泄漏,可燃气体可能达到25%LEL,但有毒气体不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时,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2 有毒气体或其中含有可燃气体,一旦泄漏,有毒气体可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但可燃气体不能达到25%LEL时,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3 既属可燃气体又属有毒气体,只设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4 可燃气体与有毒气体同时存在的场所,应同时设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注:2区及附加2区的划分见《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应为一级报警或二级报警.常规的检测报警,宜为一级报警.当工艺需要采取联锁保护系统时,应采用一级报警和二级报警.在二级报警的同时,输出接点信号供联锁保护系统使用.工艺有特殊需要或在正常运行时人员不得进入的危险场所,应对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释放源进行连续检测,指示,报警,并对报警进行记录或打印.报警信号应发送至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等操作人员常驻的控制室或操作室.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及授权检验单位的计量器具制造认证,防爆性能认证和消防认证.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及授权检验单位的计量器具制造认证.防爆型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还应经国家指定机构及授权检验单位的防爆性能认证.凡使用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企业,应配备必要的标定设备和标准气体.检测器宜布置在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释放源的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可燃气体检测器的有效覆盖水平平面半径,室内宜为;室外宜为15m.在有效覆盖面积内,可设一台检测器.有毒气体检测器与释放源的距离,室外不宜大于2m,室内不宜大于1m.按本规范规定,应设置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场所,宜采用固定式,当不具备设置固定式的条件时,应配置便携式检测报警仪.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宜为相对独立的仪表系统.4 检测点的确定工艺装置下列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释放源,应设检测器:1 甲类气体或有毒气体压缩机,液化烃泵,甲B类或成组布置的乙A类液体泵和能挥发出有毒气体的液体泵的动密封;2 在不正常运行时可能泄漏甲类气体,有毒气体,液化烃或甲B类液体和能挥发出有毒气体的液体采样口和不正常操作时可能携带液化烃,甲B类液体和能挥发出有毒气体的液体排液(水)口;3 在不正常运行时可能泄漏甲类气体,有毒气体,液化烃的设备或管法兰,阀门组.第条规定的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露天或半露天布置的设备区内,当检测点位于释放源的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15m,有毒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2m;当检测点位于释放源的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5m,有毒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小于1m.第条规定的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半封闭厂房内,每隔15m可设一台检测器,且检测器距任一释放源不宜大于.有毒气体检测器距释放源不宜大于1m.当封闭或半封闭厂房内布置不同火灾危险类别的设备时,应在第条规定的可燃气体释放源的范围内设检测器.第条规定的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半封闭厂房内,应在释放源上方设置检测器,还应在厂房内最高点易于积聚可燃气体处设置检测器.储运设施液化烃,甲B类液体储罐,应在下列位置设检测器:1 在液化烃罐组防火堤内,每隔30m宜设一台检测器,且距罐的排水口或罐底接管法兰,阀门不应大于15m.2 在甲B类液体储罐的防火堤内,应设检测器,且储罐的排水口,采样口或底(侧)部接管法兰,阀门等与检测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液化烃,甲B类液体的装卸设施,应在下列位置设检测器:1 小鹤管铁路装卸栈台,在地面上每隔一个车位宜设一台检测器,且检测器与装卸车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m;2 大鹤管铁路装置栈台,宜设一台检测器;3 汽车装卸站的装卸车鹤位与检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m.当汽车装卸站内设有缓冲罐时,应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设检测器.装卸设施的泵或压缩机的检测器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第条和第条规定.,液化烃灌装站的检测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封闭或半封闭的灌瓶间,灌装口与检测器的距离宜为5~;2 封闭或半封闭式储瓶库,应符合本规范第条规定;半露天储瓶库四周每15~30m设一台,当四周长小于15m时,应设一台;3 缓冲罐排水口或阀组与检测器的距离,宜为5~.封闭或半封闭氢气灌瓶间,应在灌装口上方的室内最高点易于滞留气体处设检测器.液化烃,甲B,乙A类液体装卸码头,距输油臂水平平面15m范围内,应设一台检测器.当无法安装检测器时,装卸码头的可燃气体检测,应符合本规范第规定.有毒气体储运设施的有毒气体检测器,应按第条和第条的规定设置.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扩散与积聚场所明火加热炉与甲类气体,液化烃设备以及在不正常运行时,可能泄漏的释放源之间,约距加热炉5m或在防火墙外侧,宜设检测器.控制室,配电室与甲类气体,有毒气体,液化烃,甲B类液体的工艺设备组,储运设施相距30m 以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宜设检测器:1 门窗朝向工艺设备组或储运设施的;2 地上敷设的仪表电力线缆槽盒或配管进入控制室或配电室的.设在2区范围内的在线分析仪表间,应设检测器.对于检测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应于在线分析仪表间内最高点易于积聚可燃气体处设置检测器.不在检测器有效覆盖面积内的下列场所,宜设检测器:1 使用或产生液化烃和/或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等可能积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地坑及排污沟最低处的地面上.2 易于积聚甲类气体,有毒气体的"死角".5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系统的构成及技术性能系统的最基本的构成应包括检测器和报警器组成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报警仪,或由检测器和指示报警器组成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也可以是专用的数据采集系统与检测器组成的检测报警系统.系统的构成应满足以下要求:1 选用mV信号,频率信号或4~20mA信号输出的检测器时,指示报警器宜为专用的报警控制器;也可选用信号设定器加闪光报警单元构成的报警器;至联锁保护系统及报警记录设备的信号,宜从报警控制器或信号设定器输出.2 选用触点输出的检测器时,报警信号宜直接接至闪光报警系统或联锁保护系统,至报警记录设备的信号可以闪光报警系统或联锁保护系统输出.3 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的数据采集系统,宜采用专用的数据采集单元或设备,不宜将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检测器接入其他信号采集单元或设备内,避免混用.当选用信号设定器和报警控制器时,应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设置报警记录设备,报警记录设备应具有报警打印及历史数据储存功能.报警记录设备可以是DCS或其他数据采集系统,也可选用专用的工业微机或系统.检测器,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的有关规定.检测器的选用可燃气体检测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选用催化燃烧型检测器,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检测器;2 当使用场所空气中含有少量能使催化燃烧型检测元件中毒的硫,磷,砷,卤素化合物等介质时,应选用抗毒性催化燃烧型检测器或半导体型检测器;3 氢气的检测宜选用电化学型或导体型检测器.有毒气体检测器的型式,可根据被检测的有毒气体的具体特性确定:1 硫化氢,一氧化碳气体可选用定电位电解型或半导体型;2 氯气可选用隔膜电极型,定电位电解型或半导体型;3 氰化氢气体可选用凝胶化电解(电池式)型,隔膜电极型或定电位电解型;4 环氧乙烷,丙烯腈气体可选用半导体型或定电位电解型;5 氯乙烯气体宜选用半导体型或光子电离型.有毒气体检测器的选用,应考虑被检测的有毒气体与安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气体的交叉影响.检测器防爆类型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使用场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选择检测器的防爆类型;2 根据被检测的可燃性气体的类别,级别,组别选择检测器的防爆等级,组别;3 对催化燃烧型检验器,宜选用隔爆型;4 对电化学型检测器和半导体型检测器,可选用隔爆型或本质安全防爆型;5 对电动吸入式采样器应选用隔爆结构.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按以下规定选用检测器的采样方式:1 宜采用扩散式检测器.2 下列情况宜采用单点或多点吸入式检测器;a 因少量泄漏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场所;b 由于受安装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难于使用扩散式检测器的场所;cⅠ级(极度危害)有毒气体释放源;d 有毒气体释放源较集中的地点.3 采用吸入式有毒气体检测器检测可燃性有毒气体时,宜选用气动吸入式采样系统.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的选用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分别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 能为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器及所连接的其他部件供电.2 能直接或间接地接收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检测器及其他报警触发部件的报警信号,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予以保持.声报警信号应能手动消除,再次有报警信号输入时仍能发出报警.3 检测可燃气体的测量范围:0~100%LEL;有毒气体的测量范围宜为0~3TLV.在上述测量范围内,指示报警器应能分别给予明确的指示;采用无测量值指示功能的报警器时,应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将模拟信号引入多点信号巡检仪,DCS或其他仪表设备进行指示.4 指示报警器(报警控制器)应具有为消防设备或联锁保护用的开关量输出功能.5 多点式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具有相对独立,互不影响的报警功能,并能区分和识别报警场所位号.6 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发出报警后,即使环境内气体浓度发生变化,仍应继续报警,只有经确认并采取措施后,才停上报警.7 在下列情况下,指示报警器应能发出与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浓度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声,光故障报警信号:a 指示报警器与检测器之间连线断路;b 检测器内部元件失效;c指示报警器电源欠压.8 报警记录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a 能记录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报警时间,计时装置的日计时误差不超过30s;b 能显示当前报警部位总数;c能区分最先报警部位;d 能追索显示以前至少1周内的报警部位并区分最先报警部位.报警设定值应根据下列规定确定:1 根据本规范第条规定,选用一级或一,二级报警;2 可燃气体的一级报警(高限)设定值小于或等于25%LEL;3 可燃气休的二级报警(高限)设定值小于或等于50%LEL;4 有毒气体的报警设定值宜小于或等于1TLV,当试验用标准气调制困难时,报警设定值可为2TLV以下.指示误差和报警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可燃气体的指示误差:指示范围为0~100%LEL时,±5%LEL.2 有毒气体的指示误差:指示范围为0~3TLV时,±10%指示值:指示范围高于3TLV时,±10%量程值.3 可燃气体的报警误差:±25%设定值以内.4 有毒气体的报警误差:±25%设定值以内.5 电源电压的变化小于或等于10%时,指示和报警精度不得降低.检测报警响应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扩散式小于30s;吸入式小于20s.2 有毒气体检测报警:扩散式小于60s;吸入式小于30s.6 检测报警仪表的安装检测器的安装检测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测器,其安装高度应距地坪(或楼地板)~.注:气体密度大于m3(标准状态下)即认为比空气重;气体密度小于m3(标准状态下)的即认为比空气轻.检测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测器,其安装高度宜高出释放源~2m.检测器宜安装在无冲击,无振动,无强电磁场干扰的场所,且周围留有不小于的净空.检测器的安装与接线按制造厂规定的要求进行,并应符合防爆仪表安装接线的有关规定. 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的安装当工艺装置或储运设施有中心控制室时,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安装在中心控制室内.当工艺装置或储运设施设有中心控制室以外的其他控制室或操作室时,其操作管辖区内设置的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宜安装在该控制室或操作室内;需要时,其报警信号再转送至中心控制室.指示报警器或报警器,应有其对应检测器所在位置的指示标牌或检测器的分布图.一般报警用的报警系统,可使用普通仪表电源供电.下列情况的检测报警系统,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1 与自动保护系统相连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测;2 人员常去场所的可能泄漏Ⅰ级(极度危害)和Ⅱ级(高度危害)有毒气体的检测.附录A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蒸汽特性表表A 可燃气体,蒸汽特性续表续表注:①本表数值来源基本上以《化学易燃品参考资料》(北京消防研究所译自美国防火手册)为主,并与《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险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J43-91,《石油化工工艺计算图表》,《可燃气体报警器》JJG693-90进行了对照,仅调整了个别栏目的数值;②"蒸气密度"一栏是在原"蒸气比重"数值上乘以,其密度为标准状态下的.表B 有毒气体,蒸汽特性表注:①本表中,第1~7项数值来源基本以上《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为主,并与《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及《有毒化学品卫生与安全实用手册》进行了对照,第8项数值来自《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第9项数值来自《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②环氧乙烷危害程度分级中的Ⅱ来自《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SH3047-93.用词说明对本规范条文中要求执行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采用"可".条文说明1 总则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泄漏的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及原有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不进行任何改动仅增设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的设计.与本规范有关的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JJG69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SH30472 术语,符号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规定:甲类气体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小于10%(体积)的气体;液化烃(甲A)是指15℃时的蒸气压力大于的烃类液体及其它类似的液体,例如液化石油气,液化乙烯,液化甲烷,液化环氧乙烷等;甲B类液体是指除甲A 以外,闪点小于28℃的可燃液体;乙A类液体是指闪点等于或大于28℃至等于45℃的可燃液体.甲B与乙A类液体也可称为易燃液体.由于乙A类液体泄漏后挥发为蒸气或呈气态泄漏,该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小于10%(体积)属于甲类气体,可形成爆炸危险区.但是,该气体易于空气中冷凝,所以扩散距离较近,其危险程度低于甲A,甲B类.可燃气体的爆炸浓度上限与下限之差大于20%时作为甲类气体对待,系根据API及欧州等国家标准(对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甲类)的规定,但是我国在制定GB50160-92时,只考虑下限值,不考虑上限的差值,所以该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定为乙类.本规范从防爆检测和报警角度考虑,认为按甲类对待为宜.根据国际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但国标GB5044-83中规定,氨属轻度危害,因此本规范不规定检测.按日本有关标准规定,氨也作为有毒气体进行检测.按我国的GBJ16-87和GB50160-92规定,一氧化碳为乙类气体.由于其爆炸下限与上限之差大于20%,危险性较大.按国外规定属于甲类气体.又因一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不引起人们警惕,吸入较高浓度引起急性脑缺氧性疾病,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按国标TJ36-79规定,一氧化碳属车间空气有害物质.按国标GB5044-83规定,一氧化碳属Ⅱ级毒物危害程度.因此本规范将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进行检测.本规范中的有毒气体是根据国标GB5044-8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的极度,高度的危害气体,并根据目前有检测仪表而确定的.也参照日本标准规定的10种有毒气体.最高允许浓度定义引自TJ36-79第三章表4中注①.根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最高允许浓度系指一般人在有害气体的环境中,以中等强度每天连续工作八小时,对健康无害的环境中有毒气体浓度的界限.LEL为Low Explosion Limit缩写.TLV为Threshold Limit Value缩写.3 一般规定本条可燃气体规定是符合GB50160-92第条"在使用或产生甲类气体或甲,乙A类液体的装置内,宜按区域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器探头"和第条"在可能泄漏液化烃场所内,宜设可燃气体报警器探头"的规定并且更具体化了.2区及附加2区的划分见《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第第第第第第条.在正常运行时人员不得进入的危险场所可能有几台检测器是一级或二级报警,仅甲类气体和有毒气体(属Ⅰ或Ⅱ级)释放源进行连续检测,指示,报警,并对报警进行记录或打印,以便随时观察发展趋势和留作档案资料.通常情况下,工艺装置或储运设施的控制是操作人员常驻和能够采取措施的场所.但是,不是所有情况都如此.例如某厂装卸栈台的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报警器集中安装在远离栈台的控制室里,而在栈台上操作室的操作人员既看不见也听不到报警信号,更谈不上采取措施了,因此,做了本条规定.本条规定主要是使一旦泄漏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除自身扩散外又可被风吹到检测器,其机率在全年来说最多.本条规定的根据是:(1)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与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仪表厂合作进行的液化石油气扩散速率经验;(2)日本《一般高压气体安全规则中LPG安全规则》.根据液化石油气速率试验,室内当释放流率为600L/h(10L/min)时,LPG的扩散速度为s,泄漏发生1~内即可检测到,扣除仪表本身响应时间30s后,扩散时间为30~60s,扩散距离~9m.由此推论,一台在室内安装的检测器其有效覆盖半径可按~9m考虑.按日本LPG安全规则关于《可燃气体及毒性气体的泄漏检测报警器的布置》.室内布置的容易泄漏的高压气体设备,于易滞留可燃气体的场所,在这些设备群的周围以10m 一个以上的比例计算设置检测器的数量.在室外布置的容易泄漏的高压气体设备在邻近高压设备,墙壁及其它构筑物,在坑槽等易于滞留气体的场所,在这设备群的周围以20m一个以上的比例计算设置检测器的数量.上述容易泄漏的高压气体设备一般指压缩机,泵,反应器,储罐等.分析日本的规定可折算为:检测器的有效覆盖水平平面半径,在室内为5m,在室外为10m.据有的资料报导:通过试验在泄放量为5~10L/min,连续释放5min,检测器与泄放点的最灵敏区为10m以内,有效检测距离是20m.本条规定,可燃气体泄漏30~60s即应响应报警,取其扩散距离的平均值即为.参照日本的规定,室外为室内的2倍,故室外的有效覆盖水平平面半径为15m.有毒气体检测器与释放源距离是根据对四个石化企业调查结果规定的,一般检测器距释放源室外不大于2m,室内不大于1m,多为靠近释放源~设置,其它装高度比空气轻的不大于,比空气重的距地面约~.本条所说"不具备安装固定式的":系指该处无法安装检测器:环境湿度过高;环境温度过低;没有非爆炸危险区安装指示报警器等其中任何一条均认为不具备安装固定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是为防止爆炸和保障人身安全而设置的,其可靠性应受到高度重视,检测报警系统相对独立是保证其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谓相对独立,即该检测报警系统的检测与发出报警信号的功能不受其它仪表或仪表系统故障的影响.4 检测点的确定工艺装置本规范所指的可燃气体释放源即可能释放出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所在的位置或点.本规范所指的有毒气体释放源即可释放出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所在的位置或点.可燃气体释放源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规定,释放源应按易燃物质的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级.其分为连续释放源,第一级释放源,第二级释放源,多级释放源.第一级释放源:预计在正常运转时周期或偶然释放的释放源.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第一级释放源:。
自动化仪表安装规范篇一:《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强制性条款建设部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的99号公告中明确规定以下3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规定强制性条款的目的在于确保人身安全和自动化仪表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
1.0.3 仪表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本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是要求。
对设计的修改必须有原设计的文件确认。
4.1.3 在设备或管道上安装取源部件的开孔和焊接工作,必须在设备或管道的防腐、衬里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4.5.6 安装浮球式液位仪表的法兰短管必须保证能在全量程范围内自由活动。
5.2.11 仪表盘、柜、台、箱在搬运和安装过程中,应防止变形和表面油漆损伤。
安装及加工中严禁使用气焊方法。
5.5.1(3)节流件必须在管道吹扫后安装。
5.5.1(4)节流件的安装方向,必须使流体从节流件的上游端面流向节流件的下游端面。
孔板的锐边或喷嘴的曲面侧应迎着被测流体的流向。
5.5.2 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正负压室与测量管道的连接必须正确,引压管倾斜方向和坡度以及隔离器、冷凝器、沉降器、集气器的安装均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6.1.7 当线路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5℃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当线路附近有火源时,应采取防火措施。
6.1.15 测量电缆电线的绝缘电阻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仪表设备及部件断开。
6.1.17 在线路终端处,应加标志牌。
地下埋设的线路,应有明显的标识。
7.1.3 仪表管道埋地敷设时,应经试压合格和防腐处理后方可埋入。
直接埋地的管道连接时必须采用焊接,在穿过道路及进出地面处应加保护套管。
7.2.4 测量管道与高温设备、管道连接时,应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
7.6.5 当仪表管道引入安装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有毒及腐蚀物质环境的仪表盘、柜、箱时,其引入孔处应密封。
8.1.1 需要脱脂的仪表、控制阀、管子和其他管道组成件,必须按照设计文件规定脱脂。
仪表安装术语及程序自动化仪表要完成其检测或调节任务,其各个部件必须组成一个回路或组成一个系统。
仪表安装就是把各个独立的部件即仪表、管线、电缆、附属设备等按设计要求组成回路或系统完成检测或调节任务。
也就是说,仪表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完成仪表与仪表之间、仪表与工艺管道、现场仪表与中央控制室、现场控制室之间的种种连接。
这种连接可以用管道连接(如测量管道、气动管道、伴热管道等),也可以是电缆(包括电线和补偿导线)连接。
通常是两种连接的组合和并存。
第一节安装术语与符号一、安装术语(1)一次点:指检测系统或调节系统工程中,直接与工艺介质接触的点。
如压力测量系统中的取压点,温度检测系统中的热电偶(电阻体)安装点等等。
一次点可以工工艺管道上,也可以在工艺设备上。
(2)一次部件:又称取源部件。
通常指安装在一次点的仪表加工件。
如压力检测系统中的温度计接头(又称凸台)。
一次部件可能是仪表元件,如流量检测系统中的节流元件,也可能是仪表本身,如容积式流量计、转子流量计等,更多的可能是仪表加工件。
(3)一次阀门;又称根部阀、取压阀。
指直接安装在一次部件上的阀门。
如与取压短节相连的压力测量系统的阀门,与孔板正、负压室引出管相连的阀门等。
(4)一次仪表:现场仪表的一种。
是指安装在现场且直接与工艺介质相接触的仪表。
如弹簧管压力表、双金属温度计、双波纹管差压计。
热电偶与热电阻不称作仪表,只作为感温元件,所以又称一次元件。
(5)一次调校:通称单体调校。
指仪表安装前的校准。
按《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的要求,原则上每台仪表都要经过一次调校。
调校的的重点是检测仪表的示值误差、变差;调节仪表的比例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的误差,控制点偏差,平衡度等。
只有一次调校后符合设计或产品说明书要求的仪表,才能安装,以保证二次调校的质量。
(6)二次仪表:是仪表示值信号不直接来自工艺介质的各类仪表的总称。
二次仪表的仪表示值信号通常由变送器变换成标准信号。
二次仪表接受的标准信号一般有三种:①气动信号,0.02~0.10kpa②Ⅱ型电动单元仪表信号0~10mADC。
③Ⅲ型电动单元仪表信号受的标准信4~20mADC.也有个别的不用标准信号,如一次仪表发出电信号,二次仪表直接指示,如远传压力表等.二次仪表通常安装在仪表盘上.按安装位置又可分为盘装仪表和架装仪表.(7)现场仪表:直接安装在现场仪表的总称,是相对于控制室而言的.可以认为除安装在控制室的仪表外,其他仪表都是现场仪表.它包括所有一次仪表,也包括安装在现场的二次仪表.(8)二次调校:又称回路试验、二次联校、系统调校。
指仪表现场安装结束,控制室安装已完成,DCS系统I/O卡件已校验,对整个检测回路或自动调节系统的检验。
也是仪表交付正式使用前的一次全面校准。
其校验方法通常是在系统回路上加模拟信号,然后检查组成系统回路的系统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如超差又找不出准确的原因,要对组成系统的全部仪表重新调试。
(9)仪表加工件:是指全部用于仪表安装的金属、塑料机械加工件的总称。
也就是仪表与工艺设备、工艺管道之间,仪表与仪表管道之间,仪表与仪表阀门之间的配管及其附加装置之间金属的或塑料的机械加工件的总称,仪表加工件在仪表安装中占有特殊地位。
(10)带控制点流程图:管道专业的图名是管道仪表图,它详细地标出仪表的安装位置,是确定一次点的重要图纸。
二、仪表安装常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第二节仪表安装程序自动化仪表系统按其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型:检测系统、自动调节系统和信号联锁系统。
从安装角度来说,信号联锁系统往往寓于检测系统和自动调节系统之中。
因此安装系统只有检测系统和自动调节系统两大类型。
不管是检测系统还是自动调节,除仪表本身的安装外,还包括与这两大系统有关的许多附加装置的制作、安装。
除此之外,仪表为工艺服务这一特性决定着它与工艺设备、工艺管道、土建、电气、防腐、保温及非标制作等各专业之间的关系。
它的安装必须与上述各专业密切合作,而这种配合往往是自控专业需要主动,为顾全大局,需要作出局部让步,才能最终完成自控安装任务。
仪表安装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施工准备阶段一施工阶段一试车交工阶段。
一、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准备是安装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工作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施工的进展乃至仪表安装的完成。
施工准备包括资料准备、物资准备、表格准备和工机具及标准仪器的准备。
1.资料准备资料准备是指安装资料的准备。
安装资料包括施工图、常用的标准图、自控安装图册、《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以及有关手册、施工技术要领等。
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也是交工验收的依据,还是编制施工图预算和工程结算的依据。
一套完整的仪表施工图,应该包括下列内容:(1)图纸目录(2)设计说明书(3)仪表设备汇总表(4)仪表一览表(5)安装材料汇总表(6)仪表加工件汇总表、仪表加工件(按工号)一览表(7)电气材料汇总表(8)仪表盘正面布置图(9)仪表盘背面接线图(10)供电系统图(11)电缆敷设图(12)槽板(桥架)布置图(13)信号、联销原理图(14)供电原理图(15)电气控制原理图(16)调节系统原理图、检测系统原理图(17)设备平面图、一次点位置图(18)调节阀、节流装置计算书及数据表(19)仪表系统接地(20)复用图纸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设计单位企业标准和安装图册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领取图纸,施工队向项目部领取图纸,施工班组向施工队领取图纸按目录进行核对。
上述图纸是对常规仪表而言,DCS系统没有仪表盘,而有操作站、控制站和电机控制中心部分。
施工验收规范是施工中必须要达到和遵守的技术要求和工艺纪律。
执行什么规范,一般在开工前,即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同建设单位协商确定。
通常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是设计、施工、建设三方面都接受的标准。
但除化工系统外,有些部门、有些企业还有自行的验收标准,这在开工前必须确定。
对于引进项目,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明确执行什么标准以及执行标准的深度。
若采用国外标准,还应搞清楚与国内标准(规范)的差异,便于在施工时掌握。
质量评定工作是施工过程中,特别是施工结束时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
一般情况下都执行《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131-90。
对质量验评标准,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会有不同的要求,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同建设单位商定。
2.技术准备技术准备是在资料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
具体地说,要做下列技术准备工作。
(1)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拟建工程项目,全面安排施工准备,策划、部署施工活动的指导性技术经济文件。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已成施工准备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并已形成了一项制度。
化工部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就编制内容、编制方法、编制职责、审批程序及权限、组织实施等做了统一规定,并于1993年8月发布《化工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标准》HG20235-93。
编制内容主要包括:①编制说明;②建设项目概况简述;③施工部署;④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选择;⑤施工总进度控制计划;⑥劳动力需用计划;⑦临时设施规划;⑧施工总平面图布置;⑨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纲要;⑩各项需要量计划;⑾施工准备工作计划;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⒀本工程所要用的主要标准、规程、规范编目;⒁其他项目说明。
自控专业要参与由总工程师牵头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其大部分内容都要有自控专业自己的意见。
(2)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方案按其内容的重要性决定了它的审批权限。
施工方案分为三类。
自控专业最重要的方案是中控室仪表的调校方案(集散系统),属于第三类方案。
它由施工队自控专业技术负责人编写,项目部(或工程处)工程部自控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项目部总工程师审批。
其他方案,如仪表安装方案,单体调校方案,信号联锁系统调试方案等属于一、二类方案,由施工队技术员编写,技术组长审核,项目部(工程处)自控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即可。
有些更小的方案,如电缆敷设方案等只要工程师审批,工程部备案即可。
一个完整的自控技术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⑴编制说明;⑵编制依据;⑶工程概况,包括主要的实物量;⑷工程特点;⑸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⑹质量要求及质量保证措施;⑺安全技术措施;⑻进度网络计划或统筹图;⑼劳动力安排;⑽主要施工机具、标准仪器一览表;⑾预计经济效益(几个方案比较中选取)。
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是方案的核心。
质量要求和质量保证措施是方案的基础。
这些是技术方案的重点。
施工方案和施工步骤要一步一步具体地写出出来。
施工人员拿到方案后,能按照方案自行工作,解决技术问题,并能保证质量。
若施工人员拿到施工方案,不能自行施工,那么这个方案是失效的。
主要施工方法要写出特色,有新意。
若引用国家级、部级工法,要补充施工工艺和主要施工方法。
工法(包括企业工作)虽是经过实践行之有效的一种施工方法,但略去了施工决窍,略去了施工的核心部分。
作为施工方案,必须把工法的质量保证作为方案实施的基础。
没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方案是不完善的施工方案,安全第一应贯彻始终。
(3)两个会审:自控专业的技术准备工作,还包括两个重要的图纸会审。
一个是由建设单位牵头,以设计单位为主,施工单位参加的设计图纸会审,主要解决设计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设备、材料的缺项和提供的图纸、院标、作业指导书是否齐全。
另一图纸会审是由施工单位自行组织。
通常由技术总负责人(总工程师)牵头,主管工程技术的部门具体组织,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和各施工队技术人员参加。
自控专业在这个会审中解决的重点是其他专业可能会影响仪表施工的问题。
这些问题要尽可能地提出来,在施工以前解决。
(4)施工技术准备的三个交底:这三个交底为设计交底、施工技术交底及工号技术员向施工人员的施工交底。
设计技术交底在施工准备初期进行。
由建设单位组织。
施工单位参加,设计单位向这二个单位作设计交底。
一般由设计技术负责人主讲。
然后按专业分别对口交底。
设计交底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意图和设计特点。
施工单位参加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设计。
为以后施工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施工技术交底是由施工单位施工、技术部门组织,总工程师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向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交底。
重点是对一特定的工程项目,准备采用的主要施工方法,使用的主要施工机具,施工总进度的具体安排,质量指标、安全指标、效益指标的交底。
技术人员向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一般在施工中进行。
严格地说不是施工准备的内容。
这是一个以自控专业工程技术员主讲。
具体实施施工人员参加的一个交底。
要针对某一具体工序,向施工人员讲清楚工序衔接、施工要领、达到要求的设想。
也就是说,要告诉工人应该怎样干,不应该这样干,要交待清楚质量要求及执行规范的具体条款。
此外还要交待清楚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