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100个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1.背水一战:(韩信)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3.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望梅止渴:(曹操)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5.四面楚歌:(项羽)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6.破釜沉舟:(项羽)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7.卧薪尝胆:(勾践)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9.指鹿为马:(赵高)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三顾茅庐:(刘备)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11.东窗事发:(秦桧)比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
12.如鱼得水:(刘备)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13.退避三舍:(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4.初出茅庐:(诸葛亮)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15.图穷匕见:(荆轲)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6.草木皆兵:(苻坚)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7.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8.毛遂自荐:(毛遂)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19.一鼓作气:(曹刿)意思是曹刿作战的道理。
20.千金买骨:(郭隗)用重金去买良马的骨头。
比喻求贤若渴。
21.讳疾忌医:(蔡桓公):讳:避忌;忌:怕,畏惧。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1.闻鸡起舞(祖逖)【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鼓作气(曹刿)【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4.一饭千金(韩信)【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马革裹尸(马援)【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7.纸上谈兵(赵括)【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中国历史人物成语典故大全(精心整理建议收藏)按照历史朝代顺序,演绎历史人物与成语典故。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物造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煫人钴木取火,有巢构木为巢。
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嫘祖养蚕,仓颉造字。
夏启化国为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桀桀骜不训。
成汤网开一面,太甲桐宫悔过,伊尹摄政,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纣王酒池肉林,暴殄天物,飞康、恶来助纣为桀。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伯夷、叔齐耻食周栗,武王伐纣,爱屋及乌。
三监之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成康之治,周成王桐叶封弟,周報王债台高筑,卫巫监谤、道路以目,国人暴动,周召共和。
宣王中兴,周幽王千金买一笑,蜂火戏诸候。
平王东迁,东周列国,郑桓公掘地见母,蔡桓公讳疾忌医,卫武公投桃报李。
晋武公曲沃代翼。
卫懿公好鹤亡国,蔡哀候谗言灭息。
石碏大义灭亲,荀息假途灭虢,里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宫之奇唇亡齿寒,柳下惠坐怀不乱。
养由基百步穿杨,管鲍之交,管仲老马识途,鲍叔牙毋忘在莒,俞伯牙高山流水,曹刿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栾书从善如流。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
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宋襄公好名无实,秦穆公羊皮换贤。
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轻重。
百里奚饲牛拜相。
介子推割股君。
赵衰冬日之日,先殄兵行诡道,庆父不死,鲁难未己,韩厥绍绝立废,夏姬灭国破陈。
晏婴一桃杀三士,田穰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子产兴郑,田完奔齐。
孙武三令五申,伍子胥掘墓鞭尸,申包胥秦庭乞师,夫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勾践卧薪尝胆,文种兔死狗烹,毕万昌大,魏绛和戎,赵鞅铁铸刑鼎,智瑶贪得无厌。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朝秦暮楚。
邹忌鼓琴求相,吴起杀妻求将。
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作法自毙,齐威王一鸣惊人,孙膑围魏救赵。
苏秦悬梁刺股。
灵武王胡服骑射,燕昭王卑身厚币,宋康王射天笞地,申不害变法强韩,蘭相如完璧归赵。
郭隗千金买骨,范睢长袖善舞,远交近攻,廉颇负荆请罪。
宋玉曲高和寡。
乐毅灭齐,功败垂成,田单复国,出奇制胜。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著名成语典故及人物1. 卧薪尝胆-勾践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
在吴国遭受屈辱后,他立志报仇,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终于在数年之后击败了吴国。
2. 负荆请罪-廉颇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因与蔺相如产生矛盾,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避让。
廉颇得知后,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道歉,自此两人成为知己。
3. 闻鸡起舞-祖逖祖逖,东晋时期名将。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一次同榻而眠,半夜听到鸡叫,便和刘琨约定晨起练武。
从此二人每日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4. 画龙点睛-张僧繇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
他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龙眼睛没点上,数日后点上眼睛,这些龙便飞上了天。
这个成语比喻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5. 叶公好龙-叶公叶公,春秋时期楚国贵族。
他喜欢龙,住处、卧室内外到处都画着龙。
当他见到真正的龙时却吓得逃跑。
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了解或真心喜欢。
6. 草木皆兵-苻坚苻坚,东晋时期前秦皇帝。
在淝水之战中,他登上城楼观察晋军动静,看到远处的草木便以为是晋军。
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惊慌、疑惧不定。
7. 孺子可教-张良张良,西汉时期开国功臣。
他年轻时在下邳桥遇到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
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这个成语形容年轻人有培养前途。
8. 胯下之辱-韩信韩信,西汉时期开国功臣。
少年时韩信曾遭受胯下之辱,但最终他成为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重要将领。
这个成语形容有志气的人在屈辱中成长。
9. 凿壁偷光-匡衡匡衡,西汉时期大臣、经学家。
他幼年时刻苦好学,因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这个成语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 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100个1、一鼓作气(曹刿)2、一字千金(吕不韦)3、一字之师(郑谷)4、一饭千金(韩信)5、东山再起(谢安)6、图穷匕见(荆轲)7、纸上谈兵(赵括)8、负荆请罪(廉颇)9、卧薪尝胆(勾践)10、揭竿而起(陈胜、吴广)11、三顾茅庐(刘备)12、孺子可教(张良)13、四面楚歌(项羽)14、老当益壮(马援)15、投笔从戎(班超)16、暴殄天物(商纣王)17、暗渡陈仓(刘邦)18、嗟来之食(黔敖)19、怒发冲冠(蔺相如)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21、韦编三绝(孔子)22、墨守成规(墨子)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鸡犬升天(刘安)25、俞伯牙26、口蜜腹剑(李林甫)27、风声鹤唳(苻坚)28、泰山北斗(韩愈)29、破釜沉舟(项羽)30、东窗事发(秦桧)31、程门立雪(杨时)32、司空见惯(刘禹锡)33、梦笔生花(李白)34、力透纸背(颜真卿)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36、赤膊上阵(许褚)37、马革裹尸(马援)38、黄袍加身(赵匡胤)39、洛阳纸贵(左思)40、背水一战(韩信)41、闻鸡起舞(祖逖)42、初出茅庐(诸葛亮)43、完璧归赵(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45、乐不思蜀(刘禅)46、指鹿为马(赵高)47、画龙点睛(张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49、讳疾忌医(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韩信)51、秋毫无犯(岑彭)52、望梅止渴(曹操)53、鞠躬尽瘁(诸葛亮)54、约法三章(刘邦)55、请君入瓮(周兴)56、举一反三(孔子)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58、八斗之才(曹植)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63、江郎才尽(江淹)64、七擒七纵(诸葛亮)65、毛遂自荐(毛遂)66、铁杵成针(李白)67、莫须有(秦桧)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69、曲高和寡(宋玉)70、开卷有益(宋太宗)71、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吕蒙)73、围魏救赵(孙膑)74、一诺千金(季布)75、杀妻救将(吴起)76、前倨后恭(苏秦)77、不学无术(霍光)78、三令五申(孙武)79、呕心沥血(李贺)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81、东施效颦(东施)82、老骥伏枥(曹操)83、有勇无谋(吕布)84、阮囊羞涩(阮孚)85、枕戈待旦(刘琨)86、奇货可居(吕不韦)87、拔山盖世(项羽)88、侧目而视(苏秦)89、庖丁解牛(庖丁)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机妙算(诸葛亮)93、笔下生花(李白)94、胯下之辱(韩信)95、家徒四壁(司马相如)96、焚书坑儒(秦始皇)97、囊萤映雪(车胤、孙康)98、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99、路人皆知(司马昭)100、百步穿杨(养由基)。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2、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3、大材小用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
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
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
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
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又作曹沬,音mi),一作曹翙(hu)。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触目惊心;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僧人齐己性喜赋诗。
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81、东施效颦(东施)[释义]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
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
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辨形] 颦;不能写作“频”。
[近义] 邯郸学步照猫画虎亦步亦趋优孟衣冠生搬硬套[反义] 择善而从自我作古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不从主观实际出发;像~那样;胡乱模仿;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成语故事]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
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
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82、老骥伏枥(曹操)lǎo jìfúlì[释义] 骥:千里马;枥:马槽。
伏枥:就着马槽吃食。
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
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语出]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正音] 骥;不能读作“jí”;枥;不能读作“lí”。
[辨形] 枥;不能写作“历”。
[近义] 老当益壮壮志凌云[反义]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用法] 含褒义。
多用于形容怀有雄心壮志的老年人。
历史人物对应成语典故
1. 围魏救赵 - 孙膑: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齐国田忌、孙膑率军救赵,田忌采纳孙膑的计策,乘魏军围攻邯郸而疲惫的时候,率军直逼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被迫撤回救援本国,赵国因此得解。
孙膑通过围攻魏国来解救赵国的危机,后人用“围魏救赵”来形容这种以攻为守、声东击西的策略。
2. 负荆请罪 - 廉颇: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 卧薪尝胆 -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以柴草为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国耻。
经过长期的努力,越国国力逐渐恢复,最终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形容一个人能够忍受屈辱,发愤图强,最终实现目标。
4. 图穷匕见 - 荆轲:荆轲受燕国太子丹的派遣,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
荆轲以燕国督亢的地图进献给秦王,当图卷展开到尽头时,预先卷在地图里的匕首露出来,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最终失败被杀。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如下:1、功败垂成成语故事东晋大将谢玄在叔叔谢安的指挥下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全面胜利,迫使前秦王苻坚逃回关中,谢玄乘胜追击,收复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就在北方快要统一的时候,东晋皇帝听信谗言令其收兵驻守淮阴。
统一北方未遂,人们感叹他是功败垂成。
【解释】垂:接近,快要。
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2、铜盘重肉成语故事北齐时期,杨愔,字遵彦,小时候特别懂得礼节,他家旁边有一个水果树,别的小孩争相去偷采水果,只有他不去。
他的父亲向人夸奖他,同时在家庭院落中特修一间房子让他住,同时用铜盘装丰盛的食物给他,并告诫其他孩子要向他学习。
【释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
引申指特殊恩宠。
3、分我杯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
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释义】羹:肉汁。
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
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4、志在四方成语故事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
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
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
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
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
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
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
【解释】:四方:天下。
立志于天下。
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5、文灿拒间成语故事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周文灿。
在父母和师长的教导下,从小他就深深地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
他有一个哥哥,兄弟俩友爱笃甚。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1、一鼓作气(曹刿)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
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
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9、卧薪尝胆(勾践)10、揭竿而起(陈胜)11、三顾茅庐(诸葛亮)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
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100个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16、暴殄天物(商纣王) 17、暗渡陈仓(刘邦) 18、嗟来之食(黔敖)19、怒发冲冠(蔺相如) 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25、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秦桧)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36、赤膊上阵(许褚)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63、江郎才尽(江淹)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铁杵成针(李白)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69、曲高和寡(宋玉)
70、开卷有益(宋太宗)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73、围魏救赵(孙膑) 74、一诺千金(季布) 75、杀妻救将(吴起)
76、前倨后恭(苏秦) 77、不学无术(霍光) 78、三令五申(孙武)
79、呕心沥血(李贺) 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81、东施效颦(东施)
82、老骥伏枥(曹操) 83、有勇无谋(吕布) 84、阮囊羞涩(阮孚)
85、枕戈待旦(刘琨) 86、奇货可居(吕不韦) 87、拔山盖世(项羽)
88、侧目而视(苏秦) 89、庖丁解牛(庖丁)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 92、神机妙算(诸葛亮) 93、笔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韩信) 95、家徒四壁(司马相如) 96、焚书坑儒(秦始皇)97、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98、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99、路人皆知(司马昭)100、百步穿杨(养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