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福山激辩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4.14 KB
- 文档页数:2
张继为中国模式观后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读张继为《中国模式》有感建国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学者逐步开始思考日渐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何种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增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国人也在讨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确与否,是否该学习西方。
因此,继“北京共识”后,“中国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热词”。
中国的发展是否有模式?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张继为的《中国模式》给了我许多启发。
何为“模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解释是: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综合起来,“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内在性,即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外在性,即模式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可借鉴性,即模式可以供人们借鉴和学习。
而潘教授给出的解释是:模式与“描述”历史道路不同,与总结历史“教训”也不同,它是对“成功”原因的“归纳”。
那何为“中国模式”?是中国发展的标准形式?是可以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还是中国发展的内在机理的展开?潘教授给出的解释是:中国模式是关于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论解释,即因果抽象。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模式是21世纪的新版中华体制。
该书将中国模式分解成三个子模式,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每一模式又分别由四个支柱构成。
一、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国民”经济体现独特的经济模式。
这四个支柱依次是:①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②国有的金融和大型企业及事业机构,③(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劳动力市场,④(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商品——资本市场。
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有过挫折、有过错误,但我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使中国实现了腾飞,使中国人民从战争的苦难进入了和平的幸福。
读《中国震撼》有感读罢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颇有感慨,深受鼓舞,作者认为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相当的震撼。
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之长,又发挥了自身优势,实现了“中国模式”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及实地考察,利用量事实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通过模仿西方模式而取得成功”,对此我深以为然。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决定了这个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在艰难的发展道路上,没有迷失自我,她在摸索中找准了新的坐标、新的起点,中国崛起,对西方国家而言,或许是震撼,但对国人而言只是顺应自然,秉承历史发展规律而已。
中国发展主张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发展实践中读懂自我,找出优劣,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在发展中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循序渐进,从而有了今天的“中国模式”。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害怕“中国模式”取代“美式民主”、“西式民主”,极力鼓吹“投票选举”、“三权分立”、“军队国家化、非党化”等政治言论,通过互联网资源优势,大肆宣扬西方标准的“民主政治”,对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矛盾无限度放大,甚至歪曲事实。
妄图通过这些手段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迷惑人民群众,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但是我们国家的一些知识精英却执迷于西方政治话语,希望中国尽快融入到西方国家代表的所谓主流文明之中,急功近利的想把中国带向“西方模式”,痴迷于“美式民主”、“西式民主”才能救中国的谬论。
事实证明,一味追求所谓美式民主而不顾民生大计,结果不是发展国家而是毁灭国家。
回顾历史,远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南斯拉夫解体,近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政治动乱,这些国家为民主转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原本存在着种族、部落、宗教、地区、历史的差异性,“一人一票”制民主迅速将这些国家分裂,使得本就难以磨合的各种利益群体摩擦升级,加速了社会分裂和种族冲突,最后受苦的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
【心得体会】触动.震撼.超越——读张维为《中国三部曲》有感触动.震撼.超越——读张维为《中国三部曲》有感前言:读一本书,有时需要一种心情,有时需要一个契机。
对《中国震撼》这本书,在很多场合听到过,但忙碌的生活里,始终没有那么用心找来读读。
到党校读书已三个月,有关它的评价和推荐总是不时地出现在各类课堂上和讲稿中,让你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由此下定决心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当带着墨香的三部曲放在案头,随意抽取《中国触动》扫了几眼,就真的一下子给触动了。
花了一个多星期读完三部曲,真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也很庆幸是在最好的时节读到它,因为历经三个月的党校学习,自己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此这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本书。
读完《中国超越》最后一页时,已是深夜,透过初冬的窗外,校园里一灯如豆,当迷惑得到解答,思想得到升华,竟是这般地愉悦和舒畅!《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此三本书,是曾给邓小平和中国很多核心领导人担任过翻译、现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的张维为走访百国,思索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心路历程,被誉为《中国三部曲》。
国内外但凡说到中国崛起、中国模式,都会提到《中国三部曲》,提到张维为这个名字。
一位爱读书的好友曾说,若想准确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客观自信评价中国和外部的世界,就一定要读此三部曲。
读后深以为然。
很少有人能如此清晰明白、自信满满地将中国故事、中国发展讲得这么好、这么透彻、这么让人信服。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读此三部曲。
对我个人而言,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一次触动、震撼、超越之旅,思想认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原来曾迷惑和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对中国按自己的模式发展会有美好的未来、对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充满了自信。
不再误读自己,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
三部曲最可贵之处是用中国人理解的方式、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话语,客观自信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闪耀东方张维为中国模式观后感心得体会20xx年6月27日下午,由文汇报和春秋综合研究院主办的文汇讲堂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和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张维为,就中西方模式展开激烈的辩论。
这是中西方学者之间少有的针锋相对的直接辩论,从福山的主题演讲“变动秩序中的中国与世界”到张维为的批评和对答,两人大战四个回合,记录下的文字超过两万。
在读过两位学者辩论的文稿之后,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但扔被两位犀利的见解所折服,也对他们对中西方模式的积极探索所钦佩。
观全文,双方辩论分为八个回合,分别对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影响、问责制在中美的不同效果、如何解决“坏皇帝问题”、民主制度能否解决腐败、中国中层结构的现代化态度、解人类困境需要东方智慧、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和尊重个人价值与参与决策等问题进行了有深度的探讨,对于中西方之间制度、发展模式、改革以及利益分配各抒己见。
在他们的辩论中,我了解到更多关于中西方的差异,中西方模式的优劣点,正如张维为所言,“?这种努力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辩论东西方孰优孰劣,孰是孰非。
我们的目的是寻求更大的智慧、更好的办法来应对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西方智慧确实不够用了,东方智慧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
我认为,中西方模式确实是各有优劣。
中国模式处于积极探索之中,其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及难度都是非常之巨大的,其生机也是显而易见的。
很难说中国模式优于西方模式,但中国模式有很多
优势,
其政治制度的特性使它拥有高效决策功能。
但在腐败、问责、法治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模式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认为,坚持中国模式同样有必要借鉴西方可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中国健康发展。
中国三部曲读后感《中国三部曲》是XX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维为。
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三部曲读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三部曲读后感《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张维为教授历经30多年的时光岁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0年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张教授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尖锐问题。
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三部书籍呈现给国人和世界的是一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全新展示,用详实的数据、著名学者的见解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探索的新思路。
让读者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张维为教授曾任前中国改革设计师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主席推荐世行行长阅读图书,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推荐阅读图书。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以其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其道路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触动》由序言、引言和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最不坏的模式?、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软实力,更触动世界六个章节及原版、后记组成。
张教授从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站在中国式发展的高度,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难点和尖锐问题。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
中国震撼读后感(通用3篇)【篇一】中国震撼读后感在光电研究院读书月活动中,读了张维为先生著作《中国震撼》一书。
本书的作者亲身走访过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在书中将中国模式的与国外的情况作了比较。
全书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对文明型中国崛起的无比自信。
《中国震撼》一书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事实论据、精辟的理论总结,对拓宽读者视野,促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国现状和启发对中国模式的思考有很大作用。
《中国震撼》的基本立论是,中国今天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这种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作者将中国这样的文明型国家的特征总结为有四超和四特。
四超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此四超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
确实如此,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
全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八个特征,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认为这些特点是对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而这些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这四个超级因素。
《中国震撼》读后感中国,一个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来,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世界震惊!《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教授,他以客观的眼光,写了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是如何的崛起。
一、合理利用国情,走自己的模式作者认为“中国模式”不是转型而是创新,要适当借鉴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
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我们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我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得到了最大发挥。
反之,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
这个观点张维为教授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之后也在书中总结道:“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基本上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
”总之,我们通过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概率就大。
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二、推崇和平,迅速崛起书中提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
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
”然而史实也确实如此,西方的崛起充斥着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
中国自古就是“百国之和”,以和为先,以和为贵。
因为有了“和”,中国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才会让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
少了“和”那是万万不可的。
三、民生为大,稳定发展何为民生?民生就是一个国家推动政治改革,解决了人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后,再着眼于更高、更广的层次上提升民生的品质,政府能为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能让人民过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安稳呢?而西方推动“民主化”压倒一切,结果造成了政治改革与民生改善完全脱节,造成了非西方国家无穷的动荡和战乱。
张维为、福山激辩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原载2011年7月8日《文汇报》)6月27日下午,由文汇报和春秋综合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42期文汇讲堂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和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张维为就中国模式等问题展开热烈辩论和对话,在场观众也提出尖锐问题。
两位学者的严谨思维和表述博得阵阵掌声。
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晰了解双方观点,经嘉宾同意,本期整理依据速记对对话顺序作了调整和整合。
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影响福山:中国模式已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它具备诸多优势张维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改革的实验室福山:通常美国学者来中国都是作讲座,传授美国的成功经验;而我今天是来学习的,因为中国模式已经对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模式有很多优势,其政治制度的特性使它拥有高效决策功能。
与印度这样的东方国家相比,中国高铁已经开通,机场、桥梁等现代化基础建设也日新月异,而印度著名的塔塔公司想在某地建厂,谋划多年最终却因政治反对力量强大而流产。
与英、美、法、意等西方国家相比也是如此。
以美国为例,由于民主党和共和党互相制衡,金融危机时问责制难以良好运作,不仅没能阻止危机发生,连政治体系也险些因此瘫痪;同时,美国利益集团非常强大,一个从长远来看非常合理的决策,在实际运行中通常被迫向部分利益集团低头;此外,美国的经济制度也很教条,以致于民众至今还在赤字海洋中挣扎。
今后几年能否改变上述现状,这也是对美国制度长效与否的考验。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已拥有了较自由的意识形态,政府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摸索,正确的就坚持,错误的就修正。
我不知道这样的有效改革多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历史的影响。
但反观美国,虽然号称务实,却很少愿意进行新尝试。
不过,长远来看,我还是更赞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度。
所以,今天很愿意和张教授探讨。
张维为:谢谢您对中国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也谢谢您开放的思维。
您的话使我想起2月份我在德国和《时代周刊》主编对谈中国模式。
2021“张维为现象”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启示范文 张维为,一个曾担任翻译随邓小平出访国外,后又求学旅居海外多年的中国人,拥有极丰富的海外经历,又见证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熟悉中外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态。
就是这样一个来往穿梭于中西文化的政治学者,深入分析中国模式后,大声地告诉所有人,“中国震撼着世界,并触动着全球”,同时以犀利的文风揭示西方风光背后的诸种弊端,呼吁同胞“中国人没有理由不自信”.如此有个性的人,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无论褒贬,就其影响力而言足以称之为一种现象。
那么,张维为个人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张维为现象”何以产生又有怎样的特点?还有它给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怎样的新刺激和新启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一、“张维为现象”简述 张维为的影响力从他一出名开始便就表现在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跨越性。
既跨越学术圈和大众百姓圈,又跨越国内和国外,还跨越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体。
而且在上述的任何一个界域内,均有一定的影响力度。
四年前,他凭借一本畅销专着《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走进国人的视野。
该书荣膺“《光明日报》2011年度光明书榜十大图书”、“《中外书摘》2011 年度十大好书”、“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 2011 年度大众喜爱的 50 种书·文化类”等多项荣誉。
张维为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中国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2012)和《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
近年来,他还发表过大量关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
多发表在《红旗文稿》《求是》《人民论坛》等核心刊物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学习时报》《文汇报》等多家重要报纸上。
这些畅销专着和报刊文章,都不局限于学术圈内的研究讨论,在非政治学专业背景的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中间也颇受青睐。
同时,他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震撼》《中国震撼》讲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所展现的最精彩故事,作者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100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从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的角度,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把“中国模式”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出来。
在作者的观点看来,当代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与西方模式截然不同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崛起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是既博采众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通读《中国震撼》,我理解了中国崛起震撼世界的原因,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执政理念的国家,其发展强大是因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但都没能逃脱历史发展的周期律而走向了衰落。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的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外则是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品读完此书,我由心底产生一种震撼,一种对自己日益强大祖国的敬佩和自豪。
通读全书,我更加相信,依靠党的领导和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依靠对五千年文明的发扬光大,依靠我们每一名中国人不懈努力地创新创业、拼搏奋斗,未来中国一定会不断给世界带来新的震撼。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发扬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爱岗敬业精神,也要有锐意前进、开拓进取的奋进精神,更要有埋头苦干、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从工作出发,从实际出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张维为、福山激辩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读后感
2011年6月27日下午,由文汇报和春秋综合研究院主办的文汇讲堂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和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张维为,就中西方模式展开激烈的辩论。
这是中西方学者之间少有的针锋相对的直接辩论,从福山的主题演讲“变动秩序中的中国与世界”到张维为的批评和对答,两人大战四个回合,记录下的文字超过两万。
在读过两位学者辩论的文稿之后,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但扔被两位犀利的见解所折服,也对他们对中西方模式的积极探索所钦佩。
观全文,双方辩论分为八个回合,分别对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影响、问责制在中美的不同效果、如何解决“坏皇帝问题”、民主制度能否解决腐败、中国中层结构的现代化态度、解人类困境需要东方智慧、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和尊重个人价值与参与决策等问题进行了有深度的探讨,对于中西方之间制度、发展模式、改革以及利益分配各抒己见。
在他们的辩论中,我了解到更多关于中西方的差异,中西方模式的优劣点,正如张维为所言,“…这种努力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辩论东西方孰优孰劣,孰是孰非。
我们的目的是寻求更大的智慧、更好的办法来应对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西方智慧确实不够用了,东方智慧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
我认为,中西方模式确实是各有优劣。
中国模式处于积极探索之中,其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及难度都是非常之巨大的,其生机也是显而易见的。
很难说中国模式优于西方模式,但中国模式有很多优势,
其政治制度的特性使它拥有高效决策功能。
但在腐败、问责、法治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模式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认为,坚持中国模式同样有必要借鉴西方可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中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