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比较教育研究方法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51
第三章教育观察法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一、教育观察法的含义、特点和功能(一)教育观察法的含义教育观察法则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二)教育观察法的主要特点1. 教育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人们的各项活动中,一方面活动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各有其独特的个性,所以活动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
对这些活动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就难以把握观察的重点,难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取舍,更难以控制观察的过程,观察的结果难免零乱、琐碎,不利于进一步的日纳总结。
一旦明确了观察目的,观察者就会确定所要观察的内容,有效控制观察过程,并系统记录观察结果。
2.教育观察法有系统的计划教育观察法对观察活动的时间、空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与表格等都有预先的系统的计划、安排和准备。
系统的计划能使观察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教育观察法的科学性。
3.教育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所谓自然状态就是指对观察对象不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能使观察研究者考察到被观察者在日常现实生活和学习等活动中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
如果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受到了外来干预或控制,那么所观察到的结果就可能是歪曲的、甚至是错误的。
当然,要严格地做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确实是不容易的,所以,要获得对被观察者的正确、真实的了解,很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教育观察法的有关理论和做法。
(三) 教育观察法的功能教育观察法在中小学教育工作和教育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可以发挥作用。
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如下方面:1.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的时间、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内容等内容,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的自理能力、消费状况等内容;学生的娱乐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空间的安排,学生在话动中的感受和表现,学生对不同活动的选择倾向等内容。
第三章日本学前教育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大小不同的7000多个岛屿组成。
日本是八国集团中亚洲唯一的成员国,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日本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第一节日本学前教育沿革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一、初创和起步阶段(明治初期一20世纪40年代初)19世纪40年代后,欧美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大。
欧美国家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抢占更多海外市场,将掠夺延伸至国外,将目标锁定在封建统治的亚洲。
日本当时闭关锁国,随时可能被欧美列强占领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868年,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初期的学校教育沿袭幕府末期以来“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方针,1872年《学制令》颁布以后,政府的政策才正式转到“文明开化”轨道上来,学校教育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西化到日本化的过程。
(一)创立学前教育机构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开始实行有纲领、有计划、有措施的教育改革。
《学制令》是在“文明开化”国策的指导下,重点参照德国和法国的教育制度、美国的教育内容而制定出来的。
1876年,在文部省大辅田中不二磨的建议下,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创立。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归文部省管辖。
幼儿园设有监事(相当于现在的园长)1人,首席保姆1人,教育对象是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发掘学龄前儿童的天赋知觉,启迪其固有的心智,滋补其健全的体魄,使其通晓交际情谊,具备良好的言谈举止。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虽然是文部省开办的国立幼儿园,但却不是按照《学制令》中关于幼稚学校的规定开设的,大多是达官显贵的子弟才能上幼儿园。
第三章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本章提要:比较教育的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和分析法,其中调查法主要包括是滴考察和问卷法两种具体方法。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主要有四个步骤: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
美国比较教育家诺亚和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
英国表教育学家霍尔姆斯的“问题法”第一节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的基本原则:联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比较教育的基本方法:一、调查法:(1)实地考察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
(2)问卷法是研究者用书面形式直接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调查法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还要运用描述和统计的方法加以整理,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以发挥这些第一手材料的科研价值。
二、文献法通过分析重要的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收集比较教育的研究资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和整理等阶段。
三、比较法比较是人类确定事务异同关系,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过程和方法。
四、分析法我们所说的“分析”一般是一个包含了必要的综合过程在内的完整认识过程,这是一个广义的分析概念。
分析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具体的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指:为确定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进行的有关数量关系的分析。
定性分析:是一种微量判明事务的质的规定性所进行的分析。
汉斯等人的因素分析法、马林逊的民族性研究方法、劳威瑞斯的哲学研究法、莫尔曼的文化理论模式研究法、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霍尔姆斯的问题法、金的教育决策伍层次研究法等。
第二节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主要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比较驾驭思想主要体现在她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
他认为(1)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
(2)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第三章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我的家族都有谁第一节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一、库森的比较教育思想1.库森的生平简介维克多·库森( Victor Cousin, 1792- 1867)于 1792年11月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库森年少时从斗殴的学生中解救了后来成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简称巴黎高师)校长的奥古斯特·维古阿(August Vigua),因此得到了维古阿母亲的帮助,得以进入了当时有名的查理曼高级中学学习。
中学学习期间,库森勤奋刻苦,终于在18岁的时候进入巴黎高师深造,从此开始了与巴黎高师的不解之缘。
2.库森的比较教育思想(1)初等教育的比较研究1831年,库森受当时法国教育部长基佐的指派赴德国考察教育状况,并于当年递交了其考察结果一《关于德意志各邦,特别是普鲁士公共教育状况的报告》,其中详细介绍并分析了普鲁士的初等教育,为法国之后制定的《基佐法案》(Loi de Guizot)提供了许多意见。
七个论点是:①每个村镇建立一所小学。
②每个县建立一所初等师范学校,培养本县小学教师。
③模仿德国的市民学校,建立介于初、中等学校之间的培养工商业人才的高级小学。
④依照普鲁士的模式,行政管理结构应为分权制。
⑤宗教和教士在初等教育中应担负部分责任。
⑥大学在初等教育方面管理的作用应重新界定。
⑦应由法律来规定和管理教学自由和私立学校。
库森研究报告中的这七个论点除了第六点以外均被1833年著名的《基佐法》所采用,而关于大学不再插手初等教育这一点,基佐和库森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未被纳入《基佐法》之中。
(2)中等教育的比较研究相比举世闻名的关于德意志各邦,特别是普鲁士公共教育普鲁士中等教育的研究并不为多数人所熟悉,但这并不能抹杀其研究的重要性。
年间,库森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普鲁士中等教育的论文,全面研究了普鲁士的并与法国中等教育做了对比。
五个论点包括:①私立中学。
②公立中等教育的行政管理。
第一章概论(适合出填空、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等)1、比较教育的概念: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当代世界上不同国家、名族和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的教育研究领域。
2、比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答:比较教育产生于19世纪初,在至今180多年的历史中,比较教育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借鉴时代”、“因素分析时代”和“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三个发展阶段。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门的研究领域开始的标志:朱利安1817年《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借鉴时代另外几位比较重要的比较教育学者3、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时代”的标志: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为标志的。
4、“因素分析时代”的其他代表人物: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德国的施耐德和英国的汉斯。
5、康德尔是比较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学者萨德勒和汉斯主要强调教育以外的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因此有人将他们的研究方法叫做“外部因素分析法”;而施奈德在强调外部因素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教育的内部因素在国民佳偶制度形成中的影响,因此有人将其研究方法称为“辩证法的因素分析法”6、1898年,罗素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教育;在我国,1930年燕京大学也开始在文学院教育学系开设比较教育课程。
7、“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分为几个发展时期:“发展期”、“高原期”、“反省期”和“扩展期”。
8、关于比较教育学科性质的几种观点答: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是教育史研究的继续,它把教育史研究延伸到现在,以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这种教育历史研究是一种“以现行的实况为基础而不以理论为基础来比较各国教育制度的原理”,而“研究外国制度就意味着分析、评价本国的教育制度,从而更清楚地分析对比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