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51.95 KB
- 文档页数:3
中印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总结中印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总结2023年,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依然存在,这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两国人民在思想、价值观、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讨中印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中印文化差异1.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印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历史和文化在两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习俗传统、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道教信仰等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印度的佛教、耆那教、吠陀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2.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印两国不仅有明显的气候差异,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中国的高山、高原、草原、沙漠等,而印度则是多山、沙漠、平原、海岸等地理环境。
这些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引发了两国人民在饮食、生存方式、节日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佛教、儒教与道教,而印度则拥有多种宗教信仰,其中最主要的是印度教和佛教。
4.文化语言差异中印两国的语言也不同,中国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而印度的主要语言则是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等。
5.社会习俗的差异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强调孝顺、忠诚、正义、诚信等价值观念,而印度社会重视婚姻家庭、尊重长辈和宗教信仰。
二、应对策略尽管中印文化存在差异,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已逐渐增多。
为了促进中印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以下为一些应对策略:1.了解对方文化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信仰、价值观念、习俗以及社会习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2.提升语言能力中印两国文化差异突出,语言不通是造成语言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印人民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开展文化交流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应该加强,通过旅游、互访、教育等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友谊。
4.平等尊重在交流中,中印两国的人民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并尽可能地避免产生冲突。
关于中印政治制度区别的分析作者:叶芷豪来源:《各界·下半月》2018年第08期摘要:中国和印度虽然同样是人口大国,同样有着灿烂的文明及在当代世界迅速崛起的国家实力,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政治制度,比较中印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就中印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区别、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客观分析两国政治发展提供参考视角。
关键词:中国;印度;种姓;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一、中国与印度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和印度是世界重要的文明古国,世界上最早的四个古代文化,产生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三角洲和中国的几个大型三角洲地区,直到18世纪初,中国和印度还保持着强大的实力。
但是随着欧洲列强的入侵,两国迎来了巨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至八国联军侵华并签订《辛丑条约》后,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面对西方的入侵和殖民,中国进行了武装反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了社会主义社会。
与中国相比,印度摆脱殖民统治并没有经历彻底的革命,由于英国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力的衰落,以及由甘地带领进行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英国被迫放弃了对印度的殖民,印度实现独立的同时,沿袭了殖民政府的各项制度。
二、中印政治制度区别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而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继承了以西方三权分立、自由选举制等为特点的西方民主政体,但同时也因其不同的国情,具有一定区别。
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人民行使权力,产生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是极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印度实行的是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议会民主制,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联邦议会由总统、联邦院和人民院组成,联邦和邦的立法机构都是由公民选举产生,在选举时,为了保护弱小阶层,对“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落后种姓”的利益给予了照顾。
历史印度:印度在历史上多数时间是被别的民族统治,多次亡国。
中国: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大一统。
人口印度:印度年轻人的比重在上升中国:两国人口都很多。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宗教印度:印度信教,南部印度多信印度教,北部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并存。
中国:基本不信教政治印度: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印度实行普选制度,印度贿选很严重中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实行一党专政文化1.印度人几乎都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抓饭,忌讳使用左手。
握手时也要用右手,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如果他们用左手和你握手,那就表示对你的不友好了。
2.印度忌讳左手上菜和在同一盘中取食;3.“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印度教规定:牛为神,称为“圣牛”。
因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
印度教的上层人物为素食主义者,不食肉类和仿生素食。
4.在印度,不分男女老幼、身分贵贱,都会在前额中央点上一个红点,称作Bindi(吉祥痣),是用朱砂、糯米与玫瑰花瓣等原料捣碎成糊,用无名指沾取颜料点在眉心,在额头有开光、第三只眼之意5.在印度不能摸小孩子的头,印度人认为头部是神圣的,陌生人不容侵犯。
6.印度大部分地区是没有门牌地址的,当地人习惯以地标、寺庙、桥梁、市集作为辨识。
7.在保守传统的印度,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依然很浓厚,男性游客面对印度女人不可行握手礼。
8.印度人在表示赞同的时候会晃头,左倾一下脑袋。
9.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
10.印度教徒进行施舍时,喜欢用奇数,例如101卢比,1001卢比;印度穆斯林结婚登记后,新郎向在场的宾客和观众一连敬礼几次,或三次,或五次,或七次,一定是奇数,以表示吉祥。
禁忌数字是13/中国人送礼都会使用双数,认为好事成双。
禁忌数字是4。
11.印度厕所都没有卫生纸,人们也不习惯自带卫生纸,全部是在马桶旁备有一个水槽,是伸手可及的。
大便过后,便用左手手指去擦屁股,然后马桶边水槽里的水冲洗左手。
12.印度同欧洲国家一样是小费国家,在接受餐厅服务的时候都需要支付消费价格的5%做为小费,总消费不足300卢比付10%消费;也有不按比例给小费的,一般付10-20卢比;出租车无需付小费。
印度和中国的社会结构有怎样的区别?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社会结构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印度和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区别。
一、宗教信仰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多元的国家之一,主要宗教信仰包括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宗教信仰在印度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而中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相比于印度,中国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要小得多。
二、社会等级印度社会等级制度非常复杂,被称为“种姓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贵族和劳动者。
每个种姓又分为许多亚种姓,等级之间的通婚被禁止,严格限制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社会为主体,阶级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逐步消除了土地所有权,劳动者和农民获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
三、家庭观念印度的家庭观念非常重,并受制于宗教和文化的影响,许多印度人认为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印度人婚前多数不同居,结婚后离婚的比例较低。
在印度文化中,家庭多数是多代同堂生活,父母通常在子女结婚之后依然与他们一起生活。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家庭比较注重独立和自主,婚姻以两个人的感情为先,多数人在婚前都要进行相互了解,且独立居住的比率相对较高。
四、教育制度在印度很多地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比男性少。
而中国在20世纪末实行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愈来愈多的女性能够接受更广泛的教育,并且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以上是印度和中国社会结构存在的几个区别,尽管这些区别可能有其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减少交流和合作的桎梏。
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在未来建立更加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文化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宗教、语言、饮食等方面,还深深地影响了两个国家的价值观、社会习俗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宗教与价值观宗教在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主要信仰儒教、道教、佛教和一些民间信仰,而印度则以印度教和卡巴拉信仰为主。
这些宗教的不同给两个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的儒教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并形成了儒家价值观,如孝顺、忠诚、尊敬长辈等。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和谐,注重个人义务和责任感。
相比之下,印度教强调的是轮回转世的观念,人们相信个人的命运在不同的生命循环中会发生改变,因此更注重个人的解脱和灵性层面的追求。
二、社会习俗与生活方式中国和印度在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的社会习俗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将家庭观念放在首位。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民众的传统美德。
同时,中国人讲究“节俭”和“适度”,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的生活。
而在印度,社会习俗和家庭观念更加宗教化。
印度传统上是一个以家族为单位组织的国家,家族的地位和传统承载着极高的荣誉。
印度人也非常尊重长辈,但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更加注重社交礼仪和传统礼节。
此外,由于印度教的影响,印度有许多繁琐的宗教仪式和节日,比如印度的哈里吉祭和庙会等。
三、人际关系与交往方式中国和印度在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
在交往方式上,中国人更加注重礼貌和正式,以示尊重。
中国人倾向于通过直接和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注重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与之相反,印度人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温暖和亲切。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交流,通常以非正式和友好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印度人善于表达情感,他们在交流中会使用丰富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
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以中国与印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进行比较研究,以中国和印度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和印度作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大国,其政治发展道路和现代化进程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教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中印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差异和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印度则是联邦制的民主议会制度。
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经济基础也是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机会,从而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比之下,印度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政治参与。
社会结构的差异也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农民为主,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他们的利益诉求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而印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这使得一些地区的社会结构较为单一,公民的政治参与受到限制。
教育和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公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和政策法规,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而印度的教育体系相对薄弱,公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这也制约了他们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中印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公民政治参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动员式的政治参与形式。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非程序性的政治参与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各项制度的完善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大大拓宽。
印度和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哪些异同?在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大国的社会制度中,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存在着许多异同。
下面我们会逐一进行列举并作简要的解释。
一、家庭观念在印度,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庭里的长者往往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
子女们在成年后也会照顾年长的家庭成员,并遵从家长的决定。
这与中国的家庭观念也有共同之处,而中国家庭的父母亲自然也是家中的领袖。
二、政治体制印度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截然不同。
印度拥有议会制度、两院制和总统制度,而中国则是单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虽然两国均为联邦国家,但印度的地区自治程度要高于中国,有许多地方在政治上相对自主。
三、社会阶层在印度,由于宗教和种姓的存在,社会阶层的划分非常明显。
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最低的是贱民。
这种类别划分虽然不合道德规范,但在社会和政治上仍然存在。
在中国,虽然也有传统阶层的存在,但自20世纪初以来,阶层系统逐渐被废除,中国社会在政治上趋于平等。
四、宗教信仰印度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宗教传统,在印度人民中,最为信仰的是印度教和佛教,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比较普及。
相比之下,中国的主体信仰为道教、儒教和佛教,并有相应的文化传统。
虽然中国也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但相对于印度,信徒数量较少。
五、教育体制教育体制也是两国差异之一,印度的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各个州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
在中国,则宣传“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注重技能培训,更加注重教育质量。
总的来说,印度和中国的社会制度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但两国都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并通过交流学习彼此,逐渐实现社会相互理解和发展。
“龙象之争”的背后——中印政治制度比较龙作为中国人流传千年的图腾信仰,而象头神则是印度大部分人的神圣信奉,所以“龙象之争”一直被用来比喻中印两国之间激烈的竞争。
透过“龙象之争”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
尽管这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是两者的政治制度却迥然不同。
谈到这种差异,就不得不追溯到它们制度的建立过程。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发动了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对解救中国的道路不断进行摸索。
最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而近代的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殖民期间就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而后印度人们不断争取,终于通过非暴力斗争取得独立,在政治制度上则延续并改良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
两个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政治制度,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源自苏联模式,具有凝聚力强、执政效率高的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严密组织下,中国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飞速且举世瞩目的发展,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印度采用改良的西方议会民主制,虽然发展没有中国之迅速,但是相比其他同样采取相同制度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印度的发展顺利且平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借用一个比喻就是,同样作为在受剥削压迫之后站起来的巨人,中国走得更快,而印度则走得更稳。
尽管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都为自身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得不说,这两种制度都存在一些不足。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导致民主长期缺乏,因而在前进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比如说执政党本身面临的腐败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反腐力度逐渐加大,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改革)、发展观扭曲的“大跃进”活动(过分地夸大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忽略了客观规律)、政治民主问题、公平问题(比如一直在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等。
中国的政治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并且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印政治制度的比较篇一:中印对比1、印度年轻人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印大学生的表现上看,印度大学生会更积极地发起和参与讨论。
他们非常会提基于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问题。
印度裔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普遍高于华裔学生。
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印度整体的创新氛围要强于中国。
2、印度年轻人有英语优势印度好一点的学校都是用英语进行教学,这让印度学生能有更高的起跑线上。
因为语言上的优势让他们更为熟悉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结构等等,也有更宽广的视野。
3、印度仍然有人口红利印度最重要的有利因素是"人口红利"。
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人口红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如今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但印度还有。
4、印度在扶持本土企业家方面远远胜过中国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与外资的驱动密不可分。
而相对而言,印度培养和促进本国的民营企业家创新--在政策鼓励、财政扶持和体制发展等等方面却远远胜过中国。
因此,过去这些年来,印度涌现出来的优秀的企业,大部分不是来自外资公司,而是源自印度本土,是他们自己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动在造就印度经济的动力之源。
5、印度民营企业有活力现在,印度已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私营公司。
这些公司许多是属于最尖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
印度私营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较通畅,而中国则较钟爱国有企业。
6、印度的法律机制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印度法律制度的配套和法律过程的相对独立,都是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的。
印度在这方面不是没有毛病,但是在上述方面比我们中国起步得早,关系理得顺,以后的路子要平坦得多。
相比起我们中国,他们改革的难度显然要小得多,遇到的问题也少得多。
7、印度企业融资渠道效率更高世界银行20xx年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52%接受调查的印度公司称它们在获取资金方面存在困难,而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80%。
中国和印度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国和印度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亚洲巨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但是,他们的国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政治方面,两国的体制和发展方向也存在着不同。
那么,中国和印度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呢?一、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治体制中国的政治体制一直都是以共产主义为主导的,通过党的指导来发挥作用。
政治体制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执政党,拥有广泛的权力。
其次,政治体制还包括中国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以及相关的国家权力机构。
总之,这个政治体制的目标是维持国家安全和国内稳定,并走向繁荣和发展。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党的决策层和高层干部极度重视领导层对社会进步和稳定发展的影响。
这就意味着,决策会更加强调稳定性和政治依附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更注重政治控制的实现,法治的建设进展缓慢,更多地依靠政治权力来解决社会问题。
虽然这种政治控制干扰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批评,但也为中国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印度的议会民主体制印度是以议会民主统治,具有多元化和精英化的传统。
政府的执行部分由总理和内阁组成,他们的任命和解除都是由议会和总统共同充当的检查和平衡机制。
此外,印度还拥有三大法律机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它们对于印度的制度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
印度的政治体制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发展,但是它面临着不少挑战:1)官僚主义 2)地方文化和民族问题严重 3)宗教冲突。
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印度政府采取了协商和合作的模式,重视公众参与,推行一个多方利益共治的行政模式。
此外,印度也注重选举活动的领导和监督,以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民主性。
三、两国政治体制的比较1.在国家治理层面,两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制度,但都遵循了其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
2.中国政治体制更注重政治控制和集中式管理,居中调节的特点非常突出。
3.印度更强调多元化和精英化,注重制度的公正和透明,这也反映了政治力量的衡量。
政治:我国为单一制国家,由中央对个地方进行直接管辖,全国只有一部宪法(除特区).并且是议会制共和制最高权利机构为全国人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各职业等人民构成,体现了我国的民主.而印度是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构成,全国通行有若干部宪法,不利于中央的管理.他也是议会制共和制,但执政党由若干党组织成联合党派从而控制议会,这样使得国家政局不稳定. 经济:我国去年GDP达3010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四(今年位居世界第三),印度达928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十三,并且我国的政体使得我国在经济发生变故时可以及时进行宏观调空,反映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今年金融危机就是例子),同样受人口因素影响的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我国,所以其经济并不是很乐观.在此次金融危机时印度拿不出象我国4万亿这么大数字的钱来救市,而且他的政体大大限制了其在救市时的反映速度.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由海外华人引领的境外直接投资热潮。
但是,海外充沛的资金不断流入,中国在金融市场、公司管治以及司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反而被推迟,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此相反,印度由于不能吸引到足够的外资,转而为本土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建立起了比中国有效透明的资本市场和司法制度,造就了一批可以与欧美争雄的本土企业。
比较两国的发展模式,印度的模式更加明智,而论据之一是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发展状况。
他们认为,苏、浙两省在改革开发之初处于类似发展水平,江苏主要依靠外商直接投资,而浙江则培育了不少本地民营企业。
20年过后,当初相对落后的浙江,现在经济活力已经超越了江苏。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公路、机场、港口等硬件基础设施,也有国家法律、监管和金融体系等软件基础设施。
拿硬件衡量的话,中国处于明显优势。
但是,印度模式更强调软件,在一些关键层面上更有优势,如产权保护、民营企业融资及公司管理等。
“软件基础设施会产生长期发展的动力,这些软件上的优势造就了印度取得的进步。
”印度企业并不只是在高科技业上有卓越的竞争力,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领域也都有出色表现。
中印比较1.政治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
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
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
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
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
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2、人民民主专政3、社会主义制度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6、民主集中制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8、依法治国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印度政治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2.经济中国经济1中国经济发展历程2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及主要特征3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4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5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6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优势印度的基本经济制度印度在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与转型前一直实行的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实际上,印度是最早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展览组员:凌梦圆,邓艳芳,李碧霞,张莹,陈梓菲,李晓思,张宵钰,周均耀,范铠韬时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古代中国皇帝“家天下”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以及“多民族”与“大一统”。
其中前三个即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帝“家天下”制度的特点包括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制度和皇族特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和厉行监察制度。
官僚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也是保障中央集权的重要方面,即分三个发展阶段,即西汉以“察举”、“征辟”制选官;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选官;隋唐至明清以科举制选官。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