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教育
• 梁启超将学校教育分为两类:一为一般平民教育,一为高 等人才教育。前者提高国民素质,后者培植国家高级人才。 • 在他看来,培养少数高级人才并非难事,而将平民的文化 水准提高一寸则是相当困难的,他多次呼吁 • “教小学,教愚民,实为今日救中国第一义。” • “我所最悲者,不悲少特达智慧之人,而悲夫少通常智慧 之人。”
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 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 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 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 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 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 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 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 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 开:“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 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 变科举为第一义。”
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领袖人物,他也十分重 视学校教育。 • 他倡导在全国范围设立完整的各级各类学校,并提出一系 列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梁启超是较早设计出中 国近代学制的教育家,他认为中国欲求富强,根本之途必须 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 • 他拟定了《教育期区分表》,指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 生理心理特点,诸如知、意、情、身体、自观力等方面,以 此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标准。
• 教育应该培养的是“新民”,即能自立、自治、自主,具 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的新民。主要应具备: • (1)进取冒险精神; • (2)顽强的毅力; • (3)独立的人格。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 计,莫亟于教育。” • 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看做是 “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 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 • 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