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地理特征西双版纳地理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98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西双版纳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等,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学会运用地图工具,掌握地图符号与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地处中国云南省南部,靠近中国与缅甸、老挝交界处,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雨林地区。
西双版纳境内的植被资源非常丰富,动植物多样,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2. 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西双版纳地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带,气温高、降雨充沛,雨季集中在6月份至10月份。
这里全年温度差异较小,河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1.6℃。
总体来说,西双版纳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型。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西双版纳被誉为中国的绿宝石,因为这里的热带雨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着大量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财富最多的区域之一。
此外,西双版纳也广泛种植橡胶、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
4. 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护西双版纳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当地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重点1.知道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工具,掌握地图符号与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3.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听讲、讨论、地图阅读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
1. 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基本知识。
2. 地图阅读通过地图的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河流分布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学习地图符号的使用方法和比例尺的解读。
3. 讨论与情景模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思考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探讨如何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了解其开发与保护状况。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3. 西双版纳的开发与保护。
4.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 难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会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环节二: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环节三:分析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西双版纳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环节四:探讨西双版纳的开发与保护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开发与保护状况。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环节五:了解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环节六:课堂小结2. 学生整理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环节七: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西双版纳地理特点教案西双版纳地理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西双版纳地理特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2.提高学生对于身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培养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3.鼓励学生发掘本地的资源和优势,挖掘本地特色,培育地方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西双版纳地理和人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对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西双版纳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是中国的一个县级市。
西双版纳北邻泰国、缅甸,是中缅泰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的重要节点之一。
西双版纳有三大生态公园:勐海、勐腊、河口。
作为中国的热带雨林保护区,西双版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
2.西双版纳自然地理特点西双版纳地处亚热带和热带过渡区,境内的森林资源丰富,是一个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代表。
西双版纳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0至23摄氏度,无霜期长达8个月之久。
山地海拔为500至1300米之间,全境地势低平,境内有大片的河岸和泥炭沼泽地。
西双版纳的地势和气候环境适宜于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并且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境。
3.西双版纳人文地理特点西双版纳是中国南方一个非常神秘、精彩的地区,境内藏着丰富、千姿百态的人文资源。
西双版纳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代表。
西双版纳民族众多,是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如:哈尼族、傣族、布朗族等。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技艺特点。
西双版纳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一直在为外界所津津乐道,是国内外人们喜欢前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讲述西双版纳的地理特点和民族文化。
2.实地观察法针对西双版纳的特点,带着学生实地观察爬山、野餐、穿越、博物馆、风景区等活动,体验西双版纳的独特魅力。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2.具体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资源,如温泉、傣族文化等;3.了解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一)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1.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离较近的城市是昆明;2.自然地理环境: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植被类型。
(二) 西双版纳的人文地理环境1.傣族文化:西双版纳是傣族人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傣族歌舞、民俗节日等;2.特色美食:西双版纳拥有很多特色美食,如米线、竹筒饭等;3.历史古迹:西双版纳有很多历史古迹,如勐满古城遗址、佛光寺等。
(三)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1.热带雨林公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公园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温泉:西双版纳拥有很多温泉,如曼听温泉、勐海温泉等;3.水上运动:西双版纳有很多适合水上活动的地方,如摩梭人的情人月游船等。
(四) 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生态保护:西双版纳是中国著名的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实行旅游绿色发展模式,保护自然生态,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互动: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2.视频教学: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特别之处;3.班级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教学流程(一)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西双版纳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二) 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30分钟)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文化等基本情况。
(三) 分组讨论(2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生态旅游资源。
3.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傣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景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方便学生了解地理位置。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西双版纳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师提问:西双版纳的气候、地形对其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环节三:多媒体展示1. 教师播放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2. 引导学生分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讨论其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环节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其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掌握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1.1 地理位置1.2 气候特点1.3 自然资源1.4 民族与文化第二章:热带雨林生态2.1 热带雨林的特点2.2 植物多样性2.3 动物多样性2.4 热带雨林的保护第三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3.1 傣族文化3.2 老挝族文化3.3 哈尼族文化3.4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第四章: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4.1 旅游景点介绍4.2 旅游活动与体验4.3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4.4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5.1 农业可持续发展5.2 工业可持续发展5.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4 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西双版纳的农业特点与可持续发展6.1 热带作物种植6.2 农业生态环境6.3 农业技术的应用6.4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7.1 旅游资源的开发7.2 旅游业的挑战与机遇7.3 旅游市场营销7.4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八章: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与艺术8.1 傣族建筑与艺术8.2 傣族舞蹈与音乐8.3 老挝族的文化特色8.4 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第九章:西双版纳的教育与发展9.1 教育体系与现状9.2 教育资源配置9.3 教育改革与创新9.4 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十章:西双版纳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0.2 生物多样性保护10.3 环境污染与治理10.4 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理位置和概况难点解析:理解地理位置对西双版纳气候和资源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挑战。
二、热带雨林生态难点解析:理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
三、少数民族文化难点解析: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
四、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难点解析:如何平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如何提升旅游体验。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保护意义。
3.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3. 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 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5.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及旅游资源。
2. 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2. 结合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结合地图和图片,讲解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介绍西双版纳的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强调其丰富性和保护重要性。
5. 讲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6. 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分析民族文化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影响。
7. 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景点和特色,让学生了解其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
2. 西双版纳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美丽的自然风光。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等。
4.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2. 新课导入: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4. 观看纪录片: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
第二章: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掌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3.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1. 地理位置:介绍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毗邻缅甸和老挝,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自然资源:介绍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等。
3. 人口与文化:介绍西双版纳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以及各自的民族文化。
第二章:热带雨林生态1. 热带雨林的特点:介绍热带雨林的气候、植被、动物等特点。
2. 热带雨林的保护: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和重要性。
3. 热带雨林的利用:介绍如何在保护热带雨林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其资源。
第三章:野生动植物多样性1. 野生动植物种类:介绍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珍稀物种:介绍西双版纳特有的珍稀物种,如亚洲象、绿孔雀等。
3. 野生动植物保护:介绍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第四章:民族文化与旅游1. 傣族文化:介绍傣族的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
2. 其他民族文化:介绍西双版纳其他民族,如布朗族、佤族等的文化特点。
3. 旅游业发展:介绍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西双版纳的未来1. 可持续发展理念: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西双版纳可持续发展实践:介绍西双版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
3.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分析西双版纳面临的发展挑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保护1. 保护政策与法规:介绍西双版纳实施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合作情况。
2. 保护项目与成效:介绍西双版纳开展的具体保护项目,如热带雨林恢复、野生动物救助等,以及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
3. 社区参与与教育:探讨当地社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参与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第七章:西双版纳的农业与传统手工艺1. 农业生产方式:介绍西双版纳的农业生产,包括橡胶、茶叶、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技术与方式。
2. 传统手工艺:介绍傣族等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如傣锦、竹编、银饰等,以及这些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西双版纳的地理特征入手,探究其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价值分析。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的南部,是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区,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以哈尼族、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是一个充满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地方。
一、地理特征与价值分析1.气候特征西双版纳一年四季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21℃,最高气温可达40℃,最低气温则不低于冰点。
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地貌特征西双版纳地势起伏,地形多样,海拔高差较大。
主要的山地有保山山脉、永昌山脉等。
河流众多,流经西双版纳的主要河流有澜沧江、怒江、那洒江、瑶山河、翠云江等。
3.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包括大象、犀牛、虎、豹、熊、猴子等传统的热带雨林动物。
西双版纳的野象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野生象栖息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象栖息地之一。
4.价值分析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这里的生态文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了许多价值。
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宜,这使得许多植物和动物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这里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这里的野象保护区为人类保护野生象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二、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1.生态文化传承生态文化传承是指环境与文化的传承。
西双版纳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这里的哈尼族、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传统艺术、民俗游戏、手工艺等。
同时,西双版纳的园林、水利、森林等传统生态系统建设技艺也是别具特色的。
2.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指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维护的措施。
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工作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
野象保护区负责野象的驯化、养殖和保护,为保护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生态文化保护的意义生态文化保护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生态文化保护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双版纳》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知道该地自然景观是热带雨林景观能运用图表分析出该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能说出该地有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分析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可持续发展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说明该区位置;利用图片认识其自然景观;利用气温降水统计图分析气候特点;结合位置图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利用地图了解该地现在的旅游线路《西双版纳》教学设计;看统计图表了解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角色扮演分析从不同角度怎样看待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结合实际资料讨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可持续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护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学与学习方法:1、读图、分析图、图片介绍、讨论、交流2、小组合作问题预设:1、到西双版纳去怎样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2、西双版纳各景点有些特色旅游资源3、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习惯4、该区与东南亚相邻是否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相似教学流程:(一)阅读教材5764页内容(二)分组合作:(5分钟)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评价其位置有些优势2、该地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动物和植物有些世界上还有地区和该地相似3、请根据图7.13气温、降水统计图确定其气候类型并结合位置因素分析其气候成因4、西双版纳有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归类分析5、举例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展示提升:(10分钟)一组:利用地图指图分析其地理位置(在什么省纬度位置等)二组:展示图片说明该地是热带雨林景观举例:典型的动植物与东南亚相似三组: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各月变化确定其热带季风气候在板图上示范画出夏季风的来向分析气候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四组:举例归纳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图7.14学会分析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西双版纳》教学设计(四)穿插巩固:(3分钟)通过小组的相互交流进行思维拓展例题:假如你是一位西双版纳导游员你怎样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的旅游优势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五)分组合作2:结合第二框题围绕目标完成以下问题:(5分钟)1、读图7.16分析当地从1991XX年旅游收入的变化得出什么结论2、读图7.15说出西双版纳的景区和旅游路线(引申:可通过此图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按照什么路线去些景点参观什么)3、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会有何影响呢(创设情景利用角色扮演说明此问题如扮演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从不同角度看待蓬勃发展的旅游业)4、旅游业有下滑趋势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结合63页活动题2分析5、角色扮演不同行业的人给西双版纳旅游局出谋划策谈谈你的高招(六)展示提升:(8分钟)一组:指导分析统计图曲线上升趋势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二组:创设情境导游员向游客介绍旅游景点及行走路线三组:角色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四组:近年旅游业下滑举例分析其原因五祖:角色扮演不同行业人给旅游局出主意献高招(七)总结收获:(5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八)达标测试:(3分钟)简单题:练习册50页选择题1、3、4、5、7.中等:填空16选择6、8.难题:读图拓展51页。
西双版纳教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1. 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 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到云南省,然后指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学生结合教材图片,观察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
3.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风俗习惯、建筑特色、节日庆典等,引导学生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实例,如旅游资源、农业开发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西双版纳地理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攻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使学生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地理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
2. 掌握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和文化特色,了解其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 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 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1. 读图观察法: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小组合作探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云南省的基本情况,了解云南省的民族分布。
2. 提问:“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引导学生回答傣族。
3. 提问:“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引导学生回答西双版纳。
4.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西双版纳。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国家。
3.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强调其作为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的重要性。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分析其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 讲解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和文化特色,重点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4. 讲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持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2. 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保持西双版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文化和发展状况。
一、知识目标: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3、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64、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准备:教师:上网收集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植物和动物,制作成投影片。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傣族吗,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
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泼水,每个人都是水淋淋的……同学们想知道傣族这个民族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吗?他们还有其它习人俗吗?他们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征?下面就来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板书: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它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请同学对照地图册把西双版纳找出来,并看看与哪些国家邻。
板书:位置:它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讨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情况如何?结论: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 -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高,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
整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特征,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著,形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提高学生对我国西南边陲地区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等,分析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民族风情、佛教文化等,让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如傣族泼水节、野象谷、热带植物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色旅游项目。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结合所学内容,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旅游的认识和期待。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旅游特色和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计算机。
3. 准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
西双版纳地形地貌教案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是一个地形地貌特别丰富、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
西双版纳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多为丘陵山地和盆地,因此被称为“南方山珍海味的宝庫”,是中国热带之最。
在这个地方,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物种繁多,既有低洼潮湿的热带雨林,也有崇山峻岭的温带针叶林,同时还有干旱荒漠和草地等各类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神秘的古老历史文化,是旅游胜地。
一、地貌特点西双版纳地貌分布以丘陵为主,面积较大的平原仅有梭磨盆地、景洪盆地和勐腊盆地等三个。
西双版纳盆地内依此盘旋,像一条蚯蚓,构成梭磨、景洪、勐腊3个盆地,各具特色。
整个地貌组成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南部海拔较高,高峰最高点达到了2499米,北部海拔较低,普遍维持在200-300米、最高的山为崇英峰,海拔887.3m。
二、主要地貌类型1、丘陵地貌叠嶂叠嶂的群山,一个高低相宜的山峦,组成了西双版纳的主要山势;大小不一的山峰呈放射状分布,交错排列,因此内部组成多种类型的丘陵地貌。
2、盆地地貌西双版纳盆地又称为勐海-梭磨盆地,由勐海盆地、梭磨盆地和勐腊盆地组成,是低山丘陵区内最大的三个盆地。
3、高山地貌西双版纳的崇山峻岭属温带山地,主要分布在县域以西的勐景和勐遮,包括胡仙岭、勐卡岭、勐景连山等。
三、自然景观1、热带雨林景观西双版纳盆地内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62%,其中有许多珍稀动植物。
2、大峡谷景观西双版纳的大峡谷景观主要分布在峨山神仙谷国家森林公园内,有绝壁深谷、怪石嶙峋、飞瀑流泉、河流众多等自然景观。
3、珍稀动植物景观西双版纳是我国动植物种类最多、个体最大、豢养量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中有许多珍稀的动物和植物。
四、少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1、傣族文化傣族是西双版纳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在当地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建筑文化等。
傣族人善于舞蹈和歌唱,他们的歌声、音乐、舞蹈,展示出他们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西双版纳地理特征西双版纳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
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
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