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规范的理解与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335.02 KB
- 文档页数:27
地基承载力规范及方法地基承载力规范及方法是指用于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的标准和方法。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是承载整个建筑物重量,并将其传递到地下的土层或岩层上的重要部分。
因此,确保地基的承载能力达到设计要求至关重要。
以下是介绍地基承载力的规范和方法。
一、地基承载力规范1.《建筑地基承载力设计规范》:该规范是中国建筑标准化协会发布的标准,对地基承载力设计提供了详细的规范要求和方法。
该规范包括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地基工程施工质量要求等内容。
2.《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该规范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标准,详细规定了地基承载力设计的相关要求。
该规范主要包括地基试验、地基土的力学特性、地基荷载计算等内容。
3.国际规范:除了国内规范外,国际上也有一些针对地基承载力设计的规范。
例如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发布的《地基承载力设计规范》,该规范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
二、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1.基于经验公式法:这种方法是使用经验公式推算地基的承载能力。
基于这种方法,工程师可以根据地基土壤类型和预期荷载,选择合适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地基的承载力。
2.基于现场观测与试验法:在这种方法中,工程师通过现场观测和试验来确定地基土壤的力学性质,并据此计算地基的承载能力。
现场观测与试验包括地表沉降观测、钻孔取样、岩土试验等。
3.基于理论分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理论分析来计算地基的承载力。
根据土壤力学原理和变形特性,工程师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论分析方法,如弹性理论、板块理论等,来计算地基的承载能力。
三、地基处理方法1.地基加固:当地基土壤的承载能力不足时,可以采用地基加固的方法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土壤改良、灌注桩、挤密加固等。
2.基础设计调整:当地基的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或底面积,来调整地基的承载能力。
例如增加基础面积或采用深基础。
3.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的综合应用: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通常是结合应用的。
收稿日期:2004-03-02作者简介:陈青佳(1962~),男,浙江义乌人,高级工程师,现为浙江省轻纺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地基承载力若干问题的探讨陈青佳(浙江省轻纺建筑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07)摘 要:结合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 33/1001-2003,J 10252-2003)》,针对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省标新规范。
关键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载荷试验;理论公式;极限承载力中图分类号:T U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04)05-0015-03 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 33/1001-2003,J 10252-2003)》已经浙江省建设厅批准,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执行,原《建筑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 J 10-1-90)》也于2003年12月31日废止。
笔者有幸参与了新规范的起草工作,对有关地基承载力的计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探讨。
为了逐步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执行国标《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 B 50068-2001)》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和有关检验校核工作作简要介绍,为规范的进一步修订打下良好基础。
1 关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规范定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同时规范5.1.3条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采用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等方法,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综合确定。
本次修订与新的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 B 50007-2002)》一致,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词,用以表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值,以避免过去一律使用“标准值”时所带来的混淆。
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国家规范一致。
专题讨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承载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滕延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北京 100013)摘要:本文结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编制过程讨论和工程应用,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地基承载力概念,以及工程应用中应考虑的的问题。
关键词:地基承载力;规范;勘察;设计中图分类号:TU471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for the compiling of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Foundation and the geotechnical practices,the concept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prac -tices are introduced.Key words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code;investigation;design 收稿日期:2004-02-17作者简介:滕延京(1949-),男(汉族),黑龙江兰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 前言地基承载力理论是经典土力学创建以来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设计条件。
如何正确理解地基承载力概念和正确的工程应用,是保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面结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编制过程和工程应用,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中地基承载力设计的原则。
(2)地基承载力评价方法和工程设计取值的正确理解。
(3)上部结构和基础对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地基承载力设计的影响。
(4)新的建筑结构型式对地基承载力验算的影响。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中地基承载力设计原则(1)关于地基承载力定义的理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中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作了如下定义:指由荷载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理解与应用滕延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一修订工作的基本情况二修订的基本原则三基本规定的理解与强制性条文四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五地基计算六山区地基七软弱地基八基础九基坑工程十检验与监测十一规范体系及配套使用条件一修订工作的基本情况根据建设部97建标字108号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进行全面修订。
参加修订工作的单位为: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建筑科研设计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1998 年1月,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加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两单位参加修订工作。
修订组成员共27人。
修订工作三年以来,共召开修订组全体会议6次,大型研讨会2次,专题研讨会9次,与相关规范标准协调会四次。
修订组对所有重要的修订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反复讨论,并与相关标准规范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
1998年底,提出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初稿,1999年底提出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讨论稿,2000年6月提出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规范征求意见稿发往全国132个单位(其中设计院62个,科研单位40个,高等院校26个,施工企业4个)广泛征求意见,共征集到43个单位和个人对规范修订的意见和建议441条。
2001年2月19日至21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修订送审稿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部标准定额司主持,由18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审查组认真听取规范修订组工作汇报后,对规范逐章逐节逐条进行了讨论和审查,一致肯定了规范修订工作,认为3年来修订组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研究,在完善规范内容,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修订后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突出了地基基础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增订的基础工程、岩石边坡、复合地基、筏形基础等内容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增订的质量检验与施工监测内容,为信息法施工优化设计创造了条件;增订的有限压缩层地基变形计算、回弹变形计算、桩基沉降计算等内容,完善充实了原规范内容,使地基基础设计更加合理、便于操作。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规范1: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规范1、引言1.1 概述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建造工程的基础,对于保障建造物的安全、稳定和持久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旨在规范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1.2 目的本的目的是指导施工人员在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遵循规范,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
2、施工前准备2.1 设计文件审查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确保施工方案符合设计要求,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和确认。
2.2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人员编制、施工设备和材料准备等,确保施工过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3、基坑开挖3.1 基坑标高设置根据设计要求和土质条件,确定基坑的标高,并保证基坑的平整度和底面的垂直度。
3.2 基坑支护按照设计要求,采用适当的基坑支护形式,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地基处理4.1 地基勘察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地基勘察,了解地基的土质、沉降性质和水文情况,为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4.2 地基处理方法根据地基勘察结果,采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地基、加压注浆、挖孔灌注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5、基础施工5.1 基础标高控制进行基础施工前,应对基础标高进行控制,确保基础的平整度和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5.2 基础模板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基础模板,并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模板的位置和尺寸准确。
6、隐蔽工程6.1 埋设管线进行地下管线的埋设时,应注意管线的坡度、排水情况和防腐保护,确保管线的质量和安全。
6.2 隔离带设置按照设计要求,在基础的周围设置隔离带,以阻断外界水分和防止腐蚀。
7、质量检验7.1 施工过程检查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验收,对施工质量进行监控和控制。
7.2 施工完成检验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进行终验,确认基础的质量和符合设计要求。
8、施工安全8.1 安全教育和培训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施工规范中的地基与基础工程要求地基与基础工程是施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施工规范中有一些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基本要求,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要求。
1. 地基的选择地基的选择是地基与基础工程中的第一步,它需要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荷载要求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取。
一般来说,地基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地基土质稳定,不含可溶性盐分;(2)地基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满足建筑物的要求;(3)地基土层的过载荷载能力满足建筑物的要求;(4)地基土层的地震安全性能满足建筑物的要求。
2. 地基的加固对于一些地基土质较差,承载力较低的地方,需要进行地基加固。
地基加固的目的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小地基的变形,并保证基础工程的安全稳定。
常见的地基加固方式包括:(1)加筋板桩:通过在地基中设置筋板桩,提高地基土层的承载力;(2)灌浆加固:利用注浆技术,将浆料注入地基土层,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3)挤密加固:借助挤密机械将松散的地基土层进行挤压,增加土层的密实度;(4)土体冻结加固:通过进行土体冻结处理,使地基土层达到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3. 基础工程的设计要求基础工程的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荷载要求等因素确定的,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承载力要求:基础工程应能承受建筑物及其附加荷载产生的垂直荷载;(2)抗倾覆要求:基础工程应能抵抗建筑物产生的倾覆力矩;(3)抗滑移要求:基础工程应能抵抗建筑物产生的滑移力;(4)稳定性要求:基础工程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4. 基础工程的施工要求基础工程的施工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以确保基础的质量和安全。
一般来说,基础工程的施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基坑开挖:基坑开挖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基础工程的准确位置和尺寸;(2)地基处理:地基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清理杂物、加固处理等,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3)基础浇筑:基础的浇筑需要控制好水泥和骨料的比例和质量,确保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4)基础检测:基础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测,以验证基础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二章地基相关规范的理解与应用目前,有关地基基础工程的规范众多,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地方标准,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关地基基础的规范超过100本,且每年还在增加。
如此多的规范,给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
如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则可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更可能出现应用错误。
本章介绍了规范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注:建设部相应规范,设计人掌握好‘度’(上海),保护好自己。
禁忌2.1不能整体把握相关的地基基础规范地基基础相关规范是进行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的依据,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简单、教条抠表面文字,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规范进行理解:1编制的目的毋庸置疑,规范编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拟建工程的安全,不同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
如各种勘察规范,通过具体规定来达到准确的描述拟建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场地的均匀性等,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资料,即从勘察的角度来保证拟建筑物安全的目的;各种地基基础的设计规范通过对具体设计的规定、参数选取、具体计算规定等,从设计的角度来保证拟建筑物的安全;施工规范的规定是通过对每种施工工艺的适用条件、施工控制要点等规定,使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来保证拟建筑物的安全;检测规范通过相应的规定,如检测数量、检测要求、检测标准等,使检测尽可能体现整体的安全情况,确保拟建筑物的安全。
确保拟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是规范编制的最终目的,规范的其它内容都是为实现此目的服务的。
切记不能为满足规范而满足规范,而应为工程的安全合理利用规范。
2编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是规范的精髓,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0.3条规定对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为“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0.3条也对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行了类似的规定。
如将规范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合理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则是对规范最好的理解和应用。
课程设计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其作用与重要性;2. 学会分析不同类型地基的特点,并能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3. 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参数,能够进行简单工程的地基基础计算。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工程案例进行地基基础设计;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共同完成设计任务;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地基基础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工程专业,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增强对建筑工程的责任感;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地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地质知识,对地基基础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基础概述:包括地基基础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介绍相关地质知识,如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力学性质等(对应教材第一章)。
2. 地基类型与选择:分析不同类型地基的特点,如浅基础、深基础、桩基础等,探讨各种地基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地基基础设计原理:讲解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地基承载力计算、沉降计算等,以及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参数(对应教材第三章)。
4. 地基基础设计方法:介绍常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如经验法、理论法、数值分析法等,以及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应教材第四章)。
5. 地基基础施工与监测:讲解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施工安全、质量控制等;同时介绍地基基础工程监测方法,如沉降观测、位移观测等(对应教材第五章)。
第二章地基相关规范的理解与应用目前,有关地基基础工程的规范众多,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地方标准,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关地基基础的规范超过100本,且每年还在增加。
如此多的规范,给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
如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则可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更可能出现应用错误。
本章介绍了规范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注:建设部相应规范,设计人掌握好‘度’ (上海),保护好自己。
禁忌 2. 1 不能整体把握相关的地基基础规范地基基础相关规范是进行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的依据,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简单、教条抠表面文字,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规范进行理解:1 编制的目的毋庸置疑,规范编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拟建工程的安全,不同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
如各种勘察规范,通过具体规定来达到准确的描述拟建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场地的均匀性等,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资料,即从勘察的角度来保证拟建筑物安全的目的;各种地基基础的设计规范通过对具体设计的规定、参数选取、具体计算规定等,从设计的角度来保证拟建筑物的安全;施工规范的规定是通过对每种施工工艺的适用条件、施工控制要点等规定,使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来保证拟建筑物的安全;检测规范通过相应的规定,如检测数量、检测要求、检测标准等,使检测尽可能体现整体的安全情况,确保拟建筑物的安全。
确保拟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是规范编制的最终目的,规范的其它内容都是为实现此目的服务的。
切记不能为满足规范而满足规范,而应为工程的安全合理利用规范。
2 编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是规范的精髓,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0. 3 条规定对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为“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1.0.3 条也对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行了类似的规定。
如将规范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合理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则是对规范最好的理解和应用。
3 适用范围每一本规范都有其适用范围,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0 4 条规定“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的 1.02 条规定“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基桩的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与评价”。
因此,我们在选择规范时,一定要了解其适用范围。
一些产品标准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如《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规定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在高地震设防烈度、三、四场地条件的应用条件。
(补充)4 和其它规范的关系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一本规范不可能解决所在专业的所有问题,需要其它规范配合。
如地基基础设计中需考虑多本规范,如荷载、混凝土、抗震、耐久性等规范。
禁忌 2. 2 不注重理解规范条文规定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规范的每条规定都是有一定目的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在使用规范时,应注意分析判断。
只有了解了条文规定的目的,才能正确合理的应用各种方法来实现规范的目的,避免出现规范规定了就能设计,规范没规定就茫然无知,无从下手的情况,以利于提高设计水平。
下通过几个例子分析:1 沉降后浇带的设置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中 8.4. 20 条中第 2 条规定,“当高层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 ” ,此规定目的是解决主裙楼差异沉降过大,避免造成裙楼部分基础底板开裂。
理解设沉降后浇带的目的,在具体工程中,可根据规范规定的目的,正确处理有关沉降后浇带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 )主裙楼连体不是必设沉降后浇带从沉降后浇带设置目的可看出,主裙楼连体不一定设置沉降后浇带。
如在主裙楼之间差异沉降很小,如主楼采用嵌岩桩、基础埋深大附加压力很小等情况,则没有必要设沉降后浇带。
规范对应的用了‘宜’字也说明这一点。
目前,主裙楼之间不设沉降后浇带的工程案例很多,只要设计很好的处理好主裙楼之间的地基变形协调,就能考虑取消沉降后浇带。
对于施工来说,取消沉降后浇带将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便利。
本书第三章禁忌 7 介绍了一些设计方法。
2 )沉降后浇带不一定是解决差异沉降的最佳方法如设计不合理或错误造成主楼沉降量大且稳定时间很长,则后浇带也不一定解决问题,有可能造成后浇带钢筋的受拉屈服。
也可能后浇带不能按期浇筑,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交付使用。
3 )后浇带的浇筑条件是主楼沉降基本稳定或后期沉降很小沉降后浇带浇筑时,一般需沉降稳定,或经计算后期沉降不足以造成基础底板或上部结构的开裂。
一些设计人员常常在图纸上写明结构完工或建筑物竣工后浇筑沉降后浇带,这是典型的没有正确理解后浇带设置目的和作用的,是可能出现工程问题。
2 坡地岸边桩基设计原则《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在 3.4.5 规定如下:‘ 3.4.5 坡地、岸边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建于坡地岸边的桩基,不得将桩支承于边坡潜在的滑动体上。
桩端进入潜在滑裂面以下稳定岩土层内的深度,应能保证桩基的稳定;2 建筑桩基与边坡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建筑场地内的边坡必须是安全稳定的边坡,当有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整治,确保其稳定;3 新建坡地、岸边桩基工程应与建筑边坡工程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合理确定施工顺序;4 不宜采用挤土桩;’。
规范的以上规定,目的就是要避免建筑在坡地、岸边的桩基,由于滑坡或崩塌而破坏,进而造成整个建筑物的破坏。
规范从桩进入稳定岩层的深度、建筑物距坡边保持一定距离、坡应是稳定的、施工顺序、成桩工艺等方面规定,实现坡稳定的目的。
在实际工程中,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很多,对于规范没有规定的,而会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如地震、洪水、泥石流等,我们在具体设计中,也应给予考虑,以实现规范的目的。
对规范条文的阅读,我们会发现其规定都是有目的。
如桩基规范 3.4.4 条 3 条规定‘当基岩面起伏很大且埋深较大时,宜采用摩擦型灌注桩。
’,此条的目的,是避出现差异沉降。
3 框筒结构基础筏板的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在 8.4.1 条有关高层建筑筏形基础规定如下:‘ 8.4.1 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其选型应根据地基土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使用要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框架 - 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宜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
’地基规范对于框架 - 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规定宜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
主要考虑框架 - 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一般层数高、荷载大、荷载分布不均,基础筏板容易出现整体挠曲。
而平板式筏形基础相对于梁筏、承台基础,抵抗整体挠曲的能力强,且由于截面均匀,不会出现应力分布不均的情况,避免基础刚度变化处,如梁板交界、承台和板交界处,出现裂缝。
规范规定的目的是增强整体性,避免由于整体挠曲和基础刚度变化出现局部开裂情况。
4 桩的分类的规定《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中 3.3.1 条,对于基桩的分类如下:‘ 1 按承载性状分类1 )摩擦型桩:摩擦桩:在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端承摩擦桩:在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2 )端承型桩: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桩基规范按承载力性状分类的目的,是在规范后面桩的构造配筋、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中复合桩基的应用条件、桩负摩阻力计算的有关规定,根据承载力性状分类不同而不同。
5 灌注桩钢筋笼加劲箍的规定《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中 4 . 1 .1 条中 4 小条规定:‘当钢筋笼子长度超过 4m 时,应每隔 2m 设一道直径不小于 12mm 的焊接加劲箍筋,’。
对于规范的规定,应首先理解规范规定设加劲箍的目的。
在工程中,加劲箍的作用主要有两点:1 )钢筋笼加工时,起到固定主筋的作用,对提高钢筋笼子的质量和加工速度有很大作用;2 )对钢筋笼子的抗弯刚度有很大影响,间距越小,抗弯刚度越大。
加劲箍的作用类似于连续梁的支座,在相同截面情况下,支座间距越小,梁的抗弯刚度越大。
当钢筋笼较长、纵向钢筋配置较低时,钢筋笼在起吊过程中,由于钢筋笼抗弯刚度低,常出现挠曲。
挠曲严重时,影响钢筋笼的垂直度,造成向孔内置入困难,影响桩的质量。
注:注浆笼子不到底处理方法禁忌 2. 3 不注重理解具体规定所含的基本概念规范条文的具体应用时应理解条文所包含的基本概念,这样在规范条文没有作具体规定时,可根据基本概念进行判断,以下举例说明。
1 大直径桩的尺寸效应注:为什么讲这个?如《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中 5.3.6 条对大直径桩承载力计算时,规定应考虑尺寸效应,即对于大直径桩(桩径不小于 800mm )和中小直径桩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极限端阻力标准值随桩径的增大而降低。
但规范表 5.3.6-1 没有给出桩端为岩石时,桩的端阻力是否折减,相关条文也没有说明。
很多设计人员对此不知如何处理。
如能理解基本概念,则能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
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折减的基本概念是,桩成孔使桩侧和桩端土受力状态发生改变,造成孔壁土出现松弛变形,导致侧阻力有所降低,成孔卸载造成孔底土的回弹,类似于深基坑的回弹,造成端阻力的降低。
这些不利影响都和桩径有关,桩径越大,不利影响越大。
如了解此基本原理,技术人员就能很好的理解规范的具体规定,及规范没做规定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以下就基本概念的应用做一些解释:1 )承载力折减系数随桩径增大而增大从概念上讲,桩径越大,桩侧土和桩端土的松弛效应越大,承载力折减的越多。
现行桩基规范 5.3.6-2 规定,对于黏性土和粉土桩侧摩阻力、端阻力的折减系数为( 0.8/d ) 1/5 和( 0.8/D ) 1/4 ,从上式可看出,随桩径 d 和桩端直径 D 的增大,承载力折减的越多。
规范的规定反映了以上基本概念。
2 )土颗粒越大,折减系数越大从概念分析,土颗粒越大,松弛效应越明显,因此对于黏性土和粉土桩侧摩阻力、端阻力的折减系数,应小于砂土和碎石土。
桩基规范规定黏性土和粉土侧阻力和端阻力的折减系数分别为( 0.8/d ) 1/5 和( 0.8/D ) 1/4 ,砂土和碎石土,桩侧摩阻力、端阻力的折减系数为( 0.8/d ) 1/3 ,规范的规定反映了上述概念。
3 )当桩端为基岩时承载力计算不需折减一般岩石强度很高,桩成孔过程中不会出现回弹而影响承载力,因此不需要折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