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霸权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的文化霸权李怀亮刘悦笛原编者按:这本书是李怀亮、刘悦笛等同志所撰写的研究性著作,2005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反映了美国在世界上推行文化产业霸权的情况,揭示文化产业是美国实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输出其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该书认为,美国的文化产业霸权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
一、美国在世界各地形成了文化产业霸权(1)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
自1983年至今,美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连续增长态势,其影视产品出口值已超过了航空航天工业的产值。
1994年,其视听产品(影视和音像)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占国际市场的40%。
美国文化已占据了全球文化输出的高地。
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品,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几大电视网的肥皂剧及娱乐节目、“自由”的无线广播,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权。
(2)电影方面,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 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有85%来自美国好莱坞。
好莱坞大片,特别是那些投资巨大的娱乐影片,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票房。
好莱坞影视业在海外市场的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
在20世纪初,法国电影曾占到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70%,曾几何时,乾坤倒转,现在,美国电影市场上外国电影的份额不足3%。
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中,青年人对好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美国形象”更是趋之若鹜。
印度是世界上年产电影最多的国家,也面临着失去本土市场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美国电影排挤了印度本土的创作。
(3)电视方面,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个小时。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
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
目前,美国的影视产品已经占据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偏僻的市场。
甚至在非洲贫民区里,人们每晚都在争相观看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以穷人的视角去感受其中的美国富人的气息。
什么是文化霸权,它是如何形成的?文化霸权是指某些国家、地区或民族对其他国家、地区或民族施加文化影响和支配的现象。
它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其中几个方面。
一、历史的原因文化霸权的形成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过去的历史中,欧洲等地的发达国家通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其后果是被殖民地的文化被忽视、压制和摧毁。
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被视为相对的真理,强加于被殖民者之上。
因此,在历史上,文化霸权也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二、经济的影响另一个造成文化霸权的因素是经济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大国和跨国企业的文化输出和市场支配也会导致文化霸权的形成。
例如,美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和强势的传媒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全球的文化格局,并通过其商品主义的文化传播方式,塑造了一种消费主义文化。
三、教育的传承教育也是文化霸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长的历史和经验,因此比其他国家更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
这一点可以从教材、学术期刊等文化传播渠道上及时体现。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从而后果是国际化和文化多样性收到了损害。
四、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更好地借鉴和消化西方文化,还能让自身的文化更好地突显和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并加速其对外输出,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
五、双向的文化交流双向的文化交流也是避免文化霸权形成的关键。
实现双向交流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走出去的文化传播、引进来的文化汇聚、跨国的文化合作等。
通过双向交流,可以让各种文化得到充分的交融和升华,从而避免了文化霸权的单向输出和统治。
综上所述,文化霸权并不是处于一种永恒不变的状态,而是受到历史、经济、教育、文化自信和双向交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的结果。
通过理解文化霸权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对策,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文化平等和多样性的权利。
什么是文化霸权,它如何影响文化多样性?文化霸权是指某个文化具有支配权和主导地位,而其他文化则受到压制和边缘化的现象。
这种霸权是建立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基础之上,表现为某个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等文化的垄断和支配。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文化受到了歧视、忽视和排斥,最终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受损。
为什么文化霸权会影响文化多样性?1. 压制与边缘化文化霸权往往会导致某些文化被忽视和边缘化,甚至被认为是“不合法”的文化。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少数族裔、宗教信仰者和性少数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受到了打压和排斥。
这种压制和边缘化会使得这些文化受到伤害和破坏,文化多样性也因此遭到了侵蚀。
2. 统一化文化霸权往往会导致某个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其他文化则被边缘化或消失。
这种文化的统一化会使人们失去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和认同感,导致文化多样性逐渐减少。
此外,统一化也会导致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的降低,从而对文化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3. 偏见和歧视文化霸权往往伴随着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
例如,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下,许多非西方的文化被贬低和看轻,被认为是“落后”、“野蛮”、“非文明”等等。
这种偏见和歧视会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最终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受损。
4. 文化认同危机文化霸权往往会导致人们的文化认同危机。
在文化霸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会失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同感,转而追求所谓的“主流文化”,从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流失。
面对文化霸权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1. 尊重文化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差异,平等地对待所有的文化和群体。
我们还应该推崇“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的理念,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 学习其他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其他文化,了解其他文化背后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等。
我们还应该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面对文化多样性。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1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页码: 3-李丹娜[1];任维平[2]页
年卷期: 2006年 第5期
主题词: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
美利坚民族的国民信仰,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意识及其独特的民族经历和民族文化是其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霸权的历史原因和内在源泉。
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美国经济、军事等硬权力的不断膨胀及其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对传播媒体的垄断构筑了美国文化霸权战略的现实基础。
摘要:
D771.2American culture, Cultural hegemonism。
什么是文化霸权?如何看待它?文化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而文化霸权就是某一文化群体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等手段强制将自己的文化理念、价值观推行到其他群体中并取代其他文化。
下面是对文化霸权的一些解读和对待方式。
1. 什么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领域中,某一种大势文化和观念能够强势主导和压制其他多样性文化,由一部分懂得运用话语权和资本的人主导,给予其他文化群体带有侵略性或者歧视性的标签和评价。
文化霸权的传播途径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甚至是社会价值观。
2. 如何看待文化霸权?在国际化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文化霸权大量存在,我们可以站在以下几个角度,对待文化霸权:(1)认识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保障多样性文化的平等地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应该被认可和尊重,并且不应该因为一部分人的、一部分地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而漠视和压制自己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保障每一个文化的平等地位。
(2)加强文化自我认知和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自我认知和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认知水平,让我们更为深刻而理性地了解多元性文化的存在和价值。
通过全方位的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开放的现代视野与全球多元性文化进行对话,使得文化既保持独特性,又与时俱进。
(3)消除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文化霸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应该认识到各种文化的平等和尊重,消除文化歧视现象。
只有真正实现多元性文化的平等与和谐,才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3. 总结文化是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文化多样性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解放思想的需求。
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多样性被压制和减少,开放的视野与全球多元性文化的对话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提高文化自我认知,维护多元性文化的平等和尊重,消除文化歧视现象,全方位地促进文化多元性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2012年09月13日09:06 来源:环球视野作者:陈乔之李仕燕冷战结束之后,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福轲的“话语霸权”等以研究文化为代表的学说,都令原本隐藏在政治、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学术研究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在这些学派的理论中,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点,这就是,要承认文化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乃至于全人类的发展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动作。
“文化霸权论”奠基人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指的便是国家借助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力量,加强并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的发展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应该是指一个国家在其自身经济发展到相对其他国家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条件下,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
也就是说,文化霸权所体现的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文化霸权的推行必须以强势文化为基本条件,而其根本基础则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其核心动力则是强烈的政治霸权欲望。
传统的“国家安全”是指对国家疆域的保卫和防范侵略等,它“关注国家如何应对外来的军事侵略和领土侵占,以及防止外部的政治干预和经济封锁、制裁和掠夺”。
将这个“国家安全”的概念扩展到文化领域,若与上文相对应,那么“文化安全”的含义应该是:一个主权国家保证自身文化领域不存在威胁或者危险的状态。
文化安全,侧重强调国家对自身文化根本性质的保护以及文化利益的不受威胁或侵犯。
相对于传统的安全观,文化安全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之中的“软安全”。
从国家力量的构成来划分,经济。
军事等都属于硬力量(硬实力),而文化、政治等则属于软力量(软实力)。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文化安全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安全来讲的国家软安全。
什么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是指一种文化体系以及这种文化体系所代表的价值、信仰、思想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它能够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和压制。
文化霸权通常是由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发达,因此该地区的文化体系会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吸收和模仿,最终形成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的特征有哪些?1. 统一性与普遍性:文化霸权所代表的文化体系通常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包含众多的元素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所表现的价值观、思想以及信仰等均会深入到其他地区,并影响其他文化。
2. 超越性:文化霸权常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所传递的艺术、文学、音乐等文化元素通常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品质。
3. 可塑性:文化霸权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它的内容、形式和意义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但其核心的内涵和基本的价值观则一直保持着不变。
文化霸权的影响有哪些?1. 蚕食其他文化的根基:文化霸权强大的传播力度,常常会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引进其他的文化领域,这样就会逐步取代其他文化的传统,使其失去存在的土壤和基础。
2. 造成文化失衡:文化霸权会使得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成为主流,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则会被边缘化或忽略,最终造成文化失衡的情况。
3. 侵蚀地区文化:在文化霸权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会受到猛烈的冲击和夷平。
为了迎合文化霸权,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会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最终侵蚀和瓦解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如何应对文化霸权?1. 党和国家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要注意在文化方面的自我表达,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
2. 加强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同时,应该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本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大众也应该注重对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增强文化自信,避免盲目追求其他文化,应该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传承。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一)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化霸权表现形式危害论文摘要:全球化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推行文化策略的一部分。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于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性导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存在很大的威胁,因此值得引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政治经济逐渐形成一体化的格局,世界大文化背景也正在日益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传播,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是不对等的。
由于这种不平等性的存在,使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文化霸权的现象,这应当是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理论、文化霸权理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跨文化传播理论当代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许多关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其中对“跨文化传播”的解释、描述和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认为,所谓“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心。
被誉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的美国传播学者爱德华·霍尔也没有对跨文化传播给出明确的定义。
后来的一些传播学者给跨文化传播下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所谓跨文化传播是社会信息的跨文化传递,或者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跨文化运行。
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葛兰西提出的,葛兰西“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 ony)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与传统的政治领导权(politicalhegemony)相区别,统治阶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积极引导这个社会,这就是“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的名词解释文化霸权:对于国际媒体、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控制和主导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影响力。
引言:文化一直是人类交流和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文化霸权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一、定义和起源文化霸权一词最早被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它指的是由全球媒体和文化产业中的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操控和控制的现象。
这种霸权地位主要源自于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实力,以及媒体的全球传播网络的控制。
二、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1. 市场占有率:发达国家的娱乐产业占据着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好莱坞电影、美国音乐、韩流风靡全球,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代表。
2. 语言优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普及,因此英语文化也占据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听众。
3. 文化价值标准:西方文化被视为世界的标准,而其他文化被认为是“非主流”的。
4. 媒体影响力:全球媒体巨头的垄断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塑造和传播特定的文化价值和观点,从而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三、文化霸权的影响1. 同化和依赖:在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逐渐消失或被替代,人们趋向于接受和模仿发达国家的文化。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霸权的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和对抗。
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3. 文化多样性的消亡:发达国家的文化主导地位使得其他国家的文化无法得到充分的呈现和传播,导致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四、文化霸权应对之策1. 加强文化自信:各国应该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文化独立性。
2. 提倡多元文化:鼓励各国互相交流和学习,充分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构建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
3. 发展本土文化产业:加强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自身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4. 打破媒体壁垒:鼓励跨国合作和文化交流,打破媒体巨头的垄断地位,促进全球媒体的多元化发展。
反思全球化中背景下的“文化帝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式,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霸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
统治阶级要统治市民社会,就必须借助文化人和文化机构,使自己的伦理、政治、文化价值观成为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使广大群众“自由”“统一”统治集团所提供的社会生活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是指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强调,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不仅属于西方,更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
西方文明正是在这样一种“以我为中心”信念的支配下,形成了“东方学”,而西方世界正是依靠炮制和宣传“东方学”来统治东方世界的。
这种西方大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文化关系的批判性理论,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它主要是揭示和批判西方世界在进行政治经济入侵过程中,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的文化扩张、文化霸权。
这种入侵一改以往赤裸裸的凶残面孔,带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似乎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引导。
但是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
”这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殖民。
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一元化”倾向的主要来源。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的国家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什么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是一个源于西方文化体系,将其文化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以及其它文化系统,形成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占领现象。
这种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艺术、文学、思想、习俗等各种方面。
本文将以有序列表的方式详细解读文化霸权现象。
一、文化霸权的起源文化霸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殖民时代。
当时,欧洲国家通过海外扩张和殖民主义手段,将欧洲文化和价值观强行传播到其他地区。
因此,西方文化逐渐占领了全球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霸权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对其他文化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文化霸权的特征文化霸权是由几种核心特征所组成的:1. 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指的是西方文化的确能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其它文化却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文化市场。
西方文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广泛包容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所有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大多数控制文化市场权力的机构和组织都是由西方世界掌权,这些机构适用的标准和规则,自然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偏向于西方的审美标准和文化特征。
3. 文化霸权依赖于科技和市场机制的支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机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严重。
这有利于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其他的文化却很难进入到发达国家的市场。
三、文化霸权的影响文化霸权给世界既带来了利益,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如下:1. 文化霸权使多样性和自由表现方式日益受到限制,一些不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文化被束之高阁,缺失了自己的表达平台。
2. 在开发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很多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被消失,因为其它文化标准被削弱,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这过程不仅限于商业化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媒上存在。
3. 文化霸权不断通过大众传媒渗透到年轻人心中,逐渐形成一种认为西方文化更高尚、优越的价值观,使得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迷恋西方文化,这样偏向于西方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使得年轻一代的认知和思想也日益向西方模式靠拢。
传播学研究后现代主义是出现于上世纪末的一股强劲的文化思潮,或者说是一种倾覆式的思维方式。
在其众态纷呈的学术流派中,文化理论的研究占据了相当规模的席位。
中国学者王岳川认为,在融合了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范式的后现代主义中,以德里达、利奥塔、哈桑为代表的积极推进派,以哈贝马斯、詹明信为代表的文化批判派和以罗蒂、洛奇为代表的客观研究者,形成了“推进、批判、研究的合力,构成了起伏跌宕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①进入媒介时代,电视成为了后现代理论家们进行文化批判的绝佳文本,也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话语抗争。
一、电视与霸权在批判派的学者当中,杰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总体批判使其在文化研究的大军中独树一帜,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
也就是在这部著作中,他将后现代主义视作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商品化的力量使文化总体呈现出颓废离散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杰姆逊认为电视作为一种内爆性的、平面化的电子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
他提醒人们:“电视安放在你自己的起居室里,它加入了你的生活,它上面出现的形象也可以说就是属于你的。
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他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这是个很奇特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精粹”。
②电视的复制和模拟完全剥夺了主体的历史过程感,真实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连串永恒的当下,由此也印证了杰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总结,即距离感、现实感、主体性、历史感的纷纷缺失。
批判派的另一位骁将波德里亚以其一贯惊世骇俗的思维和文风而闻名遐尔。
他对消费的关注使其文化批判更多地偏重于经济和物质实体,这使其在批判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的评价说,“让波德里亚对时下已有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最为精辟的后现代批评”。
③他对大众传播给予的是甚为悲观的读解,也是为数不多的对媒介,尤其是电视进行过详尽探讨的理论家之一。
文化霸权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上,时时感受着并亲身参与着某种“文化力”的相互作用。
这个文化的世界是历史地形成的多样性的存在,是多种文化共存的世界。
不同的历史发展造成了各种文化之间现实的差别,每种文化都整合为一定的实力并表现出这种力的强度。
因此,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势均力敌极为罕见,更常见的则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
从理论上讲,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各种文化都有平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
但理论上的平等不能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文化世界中领导权或霸权的存在与作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既然是现实,首先就必须认真面对,进而才能积极应对。
这种面对和应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上,就事论事,穷于应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文化领导权或文化霸权的理论研究,是文化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理论观点。
中国学术界需要在充分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当代世界文化领导权或文化霸权的理论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自觉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使中华文化现代化。
对于文化霸权,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展开:1.葛兰西及其文化霸权理论2.宏观视角: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3.微观视角:文化研究中的理论与范式4.问题讨论在文化霸权一章中本章共有七篇文章,这七篇文章的共同点是:试图解释通过媒介实现的文化统治过程应该怎样加以概念化和理解的问题。
在本章的讲解中我们会从宏观层面对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霸权和研究方法、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民粹主义与普通文化这三篇文章进行分析;在微观方面对文化分析、文化研究:两种范式、通俗文化与“葛兰西转向”、“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回归这四篇文章进行分析。
首先,对这七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梳理:第一篇对本章进行了总体的介绍,并详细讲解了什么是文化研究。
第二篇文章选自雷蒙德·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是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对文化作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定义,其中之一预见了斯图亚特·霍尔的立场,并一致认为,媒介不应该被作为“产生效果的文化"来研究,而应该作为社会价值观和意义的指示物、作为解释和评价文化意义的文本来研究。
反思全球化中背景下的“文化帝国”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式,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霸权的来源:
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其希腊文和拉丁文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
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Keywords)中,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威廉斯指出,文化霸权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者,到了十九世纪之后,它才被广泛用来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
而到了葛兰西手里,这个词又有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
但这种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
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是指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
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强调,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不仅属于西方,更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
西方文明正是在这样一种“以我为中心”信念的支配下,形成了“东方学”,而西方世界正是依靠炮制和宣传“东方学”来统治东方世界的。
这种西方大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文化关系的批判性理论,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它主要是揭示和批判西方世界在进行政治经济入侵过程中,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的文化扩张、文化霸权。
这种入侵一改以往赤裸裸的凶残面孔,带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似乎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引导。
但是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
”这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殖民。
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一元化”倾向的主要来源。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的国家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诸如在非洲国家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内,一家老小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好莱坞大片、选美比赛或是拳王争霸赛的类似场景,也许在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随处可见。
这便是当下“美国方式”对其他国
家的文化渗透。
这样的现象不也正充斥这我们的生活吗?我们年轻的一代追求所谓欧美明星“欧范儿”的装束,以“麦当劳”为代表带来的快餐文化,以米老鼠和唐老鸭为代表的迪士尼文化,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不是比我们传统文化节日更受到重视吗?这些外来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许我们还不自知,因为“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但是,我们对这种生活方式和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是基于一种“同意”的。
正如对葛兰西指出,这种文化霸权的形成需要以被统治者自愿地接受和赞同作为前提,依赖于达成某种一致的舆论、世界观和社会准则,是在一个交融着斗争与谈判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
这种文化是在对被统治者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的接受和包容基础上实现的。
美国学者汉斯•摩根曾直言不讳地这样说道:“文化帝国的东西是最巧妙的,并且它能单独取得成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
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为手段而改变两国的强权关系。
”听着这段话让人不寒而栗,但是确实帝国主义文化的本质现状,也我们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反思。
我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向来带有暧昧性和矛盾性,对物质与科技层面的文明较乐于接受,并时常主动吸取,而一旦涉及精神文化层面就显得踌躇,甚至强烈抵制。
这是因为人文文化带有特殊的民族性和情感与意识形态的因素。
实际上“跨文化传播并非是单向的全一
体化文化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与异质两种力量的对峙与互动”。
就现状来看,各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传播出现同质化或者单一全球化的局面。
对于信息相对贫弱的国家来说,强国很可能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帝国主义”,弱国将失去在世界上的声音,甚至其原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极有可能被加以改造。
就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要代表的强势文化在许多层面取代了本土文化,使得文化的多样性失去了其真实的意义,而成为了空洞的形式。
好莱坞大片的传播承载着鲜明的美国文化烙印,而20世纪末,以张艺谋、陈凯歌、离安为代表的导演也开始放弃曾经长期坚守的民族文化阵地,向好莱坞舶来品看齐。
开始了好莱坞式的“鸿篇巨制”。
日本动漫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动漫市场,从《柯南》《灌篮高手》《机器猫》直到后来的《千与千寻》《死亡笔记》《龙珠》,其渗透出的大和民族积极、容忍的价值观和武士道精神极易影响青少年的心智和价值观的形成。
反观国产动漫,尽管也曾有过诸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等的辉煌,但在IT时代扑面而来时,国产动画很快因技术、理念、思维的滞后而失去竞争力。
这些都是信息发达国家特色文化“输出”到全世界的典型例子,但是中国又有多少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呢?
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外来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坚持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但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