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社会工作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介入
- 格式:pdf
- 大小:246.65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心理危机呼唤学校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作者:夏颖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35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学校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成才。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心理危机;成才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大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其中可能碰到很多障碍、压力等。
由于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例如“马加爵事件”,最近的室友下毒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案例等。
如今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趋势还在继续上升,如果我们不能给这些处于困惑中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支持、引导、治疗,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进而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分析。
从个人角度讲,学生的心理障碍、生理问题、人际关系以及情感问题等都会引起心理危机。
从家庭角度讲,大多数家长采用家长制的消极方式,望子成龙,只重视应试教育忽略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从社会因素角度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潮、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面临如此社会,他们能否正确处理这些观念。
从学校角度讲,现在求学、择业的机会更多,但选择难度更大,大学生们面对这种现象会感到焦虑、无所适从。
为了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岗位,大学生不仅要完成相应学科学习,还要参加各种等级资格考试,学生更容易情绪烦躁、疲劳。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必要性(1)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领域,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帮助处境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
⼤学新⽣适应性问题研究⼤学新⽣适应性问题研究——以云南⼤学呈贡校区为例⽴项依据⼤学阶段是个体在⾝⼼,知识各⽅⾯承上启下的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向社会,独⽴承担社会责任的准备期,是⼈⽣的第⼆个关键期。
同时也是个体⼼理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要在思想和⾏为上真正摆脱外界的依赖⽽逐渐成熟起来。
可是,⼤学⽣现在正经历着⼈⽣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对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复杂环境,⼤学新⽣会遇到很多的情绪困扰,情绪易波动,也会⾯对各种各样的⼼理问题。
因此如何引导⼤学新⽣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实现中学⽣到⼤学⽣的良好转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学⽣综合素质的提⾼,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各⼤⾼校的教育与培养有重要意义。
必要性:⼤学⽣刚进⼊⼤学,要实现中学⽣到⼤学⽣的社会⾓⾊的改变,可是⼤学⽣对⾃⾝⾓⾊认知不⾜,不能很好的扮演⾃⾝的⾓⾊,协调⾃⾝⾓⾊,从⽽产⽣了⼀些郁闷,⾃卑,孤独等负⾯情绪。
对于刚⼊校的⼤学⽣来说,在中学时期,他们⽣活在⼀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都过着三点⼀线的⽣活,学习⽬标明确,⽣活环境单⼀,⼈际交往单纯密切。
⽽到了⼤学,他们⾯对的是⼀个相对复杂的环境,如何⾯对⽣活学习⽅式的改变,如何安排⾃⼰的空余时间,如何处理⼈际冲突,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种改变,他们感到⼿⾜⽆措,⽆法实现⾃我,满⾜需求,扮演好⼤学⽣这⼀⾓⾊。
同时,有些新⽣参加活动过多,在学习与活动之间⽆法取得平衡,⾃⾝与外界的要求不同,⾓⾊间与⾓⾊内冲突困扰着⼤多数⼤学⽣。
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对现有的⽣活很失望,焦虑,抑郁,⾃卑等等⼼理问题⽇益凸显,令⼈担忧。
与此同时,⼤⼀新⽣在进⼊⼤学后,⾯对⼀个陌⽣的环境,社会⽀持系统⽐较弱,在适应不良时,⽆法获得较多的⽀持,⼼理压⼒逐渐增⼤,有可能产⽣恶性循环,使更⼤的适应不良发⽣。
如何教育和引导⼤学新⽣尽快从中学⽣到⼤学⽣的⾓⾊转变,克服⼊学适应障碍,是当前⾼校必须密切关注且亟待解决的⼀个现实课题。
社会工作——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社会工作的介入行动,理论上说应根据预估阶段对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认定进行,但很多时候也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介入行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并且在决定介入行动时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由服务对象决策和参与的介入行动将会使他们有更大的动机去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
在案例2-2中,如果社会工作者希望通过改变社会公众对艾滋病患者的认识,为孟健也为所有艾滋病患者争取社会资源,那么首先要征求孟健的意见,由孟健决定是否愿意面对媒体。
(二)个别化针对服务对象系统的特殊性采取介入行动,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并不是所有艾滋病患者的家庭都排斥他们,故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都要有个别化的介入行动。
(三)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对于个人,介入行动应集中在协助其完成相关阶段的生命任务上;对于家庭或者群体,介入行动则要考虑与家庭和群体发展的特殊阶段相关的特殊任务。
例如,年幼的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生活照顾,满足他们营养和健康的需要,发展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等。
如果将他们交给年老的祖父母照顾,可能无法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那么建立一些农村幼儿园,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幼儿老师和社会工作者为他们提供服务,则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四)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社会工作者不能单枪匹马地采取介入行动,要依靠服务对象,与他们紧密配合,双方共同合力参与介入行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对象系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五)瞄准服务目标介入行动应围绕着介入目标进行。
例如,网瘾问题少年的成长发展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但介入行动首先要集中在戒除网瘾上,因为这是少年自己、家庭和学校最关心的问题。
(六)考虑经济效益介入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介入行动的原则就是要量力而行,优先考虑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少的行动,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有效的改变结果。
小组工作介入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究作者:孙琳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期孙琳摘要: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缓解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情况、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其工作方法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完善,各高校应为之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秉承“助人自助”的精神内涵,拥有专业的工作模式。
用小组工作介入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运用小组工作的优势构建更加健全的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机制具有其可行性。
关键词:小组工作;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针对大学新生,以培养大学新生适应社会为最终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教育活动。
一般认为,从刚入学到大学一年级学习结束,都可以称为大学新生。
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包含一个人适应社会应当具有的全部内容,除了学习方面适应性教育、生活方面适应性教育、人际关系方面适应性教育,还包括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的适应性教育等。
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起点,对于大学生良好地转变中学生身份、适应大学生活进而适应社会生活意义重大。
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辅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适应社会,不仅是高校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更是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高校已普遍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并形成了具有高校特色、规模化的适应性教育体系,但是大学新生仍然存在各种方面、各种程度的适应不良。
因此反观我国高校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育主体缺乏沟通性与协作性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分为显性主体与隐性主体。
显性主体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学校及二级学院的党政领导等具有明确教育义务的群体。
书院制下的高校中还包括书院的党政领导及书院导生。
书院导生是被选拔并明确赋予新生适应性教育权力的高年级学生主体。
小组工作在解决新生适应问题中的作用研究摘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重点之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引入小组工作这一专业的方法来介入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并且通过实验法有效地证明了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新生;适应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16-02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环境适应性问题、学习问题、自我认知的矛盾、人际交往的困难、对未来期待的困惑。
经调查发现,”有16.8%的大学新生认为最烦恼的问题是对环境不适应,感到孤独和寂寞;54.4%的新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学习上不适应,心理压力大;还有28.8%的新生认为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不适应,感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中学里那么融洽”。
这些问题使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一、文献回顾经查阅文献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的研究非常丰富,可见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是针对问题的类型、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
比较早的研究是湖北大学的吕素珍和程斯辉于2003年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他们认为“大学新生在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会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学生管理方式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而费卫在适应性问题的分类上加进了新的内容,即“上网时间的侵占和晚上睡眠时间的减少使得学生们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宅男宅女’增多,体能下降、‘郁闷’和‘迷茫’情绪增多”,这一现象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出现的新的适应问题,在原因上费卫归结为“高考制度和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成人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就业压力”三点;2009年12月,刘猛发表了文章《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对策》,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心理的重要性,他主张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实务探究作者:张耀蓉李建霞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13期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在个体社会化、能力建立以及问题解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的初始阶段,经历着个体人生过程中重要的心理与社会转折期,面临着来自生活、人际、心理及学习的各种新挑战,许多大学新生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不当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帮助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校开设了成长小组课程,旨在帮助大一新生迅速熟悉校园环境,扩大人际网络,逐步适应大学生活。
本文以为期三周的小组实践为基础,试图分析开设成长小组课对于大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改善情况,以及小组工作实务中存在的不足与应对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情况,不仅会影响到个体当前的身心体验,更关系到个体今后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大学新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换期,由青春阶段向成年阶段转化过渡,尽管其生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心理发育却未达到真正成熟的水平,不稳定性极强。
有学者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思想和心理正处于由不稳定走向稳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定型走向定型的交织发展状态。
处在这一转型期的大学新生面临来自新环境中的各项压力,加上高校扩招背景下,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以成长小组的形式为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成长小组概述1.成长小组内涵界定成长小组在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定义,学者刘华丽将之界定为:凡通过小组形式,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运用有目的的小组经验,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与彼此成长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成长小组(刘华丽,2003)。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成长小组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新生,主要指从进入大学到大一学期结束这一特定阶段的大学生。
2.成长小组实施原则(1)社会工作者角色的主导性。
主导性,它指的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社工人员,在社工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引导小组的互动沟通过程,促成组员发现自身问题,并依托集体力量走出困境,最终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