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文化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台州民俗文化总结第1篇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新的一年的生活的开始。
在这期间里,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旧岁”,我们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我早早地把写好的春联准备好,就等着爷爷的胶水。
对于贴春联,我可是个行家,家里春联每年都是我贴的。
而且不只是春联,还有那个大大的“福”字。
这“福”字必须要倒贴,寓意是“福”到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福气满满。
接下来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们的活儿啦,那就是包饺子。
这个活儿看起来容易,学起来可就难多。
这不,这次我也想试试。
首先,把馅铺在面皮儿上,再把面皮儿捏起来,这样一个饺子就完成。
我照着“口诀”捏几个饺子,造型上都挺美观的,可实际上却不怎么样。
可能是没捏紧的缘故吧,我包的那几个饺子一到锅里就全露馅,无奈的我啊,只能吃着面皮喝汤。
其实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
我们早早地吃完饺子便下楼放鞭炮。
胆大点儿的毛头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则放烟花之类的。
当鞭炮声响起来时,才发觉有浓浓的年味,这才是春节的开始。
除夕后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辈给老辈拜年的时候,这一天必须说吉祥的话,寓示着这一年吉祥如意。
虽然年轻人不计较什么,但是还是要给爷爷奶奶拜年。
穿上新衣服,脑袋里搜罗着各种吉祥话,可无非就是那套“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只是老人们听着高兴,做晚辈的也跟着高兴。
就这一句话,结束大年初一,跑断脚后跟,也磨破嘴皮子。
台州民俗文化总结第2篇即乞巧节,但当地不称“乞巧节”而俗称“七月七”。
旧时妇女于是日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为巧。
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日早晨用以拭目,以为能使眼秀目明。
采篱槿叶渍水洗发濯净梳具,以为能使头发乌黑有光泽,不存垢腻。
温岭及玉环渔区原籍闽南人家以是日为“小人节”。
家中为年满十六岁的子女购置彩色纸亭,称“七姑亭”或“七娘亭”,午后设供隆重礼拜,称“礼七姑”或“祀七姑”。
台州的文化遗产作文500字《台州的文化遗产》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台州有好多特别厉害的文化遗产呢!
比如说,临海的台州府城墙。
那城墙可古老啦,它就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守护着我们台州很久很久。
城墙又高又厚,上面的石头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听爷爷奶奶说,以前打仗的时候,城墙能保护大家的安全。
还有仙居的无骨花灯,那花灯漂亮极了!它没有骨架,全靠纸糊出来,上面的图案五颜六色,有花有鸟,就像真的一样。
每次看到无骨花灯,我都觉得好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台州的乱弹也很有名。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声音可好听啦。
他们演的故事有的有趣,有的感人,让大家看得入了迷。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台州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知道台州的厉害!
《台州的文化遗产》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咱们台州了不起的文化遗产。
先来说说天台的干漆夹苎技艺吧。
这可是一门很神奇的手艺,能把木头和漆变成超级漂亮的东西。
比如说佛像,做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神仙下凡了一样。
还有黄岩翻簧竹雕。
竹子在师傅们的手里变得特别神奇,能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小动物,有花草,可精致啦!我看过一个小盒子,上面刻的花朵就跟真的在开放一样。
以后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亲眼看看这些神奇的文化遗产哟!。
台州文化特色范文台州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中国两个沿海经济特区之一、台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下面我将以1200字以上为你介绍台州的文化特色。
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鲁国时代,台州就是越国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台州成为了吴越国的故乡,而吴越文化是台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越文化强调琼楼玉宇,丰腴浓艳,独具一格,成为台州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台州莲都区的西山是吴越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这里保存着许多吴越文化遗址和吴越文化的建筑,如腾顶寺、西山楼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台州还是一个海洋文化丰富的地方,可以说台州的海洋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核心。
台州拥有1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
台州人民生活在海洋中,对海洋的依赖和热爱沉淀出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
台州是一个渔业大市,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渔业文化。
人们喜欢用渔业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如“上山摘茶,下海摘蛤”,这样的诗句不仅体现了台州人民简朴的生活方式,还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台州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在一起,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渔民文化。
台州的渔民文化是中国南方渔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台州的渔民文化强调合作与团结,以及对海洋自然的敬畏。
台州的渔民通常是一家人或者一个亲戚团体一起从事渔业,他们相互支持,合作无间,共同面对峰回路转的海洋环境。
他们的勇敢、智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影响了整个社会。
台州的渔民文化也体现在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中,如龙船捶浆、鼓船帮等,成为了台州文化的一部分。
台州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包括音乐、舞蹈、剧种等。
台州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形式多样,节奏欢快,富有活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槽舞,槽舞是台州最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舞姿、生动的音乐和穿着特殊的服饰著称,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台州非遗解说词各位今天咱就来说说台州的非遗,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你知道吗?台州的非遗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大箱子,打开这个箱子,各种奇妙的东西就会涌现在眼前。
先说说台州乱弹吧,这可是台州戏曲界的大明星呢。
我曾经有幸去看过一场台州乱弹的演出,那场面,简直绝了。
演员们一上台,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把你带入到另一个世界。
他们的唱腔,时而高亢得像冲破云霄的飞鸟,时而低沉得像山谷里潺潺流淌的溪流。
那戏服啊,花花绿绿的,精致得不得了,上面绣的花纹就像是仙女下凡的时候洒下的仙花一样。
还有那黄岩翻簧竹雕,这手艺可真是绝了。
工匠们拿着竹子,就像魔法师拿着魔杖一样。
他们在竹子上精雕细琢,刻出来的图案栩栩如生。
我听老一辈人说,以前黄岩有很多手艺人都会这门手艺,家里要是有个翻簧竹雕的物件,那可真是倍儿有面子。
可是现在呢,这门手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啥呢?可能是因为学这门手艺太苦了,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出师,而且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着赚快钱,谁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去学呢?我就寻思着,这是不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呢?咱们的传统文化要是丢了,那可就找不回来了。
再说临海的黄沙狮子吧。
这狮子舞起来那叫一个威风凛凛,就像真的狮子在山林间跳跃嬉戏一样。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到黄沙狮子表演,我的眼睛就瞪得老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那舞狮的人,功夫可深了,在高高的桌子上跳来跳去,就像会轻功一样。
但是啊,现在会舞黄沙狮子的人也不多了。
是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娇贵了,不愿意去练这种吃苦的功夫吗?还是说我们没有给这种传统技艺足够的重视呢?我觉得两者都有吧。
台州的非遗啊,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我们可不能让这本书在我们这一代就合上了呀。
我们要努力把这些非遗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的魅力。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大伙们!今天咱们继续唠唠台州的非遗,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咱先聊聊温岭的大奏鼓吧。
大奏鼓那是相当有特色,我第一次看到大奏鼓表演的时候,差点没惊掉下巴。
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台州市政府在2015年编制了“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名录列出了台州市内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
一、传统技艺1.夫妻剪夫妻剪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源于民间剪纸,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法体系。
夫妻剪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台州市乃至浙江省最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之一。
2.雕漆雕漆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使用特殊的制作工艺,将漆制品进行雕刻、挖花、镶嵌等工艺处理,创造了一系列精美的工艺品。
雕漆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特色。
二、民俗节庆1.清明节祭祀活动清明节祭祀活动是台州市民间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它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项活动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视为台州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东观祭东观祭是浙江省路桥区的一项传统节庆活动,它主要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陆逊。
在东观祭这个重要的节日中,路桥区民众将展开盛大的庆祝仪式,传统的民俗节目,如龙舟比赛、舞狮、舞龙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节庆元素。
总的来说,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呈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它们凝聚着历史的沧桑、人民的智慧、精神的积淀,是台州市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对于台州市民众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让这些传统文化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一)第一批1、台州乱弹(台州市)2、黄沙乱弹(临海市)3、路桥评书(路桥区)4、路桥莲花(路桥区)5、路桥花鼓(路桥区)6、道士戏(路桥区)7、道情(路桥区、三门县、天台县)8、临海词调(临海市)9、榧树词调(天台县)10、黄沙狮子(临海市) 11、上盘花鼓(临海市)12、大石车灯(临海市)13、大奏鼓(温岭市)14、坎门灯塔鱼灯(玉环县)15、坎门花龙(玉环县)16、叠罗汉(仙居县)17、卷地龙(仙居县)18、亭旁杨家板龙(三门县)19、石马采茶(三门县)20、作铜锣(黄岩区)21、细吹亭(临海市)22、莲子行(天台县)23、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县)24、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天台县)25、天台抬阁(天台县)26、高枧古亭抬阁(三门县)27、台绣(椒江区)28、玻璃雕刻(椒江区、天台县)29、翻簧竹雕(黄岩区)30、路桥灰雕(路桥区)31、罗氏犀皮漆器(临海市)32、临海根艺(临海市)33、临海剪纸(临海市)34、枧桥鼓(临海市)35、杜桥泥雕(临海市)36、王氏大花灯(温岭市)37、温岭石雕(温岭市)38、海洋剪纸(温岭市)39、陈世君微雕(温岭市)40、船模(玉环县)41、门神画(玉环县)42、贝雕(玉环县)43、天台干漆荚苎工艺(天台县)44、龙山头竹编工艺(天台县)45、坦头木珠工艺(天台县)46、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县)47、白塔石雕(仙居县)48、方炳青根雕艺术(仙居县)49、长旗灯(仙居县) 50、沿赤木雕(三门县)51、三门石窗(三门县)52、送大暑船(椒江区)53、开年节(路桥区)54、石塘小人节(温岭市)55、刘阮传说(天台县)56、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天台县)57、济公传说(天台县)58、台州南拳(台州市)(二)第二批一、民间文学(8项)1、戚继光抗倭传说(椒江)2、赵康王南渡传说(椒江)3、大陈岛传说(椒江)4、蔡缸爿故事(黄岩)5、台州老话(路桥)6、气候谚语(路桥)7、渔业谚语(路桥)8、临海民谣(临海)二、传统音乐(7项)9、台州船工号子(椒江船工号子、玉环船工号子)(椒江、玉环)10、委羽山大有宫道教音乐(黄岩)11、上垟吹打乐(黄岩)12、骨牌锣鼓(临海)13、邱家岸锣鼓(温岭)14、仙居山歌(仙居)15、亭旁山腔调(三门)三、传统舞蹈(17项)16、新前采茶舞(黄岩)17、闹湖船(闹湖船、大渔船、坑下尤龙凤舟)(黄岩、天台、三门)18、大田板龙(临海)19、天皇花鼓(温岭)20、舞九狮(温岭)21、八蛮灯舞(滚八蛮、八蛮)(温岭、玉环)22、渔岙板龙(玉环) 23、坎门鱼龙灯(玉环)24、楚门铁梗(玉环)25、八将串阵(玉环)26、左溪花鼓(天台)27、三十六行(仙居)28、九狮图(仙居)29、鲤鱼跳龙门(仙居)30、十八罗汉(仙居)31、花桥龙灯(三门)32、海游六兽(三门)四、传统戏剧(1项)33、上鲍木偶戏(三门)五、曲艺(6项)34、台州莲花(莲花落、高桥莲花、螺洋莲花、殿下莲花、玉环莲花)(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35、唱宝卷(椒江)36、黄岩评书(黄岩)37、黄岩白搭(黄岩)38、洒尺调(温岭)39、道情(黄岩道情、坎门道情)(黄岩、玉环)(扩展项目)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40、南太极拳(黄岩)41、新前武术(黄岩)42、抢高台(天台)43、皇都南拳(天台)44、山董狮舞(三门)七、传统美术(7项)45、台州民间风情剪纸(黄岩剪纸、传统细纹剪纸、保安剪纸、温岭海洋剪纸、凿纸艺术、花桥剪纸)(黄岩、路桥、温岭、三门)46、黄岩漆金木雕(黄岩)47、米塑(温岭)48、台州木窗艺术(木窗艺术、“一根藤”花窗制作技艺)(仙居、天台)49、彩石镶嵌(仙居)50、仙居石窗(仙居) 51、门神画(李氏门神画)(临海)(扩展项目)八、传统工艺(19项)52、锡制品制作技艺(椒江)53、榨菜腌制技艺(椒江)54、毛笔制作技艺(椒江)55、竹纸制作技艺(黄岩)56、拷绢(路桥)57、盐业生产加工技艺(路桥)58、木秤制作技艺(临海)59、羊岩勾青茶制作技艺(临海)60、古民居建筑技艺(临海)61、松门白鲞制作技艺(温岭)62、玉环鱼面小吃制作技艺(玉环)63、玉环文旦栽培技艺(玉环)64、苎布制作技艺(天台)65、棕榈丝制作技艺(天台)66、佛像制作技艺(天台)67、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天台)68、蓝花布印染技艺(仙居)69、临海古长城营造技术(临海)70、皤滩盐铺商号和古民居建筑艺术(仙居)九、传统医药(3项)71、章氏骨伤科(黄岩、路桥、临海、温岭)72、蒋家山接骨(临海)73、廊汤头膏药(天台)十、民俗(5项)74、宁溪“二月二”灯会(黄岩)75、正月十四夜元宵(临海)76、十六会馔(天台)77、摆看桌(天台)78、状元游街(天台)(三)第三批一、民间文学(7项)1、临海谜语(临海)2、谢铎故事(温岭)3、方国珍故事(路桥)4、琴江传说(三门)5、黄岩蜜橘传说(黄岩)6、黄岩民间儿歌(黄岩)7、九峰民间故事(黄岩)二、传统音乐(3项)8、杜鹃鸟山歌(临海)9、长屿矿工号子(温岭)10、台州田垟曲(黄岩田垟曲、鹤井田歌)黄岩、三门三、传统舞蹈(5项)11、院桥高台狮舞(黄岩)12、六份五兽(温岭)13、缠足苦(三门)14、舞马(天台舞马、浬浦跳马、楚门滚马)天台、三门、玉环15、舞麒麟(天台)四、曲艺(1项)16、玉环鼓词(玉环)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17、打油奏(天台)18、踏地戏(玉环) 19、十里铺高跷(黄岩)六、民俗(9项)20、大汾庙会临海21、清音寺庙会仙居22、陡门宫庙会黄岩23、洞房经温岭24、拜堂赞温岭、椒江25、范增庙会天台26、杨家祭冬三门27、三门海洋渔俗三门28、囡节天台七、传统技艺(13项)29、豆制品传统制作技艺临海、仙居30、民间刺绣黄岩、仙居31、草麻编织技艺黄岩、路桥32、龙乾春茶制作技艺黄岩33、传统戏装制作技艺黄岩、路桥34、小南门纸扇黄岩35、戥秤制作技艺温岭36、活字印刷温岭37、下岙周髹漆技艺三门38、天台乌药加工技艺天台39、同康酱酒酿造技艺椒江40、佛像泥塑技艺临海、天台41、卵石镶嵌技艺仙居。
台州美食文化台州自然风光雄奇秀丽、古朴庄严、玄远清幽;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独放异彩。
台州菜内涵厚实,民风浓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形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和风味。
台州由于地理环境多样,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物产资源不同,民俗风情、饮食习惯也有较大差异,因而构成了自然条件下的饮食口味之别,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味”之说,从而形成了具有“一方水土一方菜” 的特点。
台州菜由“海鲜菜”、“沿海平原风味菜”和“山区风味菜”三类菜肴所组成,“海鲜菜”在台州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台州厨师善于烹制各种海鲜菜肴,对各种海鲜从活养到烹调富有经验,活鱼现宰,海鲜现烹,极尽其味。
台州人(特别是沿海、平原一带居民)喜欢海鲜菜肴,特别喜食有机物含量较高的近海滩涂小海鲜。
“海鲜菜”的选料讲究原料鲜活、以当地海产品为主;口味上追求清鲜、纯正,保持和突出原料本身的鲜味;烹调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红烧、煮、蒸等法为主;菜式主料突出,以保持主料的原状为主,自然大方。
代表菜品有温岭的“家烧黄鱼”、“清烧鱼志鱼”,玉环的“清汤望潮”、“鱼皮馄饨”,椒江的“鲍汁海葵”、“原汁墨鱼”,路桥的“红烧水潺”、“油烹弹涂”,临海的“苔菜小白虾”、“淡菜炖肉”,三门的“酒煮青蟹”、“盐焗海蛏”等。
台州沿海平原一带经济较为发达,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好,对菜肴品质要求较高。
“沿海平原风味菜”的选料讲究四季时鲜、精细柔嫩、当地特产,以河鲜、禽畜、地产蔬菜为主,兼有山珍、野味;口味上追求清鲜、爽嫩、纯正、原味;烹调以烧、煮、蒸、炖、焖、煸、炒等法为主;菜式自然大方、优雅得体、不拘定式。
代表菜品有温岭的“家烧鲤鱼”、“石粘烤蛇”,玉环的“榴岛盘菜”、“文旦香乳肉”,椒江的“鸡汁川豆芽”、“姜汁炖蛋”,路桥的“兰花鲍汁白灵菇”、“挂霜荸荠圆”,临海的“红焖蹄膀”、“煲淋豆腐”,三门的“三套龙”、“炒老鸭”,黄岩的“桔乡马蹄爽”、“冰糖肉”等。
山区风味菜:台州山区居民民风淳朴,秉承节俭美德,有喜食咸肉、笋咸、干货食物的习惯,对菜肴讲究经济实惠,重口味,轻形状色彩。
台州市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两项入选,分别是椒江区的送大暑船和天台县的天台山易筋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各种实践、表现、表达、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
这些遗产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人类创造力的象征。
它们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台州市已经有一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基础,目前总数共有17项。
这次新增的两项“国宝”分别属于“民俗”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这两个门类。
送大暑船是椒江葭沚一带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而天台山易筋经则是一种传统的健身功法。
这些非遗项目的入选,不仅为台州市的文化传承增添了光彩,也为后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平台。
台州民俗文化调研报告台州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浙江沿海的东部。
台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对台州的民俗文化进行调研,并撰写一份报告。
台州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风俗等。
传统节日是台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春节,也是全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春节期间,台州的各个乡镇都会举办龙舟比赛、火把行进等活动,彰显着农民对于新年丰收的美好期望。
此外,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也同样受到台州人的重视和热爱。
民间艺术是台州民俗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代表性的有台州木偶戏和天台角剧。
台州木偶戏起源于明代,广泛流传于台州地区,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天台角剧是一种流行于古代台州地区的戏曲剧种,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形式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另外,台州的民俗风俗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台州婚礼习俗。
台州的婚礼通常会进行几天时间,包括婚前准备、迎亲、婚宴、送亲等环节。
整个过程热闹非凡,彰显着台州人民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在台州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
比如,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会挂上菖蒲叶和艾草,以驱邪避疫,同时还有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另外,在祭拜祖先的时候,人们还会进行清明祭扫活动,在坟墓前烧纸、烧香,向祖先表达敬意。
总的来说,台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深受人们的热爱和传承。
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风俗等方面都展现出台州人民的独特风情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民俗文化遗产既是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台州的特点
台州位于中国浙江省沿海中部,是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城市。
以下是台州的几个特点:
1.地理特征:台州市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邻温州市,西接金华市和丽水市,北连宁波市。
台州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山脉连绵,境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说法。
2.历史与文化: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台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台州还是中国书法、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
3.经济发展:台州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主要产业包括汽车、摩托车、家电、医药等。
同时,台州还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民营企业。
4.自然景观:台州自然景观秀美,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其中,神仙居景区是台州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有着壮观的山水风光和神秘的佛教文化。
5.美食:台州美食丰富多样,以海鲜和面食为主。
其中,台州的海鲜以其新鲜、美味而著名,而台州的年糕、麦虾等面食也深受人们喜爱。
总的来说,台州是一个地理特征独特、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迅速、自然景观秀美、美食丰富的城市。
这些特点是台州的独特魅力和竞争力所在。
台州的风俗
台州的风俗,是一种在台州特有的文化传统,蕴含着千年浙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出台州人民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惯。
它在传承中不断更新,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台州重要的文化遗产。
台州的风俗,始于春节,其中有“开门送福”、“压岁钱”、“守夜”等风俗。
“开门送福”是台州人民过年最重要的传统,它表达了家庭的和谐,也希望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
“压岁钱”和“守夜”都是台州人民祝福孩子的传统。
“压岁钱”是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而“守夜”则是祈求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勤奋努力,身体健康。
台州人民还有其他一些绵延流传的风俗,比如“接新娘”、“端茶”等。
“接新娘”是一种台州人民对新郎新娘最大的祝福,它表达了家庭的和谐和祝愿。
“端茶”是结婚当天男方隆重向女方所准备的礼物,它代表着新郎新娘的爱情和承诺。
此外,台州的风俗还有一些农耕习俗。
比如“秋耕”,台州的农民在秋季会种植一些冬季作物,以保证冬天的粮食供应;还有“丰收节”,这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
日,农民们会烹制传统的“四黄粽子”,来表达对丰收的感恩之情。
台州的风俗渊源深厚,融入了浙江文化的精华,它展示了台州人民的热情好客、热心爱护、勤劳善良的特点。
台州的风俗也成为台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人民正在努力把它传承下去,以便世世代代浙江文化的繁荣发展。
台州风俗习惯礼仪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是江南“水”乡,水穿城过。
台州有着大量的府城古迹,其中的千年古城墙被称为“江南长城”,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台州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关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结婚风俗小定,男家去女家“踏亲”时,女家备点待客,男家认为满意,即欣然就食,并放下银元或戒指饰物馈赠女方,以为定婚之证据,名为“小定”。
即所谓“纳彩”。
至此,表示已订婚。
大定,(又名送日子)小定以后,再定日期,由煤人把女方命纸送与男家,表示情愿许配。
男家即以聘金、首饰、衣料及红柬二快,上写“恳吉”工字,与女方命纸,选择黄道吉日送到女家。
女家答柬写“允吉”二字,此为“送定头”或叫“纳聘”、“纳吉”。
聚头盒,男家于婚期前三日,送花粉、彩线、各种食物至女家,为新娘开面竖头装扮用,谓“竖头盒”。
嫁妆,女家预备四季衣服、被铺、家庭用具、首饰等作嫁妆,于婚前一日开具清单,请媒人送男方派人搬运。
当夜男家款宴媒人及亲戚执事等人,谓“暖房”,俗称“闹房”。
迎娶,男家迎亲。
女家中午设宴送女,下午迎至男家。
新娘由伴姑二人相送(或四人)一道至男家。
结婚,新娘花轿进门时,炮仗齐鸣,由送位少妇及伴姑扶出新娘,伴郎扶出新郎行结婚礼。
礼毕,摆宴,叫“正场酒”,由伴姑引新娘进入洞房。
新婚之夜,亲朋可潜将洞房物取出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红蛋,谓之“闹洞房”。
回门,婚后三日,新郎新娘同回娘家拜见。
送节,婚后遇年节、端午、中秋,男家均须送节礼。
以除夕最丰,谓“送年夜”,女家亦有回礼。
送礼之年份,俗有“一年扛、二年担,三年挈,四年息”之谚。
年俗活动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县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除了清山秀水造就的仙地风骨之外,无骨花灯这项堪称民族珍宝的绝艺正在慢慢成为仙居为人熟知的金名片,而仙居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更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仙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鲤鱼灯”、“跳马灯”、“龙灯”、“长旗灯”、“走马灯”等民间灯彩品类繁多,技艺精湛,长盛不衰,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一)第一批1、台州乱弹(台州市)2、黄沙乱弹(临海市)3、路桥评书(路桥区)4、路桥莲花(路桥区)5、路桥花鼓(路桥区)6、道士戏(路桥区)7、道情(路桥区、三门县、天台县)8、临海词调(临海市)9、榧树词调(天台县)10、黄沙狮子(临海市) 11、上盘花鼓(临海市)12、大石车灯(临海市)13、大奏鼓(温岭市)14、坎门灯塔鱼灯(玉环县)15、坎门花龙(玉环县)16、叠罗汉(仙居县)17、卷地龙(仙居县)18、亭旁杨家板龙(三门县)19、石马采茶(三门县)20、作铜锣(黄岩区)21、细吹亭(临海市)22、莲子行(天台县)23、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县)24、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天台县)25、天台抬阁(天台县)26、高枧古亭抬阁(三门县)27、台绣(椒江区)28、玻璃雕刻(椒江区、天台县)29、翻簧竹雕(黄岩区)30、路桥灰雕(路桥区)31、罗氏犀皮漆器(临海市)32、临海根艺(临海市)33、临海剪纸(临海市)34、枧桥鼓(临海市)35、杜桥泥雕(临海市)36、王氏大花灯(温岭市)37、温岭石雕(温岭市)38、海洋剪纸(温岭市)39、陈世君微雕(温岭市)40、船模(玉环县)41、门神画(玉环县)42、贝雕(玉环县)43、天台干漆荚苎工艺(天台县)44、龙山头竹编工艺(天台县)45、坦头木珠工艺(天台县)46、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县)47、白塔石雕(仙居县)48、方炳青根雕艺术(仙居县)49、长旗灯(仙居县) 50、沿赤木雕(三门县)51、三门石窗(三门县)52、送大暑船(椒江区)53、开年节(路桥区)54、石塘小人节(温岭市)55、刘阮传说(天台县)56、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天台县)57、济公传说(天台县)58、台州南拳(台州市)(二)第二批一、民间文学(8项)1、戚继光抗倭传说(椒江)2、赵康王南渡传说(椒江)3、大陈岛传说(椒江)4、蔡缸爿故事(黄岩)5、台州老话(路桥)6、气候谚语(路桥)7、渔业谚语(路桥)8、临海民谣(临海)二、传统音乐(7项)9、台州船工号子(椒江船工号子、玉环船工号子)(椒江、玉环)10、委羽山大有宫道教音乐(黄岩)11、上垟吹打乐(黄岩)12、骨牌锣鼓(临海)13、邱家岸锣鼓(温岭)14、仙居山歌(仙居)15、亭旁山腔调(三门)三、传统舞蹈(17项)16、新前采茶舞(黄岩)17、闹湖船(闹湖船、大渔船、坑下尤龙凤舟)(黄岩、天台、三门)18、大田板龙(临海)19、天皇花鼓(温岭)20、舞九狮(温岭)21、八蛮灯舞(滚八蛮、八蛮)(温岭、玉环)22、渔岙板龙(玉环) 23、坎门鱼龙灯(玉环)24、楚门铁梗(玉环)25、八将串阵(玉环)26、左溪花鼓(天台)27、三十六行(仙居)28、九狮图(仙居)29、鲤鱼跳龙门(仙居)30、十八罗汉(仙居)31、花桥龙灯(三门)32、海游六兽(三门)四、传统戏剧(1项)33、上鲍木偶戏(三门)五、曲艺(6项)34、台州莲花(莲花落、高桥莲花、螺洋莲花、殿下莲花、玉环莲花)(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35、唱宝卷(椒江)36、黄岩评书(黄岩)37、黄岩白搭(黄岩)38、洒尺调(温岭)39、道情(黄岩道情、坎门道情)(黄岩、玉环)(扩展项目)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40、南太极拳(黄岩)41、新前武术(黄岩)42、抢高台(天台)43、皇都南拳(天台)44、山董狮舞(三门)七、传统美术(7项)45、台州民间风情剪纸(黄岩剪纸、传统细纹剪纸、保安剪纸、温岭海洋剪纸、凿纸艺术、花桥剪纸)(黄岩、路桥、温岭、三门)46、黄岩漆金木雕(黄岩)47、米塑(温岭)48、台州木窗艺术(木窗艺术、“一根藤”花窗制作技艺)(仙居、天台)49、彩石镶嵌(仙居)50、仙居石窗(仙居) 51、门神画(李氏门神画)(临海)(扩展项目)八、传统工艺(19项)52、锡制品制作技艺(椒江)53、榨菜腌制技艺(椒江)54、毛笔制作技艺(椒江)55、竹纸制作技艺(黄岩)56、拷绢(路桥)57、盐业生产加工技艺(路桥)58、木秤制作技艺(临海)59、羊岩勾青茶制作技艺(临海)60、古民居建筑技艺(临海)61、松门白鲞制作技艺(温岭)62、玉环鱼面小吃制作技艺(玉环)63、玉环文旦栽培技艺(玉环)64、苎布制作技艺(天台)65、棕榈丝制作技艺(天台)66、佛像制作技艺(天台)67、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天台)68、蓝花布印染技艺(仙居)69、临海古长城营造技术(临海)70、皤滩盐铺商号和古民居建筑艺术(仙居)九、传统医药(3项)71、章氏骨伤科(黄岩、路桥、临海、温岭)72、蒋家山接骨(临海)73、廊汤头膏药(天台)十、民俗(5项)74、宁溪“二月二”灯会(黄岩)75、正月十四夜元宵(临海)76、十六会馔(天台)77、摆看桌(天台)78、状元游街(天台)(三)第三批一、民间文学(7项)1、临海谜语(临海)2、谢铎故事(温岭)3、方国珍故事(路桥)4、琴江传说(三门)5、黄岩蜜橘传说(黄岩)6、黄岩民间儿歌(黄岩)7、九峰民间故事(黄岩)二、传统音乐(3项)8、杜鹃鸟山歌(临海)9、长屿矿工号子(温岭)10、台州田垟曲(黄岩田垟曲、鹤井田歌)黄岩、三门三、传统舞蹈(5项)11、院桥高台狮舞(黄岩)12、六份五兽(温岭)13、缠足苦(三门)14、舞马(天台舞马、浬浦跳马、楚门滚马)天台、三门、玉环15、舞麒麟(天台)四、曲艺(1项)16、玉环鼓词(玉环)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17、打油奏(天台)18、踏地戏(玉环) 19、十里铺高跷(黄岩)六、民俗(9项)20、大汾庙会临海21、清音寺庙会仙居22、陡门宫庙会黄岩23、洞房经温岭24、拜堂赞温岭、椒江25、范增庙会天台26、杨家祭冬三门27、三门海洋渔俗三门28、囡节天台七、传统技艺(13项)29、豆制品传统制作技艺临海、仙居30、民间刺绣黄岩、仙居31、草麻编织技艺黄岩、路桥32、龙乾春茶制作技艺黄岩33、传统戏装制作技艺黄岩、路桥34、小南门纸扇黄岩35、戥秤制作技艺温岭36、活字印刷温岭37、下岙周髹漆技艺三门38、天台乌药加工技艺天台39、同康酱酒酿造技艺椒江40、佛像泥塑技艺临海、天台41、卵石镶嵌技艺仙居。
路桥区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
以下是一些路桥区的非遗文化项目:1. 路桥灰雕:这是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常见于路桥区的老房子上,以其独特的火纹、水纹、龙凤纹等装饰而闻名。
路桥灰雕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工艺已不再常见,但在路桥实验小学等教育机构中,灰雕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2. 路桥莲花:这是一种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
路桥莲花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领唱、帮腔伴唱,以及使用各种打击乐器。
近年来,路桥莲花得到了新的创作和发展,如《雨夜出诊》《生命清单》等曲目,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现代活力。
3.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源于丝凌堆绣,是一种在丝凌堆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
路桥区的布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秀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她的工作室不仅制作布贴画,还致力于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承这一技艺。
4. 路桥评书:这是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以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
在路桥十里长街上,评书表演吸引了众多听众,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 气象谚语:这是一种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林荣华的爷爷林志尧发明。
这些谚语总结了气象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对于指导农民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6. 路桥十里长街: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不仅是商贸繁华的象征,也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
街道上的活动和展览,如非遗嘉年华,展示了路桥区丰富的非遗项目,如金石传拓技艺、普明染织、保安剪纸等。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体现了路桥区的历史底蕴,也是当地居民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来源。
通过各种活动和教育项目,这些非遗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台州非遗文化介绍词一、台州非遗文化概述台州啊,那可是个充满宝藏的地方,非遗文化老丰富了。
就像那温岭的大奏鼓,这可是超级有特色的舞蹈呢。
舞者们穿着很特别的服饰,那妆容也是相当有风格,跳起来的时候特别有节奏感,感觉每一个动作都能把台州的那种热情和活力展现出来。
还有黄岩的翻簧竹雕,这可就厉害了,在竹子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那手艺简直绝了。
这些图案有花有鸟,栩栩如生的,就好像能从竹子上飞出来或者开出来似的。
二、台州非遗文化的种类1. 传统技艺类除了刚刚说的黄岩翻簧竹雕,还有临海的剪纸艺术。
临海剪纸那花样可多了去了,老奶奶们坐在院子里,拿着剪刀和纸,不一会儿就能剪出各种形状。
有可爱的小动物,像活灵活现的小兔子;还有寓意吉祥的图案,比如说“福”字周围环绕着各种花朵。
这剪纸啊,每一个线条都像是有生命一样,展示了台州人民的心灵手巧。
三门的石窗制作技艺也值得一提。
这些石窗可不是简单的石头窟窿,那上面刻满了各种精美的花纹。
有的是几何形状的组合,看起来特别有秩序美;有的是一些神话故事的雕刻,像八仙过海之类的,感觉一扇石窗就是一个小世界。
2. 传统舞蹈类除了温岭大奏鼓,还有路桥的滚龙。
那龙的制作就很讲究,色彩鲜艳,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舞龙的时候,一群人齐心协力,龙就像在云中穿梭一样,上下翻腾,特别壮观。
周围看的人啊,都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欢呼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那就是台州传统节日的味道。
天台的舞麒麟也是很有特色的舞蹈。
麒麟的造型很独特,舞者们模仿麒麟的动作,或跳跃,或踱步,就好像真的麒麟下凡了一样。
而且舞麒麟还有很多讲究,在不同的场合,动作和节奏都会有一些变化。
3. 传统戏剧类台州乱弹可是很有名的。
那唱腔独特,演员们在舞台上一唱一念,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韵味。
他们的服饰精美华丽,舞台布景也很有特色,一场戏就像是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古老的故事里。
无论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还是英雄豪杰的征战传奇,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还有临海的词调,这是一种比较小众但很有内涵的戏剧形式。
台州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名城。
地处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群峰叠翠,景色秀丽,物产殷富,气候宜人。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的台州人民经过辛苦耕耘,顽强奋斗,创造了啧啧称叹的具有地区特点乃至东亚影响的古代文化与文明。
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台州文化既保存有华夏的文化传统又不失其自身的乡土特色;既有北方黄土高原的粗犷与雄豪,又兼有江南山村水乡的清丽与灵秀。
台州古代文化以天台山文化为主体,即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与以道教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
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时代性与超时代性”。
台州文化也不例外。
台州地处华夏浙闽丘陵,有一定的封闭性,同时濒临东海,又有一定开放性。
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播,使台州文化保存有中原文化的传统而不失其自身的乡土特色,既有北方黄土高坡的粗犷、雄豪与野性,又兼有江南山村水乡的清丽、细腻与灵秀, 形成一种独特的相对自成体系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山海文化现象。
台州文化的超地域性就是台州佛教文化向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传播。
唐代时,日僧最澄来台州求法,归国开创天台宗于日本比睿山;宋代,高丽僧统义天至台州,又把天台宗传到朝鲜。
使台州文化成为环太平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台州文化形成并鼎盛于隋、唐、宋三朝,在当时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而台州文化就是浙江隋唐文化(尤其就是宗教文化)的代表,这就是台州文化的时代性。
时代在前进, 文化在发展。
自隋唐以来,她的内核与基本因素,超越了时代的界限,与新时代文化并存, 经过涵化与整合,将发挥新的文化效能。
综上所述,台州文化就是以天台山文化为主体,于隋、唐、宋达到鼎盛时期,并对日本、朝鲜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域性文化。
台州文化主要由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三大部分组成。
自东汉末至南朝为传播期, 隋唐至宋为形成期,元明至清为融合期。
其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两条:
一就是自强不息、崇尚气节。
〖HT〗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
越族素有“处危争死”、“轻死易发”的传统,加上东晋“永嘉南渡”与宋代“靖康南渡”, 不少侨民迁徙聚族而居于台州,移入了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形成了“台州民性强悍,人不畏死”的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的不屈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刚烈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台州此起彼伏的历代农民起义上。
早在东汉,为反抗暴政,台州曾旌揭义旗于海上;东晋临海周胄为反抗强征兵役,响应孙恩起义而克郡城;南朝临海田流为反抗沉重的赋役,起义于浙东,称“东海王”;唐代袁晁在台州起义,建“宝胜”政权,据有江浙十州之地,聚众20万余,就是唐中叶最大的农民起义;唐末还有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宋代仙居吕师囊响应方腊起义,聚兵万余,长篇小说《南水浒》生动而悲壮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元末黄岩方国珍聚众十余万,称雄浙东, 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清末历时四年的临海金满起义,就是晚清浙江境内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大革命时期浙江境内著名的“亭旁起义”、“桐柏暴动”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反动政权。
台州历代农民起义,集中地体现了台州人民刚烈不屈、自强不息的反抗精神,这一精神已涵化为新时代的“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意境之中。
第二,坚持正义、崇尚气节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台州历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气节上。
传统文化尤其就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
每当国家命运多舛、民族危亡的时刻,也就是台州历代正直知识分子展示坚持正义、崇尚气节之时。
南宋绍兴年间,为了壮大抗金部队,陈克随主战派去收编余部,不幸为叛军所执,她大义凛然:“ 吾为宋臣,宁为珠碎,不为瓦全! ”后被叛军活活焚死,陈克犹“骂不绝口,声如雷震”, 时人誉为“国士”;南宋末年,元军南下,黄岩杜浒、三门张与孙倾家募兵,全力助宰相文天祥抗元,
最后兵败被执壮烈捐躯;明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得帝位后, 命台州宁海方孝孺草诏以告天下,方孝孺痛斥朱棣,最后被“夷十族”;清代天台齐周华, 为了反抗清廷残酷的“吕留良文字狱”,直言上书,百折不挠,最后被处凌迟,殃及族人。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散文家天台陆蠡,敢于与日军宪兵队严词抗争,表现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台州历代正直知识分子坚持正义、崇尚气节的精神与台州历代农民起义所体现的刚烈不屈、自强不息的两大精神,就就是鲁迅先生所称誉的“台州式硬气”。
二就是务实求就是、兼容创新。
〖HT〗这种精神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儒、释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文化渊源主要就是浙东学派的影响。
南宋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与以吕祖谦、陈亮与叶适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与永嘉学派(又称浙东事功学派),围绕“理与气”、“义与利”等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当时台州士人或宗理学,或宗事功之学,参与双方论战,形成了以黄岩赵师渊等为代表的台州理学与以临海陈耆卿、吴子良等为代表的台州事功学两大流派。
事功学派强调“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台州影响尤为深远,南宋宰相黄岩杜
范指出: “ 天地间皆实理也。
理不实则坠,事不实则坏,人不实则危”(《民国台州府志·名宦传》)。
即使就是台州理学代表人物赵师渊,也讲求“尚虚”与“崇实”结合,以治史入手,开创了
史学纲目体著作《资治通鉴纲目》。
南宋以降,台州史学较为发达,即就是“务实求就是”精神的体现。
第二,佛教文化渊源主要就是天台宗的影响。
佛教文化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之发展,南北之间形成了“南重义理”、“北重实践”的不同学风。
为了促使佛教中国化,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兼融“南义(理论)北禅(实践)”之学风,确立了“定(实践) 慧(理论)双修、止(实践)观(理论)并重”的修习原则,并融合儒、道文化,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文化涵化与整合过程。
天台宗虽为佛教文化,但其“兼容创新”精神在台州得到弘扬。
宋代以来,台州出现了不少“世界第一”或“ 中国第一”的名著,改革开放中诞生了中国首家股份制企业,这不就是“历史的偶然”,而就是“历史的必然”,正就是“兼容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种精神亦就是今人所称誉的“台州式灵气”!
台州文化精神涵盖了“台州硬气”与“台州灵气”这一台州文化的两大基因,正就是这两大“文化基因”推动了长达数千年台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