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体原因.doc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2
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一部全球化的历史1757年6月23日,在位于恒河源头的巴吉拉蒂河边一个名叫普拉西的村庄,英国人和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德拉展开了一场战斗。
英国方面的主帅罗伯特·克莱武率领一支3000多人的部队,其中包括900名欧洲人和2200名印度人,而他的对手西拉杰则投入了3.5万名步兵和1.5万名骑兵。
值得注意的是,西拉杰的军队得到了法国人的支持,配有50多门火炮,并且这些火炮也大多由法国炮手来操作。
另外,西拉杰的步兵还配备了火神枪。
所以,从装备来看,孟加拉王公的军队与英国军队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得大。
当时躲在巴吉拉蒂河边的一个小屋中指挥军队的克莱武,也被西拉杰军队的气势震撼到了。
然而,老天似乎站在了英国人这边。
战斗持续到中午时分,突然天降大雨,孟加拉军队的火炮火枪遭到雨淋后都失去了作用。
而英国军队由于提前准备,武器并没受到影响。
最终,仅有20多名英军士兵伤亡,而孟加拉军队却损失了超过1000名士兵。
从规模上来看,这场“普拉西战役”很难称得上是一场大战役,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格外重大。
在这场战役之后,英国人的势力开始渗透到印度各级政府中,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代表着东印度公司正式成为英帝国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代理人”。
东印度公司:最早非英国专属东印度公司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被看作是大英帝国兴衰的缩影。
严格来说,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东印度公司”并不特指为英国东印度公司。
在17世纪,“东印度公司”是西欧大多数国家为开拓殖民贸易而设立的一种公司模式,其贸易对象主要是印度、马来西亚等位于印度洋以及太平洋西面的亚洲国家。
之所以被称为“东印度”,是与被当时西方称为“西印度”的美洲相区分而言的。
一开始,在西方各国设立的东印度公司中,模式最先进、实力最强大的其实是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他们采用股份制公司的模式,并以长远经营作为目标来运营,因此被后世看作是“股份制”的开创者。
经济社会中的商业组织体在面对政商关系时,该如何自处?政商结合的诱惑多为人所知,政商结合的负面又有几多人能深刻认知呢?或许,同样的政商故事还将持续上演政商之殇:东印度公司兴衰启示文/王勇华100富,不在于其促进东西方金钱、物资和文化交流,更不在于其为大英帝国全球崛起冲锋陷阵,而在于其发展和巩固了现代股份公司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从而泽被后世。
早期东印公司属于比较松散的出于贸易目的的单次“合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57年奥利弗•克伦威尔推出改革计划,将东印公司由具有浓厚临时性色彩的贸易集团,改造成永续性公司,从而初步具备了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框架。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取消投资额和收益在单次航海结束后即分配清算规则,代之将盈利向股东分配的规则;二是出资人出席股东会议,根据各自投资额对经营事项进行投票决议;三是继续保有皇家特许垄断经营权;四是股份是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五是1665年创立了股东有限责任制度。
随后,根据1702年7月与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达成的协议,1698年设立的“新东印公司”于1709年3月并入东印公司,成为“联合东印公司”,并延续至1858年。
这次重组主英国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东印公司”),是研究现代股份制公司源变、印度殖民史、英荷葡西法海洋争霸以及英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等均无法回避的对象。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评论:“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回顾东印公司兴衰历程,虽还有很多难解之谜,但就已知而言,着实令人唏嘘。
最具价值的遗产概括而言,东印公司始于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签署特许证书,授权坎伯兰郡的伯爵和215名骑士、商人等组建“总督和伦敦商人的东印度贸易公司”,独占“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
是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简称BEIC)。
1858年,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剥夺早已丧失商业垄断权的东印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东印公司终止,进入后续残留业务清理和财产分配阶段。
东印度公司:重点掌握以下三个词:贸易机构殖民侵略工具走向破产贸易机构东印度公司的名称,(哥伦布把他到达的地方称为西印度群岛,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地安人,把真正的印度称为东印度)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是英国、法国、荷兰等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后17世纪新兴的殖民国家为了处理在殖民地地区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机构。
英国、荷兰、法国、丹麦、奥地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都有东印度公司,其中荷兰与英国的公司是最有名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是因贩卖鸦片和黑人奴隶而臭名昭著。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殖民侵略工具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官商一体”的机构,后来它成为统治印度的“政府”,成为英国殖民侵略的工具。
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军事特权(训练军队、有雇佣军)、政治特权(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经济掠夺、贩卖奴隶、毒品等各个方面。
从贸易机构是怎样转变为殖民侵略工具的呢?最初,英国人主要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慢慢地到18世纪初期,强盛的印度莫卧尔王朝开始衰落,印度又重新分裂为许多的小城邦,而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它抛开了“商业公司”的外衣,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然后在这里设立管区。
为了能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为它服务的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
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军队,这下印度人终于不干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它们拆除堡垒,但英国人根本不予理睬。
于是纳瓦布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
这就是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的导火索。
1757年1月,英印开战,在狡猾的英国人的贿赂下,英军于普拉西战役中大败印军,孟加拉的纳瓦布被杀死,孟加拉国库被抢。
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1600年的最后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发特许状,授予“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对印度贸易的特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此正式成立。
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它将印度由一个富饶的独立国家变为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并统治印度近两个世纪,彻底改变了这个文明古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争霸与征服1. 接触与扩张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抵达印度,葡萄牙开始试图垄断东西方贸易。
然而曾在葡萄牙教会任职的荷兰人林希霍登回国后于1595年出版了整套东方航海图集,通向东方的航路不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秘密。
荷兰率先冲破葡萄牙的海上控制网,赚取巨额利润。
1599年,荷兰将欧洲的胡椒价格提高了一倍以上。
暴利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很快,欧洲多国组建起了处理东方贸易的商业机构,光是名为“东印度公司”的就有以下数个: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丹麦东印度公司,1616年;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年;法国东印度公司,1664年;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年。
其中,英国、荷兰和法国三家实力较强。
荷兰舰队于1605年打败葡萄牙,获得东方海上霸权。
同年,荷兰在印度的第一个商站落成。
但荷兰在亚洲的重心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上,对南亚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英国人在东南亚与荷兰斗争失败后决定全力经营南亚。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对英国而言是相当正确的决定。
1608年,英国人与印度皇帝第一次接触。
1613年,公司在印度苏拉特建立第一个商馆(一说第一个商馆于1611年在印度东南的马苏利帕塔姆建立),随后不断扩张势力范围。
1700年,公司的马特拉斯、孟买、加尔各答三大管区格局正式形成。
这一段时间,面对印度的莫卧儿王朝,西方各国都不敢有太多想法,主要采用的扩张手段为向地方小国谋求贸易特权、在商馆设防与建立殖民据点。
只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主席为首的一些人试图用武力谋求特权,于1686年发动战争,结果英军大败,公司势力几乎被赶到海上,不得不在1690年与印度议和赔款。
管理伦理学案例分析根据案例,我个人认为东印度公司破产的原因涉及了以下几点关于管理伦理学的知识:一、企业与员工关系中的伦理关系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的宗教信仰和知情权,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
(1)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中主要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在印度,超过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在印度教教义中,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敬牛如敬神;在伊斯兰教教义中,猪是肮脏的,更不可以食用。
可见在油纸上涂抹牛油和猪油的做法是一种极度不尊重印度员工宗教信仰的行为,如果东印度公司真的如谣言所说,那必然会引起员工们的抵触;(2)就算谣言所说的是假,东印度公司高层也没有及时出来辟谣,消除员工中的恐慌,而是采取重罚,没有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引起员工不满,点燃了破产的导火索;(3)保障员工安全,这点是对于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的英国人而言的。
在印度雇佣军发生叛乱的时候,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他们,被叛乱分子残忍地杀害,保障安全工作引人深思。
二、企业道德建设(1)对企业不利的谣言在企业内部蔓延,严重影响了东印度公司的内部团结和决策,但是公司高层却没有及时出来辟谣,加强员工的教育,致使人心瓦解,最终酿成恶果;(2)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训练了大量当地的雇佣兵,比如有:廓尔喀骑兵、旁遮普骑兵、锡克骑兵、孟加拉轻骑兵、孟加拉步兵等,这些雇佣兵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
他们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
这种让印度人打印度人的做法是不符合伦理和道义的,而且东印度公司对手下的印度士兵并不好,军队内部叛乱时有发生,企业道德建设一纸空谈。
(3)油纸的事件竟会引发叛乱分子做出如此暴行,“在坎普尔,叛乱分子把200名妇女和儿童集中在一个大厅里,把他们剁成了肉酱”,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会让印度雇佣军们丧失人性,做出如此残忍的暴行?三、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海因茨·韦里克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浅析“一张油纸毁掉东印度公司”据资料显示,印度在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而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它成了人们眼中的“落后国家”。
英国殖民统治之前,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发展良好,占有比较大的优势,而到了18世纪中叶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
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是成千上百万德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很多人因此而饥饿而死去。
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人不断剥削压榨印度人民,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破产违背了管理伦理上的很多伦理道德。
东印度公司显然是知道自己旗下的印度士兵大多都崇尚穆斯林或者印度教,穆斯林不能吃猪肉,而印度人则将牛视作圣物,而东印度公司在知道这些的前提下,依然将猪或牛的脂肪熬成的油脂用于制造裹弹药的纸。
印度士兵相当于是东印度公司的员工,这就相当于对于自己的员工,领导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东印度公司没有尊重印度士兵的信仰和原则,必然会激起反抗。
印度士兵的反抗起初并没有显出什么成效,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将几名因为信仰而不愿意触摸新弹药的士兵送上了军事法庭,而且宣布谁不服从就惩罚谁。
这相当于“暴政”,也就是不管这是不是真的,反正你就得听我的,我错也好没错也好,我下达了命令你就得服从。
东印度公司面对印度士兵的怀疑,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而是直接将反抗的士兵送上军事法庭,并且扬言恐吓,这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证实了印度士兵们的猜测。
而且,这种专权式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扩大,事实上也是如此的,这种做法使得更多的印度士兵开始反抗叛变。
当印度士兵开始反抗叛变后,英国人对于自己不尊重印度人的所作所为依旧不知悔改,印度士兵强烈的反抗,使得很多英国人死去,并且手法也很残忍,面对这一切,英国人抓捕了大量反叛的印度人,用更加恐怖的手段加以处决,甚至还将印度人塞在大炮里当做炮弹放出去。
可以看出,印度人反抗得越强烈,东印度公司就有更残忍的手段去恐吓、压迫他们。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背景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及解散东印度公司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曾经雄霸天下,是荷兰在17世纪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
公司于将近两百年后解散。
历史背景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时的欧洲各国兴起海上冒险,探寻世界地理,更发展外海的商机。
16世纪的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已有殖民地与商业发展,1560年代,一群荷兰商人派浩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1599)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国后这群商人便成立一家公司,利用这个资讯往东印度地区发展,从1595年4月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于是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泽兰省的密德堡市、恩克华生市(Enkhuizen)、德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处的办公室所组成,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但真正握有实权的只有十七人,被称为十七人董事会(Heren XVII),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泽兰省4人,其他地区各一人。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
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
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当时的10盾约等于1英镑,而1660年代荷兰一位教师的年薪约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作者: 徐方平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82页
主题词: 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废止
摘要: 英东印度公司自成立以后对英中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19世纪,随着自由贸易原则逐渐为西方各国所认同,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港脚商人及美国商人的强烈反对下,1833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废止。
它的废止改变了英中贸易体制,也在较大程度上促使了英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转变。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体原因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作“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透英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以下是店铺为你提供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体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体原因1.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
2.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
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陷于重重危机之中。
3.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
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
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
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
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
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
《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
《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间名为“东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并于1990年申请以原东印度公司的纹章作为自己的商标。
但专利局则指“使用这个纹章的公司不能称呼自己为‘东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该公司更为自己成立了网站。
该公司现时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售卖圣赫勒拿岛的咖啡,并有出版一本介绍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书。
但是要注意的是,尽管该公司声称成立于1600年,但它与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没有关系。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创建年代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
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是英国、法国、荷兰等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后17世纪新兴的殖民国家为了处理在殖民地地区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机构,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后来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
走私鸦片到中国英国人抢占殖民地抢夺资源纵容海盗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东印度公司不得不走向破产的道路。
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1.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
2.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
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限于重重危机之中。
3.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
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世界近代史上建立过东印度公司的不止一个国家,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后有葡、英、荷、丹、法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至于为什么都取名“东印度公司”,这和哥伦布错把美洲当作印度并以讹传讹有关。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错把它当作印度,把当地土人当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在英文里与印度人是同一个单词)。
以后人们发现错了(哥伦布本人至死不承认自己错了),但仍然将错就错,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叫做“东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屿叫做“西印度”,上述这些殖民公司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成立东印度公司的欧洲国家虽然很多,但较为有名的是英、法、荷等国。
英、法、荷之所以都在东半球设立东印度公司,是因为17——18世纪,这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国家(还有西班牙,不过它主要在西半球扩张),它们在东半球的争夺尤其激烈,争相成立东印度公司是它们之间争夺的重要表现和手段。
不过由于英国后来打败了荷兰、法国,取得了最后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存在时间最长,变得最有名,以至于人们一提起东印度公司就误解为就只有英国一家,其实并非如此。
英国殖民印度东印度公司与帝国的兴衰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一段充满曲折和复杂情节的篇章。
而在这一过程中,东印度公司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兴衰历程与英国殖民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东印度公司最初成立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殖民统治,而是为了开展贸易。
在早期,它在印度主要从事香料、丝绸和棉布等商品的买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权力和野心不断膨胀。
在印度,东印度公司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军队和行政机构。
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它开始干预印度各邦的内政,挑起争端,然后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公司的这种行为导致了印度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原本各自为政的印度土邦,在东印度公司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独立和自主。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经济掠夺也是极为残酷的。
它通过垄断贸易、控制税收等手段,大量搜刮印度的财富。
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工匠失去了生计。
农田被大量侵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政治方面,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方式粗暴而专制。
它无视印度的文化和传统,强行推行英国的法律和制度。
这不仅引起了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也为日后的反抗埋下了伏笔。
然而,东印度公司的所作所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
它引入了现代的交通、通讯和工业技术。
铁路、电报等现代设施在印度逐渐出现,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这些进步并不能掩盖其殖民统治的本质和带来的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印度公司的种种恶行引起了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
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已经难以维持,于是开始加强对印度的直接控制。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成为了英国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
英国通过不平等的贸易条约,大量出口商品到印度,同时压低印度原材料的收购价格,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这使得印度的经济长期处于被剥削和被压制的状态。
印度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不断进行反抗和斗争。
从最初的小规模起义,到后来大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印度人民的反抗精神从未熄灭。
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在撺掇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后终于灭亡林则徐在欧洲历史上,搞过“东印度公司”的国家至少有四个,分别是荷兰、法国、瑞典和英国。
不过,对中国人而言,最印象深刻和最臭名昭著的却是英属东印度公司,它在鸦片战争前后大发横财,俨然就是西方列强入侵我国的帮凶。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简要回顾英属东印度公司是如何成立的?又是如何辉煌的?最后如何败亡的?1558年11月,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去世,从此成为了新的英格兰女王,也成为了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在其统治期间,英格兰逐渐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她本人也由于终身未嫁而被称为“童贞女王”,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
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的执政,基本上采取了类似于中国古代“黄老无为”的方式。
政治上,她弱化君权,不仅没有加强都铎王朝的专制政体,而且还赋予了议会更多的权力;宗教上,她摒弃了极端的和保守的路线,转而采取温和的中间路线,既推行新教,又不排斥旧有的天主教;文化上,她顺应文艺复兴运动的潮流,支持英国在此期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先后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和培根等这些标志型的人物;经济上,她乐见新兴资产阶级的对内崛起和对外扩张,还同意他们利用金钱换取到更多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当时,资产阶级早期的“羊吃人式”圈地运动已经结束,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能量。
在此背景下,狭小的国内市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都投入到了对外扩张的大潮中,重点区域为亚洲和美洲。
1600年12月31日,伊丽莎白一世颁发皇家特许状给“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从而正式宣告了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之后,这家公司以6万8373镑的借贷资本启动了它的“处女航海”,主要从事普通的原料贸易和产品销售。
詹姆士·斯图亚特由于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也没有任何子嗣,她在临终前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以“共主邦联”的形式统合英格兰和苏格兰,由斯图亚特王朝取代了都铎王朝。
英国东印度公司名词解释摘要: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背景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业务三、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影响四、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衰落与解散五、结语正文: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背景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是一家享有皇家特许权的贸易公司。
在17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各国纷纷向东方拓展势力,寻求香料、丝绸等商品。
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负责英国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事务。
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业务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贸易、殖民统治和军事扩张。
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从事香料、丝绸、棉纺织品等商品的贸易。
随着公司在印度地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它逐渐涉足矿产、农业、金融等领域,成为印度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还负责管理旗下的殖民地,如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等地。
三、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影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导致当地手工业者和商人陷入困境,加剧了印度社会的贫富分化。
另一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和文化观念,推动了印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四、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衰落与解散随着19世纪初英国政府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逐渐加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地位逐渐被削弱。
1857年,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进一步加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衰落。
1874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东印度公司完成历史使命,宣告解散。
五、结语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贸易公司之一,其存在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整理]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一个股份公司曾经是印度这样一个大国的正式政府,它就是东印度公司。
从1600年的成立到1874年的解散,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不得不说,研究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东印度公司的创建及其背景东印度公司设立于1600年,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
其时正值英国都铎王朝到斯图亚特王朝的过度时期,国内重商主义的发展使得工商业迅猛发展,加之海盗行为和殖民侵略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英国海军在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这让英国树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后顾无忧的海上运输线,为英国日后迅速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取得霸主地位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是英国处理在殖民地地区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机构,或者说是英国为了更好地掠夺东印度地区财富而设立的机构。
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扩张一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影响很小,它也未能在东印度建立一个持久的据点,由于与其他西欧商人利益冲突,公司成立之初,就遭到荷属东印度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抗争。
紧接荷兰人为了抑制新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原本存在的十数家小公司合并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英荷两国商人剑拔弩张,直到1623年,英荷两国才达成默契:荷兰垄断东印度群岛,英国垄断印度次大陆。
但在与其他商人的抗争过程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并没有停止发展,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到印度的达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
此后两年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默吉利伯德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所工厂,也是其早期的重要据点,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优越的加尔各答。
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东印度公司的陨落作者:浅田实来源:《财经》2017年第02期1833年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废止事件,可以被视为自由贸易商人胜利的象征。
东印度公司本身虽然没有即刻解散,但在那之后,英国国家权力不仅对印度,同时对中国贸易都展开了更为强有力的直接介入。
介入的国家权力中,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织工业资本家的意志也逐渐增强。
由此,东印度公司作为殖民统治代理机构的机能便被充分地发挥出来。
而1857年在印度爆发的“印度兵叛乱”,则决定性地影响了东印度公司的命运。
关于印度佣兵,由他们掀起的“印度兵叛乱”是一场从1857年5月持续到1859年7月的,为时两年以上的大叛乱,同时也是一场席卷了除南印度以外的印度次大陆大面积国土的民族运动。
虽然说英国统治了印度,但其统治开始于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
在那之后,英国的统治网逐渐在印度次大陆上蔓延开来。
但就在它即将完成对印度全面支配的前夜,即百年之后,它却迎来了印度兵的大叛乱。
莫卧儿帝国在起义军的运作之下成立了行政议会。
这件事在各地印度士兵和民众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掀起了全国各地的起义浪潮。
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人由于长年养成的奴性,干起了为英国方面通风报信的事,从而引发民愤。
另外,还存在着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对立和地方矛盾的问题。
因此,大起义虽已经发展到全国性的规模,却始终难以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
同时,起义军内部也出现了对立斗争,指挥官的意见四分五裂、难以统一。
皇帝和王子也丝毫不具备担任军事司令的才能。
这一期间,东印度公司最终被勒令解散。
由于印度爆发叛乱的责任在于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方法不妥,18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剥夺了早已丧失商业垄断权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
至此,1600年12月获得特许状而发足的东印度公司,终于命归西天了。
根据《印度统治法》,自1858年11月1日起,印度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
而对于以忽略印度市场开发为由向东印度公司展开攻击的兰开夏地区的棉纺织工业资本家而言,这无非又是一个新的胜利。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体原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体原因
1.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
2.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
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陷于重重危机之中。
3.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
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
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
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
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
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
《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
《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间名为东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并于1990年申请以原东印度公司的纹章作为自己的商标。
但专利局则指使用这个纹章的公司不能称呼自己为东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该公司更为自己成立了网站。
该公司现时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售卖圣赫勒拿岛的咖啡,并有出版一本介绍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书。
但是要注意的是,尽管该公司声称成立于1600年,但它与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没有关系。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创建年代
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
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公司共有
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
但一开始东印度公司对荷兰的香料贸易威胁很小,因此起初它也未能在东印度建立一个持久的据点。
1608年,公司的船到达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
此后两年中,东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湾赛葵的默吉利伯德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所工厂。
由于公司在印度登陆后报告说获得了很高的利润,促使英皇詹姆士一世向其它公司颁发了特许状。
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