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学习中看日本人人性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ooooo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东北财经大学李锋传[摘要]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
日本国民也不例外,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都极具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关键词]谚语国民性汉籍起源谚语变迁语言构成人们常说“谚语是智慧的结晶”。
谚语并非出自某个人,也并不是在什么时候突然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词句。
本论文所谓的“国民性格”,是指人们对于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现象及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现象的想法、看法以及感受。
首先我们知道:日本的谚语来自于庶民,多产生于江户时代。
人们不仅把喜怒哀乐、而且把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把动物、植物、生态等繁多的内容都融入了谚语之中。
一句话、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体现出智慧的谚语并不是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完全是依靠口口相传,靠的就是直观和默契的传言、便于使用和容易记忆这一根本。
而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书本上的谚语,则是后人搜集整理的。
这是日本国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绝不只是停留在人生的教训、处世的哲学这一单一的方面上。
江户时代,谚语是在被称之为社会下层的商人、农民、工匠等人们之间产生的,进而被人们广为流传,以至于今天在一般庶民中也很通用。
所以可以说谚语在日本国民的生活中,现在还是一种活灵活现的语言。
无论社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人的本质没有改变,今后这些谚语就一定能够在人民的心中52继续生存下去。
据我们统计,仅臼田甚五郎监修的『'二E扣芑辞典J中就收录了5000余条谚语。
但这只是日本国民所创造的谚语极少的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语谚语中还插人了很多毫不稀奇的中国故事和西洋名句。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芳賀矢一『国民性十論』と長谷川如是閑の『日本的性格』および昭和の城戸幡太郎、中村元らの論説がある。
『国民性十論』では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10つの点があげられています。
1.忠君愛国 2.祖先を尊び家名を重んずる 3.現世的・実際的 4.草木を愛し自然を喜ぶ5.楽天酒落 6.淡白瀟洒7.繊麗精巧8.清浄潔白9.礼儀作法10.温和寛恕。
(忠君爱国、敬祖先重家名、现实的、实际的、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白潇洒、纤丽纤巧、清净洁白、礼节做法、温和宽恕)国民性は1つの民族あるいは1つの国家の文化の中にしみ込む精神なので、民族の内部の一貫した姿勢の文化の精神であり、具体的に民族の心理と民族の心理から構成した特有な民族の性格として表れます。
日本歴史の発展と文化風土によって、日本国民は誠実で、まじめで、おとなしくて、人に対して同情心に富んで、国家や企業に忠実で、しかし全体局面の観念と独立精神が不足というような全体の国民性が形成されています。
日本企業の中で、日本の国民性は十分に現られるので、ここは日本の企業文化を通じて、いくつの面から日本の国民性について話します。
まずは日本人の集団精神で、これはほとんど日本の民族の最も基本的な国民性です。
グループ主義は日本社会と日本人の観念の中で深く根を下ろして、1種の普遍的な国民の性格を形成します。
日本人は国家と企業に対する絶対的な忠誠を重視して、このような忠誠を表すため、時には生命まで証明します。
思惟の方式の上で、日本人は強いグループを持つ意識に属して、個人はあるグループに属するべきだ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
日本人に最も愛されている花と言えば桜です。
日本の最も重要な桜の文化は実は団体の文化で、1つの桜は見たところとてもありふれているかも知れないが、たくさんの桜が集中させる時、人の心を驚かす美感の効果が見えます。
日本企業は終身雇用制と年の功の序列制を実行して、心から没頭して企業に働ければ、グループの利益を実現するとともに個人利益も獲得します。
日语读后感范文大全日本,作为一个东亚的国度,其语言和文化及其独特而充满魅力。
而我们所熟知的日本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漫画、动漫、电影、音乐,等等。
而当我们探究日本文化的深层次时,我们会发现日本所拥有的传统文化也同样美丽而珍贵。
然而,这种美丽的文化不仅仅靠我们的感受来探究,更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学习。
因此,我们可以学习日语。
而学习日语更需要我们大量的阅读。
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日语小说、诗歌、散文来学习日语。
而在这一系列的阅读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日本文化,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日语水平。
下面,就让我分享一下我阅读日语文章的感受和经验。
我是一名日语爱好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我发现学习日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多的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日语阅读的过程中,我的体验就像是一个奇妙的旅行。
每当我读到一个句子时,我总会停下来思考,这个句子背后所寓意的意思是什么。
有时候,我还会跟着句子里所呈现的场景,去想象那里的景象、气味甚至是时间。
此外,阅读日语文章不仅帮助我学习日本文化也让我大开眼界。
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了解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民俗。
也因为这些阅读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发现,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日语阅读所带给我的是远远多于以上的收获。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提高了我的日语技能。
即便是最基本的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记住了一些常用的单词,句型和语法。
我无意中提高了我的日语水平,比之前的自己更加强大。
在我看来,日语阅读对每个日语学习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大量阅读可以更快且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日语水平。
同时,这样的阅读也让我们了解日本文化,并建立起我们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些发现是我们无法从表面了解的日本文化中探究得到的。
正是这些阅读和学习激发了我对日本固有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动力和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我有一些小建议,对于新手而言,阅读的文章难度可以逐渐增大。
同时,相信不少同学都有在看日剧,而日剧里的场景和对话往往能够拋出对生活的思考及感悟,对学习日语、理解日本当下甚至是探究本质上的人性有很高的启发性。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入手,对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及其文化特征以及此种意识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考察分析。
指出了以下三个方面,即:日本的岛国文化、水稻耕作文化、狭小的生活空间与众多的人口是主要的产生原因。
同时指出了在日语教学中采用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的教授方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内外意识集团意识语言文化特征一、问题的提出在大学日语二年级学生的精读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讲授日本人的“建前と本音”的。
课堂上大学生们和课文中的主人公小李一样感到困惑不解。
原由是为了谈好一笔生意,小李公司的课长请客户吃饭,吃罢饭又去唱卡拉 ok 。
作为部下的小李为了让客户高兴,连唱了几首歌来助兴,烘托气氛。
没想到小李的上司却面无悦色,而客户明明没有玩尽兴却在分手的时候向小李连声道谢,更出乎意料的是小李的同事却在小李背后指责议论小李。
学生们不理解小李上司的态度,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公司的同事在小李背后议论纷纷,指责小李的过错。
学生们甚至还将客户的此种表现说成是太虚伪。
学生们为何会产生这些疑惑呢?可以说是缘于对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的认识不足。
那么,作为一名日语教师,面对着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充满个性且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企事业单位的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日语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将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日语的同时获得相关的日本文化知识,正确理解日语和日本文化,提高准确运用日语的能力。
本文试从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及其语言文化特征进行考察。
二、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还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的问题,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圈内人还圈外人。
对待圈内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意识,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
2002年第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总第162期Foreig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T h e i r T e a c h i n g Se r i al№162论日本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刘金钊(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2)摘要:研究日本文化,重点研究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对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日语谚语的角度,重点分析日本人的“权威意识”和“中流意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关键词:r榷威意融J;‘棒6:二定辛)弓J;r横监矿行勤j;r中流意谶JAbst rac t:Th is paper main ta in s the i m p or t a n ce of analysi s o n the mod e of th e t hi nk ing a n d th e mo de of be ha vi or t O a p pr oa c h the st ud y o n Japanese cul t ur e.Th e ap p ro a ch comm enc es her e w i th t he in terpre tation of a proverb t o exa m i n e t he“co ns cio usn ess ofauthority”and“consciousness of s tay ing middling”of the Japanese people S O a s to en h a nc e th e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 om m u—nication b e t w e e n t he C h in e s e pe op le a n d the people.Key w or ds:Co ns ci ou sn es s of au th or it y,st er eo ty pe,co nf orm it y,c on sc io us nes s of s tay ing m id d li ng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2)09—0029—03论>课程,并且侧重讲授语言、文化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外国人会说日本人是伪善者?(中日語)
日本にいる外国人は(全てではないが)よく、「日本人と友達になるのは難しい」という。
その理由をつっこんで聞いてみると、「日本人は何を考えているかわからない」とか、「日本人はうわべだけ」と言われる。
日本在住外国人の中には、日本人のいないところで、「日本人はhypocriteだ」と言う人もいる。
据说,在日外国人(不是全部)经常说“很难和日本人成为朋友”。
究其原因,像是有“不知道日本人在想些什么”、“日本人只是表面友善”。
侨居日本的外国人中,还有在没有日本人的场合说“日本人是伪善者”的人。
hypocrite(ヒポクリット)とは、「偽善者」、「猫かぶり」という意味で、非常にネガティブな言葉だ。
英語でヒポクリットと言われると、全面的に否定をされたように聞こえ、ドキッとし、そんなことはないと反論したい気持ちになる。
日本人は英語で言うところのhypocriteには当てはまらない気がするからだ。
“hypocrite”的意思是伪善者、伪装和善,是非常负面的词语。
被人用英语说“hypocrite”,听上去就像是被人全面否定了一样,惊讶之余,还会想要反驳说没这回事,因为感觉日本人还没到英语“hypocrite”形容的那个程度。
日本真实人性揭秘——隐忍的放纵,分裂的极端!很多中国人刚去日本,都会被整洁干净的环境感到震惊,好像所有日本人都遵守秩序,说话彬彬有礼。
那为什么这么有礼貌的日本人,战争中就成了野蛮恶魔呢?今天,我就说说,日本人背后的人性真相!1、外部成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日交战期间,美国曾派人研究日本人,最后得出结论---在美国的所有对手中,日本人的性格最古怪最难琢磨。
生性好斗又非常温顺;自负桀骜又文雅守礼;顽固不化又狡黠善变;性情温顺又不甘于受人摆布;忠贞不二又容易叛变;勇敢又怯懦;保守又渴望新潮;外表谦逊腼腆又暴虐残忍;那么,为什么日本人性格如此古怪分裂呢?1、地域环境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岛上多是山地丘陵,居住面积就更少之又少。
日本处于太平洋和亚欧火山地震带上的交汇点,海啸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
而且日本每年发生地震上千次,平均每3年就要发生1次大地震,世界上特大地震日本占了20%。
每天都遭受着死亡威胁,造成了日本人极度不安全感和强烈的危机感。
他们见惯了死亡,见惯了灾难,在恶劣环境下,不会有闲情逸致去研究仁德规范,所以日本的思想家很少。
为了减少内耗共同抗击外来灾难活下去,日本人都会无条件去遵守并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并遵守,内部十分团结。
这也是日本人轻视生命看淡生命,不怕死爱自杀,在压抑中矛盾行走的原因。
2、相扑相扑是日本国粹,最高等级的横纲在是国宝级的存在。
运动看似简单,反映出很多日本深层东西。
在有限地域上圈一块地,让自己拼命吃成为虚胖的巨无霸,用蛮力把别人赶出去。
这表明了日本的深刻的危机意识,所以日本民族小集团主义思想为主,缺乏一种深刻的宏观思维,更缺乏一种以柔克刚的政治智慧。
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只知道赢利,不知道人和,缺乏一个整体的大局观。
这也造就了日本现在在全球尴尬的政治地位。
3、种族优越感日本人种族优越感极强,认为日本由太阳神创造,日本为日出之国,天皇是太阳神之子,日本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1 关于上田秋成和泉镜花的怪异文学分析2 浅析中日酒文化中的国民性格差异3 浅论“こと”4 武士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5 从《半泽直树》看日本工薪族的人际关系6 从传统艺术中看日本人的“缩小”意识7 关于日本人的姓名特征——中国文化的影响分析8 日语中男女用语的区别9 日本年轻人用语的研究10 浅析日语中易用错词汇11 从文学作品、语言表现看日本水文化12 日中文献中“狐狸”形象的变迁13 关于日本儿童虐待问题的考察14 从《在城崎》看志贺直哉的生死观15 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葬式文化16 论角田光代小说中女性形象—围绕《对岸的她》17 日本“无缘社会”研究18 浅论日语中的外来语19 中日酒文化的比较研究20 中日年轻人的职业观21 中日食文化的异同——以食文化的比较为中心22 关于日本从大家族到小家族的发展变化—围绕女性地位23 从日本的晚婚化看日本的少子化24 从浮世绘看日本人的审美观25 从谚语看中日亲子关系异同26 日本食文化中的自然观27 礼品现象和人际关系28 从住宅看日本人的缩小意识29 日本自由职业者之刍议30 从和服看日本人的审美观31 关于居酒屋文化32 从“欺负”看日本社会33 李白《静夜思》中日版本差异分析34 关于日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35 从表现来看日本耻文化——从《菊与刀》发想36 中日高学历穷忙族的比较研究37 日本人和樱花38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考察研究39 从妖怪看日本人的善恶观40 试论宫崎骏与水木茂漫画中妖怪的对比41 宫崎骏的人道主义意识——通过三部作品看42 论芥川龙之介的《河童》43 从孩子的游戏看日本的幼儿教育44 关于安房直子的作品的色彩45 神道教和佛教的比较46 从电影《艺伎回忆录》看艺伎的实体47 从京都和大阪方言看京都和大阪文化的异同48 论太宰治的女性观——以《斜阳》为中心49 关于数字的喜好中日比较研究50 中日四字成语对照及其翻译研究51 太宰治作品的生死观——以《人间失格》和《斜阳》为例52 《源氏物语》的光源氏的原型研究53 透过和服看日本民族性54 たら、なら、と、ば的用法分析55 从《小姨多鹤》看中日文化的差异56 关于外来语对日语的影响57 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的战争观58 日语中女性用语的变迁59 中日食文化的比较研究——以新年料理为例60 论泉镜花小说中的封建观61 浅析日本社会的晚婚化现象与“食草男”62 从《人间失格》看太宰治的精神世界63 关于中日大学生的就业观64 史铁生与志贺直哉的生死观比较--以《我与地坛》和《在城崎》为中心65 关于日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中文翻译研究66 关于日本占卜的研究67 从中日的审美观来看中日两国国民的价值观--以中日国花为研究对象68 关于日本人的暧昧表现69 从松下公司看松下幸之助的灵魂70 中日动物谚语的比较71 中日礼仪的比较72 从日剧《半泽直树》看日本人性格倾向73 中日传统绘画邮票的对比研究74 论《舞姬》悲剧的必然性75 中日文学中蛇女形象的比较--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蛇性之淫》为中心76 动物量词的日中对比研究77 夏目漱石的《哥儿》和钱钟书的《围城》的比较——以比喻表现为中心78 关于日本人长寿的秘诀79 从缩景看日本人的缩小意识80 关于日本女性用语81 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看人性82 从面包看日本的饮食文化83 关于日本赠答习俗的研究84 从招财猫看日本人的猫情结85 谷崎润一郎“刺青”在中国的先行研究86 《白夜行》的爱与罪87 从日本人的先辈意识看日本的国民性88 从《雪国》探究日本文化的暧昧性89 关于日本茶文化的考察90 从游戏解析日本国民的性格特征91 从《河童之夏》看日本的社会问题92 《龙猫》电影表达的日本人的孤独感的考察93 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女性企业家的贡献94 从谢罪表现看日本人心理意识95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96 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97 文学作品中的各种隐喻的应用效果研究—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为参考98 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99 日本妖怪文化的变迁-以天狗为中心100 从敬语看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
透过谚语考察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作者:王骏琳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06期摘要:日语谚语是日本民族语言宝库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谚语在语音形式、表现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本文整理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所收录的一部分关于“死”的谚语,并透过这些谚语考察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探析这对日本人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语谚语;生死观;性格形成【DOI】10.19312/ki.61-1499/c.2016.06.095一、“死”相关的日语谚语及其反映的生死观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围绕谚语和文化性的关系,金子武雄曾提出“ことわざは民衆がその体験によって自ら得たものであり、その上、もっとくだけた、いわば民衆同士が肩を叩き合っての忠言、助言である” [1]。
先行研究发现,日语谚语中与“死”相关的谚语数量较多。
本文整理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所收录的一部分关于“死”的谚语,并透过这些谚语考察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现抽取部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收录的关于“死”的谚语,整理如下。
(1)あの世千日、この世一日(2)生ける犬は死せる虎に勝る(3)命長ければ恥多く(4)命は義に縁りて軽し(5)命あっての物種(6)命長ければ、蓬莱を見る(7)命に過ぎたる宝なし(8)命より名を惜しむ(9)命は鴻毛より軽し(10)死んで千杯より生前の一杯(11)死んで花が咲かぬ(12)死んで骨は光るまい(13)死んだ先を見たものない(14)死んだら褒められる(15)死花が咲く(16)死ぬほど楽はない(17)死ぬるばかりは真(18)死しての千年より生きての一日(19)身に勝る宝なし(20)長生きは恥じ多し(21)生恥掻かくより死ぬがまし(22)生は難く死は易し(23)生は死の基逢うは離れるの基(24)生は死の始め(25)吠える犬は眠る獅子より役に立つ(26)人生意気に感ず(27)人生古より誰か死無からん(28)人の命は万宝の第一(29)死すべき時に死せざれば、死に勝る恥あり(30)虎は死して皮を留め人は死して名を残す(31)唐士の虎は毛を惜しむ、日本の武士は名を惜しむ(32)士は己を知るもののために死す(33)情は恩のために使われ、命は義によって軽し上述谚语中有一部分谚语是在表达珍视生命的思想,如“命に過ぎたる宝なし”、“人の命は万宝の第一”等。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1000字日本民族性格是指在日本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以下从礼貌、集体主义、勤奋、自我控制与表达、社会性、保守性等方面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首先要提到的是礼貌,这是日本民族性格最为突出的体现之一。
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貌,从礼仪、面子到关系互动,都体现出极其严谨的礼貌。
日本人视之为一种美德,为了避免冒犯他人、尊重对方背景和立场,他们会很注重言行的举止和外在的形象表现。
其次是集体主义,即日本人在利益、观念和价值等方面更倾向于整体而不是个体。
家族、团队、国家都是重要的整体,个人则要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整体利益的背后或者以整体利益为前提。
所以,在日本,团队合作意识很强,更注重的是团队目标而非个人能力。
勤奋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另一个标志。
日本人勤学苦练,严谨认真是日本人培育出软硬实力的重要基础。
除了学生时期的勤奋学习,日本人在职场中也非常勤奋,对工作视为一份责任和荣誉,并且习惯于通过工作成就来证明自身价值。
日本人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和表达能力的民族。
他们往往控制情绪,减少表达情感,因为过于激昂显得不稳健也不文艺,他们追求冷静与理性的表达方式。
同时,日本人更习惯性的通过默示、比喻、暗示等方式对意思进行传达。
这种表达方式既可以通向他人理解,也能够保护自己不被“伤感”。
社会性是指日本社会非常注重社交,人际交往是社会的基础。
在职场、学校甚至私事中,日本人习惯以借口、礼物搞好关系,面子和人情关系在这个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而构成了人际以感性和缓对待的气氛,这也是日本人在世界上以非暴力、和平形象表现出来最可信的特质之一。
最后是保守性。
日本民族观念在基于传统文化所设定的稳定性上而形成着浓厚的保守气质。
日本人在许多方面都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与传统相符,包括礼仪、衣着、饮食等等。
它使得日本社会温和而稳定,相应地,这也意味着日本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受到了限制。
姓名:xx学号:29xx人的人格分析报告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日本人,主要由大和族组成,通用日语,汉字亦是日本流行文字。
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时期深受我国汉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礼仪,还是服饰、茶道等各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华夏元素。
日本自己亦以“小中华”为荣,视其他各国(如荷兰、西班牙等)为蛮邦。
同时,日本人自古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有着对外侵略的本性,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菲律宾等国的战争。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
在谈到日本民族时,我们既会说他们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常以彬彬有礼的姿态出现;我们也会说他们是一个蛮横、顽固的民族,决不会轻易服从于别人的控制,这种性格在战争中的日本人身上是尤为明显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一个人所处的大文化背景与他的成长经历会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文化背景是主要因素。
与西方的欧美“罪感文化”及东方的中国儒家“仁道”文化相对比,日本文化可以被总结为一种独特的“耻感文化”。
“罪”是要靠内心来主动反省的,而“耻”则是因外力而被动感受的,前者隶属于个人,而后者依附于群体,和“罪”相联系的是“赎罪”,是良心的自责和忏悔;和“耻”相联系的是“雪耻”,是人前的报复和炫耀,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日本人来说,“耻感”却是高于一切的,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义务认可。
虽然是一衣带水的紧邻,但很明显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和心理上的巨大差异。
一方面,日本的神道教让它自足,尊大,偏执和佞狂;另一方面日本又是个岛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文化的边缘,这又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的那种脆弱,敏感,悲苦和孤绝的色彩;这两方面使日本这个民族显得极其特别。
日本人性格有其矛盾的一面,在很大的程度上,日本人即好斗又和善,即尚武又崇美,即蛮狠又有礼,即刻板又善变,即温驯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即忠心耿耿又容易背叛,即勇敢又怯弱,即保守又易接受新的方式。
他们极为关心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但他人对其过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为负疚感所困囿。
浅谈日语谚语中所看到的日本人的人生观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
日本民族也不例外。
东京大学金一武雄说:“我认为谚语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从日本文艺起源开始流传至现在,它在日本的文坛中不可忽视并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虽然是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有的人生观、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都具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因此本论文尝试对日语谚语,即外来日语的谚语,日本本土谚语,中日谚语比较,谚语意义变迁及其语法构成的角度对日本人的人生观进行分析。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虽然在文化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即使是相同的谚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日本人不仅把喜怒哀乐,而且把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把动物、植物、生态等繁多的内容都融入了言语之中。
通过本论文希望能让大家了解日本人以心传心等与中国人不同的人生观。
标签:谚语;日本人的人生观;文化;语言构成谚语是古时被广泛流传,包含民众的生活智慧,有教育意义的语言。
这种语言语调容易朗朗上口,结构整齐,句式简短居多。
例如:「急がば回れ」「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广辞林第六版,1984年三省堂编辑)。
本文的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对社会、各种事情、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和见解。
日本谚语体现了大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思考方式和审美风情,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她发源与江户时代,包含日本人的喜怒哀乐、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和植物等各种内容。
她不仅指导人生的处事哲学,也是日本人从古至今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中国和欧洲的故事,体现了日本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日两国从古自今就有很深的渊源。
通过本论文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由此从日本谚语看出日本人的人生观和日本文化也有很深的关系。
1.日本谚语起源于中国,发展于西方铃木裳对于日本谚语的起源解释如下:“大概有两种谚语起源的说法,其一语技,也就是从说话的技术看才有谚语这一说法。
日本研修报告_学习心得体会【导语】学习心得应该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
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重点的是(着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接下来就跟随智睿一起,了解日本研修报告_学习心得体会的有关内容吧!此次研修是我首次踏出国门感受他国文化,体会当地人文。
在这八天的时间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日本人是那么的有礼貌、热心、尽责。
每次我们提着行李要去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司机都会提前在放行李的地方等着我们,然后将我们的行李整齐得摆放在车内。
到达目的地时,司机会先下去把我们的行李放下来,然后让每个人来取。
在国内是看不到像他们这样尽职的司机的。
几天下来,接触了不同的人员,无论是司机、售货员还是餐厅的服务生,每个人都体现了日本人的认真、用心、热情的态度。
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
参观了几家酒店,我发现他们酒店的装潢以及员工的工作服都算不上华丽,但整体给人的印象是整齐、干净,处处人性化的考虑。
在岐阜饭店参观时,发现他们的宝宝椅比较好,轻巧易于收纳。
我们的宝宝椅,小的那种放在椅子上面,不固定,小朋友坐上去会动,不安全;大的那种太重,不方便移动和收叠。
还参观了他们的日餐,比我们的要大。
他们分别有衣柜、鞋柜。
包间内还放有一个可以折叠的小桌子用来摆放酒水。
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在大的包间内设置挂衣柜,利用包间两侧的地方打一些小鞋柜。
在大包间内也可以放一个小折叠桌,用来给客人放酒水以及分菜。
这样整体看上去包间会比较整洁干净。
希望每个营业点、客人比较多的地方摆放一些伞架,这样带伞的客人在进入餐厅或者购物的时候可以更方便做自己的事情,同时也避免了雨水到处滴的尴尬。
衷心得感谢饭店能给予我这次出国参观学习的机会,让我不经开阔了视野,还新了工作思路,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
日本人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认识到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本,对客服务过程中,要根据客人的具体情况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
试论日本民族的义理人情第26卷第1期V o1.26No.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Journa~0fY ah'an:V 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2012年2月Feb.20t2[摘要】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的源,但在日本人的思想体.,义理人情却是日本本土的,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它也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的一对特殊的矛盾关系.从日本古代至今,义理人情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它存在于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矛盾的双面性格.通过对它的认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民族的心理世界,更深刻地把握日本文化.『关键词1义理;人悔;民族心理;日本文化一:'f中国分类号】K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12)O1一O092—03日本民族的义理和人情在日本民族心理中根深蒂固.它也是封建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13本的封建文化在世界的诸多文化类型中,特点鲜明,个性突出,这也同时成为日本民族心理中义理和人情的渊源之一.义理作为日本文化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范畴,也是一个背景十分复杂的概念;经过封建时代到近代的演变.义理的具体表现也有了新的内容.封建时代,武士与自己君主之间的义理是一个典型.而在当代,表现在婚姻关系中的契约关系,也是一种义理.由此可见,义理广泛存在于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借还普通的一件物品,都有义理的存在,它广泛渗透于13本人衣, 食,住,行中.而人情则是与义理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对自己或家属的一种私人情感.义理和人情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相互对立又不可分割.一,日本人的义理及其演变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然而13本民族的义理却是最奇特的,它就像有利息的欠债一样,是日本人背负在心头的重负.也是笼罩在日本民族心头的阴影.提及义理这一该概念,人们往往想到中国古代的"仁义".虽然义理的观念源于中国.但时至今日已经完全成为日本本土的东西了.这一概念是13本近世初期的风俗同宋学的"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是13本民族在自己的社会文化中对他人必须遵循的一种无形的规范,是主仆, 长幼,师徒等上下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潜在的道义.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民族的义理概况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社会的义理,主要是指报答别人恩情的义务.如法律上由近亲关系所产生的道德上的义务,以及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风俗习惯而理应遵循的规则.当然也包括对别人施予善意的道德行为以及履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类型的义理主要强调的是对恩情的回报,因此也是对日本民族心理来讲相对沉重的一种义理.另一类型的义理则称之为对名誉的义理,即保持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日本人心中义理观念,原本发源于日本的封建时代,它也是封建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对于封建武士来说,义理就是武士的武德,坚守这一规则则是武士的本职职责,对自己的主公尽忠尽职必孝敬自己的父母重要得多.这前后二者其实也是13本人面临的义理和人情之间的矛盾.当义理和人情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武士往往会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日本封建社会末期.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士农工商各等级的行为作了详尽的规定及要求.每个人的言行都必须符合自己特定的身份.再加上日本近世文学中对于这【收稿日期】2011—12—15[作者简介]郝周绍(1981一),男,河南南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92?第26卷第1期试论日本民族的义理人情些内容的渲染,义理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已经从最初的武士阶层逐步渗透至平民阶层,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普遍准则和道德观念.步入近代的日本社会,武士这一特殊阶层也随着幕府的消亡而从历史的舞台上隐退.但是作为一种伦理观念,义理却已经牢牢地扎根于日本民族的道德观念中.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义理的内涵也在发展.此时的义理已经不再是对自己主君的忠诚了,而是演变为对天皇的绝对效忠和对各类人应履行的义务.如果遇到无法面面俱到地行义理之德时.日本人往往在很多时候会选择死作为最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义理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虽然人们不会像封建社会的武士那样动不动就切腹,但是在日常的行为中,在各种各样的大小场合下,人们都会注意不能违背义理.这种观念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沉重的无形枷锁.让现代社会的日本民族倍感疲惫而无法解脱.不懂义理会遭人非议,让人蒙羞而名誉受损.时至今日,义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渗透到了日本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约束日本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二,义理和人情的关系义理作为日本民族的伦理及道德规范.在现代的社会伦理道德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和义理相对的人情.虽然也存在于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往往被日本人放置在义理之后.关于义理和人情的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本质意义上来讲,义理表示人应该履行的正确的道理这样一种道义,它并不会与人情产生对立的关系.但是在日本长期的封建制强化过程中,它逐渐变化为一种非人性化的固定理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形式化,从而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义理人情也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一对特殊的道德观念.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认为义理和人情是相互矛盾的,而且在处理这对矛盾关系的过程中,日本人更注重的是义理,而往往舍弃人情.就如同我们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忠孝不能两全"一样,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也成了一种朝廷戒律,中国历史上自古至今精忠报国的美谈不胜枚举.面对义理与人情必须要选择其一的时候,是信守义理还是眷恋亲情, 苦于选择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在日语也有很多与人情相关的用法,比如"恩c二着弓"(感恩,领情),"恩I二着世弓"(让人感恩,卖人情),"情c于老知否"(通晓人情),"情c亍容赦屯<"(毫不留情,不讲情面),"情c于忙刃向'jcL"(情义面前谁也无法抗拒)等等.从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谚语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觉到,日语里面"恩"这个词的意义与汉语基本相同,即恩惠之意.而"情c于"的意义中,出了表示感情时与汉语比较接近之外.在其他运用的过程中则更侧重于表示"人情",隋义"这样的意义.作为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我们似乎不难理解,日语中人情的词源,出处很明显是来源于中国文化,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但是众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个善于模仿更善于创新的民族,这一概念在日语里出现之后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渐染.也逐渐被演绎出了新的含义.甚至我们还能从中看到它与日本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社会的汉文化作为古代日本文化的母体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入日本国的,从日本人对待人情的态度以及日本民族的这种有关恩情的心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中宣扬因果报应以及人性本善的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义理和人情是一对特殊的存在,如果说义理是"公",那么人情就是"私".这二者在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往往会造成互相交错的局面而让人倍感矛盾.所以经常被形容成日本人心头的一副沉重的枷锁.从表现形式上,这对矛盾时而表现为公与私的对立.时而体现为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表与里的矛盾.虽然是一对矛盾却已经水乳交融地渗透进日本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矛盾的双面性格义理人情作为日本民族心理的传统观念,既是一对矛盾又是规范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这对矛盾的对立关系往往使日本人难以选择却又做出选择.从这一点我们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日本民族性格中独特的一面,即双面的矛盾性格.就像大家所熟知的菊花与刀这两种事物对日本民族的意义一样,日本皇室家徽的图案是一朵菊花,而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物就是刀.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事物,却构成了日本文化极具代表的象征.就像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说,日本民族既爱美而又黩武,既崇尚礼节又生性好斗.作为一个具有双面性格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矛盾心理其实还有很多表现,就像日本民族既包容又排外一样,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待人友好,在历史上还努力学习古代的中国文化.步入近代又全面引进欧美先进文明,这都是日本人开放和包容的体现,但是我们也知道.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以及日本社会中明显的内外之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人的排外性与封闭性.与此类似的矛盾在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中不胜枚举.这种民族心理的矛盾性既有特定的内在原因, 当然也与日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气候状况,文明程度及其对待文明的态度,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四,结语93?延安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2月总之.在日本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中,义理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能够唤起现代日本人共鸣的一个主题,也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的重要概念.而人情作为源于中国文化的一个概念,已经在日本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义理作为规范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准则,是人际关系中很受重视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对方陷入困境时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鼎力相助,而人情则是对他人情感的自然表露.这种矛盾的关系是其民族心理中众多矛盾的一个典型代表,也反映出日本民族矛盾的双面性格.日本社会是一个义理人情的社会,由于它的存在,日本民族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日本文化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文化,对日本民族义理人情的深入认识,也更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研究日本民族特征,更准确地把握日本文化.参考文献[1]刘延州.日本的自我[H].文汇出版社,1989.[2]张艳萍.从义理看日本伦理思想的特质[J].唐都学刊,2O08.11.[3]新渡户稻造.武士道[H].商务印书馆,1993.[4]本尼迪克特.菊与刀[H].商务印书馆,1992.[5]刘金钊.日本人的人情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6]张萍.日本的婚姻与家庭E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4.[7]徐晨阳.中日文化冲突与理解的事例研究[卜1].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O4.(上接第81页)两个梳理,高二年级试行"一加一工程",高三年级实行"一课两讲制",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高考创历史新高,一本上线189人,二本上线709人,三本上线近161)0人.高考总分上600分29人,学校中考连年雄居宝塔区第一.给社会各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四中热"现象.七,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发挥四中教育集团的作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打造四中品牌.要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大力培养体,音,美特长生,力争在省,市,区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要立足于地区实际和学校校情,重视校本研究.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构建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充分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年级进行广播体操比赛,足球对抗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活动,举行一年一度全校性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和两年一度的大型艺术节,分层次举办初中部趣味运动会,高中部素质教育运动会,重在人人参与,强身健体,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力,竞争力和集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八,抓好文化建设.丰富内涵发展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94?化,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010年学校组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创办名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注重特色,丰富内涵,打造品牌,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努力实现"打四中牌,唱宝中戏,强化初中,做大高中"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坚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确定校l为"严谨,博学,方正,务实",校风为"团结,文明,勤奋,创新",教风为"爱生,敬业,乐研,善教",学风为"尊师,勤学,自主,探究".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传递给学生.另外开辟宣传橱窗,黑板报,图书室等思想文化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画.展示学生书画作品.设置教室格言和警示语,建设图书角,外语角,文化长廊,名人雕塑等育人阵地.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带来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效.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它的成效不能短期内可以准确评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坚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延安的教育会实现新的跨越.。
⽇本的⼈际关系理念和⽇语表达2019-07-12【摘要】中⽇两国是⼀⾐带⽔的邻国,有着久远的⽂化交流的历史。
在社会⽂化特征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
但是,⽇本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化,尤其⽇本⼈的⼈际交际理念上以其在语⾔上的迁移上独具特⾊,和中国有很⼤不同。
因此,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顺利的和⽇本⼈进⾏交流,甚⾄会产⽣误解。
本⽂就⽇本⼈⼈际关系理念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语⾔表达的特征进⾏考察,并就⽇语教学提出⾃⼰的看法。
【关键词】⼈际关系;⽇语表达 ;内外关系;恩惠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36 【⽂献标识码】B【⽂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9-02从社会学的⾓度来看,⼈际关系就是⼈们在⽣产或⽣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的⼀种社会关系。
我国以往的⽇语教学⼀直⽐较偏重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授,易出现把⽇语从整个⽇本⽂化中剥离开来的倾向。
了解⽇本⼈的⼈际交往理念,不但符合语⾔学习的规律,也符合我国对⼤学⽇语教学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是⽂化的载体,也是实现⼈际交往的重要⼿段,学习⽇语语⾔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本⽂娱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表达所要体现的⽇本⽂化内涵,就很难真正掌握⽇语。
因此,充分地了解⽇本社会的⼈际交往理念,才能更好的运⽤语⾔这个⼯具,顺利实现⼈际交往的⽬的,实现交流⽆障碍。
1.⽇本社会的⼈际关系理念的特点和⽇语表达同西⽅国家⽐较,⽇本社会和中国的⼈际关系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与尊从个⼈主义的西⽅相⽐,⽇本⼈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亲属、集团、地域等社会基础建⽴起来的⼈际关系,⽆论是中国⼈还是⽇本⼈都喜欢合群,讲究和谐,凡事尊从“合和”的原则,以和谐、融洽为上,在同他⼈的关系中发现⾃我,进⾏⾃我评价,并寻求安定感。
但是,和中国相⽐⽇本⼈更注重和遵循“内外不同、上下有别、亲疏有距”等⼈际交往的基本理念,这些⼈际关系理念更多地反映在语⾔表达上,因此,必须将特点循序渐进地导⼊⽇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语⾔交际功能的作⽤。
从日语学习中看日本人人性从前我写过《80后应该向日本人学习的》一文,详尽说明了从日语学习中体会到的“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说话委婉”,“为对方留余地”的必要性,以及一些适合我国年轻人所用的优良传统。
今天本人想继续谈谈我在初级日语学习里感受到的诸多既值得我们去惊醒反思的又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思想。
首先是日语里的命令式。
在日语的传统语言文化里,命令式表示绝对的命令或是绝对的禁止,而在应用中,女性不能使用,只能是男人对女人发号施令,女人则只有听的份。
儿女人要想用命令式说话则要选择命令程度最小的て形,如果是女性的上司或是老师长辈,也只能用なさい进行不疼不痒的命令。
男性则可以随意使用命令式的各种变化形式。
真是大大地性别歧视啊!刚学到此,很多中国女学生都表示不服,老师一再强调女生不得使用命令式,但我们就是玩命地对男生用,O(∩_∩)O~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日本在传承完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把封建思想从上一代带到了下一代,看来精华和糟粕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可就是如此,在当今的日本动漫里也能经常听到女孩子们大声使用命令式,这在很多长辈看来是失礼野蛮的行为,但当今的很多日本女孩都爱用男性用语,都爱用ぼく等男性人称讲述自己。
但日本的男人并不认同女孩这样,他们的脑子里依旧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导,女人娶回家只是做家务生孩子的机器罢了。
至今,日本的男女同工不同酬,女孩子超过27就都结婚回家生孩子去了,而且就算在职场打拼,比男人做得好也很难升职。
由此可见,即便是被西方主义环绕的日本,骨子里传统的死板依旧改不了。
但是如果你认为日本女人一点地位都没有那你就错了!她们的地位和咱们其实是打个平手,不分上下。
想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解放了中国妇女,所以表面上看中国男人不敢怎样,一副老实样,的确,咱们这儿的男的有的还都做家务、做饭,妻子拿自己出气也无所谓。
可咱们这的女的有一点吃困,那就是离婚后的日子怎么办?在日本,妻子即便不上班,政府也会补贴一大笔善款,这笔钱不必上班挣得少,目的就是保护妇女不受丈夫的气。
妻子拿着钱是给自己花,还是给家里全由自己,丈夫一般也不会伸手要这钱。
日本男人虽然大男子主义,但都要面子讲尊严,他们把花妻子或是岳父母的钱当做耻辱。
中国的很多男人,尤其是有的感觉是美男的老爷们,不上班,就花媳妇的钱,成天要着要那的,还得让媳妇惯着他,供着他吃喝,媳妇成天什么都不舍得买,挣来的钱全归他了。
还有的男的宁愿受气,也要去岳父母家住,远近就是想谋求人家独生女的财产,告诉说这能少奋斗20年。
真好,真不要脸!日本男人觉得挣钱养家天经地义,把钱全交给媳妇也是理所应当,自家的零用钱向媳妇要,媳妇要是能买名牌的化妆品或是衣服,他们觉得是自己的本事换来的,是很有光彩的事情。
相反,要是自己的妻子没钱穿衣打扮,那就是自己没本事,自己就该检讨了。
可咱们这儿呢?恨不得你赶快上班去,天天像头驴似的在外面转悠他才乐意呢!你挣钱你不能留着,不能买名牌化妆品,不能买名牌包包,你丈夫通通觉得没用。
养你?他才不养呢!他就觉得,我要是养你我压力得多大啊,我自己挣点钱全让你一人花了,我冤不冤啊?昨天看一个征婚节目,有个女孩问他:如果你女朋友突然丢了工作,要滞留一阵子才能找到工作,你会养她吗?那男的收入不菲,一个月能收入几千万吧,他说:我觉得每个人每天都应该有一些进步,我希望她也是。
可见一部分中国男人的责任心,还不如古人呢!上次去庙会,有卖梨汤的,有个女的对男的说:“我想喝这个。
”男的凶恶地回答:“又不是没喝过,多贵啊!”这男的我瞧不起他,连自己妻子的如此小要求都满足不了,他怎能有尊严让自己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啊?这要在日本,男人不能好好工作,成天闲晃,不能把工资交给妻子,那么日本的妻子会做两件事,一是不理他,寒碜他,而是罢工,所有的家务她都不做。
看你怎么招。
说实话,这点中国女孩比她们强,中国的女孩有很多都不嫌弃丈夫挣钱少,不升职,可是中国男人并不珍惜妻子的苦心,没奋斗出来还好,等他奋斗出来,你也人老珠黄了。
他不甩你甩谁啊?日本夫妇离婚后,男方要养活女方直至她再嫁人为之,不嫁人就永远养着,尤其是等到男人们退休后,要拿出一大半的养老金要活离了婚的前妻,唉,苦哈哈的度日子。
在中国,你叛离了他也不给你赡养费啊,原因就是中国的法律漏洞不向着妇女利益。
日本每个人的名下只有一张银行卡,办离婚的时候,有据可查,丈夫的收入一清二白,没跑!该赔钱赔钱,可中国不成,丈夫有小三了,马上转移财产,他早忘了你这草糠之妻的好,他还管你死活?你那儿查去?他一人十多张折子。
你女人没辙,只能认倒霉。
都说日本妇女没地位,我看未必,她们那娶一媳妇得花不少钱呢,光是租用场地就好几万。
所以好不容易娶上也不敢把媳妇怎么招。
但是中国呢,傻丫头一个个居然裸婚,这不是让小子们占便宜吗?一分钱都不花又占了你的便宜,他能在乎你吗?所以啊,中日妇女地位,从一个小小的命令式折射出这么所得不同,姑且算是打个平手吧!希望中国的男人在责任感和给妻子花钱这方面能有所进步。
其次是日本人的委婉语低调。
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经常使用“好像”、“可能”、“也许”,“如果怎样就怎样吧“一类的说法。
像是初级表示推测的就有らしい、よう、みたい、でじょう、ば形、だら、なら如此之多,可见日本人不是一个张扬的民族,他们冷静自持,不好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在当今张扬个性的中国年轻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自我压抑行为。
没错,日本之所以已团结文明,就是他们教育孩子从小学会自我压抑,为了群体的利益可以牺牲自我的个性、想法等等,哪怕受些委屈也无所谓。
说实话,我挺难接受这类想法的,我个性高调,平日里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也很少为集体做过什么,因为我不在乎,我觉得我自己高兴就成管得着别人吗?好多年轻人都持有我这样的观点生活,我们毫不掩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很能得罪人。
我想,这就是大汉民族不能很好团结的原因吧,日本人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了小我,赢得了大局,儿我们则相反。
自古以来,改革在中国屡试屡败,改革家一律被满门抄斩,无论是王安石抑或张居正,有几个能有好下场?谭嗣同前辈算是白白流血牺牲了,我试问为何在中国改革如此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因为国人古板的性格?是源于儒家的一些循规蹈矩?不不,都不是。
打根儿上说是因为小我的私欲。
每次改革,为的是天下苍生、百姓福利,可是反对的是谁啊?当官的!贵族、士大夫、官宦子弟,是他们的根基啊!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狠心残害忠良,再加上两个头发长见识短的怨妇——皇后、太后去皇上那哭去,你说能好得了?皇后和太后一想到自己娘家也就是外戚的损失她能不急?改革啊,在中国步履艰辛。
日本则不然,明治维新,大量引进西方技术,日本人在不妨碍其文化传承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般的吸纳了西方的先进科技,大家放弃小我,走向大我,于是乎,一个邪恶的帝国主义强悍起来。
中国则在慈禧那个老娘们手里一天天走向衰落。
中国人在说话时往往不省略主语,把你我他挂在嘴边,日本人则相反,他们很少说我怎样,因为这样表达会我脱离群体的感觉,除非是表达自己立场或是特意把自己拆出群体是使用第一人称。
可见其自我压抑程度。
为何?人要是不能适当地为团体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私欲,那么整个集体很难成事,小到班级答道国家都可套用此理论。
然后就是日本人人情薄,人与人之间保持着鲜明的你我关系。
又一次一个同学知道我学日语,她很好奇地让我给她起个日语名字,我笑道:“就算是起了日本人也不会叫的。
”为什么?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姓氏和名字是必须分开叫的。
如果你听见一个日本人只称呼他同学的姓氏并非名字,例如工藤新一。
只称呼工藤儿并非新一的话,那么则说明他俩的关系没有那么近,即便是同班好几年,也顶多算是点头之交。
在日本人眼中,只有称得上“友达”的人,才可以称呼名儿非姓氏。
那你一定会很奇怪,光称呼姓氏而不是全名,会不会叫重了?全班那么多人呢。
不会的,因为日本是全世界姓氏做多最复杂的国家,一个学校也没有几个姓工藤的人,所以不会出现像国内这样一叫小李小王之类一呼百应的现象。
日本人就是这样,他们和邻居的交往也是,搬新居后先登门拜访,送出礼物,随后就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问我,这么个人情薄,把你我划分如此清晰的民族为何又如此团结?这个我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班,我跟你好,我就跟你特好,跟别人我就过一个面就得了,我和你组成一个小圈子,除你之外的其他人死活跟我无关,我就死跟你一个人好。
可日本人是这样的,我不跟你一个人好,我跟大家都是面上过得去就行,我把我自己管好了就成,我也不求你办事,你也别求我。
因为谁求都是给人添麻烦。
但是要真是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那么我们就从面上的点头至交转换成大我。
拧成一股力量,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愿意忘记自己的存在。
接下来是敬语。
说起来很麻烦一种东西。
敬语分为三种,礼貌程度最小的是礼貌体,其次是自谦语,礼貌程度最强的是尊他语。
比如说你是个小文员,你对科长说话就用礼貌体,可你要对社长说话就得用尊他语了。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等级制度还是很森严的,高一的学生翁就得用礼貌体对高二的说话,以此类推,可见日本人是个势利眼的民族,没错,他们真挺势利眼的。
可敬语是由何而生的呢?日本古代年间本是农耕小岛,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物资又极其困乏,所以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团结尤为重要。
如果不和睦,耕地就会有纷争,如果不团结,物资就更困乏。
民族危机感总是像鞭子那样抽打着他们,以致这些鬼子一鼓作气。
所以为了融合大家的关系,敬语诞生了。
中国的一些不用了的老用语日本沿用至今,听起来很好笑,比如某某大人,某某殿下、称呼老师为先生、管自己的男孩叫犬子,管自家的女儿叫小女。
男孩自谦用小生,女孩自谦用小女等。
最后我要说话说关于日本人和国人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日本人常说的是:“加油!”他们写作‘顽张’,或是‘一生悬命’,他们总是怕做不好事情于是死脑子追求完美。
要么就是“大丈夫”。
大丈夫三字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没关系,我绝对没问题,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意思。
可能就是太急功近利了,日本的自杀率高于世界。
再看看咱们,经常说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差不多就得了”,“凑合吧“这些话哄自己得过且过,也是啊,人生一辈子活这么累干吗呢?看来啊,咱们中国人很顽强,咱们这个民族肯定灭不了。
不过在回头看看日本——这个可怕的民族,他们是怎样崛起的通过我对学习日语的感悟你应该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