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中暑、淹溺
- 格式:pptx
- 大小:151.45 KB
- 文档页数:76
急救护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前言编制本大纲的主要目的是为本科护理学专业方向急救护理学的教学提供指导性纲要。
根据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高级护理人才的目标要求和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共授课36学时。
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教师理论课讲授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第二级是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选择性的讲授,未讲授的部分由学生自学;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也可选择性的讲授。
由于学时有限,部分与其它学科重叠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只提出了教学目的要求,而没有提出教学内容。
为适应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本学科的新进展,甚至修正教学内容。
大纲后附学时分配可酌情变更。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理解: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2.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教学时数 1学时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 相关概念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2.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的任务理解: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与重症监护病房的运转模式。
教学时数 2学时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相关概念急救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2.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及管理。
3.常见急诊护理应急预案的类型。
4.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目标及措施。
理解:1.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急诊科人员资质要求、抢救室的设置原则。
2.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
3.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基本原则、常见类型、应急准备。
4.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运用: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
教学时数 2学时第四章 ICU的设置与管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 ICU区域布局。
第十章中暑、淹溺与电击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热痉挛的发病机制是:A.缺钙B.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C.体内热量蓄积,体温升高D.大量出汗使水、盐丢失过多E.散热障碍2. 热痉挛病人的突出表现是:A.腓肠肌痉挛、疼痛B.胸大肌痉挛、胸痛C.四肢肌无力D.呼吸肌痉挛、呼吸麻痹E.肠道平滑肌痉挛、腹痛3.中枢高热病人降温时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A.5~10℃B.22~25℃C.10~18℃D. 25~28℃E.18~22℃4.学生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强体力军训时发生重度中暑的类型多为:A.热痉挛B.热衰竭C.热射病D.日射病E.以上都是5.热射病的特征是:A.高热、无汗、昏迷B.肌肉痉挛C.乏力、眩晕、多汗D.周围循环衰竭E.嗜睡、抽搐、呼吸快而浅6.冬眠合剂内含有:A.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B.氯丙嗪、异丙嗪、吗啡C.氯丙嗪、异丙嗪、苯巴比妥D.氯丙嗪、异丙嗪、司可巴比妥钠E.氯丙嗪、异丙嗪、硫喷妥钠7.热衰竭病人的突出表现是:A.脑水肿B.周围循环衰竭C.肺水肿D.超高热E.肌肉痉挛8.重症中暑病人肛温下降至多少,冷水浸浴应暂停:A.36℃B.37.5℃C.36.5℃D.38℃E.37℃9.以下不属于热射病护理问题的是:A.高热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C.惊厥D. 嗜睡E.木僵10.热射病的治疗首先应:A.吸氧B.降温C.防治脑水肿D.纠正水、电解质紊乱E.迅速转运病人到医院11.热痉挛最易发生痛性痉挛的肌肉是:A.腹直肌B.胸大肌C.肠平滑肌D.腓肠肌E.肱二头肌12. 夏季,一农民室外劳动时,出现头痛、恶心、发热,渐昏倒。
查体:T41℃,P120次/分,血压正常、面红、皮肤干燥。
颈软、瞳孔稍缩小,其他检查无异常。
最可能的诊断是:A.脑血管意外B.中毒性菌痢C.热射病D.脑型疟疾E.热痉挛13.治疗海水淹溺者不能输入的药物是:A.5﹪葡萄糖B.血浆液体C.生理盐水D.地塞米松E.白蛋白14.以下影响电击伤严重程度的陈述错误的是:A.电流强度越强,对人体损害性越大B.电压越高,产生电流就越大,对人体的损害也越重C.电阻越大,组织损害越严重D.凡电流流经心脏、脑干或脊髓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E.电流通过人体时间越长,机体受损越严重。
二、填空题1.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为通讯,运输,医疗。
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要实行“四定”,是的指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如无禁忌证,应将ICU病床抬高30-40 度。
3.急诊护理评估分两个阶段初级评估与次级评估。
4.初级评估的目的是快速识别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5.次级评估的目的是识别疾病与损伤的指征。
6.心搏骤停可由以下4种心律失常引起: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性电活动和停搏。
7.完整的CPCR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三个阶段。
8.心血管急救生命链包括以下5个环节: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
9.基础生命支持关键步骤包括: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心肺复苏,快速除颤终止除颤。
10.CPR的基本程序是C-A-B,分别指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1.当病人意识丧失,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时,应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即刻开始CPR 。
12.专业急救人员,应在10s内,内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同时快速检查有无呼吸。
13.专业急救人员10s内秒内不能明确触及大动脉搏动,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14.成人胸外按压部位为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之间的胸骨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的深度为5-6cm ,按压与通气比为30:2 ,按压中断的时间不能超过10s 。
(以2015版指南为准)15.单人心肺复苏时,成人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以2015版指南为准)16.双人心肺复苏时,成人的按压/通气比例为(以2015版指南为准)17.单人心肺复苏时,儿童和婴儿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按压深度为4~5cm 。
(以2015版指南为准)18.双人心肺复苏时,儿童和婴儿的按压/通气比例为15:2 。
按压深度为4~5cm 。
(以2015版指南为准)19.对于颈部没有损伤的病人,开放气道选用仰头抬颌法,有损伤者选用托颌法法。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成都大学教案学院(部):医护学院系(教研室):外科教研室授课老师:李夏卉职称:助教课程名称总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急危重症护理学总学时:24学时其中:讲课12学时实践12学时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学科课()专业课(√)实践课()全校任选课()授课对象2023级护理专科考核方式考查课程。
课堂参加10%,作业+操作考查30%,笔试70%教学基本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达到:把握急救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学问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紧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急处理和搭配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的确施急救助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适时无误地做出判定和救助;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学问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分诊技术;现场救助四大技术——止血、包扎、搬运、固定;心肺脑复苏;监测;创伤;中暑溺水电击,急性中毒。
教学难点:分诊技术;中暑溺水电击,急性中毒。
周秀华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教材、孙菁主编《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钟清玲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英中文)注:此页针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填写精选范本.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1、2学时授课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急诊护理学的起源及进展,急诊护理学的范畴。
把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急诊护理学的范畴。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定义。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佑襄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调配、板书设计等)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课堂提问。
第一节概述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进展(20)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10)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安排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一、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形成急救网络(15)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25)课堂讨论:为什么需要急救医疗服务体系?(20)思索题、课后作业名词解释:、院前急救。
选择题(精品课)周秀华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重要孙菁主编《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钟清玲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英中文)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备注注:此页针对实在授课内容填写(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增补说明的内容)精选范本.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3、4学时授课内容第二章院外急救把握院外急救的概念,现场急救的原则。
护理系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48 课内实践学时:16执笔人:高仁甫审核人:督导组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急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面对急危重症患者,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为此,要求护士能熟练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救护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本课程结合国内外最新资料和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教学和临床实际出发,突破学科界限,遵循疾病演变和救护规律而进行设置。
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将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整个课程包括急诊服务体系(院前救护、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的一般知识,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重症监测技术和急救技术。
该课程理论、实践并重,教授临床急救所需的部分操作项目。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两个环节。
教学总时数48学时(包括操作训练及考核)。
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够:1、掌握急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2、掌握快速接诊、迅速识别并主动协助医生抢救常见急危重症及危象。
3、掌握迅速识别、配合抢救危重症病人。
4、掌握心肺复苏、四大技术等常用急救技术的运用,并熟练运用于急救工作。
5、理解重症监护病房的相关管理知识。
6、了解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任务、原则及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3、了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章院外急救1、掌握现场评估与呼救(重点)。
2、掌握现场救护的分类和要点(重点、难点)。
3、理解院外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任务与原则。
4、理解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
5、了解转运与途中监护第三章急诊科管理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常用的分诊公式(重点、难点)。
2、理解急诊科的任务、急诊科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