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 《急救护理学》第十章中暑、淹溺、触电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76
中暑、淹溺、触电(院前急救教案)教案首页第11次课,授课时间2002年10月10日,教案完成时间:2002年9月18日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年级2000级专业,层次本科教员桂莉专业技术职务讲师授课方式(大、小班)大班学时 3授课题目(章、节)第10章中暑、淹溺和触电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基本教材:周秀华。
急救护理学。
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1、中暑诊断治疗学茅志成主编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2、急诊内科学张文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3、内科学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4、灾难医学张鸿祺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员了解中暑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发病机制、紧急救护。
了解淹溺的类型和主要病理变化,急救护理要点。
常见触电方式,触电时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和急救原则。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本次课共3学时,中暑60min; 淹溺30min;触电30min。
教学结合板书、电子幻灯,图片,进行讲解,列举实际病例,启发学员,展开讨论,更好地理解中暑、淹溺和触电三种意外的病情评估和现场急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暑病情评估和紧急救护淹溺的紧急救护触电的紧急救护难点:结合发病机制解释重度中暑的临床表现特点教研室审阅意见:(教学组长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中暑、淹溺、触电(院前急救教案)教案末页小结本次课主要讨论了中暑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发病机制、紧急救护;淹溺的类型、主要病理变化以及急救护理要点;常见触电方式、触电时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和急救原则等。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将重度中暑分为中暑高热、中暑衰竭、中暑痉挛,其各自的临床表现各异。
针对临床表现,可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
淹溺分海水淹溺和淡水淹溺,其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及救护措施具有不同的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淹溺病人应掌握合适的现场脱险及救护方法。
触电分为单相触电、双相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严重程度与电压、电流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第十章中暑,淹溺与触电这三种损伤均属于环境性急诊。
第一节中暑中暑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意识丧失或惊厥等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疾病。
环境35度以下,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途径散热。
超过35度,蒸发散热为主。
(一)病因机体产热增加,机体散热减少,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二)发病机制热痉挛-由于失盐或单纯补水。
热衰竭(外周循环衰竭)-失水,血容量不足。
热射病-环境温增高。
(三)病史:如有无在高热环境中长时间工作。
(四)临床症状:1.先兆中暑:出现大汗,口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2.轻度中暑: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心悸。
体温在38度以上。
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3.重度中暑:热痉挛:肌肉痉挛性,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
最常见于腓肠肌,肠道平滑肌。
热衰竭: 出现呼吸增高,肌痉挛,多汗。
体温轻度升高。
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高热、意识障碍、无汗为“三联症”体温可到41度,最高到43度。
(五)辅助检查:血清电解质检查-高钾,低cl,低钠血症。
(六)救治与护理现场救护--改变环境:20-25度房间内。
--降温:轻证可反复用冷水搽全身。
高热可口服水杨酸类解热药物。
医院内救护--降温:1、物理降温:1)环境降温2)体表降温:头部降温,冰水或酒精搽浴,冰水浴4度3)体内降温:4-10度的5%葡萄糖盐水1000ML 注入股动脉,胃内,灌肠,静脉滴注。
2、药物降温:必须与物理降温同时使用。
1)氯丙嗪:静脉滴注2)地塞米松:静脉滴注3)人工冬眠:降低能量代谢--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治急性肾衰(利尿),脑水肿(甘露醇),感染(抗生素)。
护理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降温效果的效果,并发症的监测,--保持有效降温--对症护理--预防第二节淹溺淹溺--人淹没于水中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充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发生窒息和缺氧,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近乎淹溺:从水中就出后暂时性窒息,尚有大动脉波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