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定滑轮和动滑轮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0
定滑轮动滑轮受力分析一、定滑轮受力分析定滑轮是固定在某一位置,不随物体运动的滑轮。
当物体通过定滑轮提升时,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不改变力的大小。
因此,定滑轮的受力分析相对简单。
(1)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物体通过绳子与定滑轮连接,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2)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3)定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定滑轮对绳子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2. 定滑轮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1)确定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确定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3)确定定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二、动滑轮受力分析动滑轮是随物体运动的滑轮。
当物体通过动滑轮提升时,动滑轮不仅改变力的方向,还能改变力的大小。
因此,动滑轮的受力分析相对复杂。
(1)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物体通过绳子与动滑轮连接,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2)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3)动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动滑轮对绳子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2. 动滑轮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1)确定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确定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3)确定动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3. 动滑轮受力分析的特殊情况:(1)当绳子与动滑轮的连接点位于动滑轮的轴心时,动滑轮的受力分析可以简化为定滑轮的受力分析。
(2)当绳子与动滑轮的连接点偏离动滑轮的轴心时,动滑轮的受力分析需要考虑绳子的张力、绳子的弯曲半径等因素。
三、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受力分析对比1. 受力方向: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受力方向相同,均为垂直于绳子的方向。
2. 受力大小: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受力大小相同,均为物体的重力。
定滑轮和动滑轮课程教案定滑轮和动滑轮六年级黄翠萍教学⽬标科学概念:1、定滑轮固定在⼀个地⽅,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移动。
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移动。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不同。
过程与⽅法通过⾃⾏设计⽅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爱科学、学科学、⽤科学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动滑轮省⼒。
教具学具准备滑轮9个,铁架台9个,测⼒计9个,钩码9盒,细绳9根(厘⽶长)教学过程⼀、导⼊新课1、播放升旗视频。
“我们每周⼀都进⾏升旗仪式,你想过没有,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旗杆顶端?”(⽣答滑轮)“对,滑轮。
”师⼿拿滑轮“像这样边缘有槽,能绕中⼼轴⾃由转动的轮,称为滑轮。
”(出⽰课件2)这是各种型号、各种颜⾊的滑轮。
(出⽰课件3)定滑轮的定义:像这样固定在⼀个位置,不随重物的移动⽽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板:定滑轮)⼆、科学探究(⼀)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向的作⽤。
1、你愿意当升旗⼿吗?(出⽰课件4)这个同学升旗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升旗⼿向哪个⽅向拉绳⼦?旗⼦向哪个⽅向运动?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往下拉绳⼦,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板:作⽤可以改变⽤⼒⽅向)升国旗时使⽤定滑轮有什么作⽤?(使⼯作⽅便)(⼆)研究定滑轮是否省⼒1、师:定滑轮能不能省⼒呢?2、⽣猜测。
3、请各⼩组讨论利⽤现有的器材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呢?(讨论、汇报)怎样才能证明定滑轮省⼒?4、实验操作⽅法(1)组装定滑轮。
将滑轮挂在⽀架上,使其成为⼀个定滑轮,把细绳挂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细绳的左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
(3)试⼀试,在绳的另⼀端挂上⼏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
(右边钩码看作所⽤的⼒)当定滑轮达到平衡时,我们认为右边所⽤的⼒刚好把左边的重物拉起,这和我们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杠杆尺的研究)5、教师提醒学⽣实验要求,做好记录。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课件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滑轮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滑轮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引入滑轮的定义和作用。
2. 介绍滑轮的两种类型: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滑轮的运用。
2. 提问学生对滑轮的认知和疑问。
教学资源:1. 图片和实例。
2. 滑轮模型或实物。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第二章:定滑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定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2. 学会使用定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
教学内容:1. 介绍定滑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演示定滑轮的使用和效果。
教学活动:1. 展示定滑轮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 进行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定滑轮的作用。
教学资源:1. 定滑轮模型或实物。
2. 力的演示实验器材。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定滑轮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正确解释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动滑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2. 学会使用动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内容:1. 介绍动滑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演示动滑轮的使用和效果。
教学活动:1. 展示动滑轮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 进行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资源:1. 动滑轮模型或实物。
2. 力的演示实验器材。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动滑轮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正确解释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第四章:滑轮组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滑轮组的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滑轮组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内容:1. 介绍滑轮组的概念和特点。
2. 演示滑轮组的使用和效果。
教学活动:1. 展示滑轮组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 进行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资源:1. 滑轮组模型或实物。
2. 力的演示实验器材。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的教学内一,从教材体系上看,前面已学过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知识,跟前面的杠杆、轮轴相比,本课内容难度小,学生容易认识,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这一部分内容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习本节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定滑轮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
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为数不多,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我在课前搜集一些滑轮的图片,学生先观察滑轮图片,对滑轮有个初步的认识。
由于六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大胆猜想,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基本的实验结论,所以对于滑轮的作用的学习,采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猜想一实验证明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进一步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了解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四、重点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认识滑轮的作用。
五、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科学知识”,所以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原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享受探究的乐趣。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教案【说课内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科版科学课六年级(上)《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动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这两种机械的作用,这节是传统的机械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跟前面的杠杆、轮轴相比,难度要小,这种机械没有变形,形式单一,学生容易认识。
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所以《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
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收获。
【学情分析】定滑轮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
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为数不多,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学生对这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老师在课前要注意搜集一些滑轮的照片,最好是在学生周围熟悉的,但不太注意的滑轮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接近。
【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移动;动滑轮不固定,随重物移动。
两种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两种滑轮在省力和用力方面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章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前面一课研究了轮轴机械,研究了轮轴省力的工作原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简单机械,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1、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课件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和作用。
2. 激发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作用。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滑轮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通过示例演示。
3. 提问学生:滑轮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的?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特点?第二章:定滑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定滑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学会使用定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
教学内容:1. 定滑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定滑轮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定滑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示例演示。
2.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用定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进行实际操作。
3. 提问学生:定滑轮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的?使用定滑轮时需要注意什么?第三章:动滑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滑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学会使用动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内容:1. 动滑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动滑轮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动滑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示例演示。
2.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用动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实际操作。
3. 提问学生:动滑轮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使用动滑轮时需要注意什么?第四章:滑轮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学会使用滑轮组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内容:1. 滑轮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滑轮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示例演示。
2.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用滑轮组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实际操作。
3. 提问学生:滑轮组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使用滑轮组时需要注意什么?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
2. 激发学生对滑轮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教学内容:1. 总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
章节测试题1.【答题】使用下列简单机械时,不可以省力的是()。
A.杠杆B.定滑轮C.动滑轮D.滑轮组【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简单机械。
【解答】定滑轮可以固定重物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
A.杠杆中包括省力杠杆,不符合题意;B.定滑轮不能省力,符合题意;C.动滑轮可以省力,不符合题意;D.滑轮组包括可以省力的动滑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题】下列机械属于定滑轮的是()。
A.旗杆顶部的滑轮B.方向盘C.塔吊车【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定滑轮的知识点。
【解答】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定滑轮不省力,例如2N=2N,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属于滑轮原理的应用,和机械功的讨论。
实质上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
A.旗杆顶部的滑轮属于定滑轮,符合题意;B.方向盘属于轮轴,不属于定滑轮,不符合题意;C.塔吊车属于动滑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题】动滑轮能起()作用。
A.省力B.改变用力方向C.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动滑轮的作用。
【解答】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2倍阻力臂的杠杆(省力杠杆)。
它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最多能够省一半的力,但是不省功。
动滑轮能起到省力的作用。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题】窗帘顶部安装的滑轮属于()。
A.定滑轮B.动滑轮C.滑轮组【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定滑轮的知识点。
【解答】窗帘顶部安装的滑轮属于定滑轮。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题】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
A.定轮组B.动轮组C.滑轮组【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滑轮组的知识点。
【解答】滑轮组既包括动滑轮,又包括定滑轮,所以滑轮组既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
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题】滑轮组的滑轮个数一定是两个。
()【答案】×【解答】滑轮组是由多个动滑轮、定滑轮组装而成的一种简单机械,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和定滑轮知识点总结一、前言在物理学中,动滑轮和定滑轮是非常基础的概念,也是力学中常见的实验工具。
它们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而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动滑轮和定滑轮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定义1. 动滑轮:指能够自由旋转并改变力传递方向的滑轮。
2. 定滑轮:指不能自由旋转但能够改变力传递方向的滑轮。
三、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1. 动滑轮可以改变力传递方向,并且可以减小所需施加的力。
2. 定滑轮只能改变力传递方向,但不能减小所需施加的力。
四、动滑轮和定滑轮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 汽车引擎:汽车引擎内部有很多个动滑轮,它们可以通过皮带连接起来,使得发动机能够顺畅地运转。
2. 吊车:吊车上常常会使用到多个定滑轮和动滑轮来调整起重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3. 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多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的,可以用于机械传动中。
五、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公式1. 动滑轮的公式:F1=F2×e,其中F1为所需施加的力,F2为物体重力,e为动滑轮的效率。
2. 定滑轮的公式:F1=F2。
六、动滑轮和定滑轮在力学中的应用1. 常见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常常会使用到动滑轮和定滑轮来研究力学现象。
2. 机械传动:在机械传动中,通过使用不同数量和不同类型的滑轮组合,可以实现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的力传递。
七、结论总之,在物理学中,动滑轮和定滑轮是非常基础而又常见的概念。
它们可以改变力传递方向并减小所需施加的力。
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多例子。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物理学原理以及进行相关实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定滑轮和动滑轮ppt]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区别一:[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区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二、创设情境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
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四、拓展提升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A 10NB 20NC 30ND 40N二:[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区别]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一、课时安排建议我们__省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三课时,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弹性,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1、对典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