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西酞普兰合用利培酮治疗强迫症40例
- 格式:pdf
- 大小:270.39 KB
- 文档页数:2
利培酮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的
作用
汪春运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4(008)021
【摘要】利培酮(维思通)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对控制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作用.随着他的广泛应用,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日趋复杂化.文章拟从药理角度综述利培酮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总页数】2页(P4346-4347)
【作者】汪春运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精神病研究所,江苏省,南京
市,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
【相关文献】
1.利培酮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J], 金卫东;刘铁榜;臧德馨
2.氯丙嗪或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J], 王自强;彭超英;孙俊伟;贾跃辉;刘存仙;程淑红
3.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疗效观察 [J], 范荣
4.强迫症与情感性精神障碍谱系相关 [J], 韩月清
5.rTMS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的临床观察 [J], 秦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分析于晶;顾广中【摘要】目的探究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治疗中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8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别为(13.80±4.11)、(7.21±2.31)、(6.30±2.01)、(6.21±1.92)分,对照组分别为(14.12±3.61)、(12.9±4.10)、(10.21±2.92)、(8.91±3.22)分;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8观察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8周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分别为(74.12±10.81)、(57.22±7.82)、(47.73±6.21)、(41.13±2.91)分,对照组分别为(73.91±11.23)、(72.52±12.53)、(63.61±10.92)、(48.41±4.23)分;治疗前观察组BP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8周观察组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联合治疗,起效更快,疗效更确切、安全,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23【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阿立哌唑【作者】于晶;顾广中【作者单位】116023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116023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重度抑郁发作常伴有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存在幻觉和妄想。
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和自杀观念的疗效张丽娟;慈明塔;吕淑波【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和西酞普兰联合用药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和自杀观念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抑郁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两组各20例,分别服用西酞普兰和利培酮联合西酞普兰,分别于用药后2、4、6和8周观察疗效.结果:睡眠障碍消除的例数:单用组分别为8、6、3和3例,合用组为9、7、4和0例.自杀观念消除的例数:单用组分别为5、7、5和3例,合用组为8、7、5和0例.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抑郁症的睡眠障碍和自杀观念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1(023)018【总页数】1页(P2255)【关键词】西酞普兰;利培酮;抑郁症;睡眠障碍;自杀【作者】张丽娟;慈明塔;吕淑波【作者单位】威海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山东威海264206;威海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山东威海264206;威海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山东威海264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1982年我国参照ICD-9和DSM-Ⅲ制定的统一标准,在我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0.311%,其中8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障碍。
1990年WHO统计抑郁症排在全球疾病负担的第5位,且抑郁症与自杀合在一起占5.9%,列第2位。
在我国1990年抑郁症排在第2位,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治疗抑郁症及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我院2004~2009年入院诊治患者,入组条件: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③抑郁情绪基础上伴有睡眠障碍和自杀观念。
符合入组条件40例,均完成治疗。
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病程2个月~16年。
随机分为单用组及合用组各20例。
单用组入睡困难7例、中期失眠7例、早醒6例;自杀未遂12例,自杀念头8例。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价值分析作者:芦新岩王翠敏张铎彬王建刘颖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采取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效果。
方法:选取80例强迫症患者并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對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的总有效率(P【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强迫症;疗效强迫症属于一种精神疾病,疾病发生后患者常表现出反复出现某种意象与观念的情况,这使得患者经常重复进行某些动作[1]。
针对强迫症尚且无彻底根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用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传统方法上多是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治疗,然而实际治疗上多是采取单纯用药治疗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疗效不佳。
近年来本院在对强迫症的治疗中,采取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2)患者均无用药禁忌并且临床资料完整。
(3)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2)酒精与药物依赖史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41岁,最大者为72岁,平均(59.2±1.2)岁。
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58.8±1.1)岁。
两组在年龄与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患者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43,规格20mg*10s)治疗,采取口服用药的方法,初次用药剂量为20mg/d,在用药2~3周依据患者的反应可加快,每次以10mg递增,最大日用剂量为50mg。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入组样本,经不同方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而普通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仅有71.43%;以及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效果均远远超过普通治疗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但在患者用药安全性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变化,数值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艾司西酞普兰;利培酮;临床效果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慢性精神疾病极为常见,其致病原因主要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等,患者主要表现为阴性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意志活动减退、情感平淡等,社会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该病的特点为治疗难度较高、病程长等,会损伤患者认知功能,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
该病患者多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尽管能够减轻患者部分临床症状,但是患者阴性症状改善幅度不大,因此,临床上倡导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方法【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入组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成普通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纳入35例患者。
所有患者男性与女性比例为31:39,平均年龄(38.15±2.88)岁,平均病程(5.78±1.31)年,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且阴性症状为主,患者和患者家属知情本研究,且自愿配合,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者患者、滥用药物者或对研究项目用药过敏者、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及认知及语言功能障碍,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艾斯西酞普兰合用利培酮治疗强迫症40例发表时间:2018-10-24T13:27:44.8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4期作者:赖高平[导读] 艾司西酞普兰合用利培酮治疗强迫症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岳阳市平江县精神病医院 414500)摘要:目的对艾斯西酞普兰合用利培酮治疗强迫症的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强迫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
常规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利培酮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GQOLI-74评分、FAD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显效率为80.0%,常规组为55.0%,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0%,常规组为3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心理功能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问题解决、角色、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情感介入、总家庭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用利培酮治疗强迫症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利培酮;强迫症[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Methods:80 cas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outine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routi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scitalopram,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isperidone on this basis,and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GQOLI-74 score,FAD scor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0.0%,and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55.0%.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45.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7.5%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psychological,somatic,social and material lif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The scores of problem solving,role,communication,emotional response,behavioral control,emotional intervention and total family fun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escitalopram and risperidon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has few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 escitalopram;Risperidone.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患者会不自主出现负性思维、观念,同时伴有刻板的、重复的或仪式化动作。
该疾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当前临床中主要开展药物治疗。
相关研究认为,针对强迫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利培酮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80例患者,对其中40例患者应用利培酮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强迫症患者80例。
纳入标准:满足强迫症临床诊断标准;强迫症量表总分超过16分;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精神类疾病;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1]。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
常规组包括女22例、男18例;年龄范围18~45岁,平均(26.5±7.6)岁;病程1~17年,平均(3.6±1.3)年。
实验组包括女23例、男17例;年龄范围19~48岁,平均(26.8±7.8)岁;病程2~17年,平均(3.7±1.4)年。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实验组应用利培酮、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常规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艾司西酞普兰初始剂量为20mg/d,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调整至60mg/d,实验组每天平均剂量为(35.7±5.4)mg,常规组每天平均剂量为(35.9±5.6)mg。
利培酮初始剂量为1mg/d,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调整至3mg/d。
以上所有药物均连续应用8周。
若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则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应用Y-BOCS(强迫症量表)、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TESS(副反应量表)进行测评,每2周各进行一次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检查,每月进行一次脑电图、肝功能检查。
治疗后进行6个月随访,了解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3观察指标统计并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家庭功能、不良反应。
应用GQOLI-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包括74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是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则分值越高。
应用FAD(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评估患者家庭功能,共包括60个条目、7个分量表,分别是问题解决、角色、沟通、情感介入、情感反应、行为控制、总家庭功能,家庭功能越好则分值越低。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显效率对比实验组40例患者中3例无效、5例进步、10例显效、22例痊愈,显效率为80.0%;常规组40例患者中8例无效、10例进步、10例显效、12例痊愈,显效率55.0%。
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见表1。
2.4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实验组40例患者中7例恶心、5例锥体外系反应、3例口干、3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45.0%;常规组40例患者中5例恶性、4例锥体外系反应、4例口感、2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37.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强迫症为神经症性障碍,患者会反复出现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通常在青少年期起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临床研究认为,该疾病发病通常和突触间隙可利用5-羟色胺含量降低或脑内5-羟色胺功能低下存在关系[2]。
艾司西酞普兰为临床治疗强迫症常用药物,具有良好疗效。
艾司西酞普兰为西酞普兰异构体,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5-羟色胺再摄取形成更高效、更高选择性的抑制,进而产生更高疗效[3]。
外国学者研究显示,艾司西酞普兰具有见效快、缓解率高等优势。
相关研究认为,联合应用利培酮、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家庭功能[4]。
利培酮是多巴胺系统稳定剂,其能够强化艾司西酞普兰的抗强迫、抗抑郁作用,同时能够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紊乱得到改善[5~8]。
本研究针对实验组患者应用利培酮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显效率为80.0%,常规组显效率55.0%,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0%,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心理功能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问题解决、角色、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情感介入、总家庭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可见,艾司西酞普兰合用利培酮治疗强迫症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刘严,张华,刘可智等.氟伏沙明合并利培酮治疗儿童强迫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0(10):1460-1462.[2]刘松华.舍曲林联合利培酮治疗老年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158-159.[3]周芳珍,程琳,蒋玉芝等.伏氟沙明联合氯米帕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19(4):340-342.[4]郭玲玲,贺俊严.利培酮及氟伏沙明联合用药对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159-160.[5]杨峰一,范建华,温蕾.米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29-31.[6]汪春运.利培酮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4,8(21):4346-4347.[7]梁颂游.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5,12(4):489-490.[8]赵琳琳.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