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必修三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6
7。
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模块的最后一章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知识,生态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影响、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和水体污染及治理;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对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个基本的认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社会生活。
在知识体系上,起到总结本模块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及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作为高二的学生对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一些原因已有了感性认识,也有了一些环保意识,只是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见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措施。
②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
能力目标①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并掌握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
②识记多样性的价值3。
情感目标①形成环境保护需从我做起的意识。
②进行资料收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树立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热爱美好祖国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可以通过讨论和自学的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五、课前准备学生:资料收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教师:PPT课件的制作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物种基因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2)间接价值 (3)潜在价值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相关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能够从各种渠道获取有关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相关环境问题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如何促使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某地区的水污染事件、森林砍伐导致的生态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和后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如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丰富的生物群落等,然后展示一些受到人类活动破坏的环境图片,如雾霾笼罩的城市、被污染的河流、荒漠侵蚀的土地等,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学生: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引发学生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介绍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工业排放等活动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即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酸性物质,对土壤、水体和建筑物等造成危害。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上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要求同学们收集有关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和数据,下面请几位同学将你所收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推进新课师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性,那么人类在对自然界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要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目前,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主要有哪些呢?生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离体保护。
师这三种保护方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生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师三种保护方式中,哪一种是最主要的、最有效的保护措施?生就地保护。
师对,对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是最重要的方式,等到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了、其中的物种变成濒危物种了再进行保护,就未免是亡羊补牢了。
师有人说,一些濒危生物数量稀少,已经没有生命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进行拯救?生生物多样性还有潜在的使用价值,一个物种有其独特的基因库,一旦灭绝,基因库就随之消失,其目前未知的使用价值也就随之丧失。
师很好!以上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进行了讨论,课前要求同学们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搜集,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做一下交流。
一方面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我们人类又要利用自然资源,你如何看待这一对矛盾?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只要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不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在海洋捕捞中,过度捕捞会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但适度捕捞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如果使种群数量维持在不低于K/2的水平,可以使种群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
……师非常好!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关爱却并不总是这样理性,请看下列一些资料。
(学生阅读,老师课前准备的资料)资料一:周代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那里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森林被大量砍伐。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的知识,第一:生态环境的问题,其中包括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酸雨和水污染的治理;第二:物种灭绝与环境的关系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学情分析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句口号由来已久,人们对环境的保护问题一直都很关注。
学生对身边环境的污染和保护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生态带来很多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②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情感目标
①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②提高生态责任感
3.能力目标
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②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从而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的和措施。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 .。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模块的最后一章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知识,生态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影响、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和水体污染及治理;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对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个基本的认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社会生活。
在知识体系上,起到总结本模块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及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作为高二的学生对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一些原因已有了感性认识,也有了一些环保意识,只是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见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措施。
②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能力目标①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并掌握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
②识记多样性的价值3.情感目标①形成环境保护需从我做起的意识。
②进行资料收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树立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热爱美好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可以通过讨论和自学的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五、课前准备学生:资料收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教师:PPT课件的制作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录象片:地球像一艘遨游的飞船,我们与之结伴而行的相片。
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
1.同学们思考一下,目前全球面临哪些环境问题?①学生讨论回答。
②观看图片,老师小结。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环境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学生准备各自收集的知识,准备发言。
学生讨论并回答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收集有关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总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一些古老的病毒释放;贫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贫血,水污染就是血污染,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公益广告词,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臭氧层的破坏患皮肤癌的机率增加;酸雨对生态的破坏;破坏植被引起的土壤风蚀和土地沙漠化,使大量的牧地、耕地减少,人类面临生存问题。
必修3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树立科学的生物层次观:物种—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2、指出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
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3、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国策。
4、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5、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可
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两种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过程。
教学难点:阐明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其稳定性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举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七、板书: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
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八、作业设计:作业本。
7.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导学案1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
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
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
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
(2)危害: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
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臭氧层破坏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
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
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掌握相关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能够运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持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教学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展示具体的环境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然后展示一些遭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人类活动对我们的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介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排放的大量废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解释这些气体如何导致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的形成以及臭氧层破坏等问题。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讲述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增加,以及污水排放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举例说明水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阐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强调土壤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各种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等方面。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评估不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利弊。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人类活动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机制。
(2)不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的环境变化机制。
(2)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环境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展示美丽自然景观和当前环境恶化场景的对比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关注,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2、知识讲解(1)气候变化介绍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解释温室效应的原理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加、生态系统破坏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讲述人类的过度开发、砍伐森林、非法捕猎和采集等活动,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
强调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3)土地利用变化阐述城市化进程、农业扩张等导致的土地用途改变,如森林砍伐变成农田、草原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等。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4)水资源短缺和污染说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等造成的水污染问题。
探讨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个人的哪些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2)如何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4、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具体的地区或企业因环境破坏而面临的困境,以及成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环保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思考1.2 教学内容环保的定义和意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对环保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二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2.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具体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4 教学评估学生对气候变化原因和影响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贡献的认知程度第三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3.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3.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观察法: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3.4 教学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威胁的认知程度第四章: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4.2 教学内容水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水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实验法:学生进行水资源实验并观察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4.4 教学评估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的认知程度第五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意识5.2 教学内容土壤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保护措施5.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土壤的定义和重要性实地考察法:学生考察不同土壤类型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5.4 教学评估学生对土壤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土壤破坏和保护措施的认知程度第六章: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保护的意识6.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威胁6.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空气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观察法:学生观察身边的空气质量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6.4 教学评估学生对空气质量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威胁的认知程度第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海洋保护的意识7.2 教学内容海洋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7.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海洋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具体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7.4 教学评估学生对海洋环境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破坏和保护措施的认知程度第八章: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森林保护的意识8.2 教学内容森林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保护措施8.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森林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实地考察法:学生考察不同森林类型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8.4 教学评估学生对森林资源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破坏和保护措施的认知程度第九章:人类活动对能源的影响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能源保护和节能的意识9.2 教学内容能源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和节能措施9.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能源的定义和重要性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节能实践活动并分析人类活动对能源的影响9.4 教学评估学生对能源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人类活动对能源消耗影响和节能措施的认知程度第十章:环保行动和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对环保未来的思考和参与意识10.2 教学内容环保行动的种类和案例分析环保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环保行动的种类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法:学生讨论环保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环保行动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环保未来展望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环节重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环保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2. 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开场白: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和观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发现。
第二章: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行动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座:向学生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3. 行动计划:让学生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以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行动计划。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座:向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3. 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观察报告。
第四章:水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水资源的状况和重要性。
2. 讨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座:向学生介绍水资源的状况和重要性。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环保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2 教学内容环保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保的定义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看法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看法2. 讲解环保的定义和重要性3. 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4. 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行动计划第二章:气候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互动法:提问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看法2.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看法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讲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4. 学生分享自己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和建议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丧失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贡献3.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贡献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贡献互动法:提问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认识和看法3.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认识和看法2. 讲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影响3. 讲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贡献4.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和建议第四章:水资源污染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污染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资源污染的贡献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资源污染的贡献互动法:提问学生对水资源污染的认识和看法4.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水资源污染的认识和看法2. 讲解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影响3. 讲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污染的贡献4. 学生分享自己的水资源保护行动和建议第五章:空气质量污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污染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污染的贡献5.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污染的贡献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污染的贡献互动法:提问学生对空气质量污染的认识和看法5.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空气质量污染的认识和看法2. 讲解空气质量污染的原因和影响3. 讲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污染的贡献4. 学生分享自己的空气质量保护行动和建议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污染类型之间的关联性6.2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概念不同污染类型之间的关联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概念,不同污染类型之间的关联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案例6.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概念2. 讲解不同污染类型之间的关联性3. 分析具体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案例4. 学生讨论如何实施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7.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互动法:提问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看法7.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 讲解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3. 提问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看法4. 学生分享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第八章:环保法律法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现状和重要性8.2 教学内容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现状和重要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现状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法律法规的具体案例8.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2. 讲解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现状和重要性3. 分析环保法律法规的具体案例4. 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第九章:环保科技创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环保科技创新案例9.2 教学内容环保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不同领域的环保科技创新案例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保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不同领域的环保科技创新案例互动法:提问学生对环保科技创新的看法9.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环保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不同领域的环保科技创新案例3. 提问学生对环保科技创新的看法4. 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科技创新想法第十章:环保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宣传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环保的方法和途径10.2 教学内容环保宣传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公众参与环保的方法和途径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保宣传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公众参与环保的方法和途径互动法:提问学生对环保宣传教育的看法,分享自己的公众参与经验10.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环保宣传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公众参与环保的方法和途径3. 提问学生对环保宣传教育的看法4. 学生分享自己的公众参与经验第十一章: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生态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1.2 教学内容环境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生态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生态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伦理和生态道德的具体案例1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环境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生态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 分析环境伦理和生态道德的具体案例4. 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境伦理和生态道德第十二章: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2.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互动法:提问学生对环境教育的看法和经验12.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3. 提问学生对环境教育的看法和经验4. 学生分享自己的环境教育行动计划第十三章:青少年环保行动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在环保中的角色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环保行动13.2 教学内容青少年在环保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环保行动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青少年在环保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环保行动互动法:提问学生对自己参与的环保行动的看法13.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青少年在环保中的角色和重要性2. 讲解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环保行动3. 提问学生对自己参与的环保行动的看法4. 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经验和建议第十四章:气候变化适应与resilience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适应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个人和社区的resilience14.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适应的概念和重要性如何提高个人和社区的resilience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气候变化适应的概念和重要性,如何提高个人和社区的resilience 互动法:讨论学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看法和经验14.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气候变化适应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如何提高个人和社区的resilience3. 讨论学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看法和经验4. 学生分享自己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计划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收获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15.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收获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课程内容和重点互动法:提问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和收获15.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总结课程内容和重点2. 提问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和收获3. 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4. 学生分享自己的未来环保行动计划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002°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使农业牛产能力下降。
(3)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讲一步变干。
(4)预测2030年海平面上升约20 cm ,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5)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_________(6)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的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1•臭氧层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丫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三、全国各地普降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pH< 5.60。
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2•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平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且容易感染病害;腐蚀金属理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防治: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四、水体污染1•生活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2•表现:水体富营养化。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关注周边的水体污染问题;收集水质状况的相关数据;设计并完成水质调查的研究方案;得出水质是否污染的结论并提出治理水污染的建议。
2.考察周边的淡水资源及其水质状况;讨论水质调查过程中的方法;分享调查结论与建议。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环境污染现象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地认识,且这些认识的体现不仅来源于课堂,来源于生物及其他学科,还来源于课外阅读,包括网络阅读。
同时,通过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面对自然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的能力。
然而,学生缺少的是应用这些能力的真实情景,且在此调查过程中,学生活动会遇到一些阻力或挫折。
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工作需要更细致,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观点,积极思考和求索。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调查水样的方法或实验并实施难点:根据水样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案四、教学过程府的环保网址上可以查询有相关的水质监控数据。
3.问卷或访谈法:询问周边的居民对水质的看法。
4.其他实物展示:京杭大运河德清段的照片。
教师采集的不同水质的水样。
路。
问卷或访谈法问了什么问题等。
活动四:实验记录与实施实验记录表示例:调查实施阶段:观察、取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记录数据、结果设计实验记录表。
明确实际调查流程。
以示例的形式出现实验记录表给学生一个模仿的范式,学会如何清楚的记录数据。
活动五:讨论三统计并分析数据,提出以京杭大运河余杭段为例,小组讨论分析数据:数据一:数据二:不同培养条件下茑萝花生长情况A:运河泥土+运河水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统计分析数据一,得出水体是否污染的结论。
分析数据二,京杭大运河余提供京杭大运河余杭段的数据及对照实验的结果旨在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B:运河泥土+自来水C:田野泥土+运河水D:田野泥土+自来水其他结果:A:叶片严重萎蔫,叶片卷曲B:部分叶片萎蔫,叶尖枯萎C:叶片有萎蔫枯萎D:两片叶片枯萎统计并分析数据,得出水质是否污染的结论针对京杭大运河水质污染状况提出建议杭段的水质是否对生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于教材版本具体章节。
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首先介绍了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影响,接着阐述了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最后探讨了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知识框架。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对环境问题比较关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2)理解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3)掌握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2、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人类活动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土壤、水和大气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2)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展示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生态破坏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后果。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如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广袤的草原等,然后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样美丽的地球环境会一直保持下去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1)气候变化讲解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
(2)生物多样性减少阐述人类的过度开发、森林砍伐、非法捕猎等行为,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强调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3)土壤污染介绍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导致的土壤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浙科版必修三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案导学诱思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2。
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3)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4)预测2030年海平面上升约20 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5)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6)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的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1.臭氧层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三、全国各地普降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p H<5.60。
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2.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平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且容易感染病害;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防治: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四、水体污染1.生活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2.表现:水体富营养化。
3.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1.生物的多样性(1)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2.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合作探究探究一:赤潮的防治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3.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4.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5.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探究二: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对生物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主要污染物危害防治措施大气污染化学污染物(如烟尘、CO2、SO2、氮氧化物等)、生物性污染(微生物)、放射性污染酸雨、急慢性中毒、传染病、致癌作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水污染重金属(汞、镉、铅等),农药,过量的N、P元素,粪便,垃圾毒害、富营养化、传染病生物防治害虫,需氧型微生物的净化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渣、废塑料、生活垃圾污染环境、传染病填埋、堆肥噪声污染噪声损伤听力、影响心理、干扰睡眠、诱发疾病植树绿化土壤污染化肥、农药、污水灌溉、酸雨等农作物减产、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生物防治害虫,施用农家肥,污水净化水生植物从湖水中吸收了大量的DDT并在水生植物体内积累,时间长了在水生植物体内的浓度就会高于湖水的浓度,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水生植物为食,会直接摄取高浓度的DDT,以此类推,当小鸟摄取鱼类时,浓度就已经是湖水的上千倍了,所以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探究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包括三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
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发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物圈中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总起来说,生物多样性有三个方面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
包括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
指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
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加以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这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放回野外。
(3)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
题例领悟【例题1】2006年12月12日,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一篇由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影响的研究报告。
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
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
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解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地球的热量难以散射出去,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积雪融化。
答案:B领悟导致全球气温度升高的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温室效应加剧。
【例题2】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
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A.SO2的排放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C. CO2的排放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解析:制冷剂氟氯烃等(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答案:B领悟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紫外线、射线等对全球生物的照射。
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课堂反馈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光化学污染④潮汐⑤臭氧层空洞⑥水俣病⑦酸雨⑧大脖子病A.①⑥B.①⑤⑧C.②③⑦D.④⑧解析: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吸引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而导致缺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D2.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副宣传画所提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啊,地球出汗了!A.酸雨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C.臭氧层空洞D.森林锐减解析:从图中可见地球出汗了,说明全球气温升高,反映了“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B3.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是()A.消灭有害生物B.植树造林C.建立自然保护区D.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解析:有些生物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来说是“有害”的,但对生态系统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生物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营养级或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消灭了它们就可能破坏生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A4.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前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形成了“臭氧层空洞”B.氟氯甲烷也称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C.臭氧层能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其害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解析: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辐射作用,制冷剂中使用的氟利昂能与O3反应引起臭氧层破坏。
答案:C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解析: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该地区的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就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
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