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Word版含答案.pptx
- 格式:pptx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基本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基本过程、意义;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及过程、意义;新时期外交的建树。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②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历史。
讨论探究,升华认识;③归纳总结20世纪70年代中国三大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智慧;②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局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③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三大外交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自觉认识到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是这一时期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④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服从于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
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中美寻求外交关系缓和意义重大。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折和突破,也是震惊世界的大事。
美国孤立、遏制中国20年之久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开始出现了新局面。
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基本过程及意义,是理解中国外交胜利的一个关键。
教学难点:(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新中国与联合国合法席位之间的关系,必须补充资料,使学生掌握中国与联合国成立的关系、新旧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利继承关系。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当时国际形势变化有关,更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有关,应补充资料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识记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外交活动;2.理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外交突破的关键因素,深刻认识到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1.引用历史照片和当时的新闻报道,客观的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历史体验与回顾,体会70年代的外交突破;2.通过展示新闻图片,运用谈话式的方法,请学生一同参与感受身边的正在发生的外交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体会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的自豪感;2.学生应理解到外交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考虑与博弈,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3.学生应深入理解和体会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国领土珍宝岛。
当时,以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给我们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困局。
那么面对这种困局,我们新中国是如何破局,如何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中国是如何拨云见日,实现外交重大突破的?下面大家快速浏览教材,看一下70年代的外交突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也就是教材的前两个子目,表现在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三个方面)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表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恢复的概况。
大家迅速从教材中找出恢复的时间、提案的国家、提案内容以及表决结果。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提案国家: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内容: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含安理会席位),b: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表决结果:压倒性多数通过提案。
大家算一下,从1949年到1971年这之间一共有多少年呀?一共有22年,我们中国为了这一天,进行了22年的不懈努力,在这22年间,我们遭到了美国的一再阻挠,甚至就在1971年重返联合国前夕,美国还抛出了个“双重代表权方案”,意欲制造“两个中国”。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提供的图、视频、文本材料等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提出问题,引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视频、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新时期外交的调整及活动,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
同时,针对高一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逐渐增强的特点,着重于引导解决问题,让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尼克松访华的图片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学习新知】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探究】1、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背景)2、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3、这样的结果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意义)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探究】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研习】通过三则材料看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
材料一:70年代,中国与6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其中,1970年建交5国,1971年建交14国,1972年以后建交45国。
材料二: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1年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805亿美元,是1979年中美建交时的32.8倍。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2)掌握我国参加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第26届联大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的情况及影响;(3)分析我国在外交方面形成的新局面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新中国外交活动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新局面与以往的区别;(3)以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我国在重大国际会议上的立场和贡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2)我国参加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第26届联大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的情况及影响;(3)我国在外交方面形成的新局面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我国在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第26届联大会议等国际会议上的立场和贡献;(2)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3)如何理解我国在外交方面形成的新局面对于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外交情况;(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入新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2)分组讨论:我国参加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第26届联大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的情况及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2)讲解我国参加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第26届联大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的情况及影响;(3)分析我国在外交方面形成的新局面及其意义。
4. 案例分析:(1)选取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第26届联大会议等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分析我国在这些会议上的立场和贡献;(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第24课开辟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大体事实,归纳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绩;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开辟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尽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中国的日趋提高。
(2)广大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时刻:3.意义:(1)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有利于中国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1.中美关系缓和缘故: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国:为了解决问题;对付苏联的需要。
2.进程(1)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 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缘故:中美关系改善的增进。
4.进程: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签署了成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5.阻碍(1)促使国际上同中国建交热潮的显现。
(2)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显现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反对,保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2.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踊跃参与的外交活动,2001年,在成功举行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形成了。
4.踊跃进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
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缘故(1)20世纪70年代,广大进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中国的国际地位日趋提高,愈来愈多的国家,专门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符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教版⾼中历史必修⼀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教案《开创外交新局⾯》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所取得的重⼤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法(1)结合时政热点和国内外背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把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所做出的⼏次外交政策的重⼤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引导学⽣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寻找突破⼝,学会运⽤联系的⽅法分析中美的缓和和直接推动了中⽇关系的改善。
(2)认识把握⽑泽东、周恩来、邓⼩平等领导⼈的外交思想,以及他们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的国内国际意义。
教学过程课堂导⼊1971年10⽉25⽇,第26届联合国⼤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提案通过时,会场⼀⽚沸腾。
会后,美国代表也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的转折点。
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了外交史上的阴霾,迎来了外交新局⾯!新课学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指导学⽣齐读课⽂导⾔,提问:这段内容反映了哪⼀重⼤历史事件?(⽣答: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设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不是加⼊呢?(引导学⽣解释其中缘由,然后教师补充介绍)1.原因引导学⽣看课⽂导⾔图⽚,然后依次提出问题,学⽣依次回答:为什么图⽚中不同⼈物表情不同?谁欢欣⿎舞?谁垂头丧⽓?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哪些国家的有⼒⽀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中国的实⼒有关吗?最后请学⽣整理概括中国得以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1)国际:⼴⼤发展中国家的⽀持;(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3)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讲述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以及涉及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与原因,以及中国如何迎接外来文明的挑战和如何应对列强意图的变化。
同时,也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外交政策所面临的双重压力:国内与国外。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2.理解中国在近代前期与列强的斗争中采取的外交策略,并体会这些策略的历史意义;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理解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
难点1.深刻理解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双重压力;2.理解中国复杂的外交政策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诱发学生对近代中国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2. 基础知识梳理利用工具书,重温中国在近代前期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及其历史意义。
3. 深入课文结合课本,展开深度分析,了解中国复杂的外交政策形成过程,并理解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4. 课堂互动集体探讨:是否存在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些不当或者错误的外交策略?5. 课堂小结总结全文,澄清内容和思路,强化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1.合作式学习法;2.竞争式学习法;3.讨论式学习法;4.课堂辩论式学习法。
六、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学文本及工具书等。
七、教学评估1.教师巡视;2.学生互评;3.小组评测;4.个人总结。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历史事件掌握的不是很熟练,对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阻碍。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在介绍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理解外交政策的执行。
人教版必修①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例一团中学何亿军一、教学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导入,然后展标——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新课讲解】【屏幕显示】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首先播放视频:“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权利恢复”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段视频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投影展示)(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何意义?(学生结合课本根据自查的资料展开介绍并作出回答,教师略作点评利用投影进行总结)1、 恢复的原因:未恢复的原因:美国阻挠 台湾占据 。
2、意义【过渡】那么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取得了那些外交成就?【屏幕显示】(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中美关系正常的原因及意义?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第三世界人民的支持。
③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的衰落。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结合课本阅读第113页的「学思之窗 」 ,加以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回答,教师点拨小结)【屏幕显示】 1、原因师:总之,中美双方都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走上了恢复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道路。
【过渡】那么,中美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呢?【屏幕显示】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及意义?(请学生结合自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后回答,教师投影展示相关内容略做点评)【屏幕显示】时间、 事件(1)1971.4 乒乓外交(2)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3)1972.2 尼克松访华(4)1979 中美两国建交3.意义:(教师点评总结不用投影展示)【过渡】中美关系的改善对长期以来一直惟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一级历史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教学目标】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的特点、目标和成就。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影响。
新时期外交的特点、目标和成就。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课前自学】开创外交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70年代中国的提高,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
(2)表现:年10月,第届联大恢复中国在的合法席位。
(3)意义:有利于中国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国关系正常化①1971年7月,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②年2月,访华,在上海签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③年,中美国正式建立。
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标志:年日本首相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促使更从国家与中国建交,美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尸被打破。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合作探究】1、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2、新时期外交的特点、目标和成就?【堂上训练】1.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主要包括()①反对霸权主义②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③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④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3.2009年11月16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
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2、学生活动,再现历史3、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3、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二、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外交事件历史地位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重难点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2、教学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三、教学过程导入: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直击26届联大》播放录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增强课堂教学直观性,生动形象展示历史情境。
模拟演播室:学生角色扮演主持人和两位专家。
共同解读“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将有何影响?美国对华关系关系将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积极性。
在解读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示本子目板书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高端访问》历史剧表演:尼克松访华。
角色扮演周恩来,毛泽东,尼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