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的美德,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人离别情景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离别亲人时的感人经历,表达了对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2.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训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悟亲情。
3.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4.4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5 情境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4.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美好。
5.3 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并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变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让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情和离别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亲情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关爱。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良好,具备一定的朗读和默读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感受亲情的伟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3.3 情境教学法:创设离别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亲情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故事,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4.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解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伟大。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分享自己的感受。
4.5 情境体验创设离别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生字词。
5.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5.3 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名确认。
6.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的体验。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关系和情感变化。
2. 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教学卡片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亲情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亲人的感受和经历。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亲情关系和情感变化,讨论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或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
5. 表达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和自己分享的情感体验,总结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位亲人,写一段关于他们对你的意义和感激之情的话。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主题活动,如亲情绘画、亲情故事分享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亲人的爱意。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分享彼此的情感故事,增进亲子关系。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表达练习,评价他们的表达效果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改进和提升。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根据学生的进展和兴趣,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活动,丰富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展筹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以下是精心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要求:用简要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guo 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
(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不可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教学目标1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2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3《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
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感激和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感激和依依不舍之情。
2. 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再见了亲人》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1.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2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3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感悟亲情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作者要告别他们?3.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谈谈对亲人的感激和珍惜之情。
3.3 教师总结,强调感恩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关爱亲人。
4. 朗读感悟4.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4.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4.3 教师选取优秀朗读作品进行展示,分享感悟。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并表示要珍惜亲情,关爱亲人。
6. 作业布置6.1 学生回家后,给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关爱之情。
6.2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6.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爱亲人。
6.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6.3 教师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心、关爱亲人。
七、情感升华7.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亲人的关爱?7.2 学生分享自己的打算,表示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7.3 教师总结,强调感恩亲情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
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
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2)反义词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14.《再见了,亲人》授课人:孟彩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
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本课要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第二、三段课文的内容。
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雄壮有力的《志愿军战歌》我们一起听听。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志愿军在1950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抵抗美国侵略者的嘹亮的歌声,8年抗战结束了,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看大屏幕)他们站在站台上握着朝鲜人民的手说(板书:再见了,亲人)登上火车他们对朝鲜人民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依依不舍呢?今天我们就学习14《再见了,亲人》,让我们与志愿军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哪位学生愿意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抽生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救老王失去母亲挖野莱失去双肢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已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真是雪中送炭呀!(出示课件)谈谈你的体会或感受。
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样比喻?怎样读好这句话,请把表示动作的词加点,把这些加点的字重读,语速要快些。
请再读一读这句话。
老师给你30秒时间看能否背过。
抽生来背2.大娘还做了一个令人感动的事,自由读“救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丢,背,(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大娘宁可失去唯一的亲人也要救志愿军,这是一种什么情谊,板书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请大看大屏幕,志愿军战士由忠地说:这是一个反问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什么?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强调什么?强调大娘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4.是啊,八年来,大娘和志愿军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
所以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该说些什么呢。
5.请听课文第一段开头那段告别的录音。
6在这部分告白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句式。
反问句,疑问句,双重否定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还有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吗?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爱。
这里您指谁,我们指谁,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八年来,大娘给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比较这两句话。
哪句话好。
好在哪里。
所以作者用第二人称。
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结:是啊!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
此时,志愿军要走了握着大娘的手说:“再见了,亲人。
”(四)用以上方法学习二自然段1.此时小金花已经泣不成声了,她舍不得志愿军叔叔走,我们用以上方法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默读第二自然段。
并填空。
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侦察员与敌人怎么样(同归于尽)2.同归于尽指什么?指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一起炸死了。
3.她的妈妈牺牲了,小小年纪没有了妈妈,她哭了吗,为什么,她把悲痛化为恨,所以没有哭。
说明她怎么样?4.现在和她一起生活了八年的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小金花哭了吗?为什么?小金花和志愿军相处了八年,把志愿军叔叔当作自己最亲最亲的人了,现在亲人要走了,小金花哭了。
5.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自已练习读第二段开头“告别”片断。
我们应该对小妹妹用亲切、自然温柔的语气来读这些话。
大家试着读一读。
此时,志愿军要上火车了,拉着小金花的手说:“再见了,亲人”(五)学习三自然段1.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志愿军对大嫂说了些什么?我们用以上方法来学习。
我们分别抽学生朗读。
一个同学读告别的话,一个学生来叙事,同学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2.大嫂跑到哪里挖野菜。
(前沿阵地)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十分危险。
)3.小结:从这可以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的生命,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
4.齐读:所以志愿军战士由忠地说:齐读本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也是一个反问句。
5.大嫂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她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然而为了志愿军能吃上野菜,她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脚。
而在志愿军即将回国的日子,她也赶来了,她是拄着双拐来的,她是背着孩子来的,她的脸上满是汗水,她,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就是我们的大嫂,这就是我们的亲人,此时,志愿军战士望着大嫂,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六)根据板书,回答解难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请同学们看黑板,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仅仅是这些吗?(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板书深厚情谊这些都是什么代价?(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所以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鲜血凝成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2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先用一个称呼语和祈使句来开头写出告别的场面,然后写了具体事例,(板书:叙事)最后用反问句抒发了感情。
(板书:抒情)都是用第二人称。
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这样写更便于表达感情。
)(七)引领后三个自然段:1.尽管中朝两国人民有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
列车就要开动了,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深情地说:请第四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朝鲜人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感,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2.火车的汽笛声响了,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亲人越来越远了,于是志愿军战士只好请求这隆隆前进的列车——读第五段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而朝鲜人民也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请用朝鲜亲人的口吻读第五段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可是列车却越来越远了,亲人也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着手,流着泪,大声地呼喊着——读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朝鲜亲人也挥着手,流着泪,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八.【总结全文,德育渗透】课文学完了。
你知道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为了表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以回忆的方式,重点选取了三个典型人物老中轻的典型事件。
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凡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都会被视为亲人,例如: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的国际武警官兵,还有大家最关注的马航失联飞机,十几个国家帮我们寻找亲人。
所以我们不但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还要有国际主义精神。
(九)、【拓展思维,升华感情。
】为了支援朝鲜,我国先后出兵30万,其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你还知道哪些英雄志愿军。
其中有舍身堵枪眼--黄继光、舍身为胜利--特级英雄杨根思,烈火金刚--邱少云,人民的好儿子--毛岸英,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板书设计14、再见了,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叙事抒情送打糕昏倒路旁比山还高大娘救伤员失去孙孙比海还深小金花救老王失去母亲深情厚谊大嫂挖野莱失去双脚鲜血凝成《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一、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
上课伊始,我出示照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接着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二、读中悟情“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本课显著的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抒情。
这种写法的揣摩,也应该在教学中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