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99 KB
- 文档页数:5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篇一:课时篇一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
2、课文第4—6自然段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具体步骤:篇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
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盼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忙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熟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宏大友情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宏大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一)引入课题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怀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怀爱惜你的?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同学们,响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终一批志愿军成功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辞,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3.读课题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剧烈些?(齐读)4.提问: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板书:朝鲜人民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
板书:不是亲人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诗配乐朗读,激起学生学习乐观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特别长远的年月……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安静的生活,无情的战斗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安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滔滔江水边……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沟通课前搜集的资料)二、合作沟通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爱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沟通争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学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前准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⑴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⑴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学习目标】1. 了解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 学习认识和运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3. 阅读并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记住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
2. 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文章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2. 培养学生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电视、VCR或PPT等教学工具。
2. PPT或黑板。
3. 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亲人之间的重要性和感情的深厚。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先请学生跟读课文,然后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并使用图片或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家庭故事?文章中提到的亲人有哪些?2.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词汇学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游戏或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如:亲人、告别、泪水、不舍等。
五、情感教育(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述一个亲人离世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无常和珍惜亲人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他们的家人,并表达对家人的感谢和思念之情。
六、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以《再见了,亲人》为题目,写一篇有关家人的文章,可以包括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等。
2. 提供一些写作中常用的词汇供学生参考,并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布置下节课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并学会运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设计课时安排:第1-5课时年级:小学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再见了,亲人》的基本内容,体会课文中亲情的伟大和牺牲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再见了,亲人》。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2课时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词语。
2.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气、情感。
3. 课堂讨论:课文中亲人牺牲的原因和意义。
第3课时1.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记忆。
2. 书写练习:以“我的亲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3. 分享练习成果,互相评价。
第4课时1. 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思念。
3. 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5课时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 布置家庭作业:以“我爱你,亲人”为主题,绘画一幅画作。
三、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书写练习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
3. 结合家庭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再见了,亲人》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
3. 书写练习纸张。
4. 绘画纸张和绘画工具。
五、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牺牲精神。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表达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 结合家庭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第6课时)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课文《再见了,亲人》。
2. 学生展示家庭作业,互相评价。
3.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建议。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教学目标1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2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3《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
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课文分析:《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亲人离别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推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离别,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通过课文细节描述,推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2)用恰当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引出本课课题《再见了,亲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亲人离别的情景。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细节,推测作者的情感。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思考生活中如何珍惜亲情,关爱家人,并在家庭中付诸实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理解课文大意的能力。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的能力。
3. 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推测作者情感的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亲情的认识和实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音乐、图片展示等手段,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情境。
2. 情感互动:教师以真诚、关爱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再见了亲人9篇语文-再见了亲人 1【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⑴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⑵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2、精读重点段:⑴提出要求:(屏幕显示)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
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⑵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⑶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⑷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⑸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⑴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⑵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⑶指名朗读。
⑷教师点拨: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⑴引读: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亲人离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告别的经历。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四)讨论课文主题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考亲人离别对个人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亲人离别的心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三)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讨论亲人离别的原因和影响。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亲人离别的场景。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大家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四、作业设计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情感的细微变化?比如‘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你们能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感受一下离别时的不同情绪吗?”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教师:“小华,你觉得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他们要离别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线索吗?”教学难点补充:教师:“小明,你觉得‘亲人’在这里仅仅是指家人吗?除了家人,还有谁可以被称为‘亲人’?你能举个例子吗?”教师:“小美,当你读到‘再见了,亲人’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达你对亲人的不舍?”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朗读课文教师:“小李,你选择的是默读,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你注意到了哪些情感的表达?”(四)讨论课文主题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教师:“小王,你觉得课文中的离别是永久的吗?为什么?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第二课时(二)学习生字词教师:“小张,你能不能用‘惜别’这个词造一个句子?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1、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课件放映图片: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
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三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3、板书: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1953年。
4、课件出示预习要求: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
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5、板书课题,质疑:⑴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⑵ 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6、认定目标,分步课件出示,一共五关。
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第一关:读懂课文内容:⑴ 放映多媒体课件:情景范读⑵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主要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哪些朝鲜人民依依惜别?⑶ 交流讨论。
《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理念篇一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简析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
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
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
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通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阿妈妮”“战役”“噩耗”等。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情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伟大友谊,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志愿军战歌》,营造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抗美援朝战争)3、教师介绍抗美援朝的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了我国边境。
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在这场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中朝人民情谊的课文《再见了,亲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噩耗”“雪中送炭”等。
3、思考: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大娘、小金花、大嫂)(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亲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亲情,感恩身边的亲人。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与应用。
2. 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课文文本《再见了,亲人》。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个关于亲人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讲解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亲人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关于亲人的短文。
八、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
2. 强调学生要懂得珍惜亲情,关爱身边的亲人。
九、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亲人的日记。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生字词,以及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熏陶。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再见了亲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联系实际,发挥想象,体会课文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和感激亲人,培养感恩之心。
(2)学会珍惜友谊,理解友谊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教学难点:(1)联系实际,发挥想象,体会课文的情感。
(2)珍惜和感激亲人,培养感恩之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对本节课的兴趣。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的情感。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培养感恩之心。
(2)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学会珍惜友谊,理解友谊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亲人表达感激之情,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2)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口语表达,增进亲情、友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考察学生的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再见了亲人》。
2. 相关背景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1、介绍时代背景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3、学习词语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三、精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a、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c、全班有感情的齐读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a、出示句子,全班齐读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四、总结学法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__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
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
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
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
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
(2)反义词
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
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
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
嫂(嫂子)谣(歌谣)硝(硝烟)
艘(一艘)摇(摇摆)消(消灭)
阻(阻止)泊(停泊)崎(崎岖)
祖(祖国)伯(伯父)骑(骑马)
棍(棍棒)渐(渐渐)耗(噩耗)
混(混合)暂(暂时)耕(耕地)
唯(唯一)洒(洒水)役(战役)
准(准备)酒(白酒)设(建设)
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
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
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
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
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
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
(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五)作业:
1.了解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历史。
2.抄写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