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采访与写作(修改)

新闻采访与写作(修改)

新闻采访与写作(修改)
新闻采访与写作(修改)

新闻采访与写作—消息

概述:消息的基本构成

一篇消息通常由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以及署名等部分组成。

例文:

法警背起生病被告

司法界人士认为,这反映了我国司法

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体现对人格的尊重

本报记者杨永辉、实习记者王雪莲、通讯员吴怡报道前天,西城法院正常开庭。法警11083号把一个行动不便的女被告背上了三楼的法庭。当旁听的市民见到法警背上来一个戴着手铐的被告时,大厅立刻安静下来。

据目击者吴小姐介绍,她在11月29日去西城区法院办事时就看到过这一幕。当时女被告深埋着头,不时地发出啜泣声。背进三楼休息室时,法警的额头已渗出了汗水,女被告则流出了眼泪。

昨天,女被告告诉记者,今年6月她被确诊患有椎管狭窄症,两腿走路十分困难。被法警背起时,她问过法警的姓名,可法警没回答。

11083号法警叫贾文家,今年26岁,在西城法院已工作6年。昨天,记者采访了他。“我没觉得这个举动有啥大不了,她一个老太太,得了病走路很困难,虽然是被告人,但作为法警帮她这个忙是我的职责。”据他介绍,那天背着老太太从楼下上来时,正赶上大厅里有50多个等候旁听的市民。见他背着个戴手铐的,本来乱哄哄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那会儿,我听见背上的老太太哭了,我能感觉到她低下头,把脸靠在我肩膀上。”

目前,该妇女已被宣判犯有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宣判结束后,已成犯人的中年妇女仍由法警一步步地背下楼梯。

记者注意到,在此之前,我国司法界连续出现了一些意义深远的变化。诸如:罪犯在未受到法院判决前一律改称犯罪嫌疑人;抚顺推出了“零口供”;有些地方刷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字样的墙壁被画上了山水画等。这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我国司法制度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杨立新厅长,杨厅长

认为,从罪犯到犯罪嫌疑人称谓的改变以及法警背着行动不便的被告人到庭,反映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人的人格的尊重。

《北京青年报》 2000年12月16日

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一节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2、消息的标题不能“含而不露”,相反,它往往要求“一语破的”,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令编辑和读者“一目了然”、“一见钟情”。

3、标题,消息与通讯也有区别。消息标题侧重于标出动态。如“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报道征地造房手续繁多) 。

4、另外消息标题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

5、消息标题与其他文章的标题相比,也是最变化多端、最丰富多彩,因而又是最有利于各人出奇斗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

6、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题组成。主标题,也有人称之为“正题”。它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地位。它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两部分。引题在主标题之上而字号较小,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称之为“肩题”或“眉题”,它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主标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或渲染。副题是置于主标题之后的次要标题,它的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7、单行题必须实标,必须以叙事为主,点明必要的新闻要素,使人一见标题就知道这篇报道主要讲什么事情。

8、二行题,一般有“引题+主标题”,或“主标题+副题”两种,偶尔也有用双主标题的。不论采取何种类型,其中有一个必须实标,另一个可虚可实。例如:

钞票“铺”不了路匕首吓不倒人(引题)

百余群众追捕抢劫犯(主标题)

巴西海军军火库发生大爆炸(主标题)

药剂师心猿意马( 引题)

活老鼠居然入药(主标题)

印厂通宵赶印书店专柜销售(引题)

市民竞购十五大报告(主标题)

本市两天销售单行本13.2万册(副题)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

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标题)

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

9、制作新闻标题要遵守以下几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要贴切传神。新闻标题应从新闻中抽筋取髓,使读者望题而知文意。不能文不对题,更不能歪曲和虚构。

第二,要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

第三,要简练生动。新闻标题要求字少、句明、朗朗上口。最好能使人一见为之怦然心动,激发起强烈的阅读兴趣。

第二节消息头

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新华社上海4月20日电”之类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

“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消息头有以下作用;

其一,使消息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体。

其二,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

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头中标明:“据XX社XX地X月X日电”。

其三,表明消息来源,以利读者判断。

其四,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新闻,力求客观、翔实、新鲜、生动。

第三节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例如:

广州青年李继明,最近花了一万多元将自己的户籍迁入东莞市常平镇农村,甘愿一辈子过田园生活。据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像李继明这样花钱当农民的城镇青年,全省有1000人以上。

新闻导语主要担负着三项使命:

第一,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伺新闻信息。

第二,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导语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与舒展程度。

第三,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六条战舰和十条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代导语。

长处: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上都能了解。

缺点:内容太庞杂,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不那么深刻。

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主张;不必强行规定新闻导语里一定要包括“六要素”,可以根据每则新闻的特点,从六要素中选取一二个最

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入新闻导语之中,其余的要素可以分散放到新闻躯干或结尾部分去交代。

这样做,可以更加突出重点,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且由于各人在选择新闻要素时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出各种各样构思奇巧、新颖的新闻导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现在,用这种方法写导语的,风靡世界。这被称之为第二代新闻导语,又被称之为“部分要素”式导语。

第二代导语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地写进导语里,使这条新闻导语勾魂摄魄,紧紧地抓住读者。

同样报道总统遇刺,第一代新闻导语是:

今晚大约9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正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本少校同在私人包厢中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向总统开了一枪。(1865年4月15日《纽约先驱报》)

第二代新闻导语则直截了当地说:

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196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

1943年,新华社在给各地分社的指示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新闻的高潮应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

2.开头的几句话,就要把主要的意思写出来,使读者不能不看下去。

3.在第一段里就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抓住。

这与我们如今对于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非常相似。

二、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导语写作在写法上虽有千变万化,但是也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求与准则。

1.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新闻要素。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说:“我有一个追求,那就是:我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 如:

新华社7月“日电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2.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本报讯一个商品不露面、顾客却整日熙熙攘攘的集市,6月15日在北京第二次出现。这里交换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住房,所以被称之为“换房集市”。

请看下面这两条导语;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7日召开座谈会,畅谈对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感想,积极建议与台湾邮电部门通邮通电。

再看路透社的转播稿:

路透社北京1月8日电据新华社今天报道,北京已建议就恢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通邮通电的业务问题进行商谈。

再请看下面这三条导语;

新华社北京1984年10月14日电今天上午,首都近百万人聚集在四十多公里长的街道两侧,为参加198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呐喊助威。

本报讯第四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14日在京隆重举行。乌兰夫、王震、李梦华等五万多名观众在工人体育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比赛。经过激烈争夺,日本选手喜多秀喜以2小时12分16秒夺冠,创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最好成绩。日本另一名选手伊藤国光和我国的曾朝学分获第二、三名。

本报讯昨天上午举行的第四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喜获丰收。日本选手喜多秀喜以2小时12分16秒的成绩荣获冠军。创造了这个比赛的最好成绩。我国运动员曾朝学、李正中、单长明都进入了前10名,分获3、5、8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第三条导语为佳。

3.要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时间要素。

“新”是新闻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新闻的这个“新”字,其实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报道的内容要新,要提供新的信息,要讲人们闻所未闻的东西。

其二,要讲究报道时效与报道契机,在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要素。

肯尼迪遇刺丧命

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电肯尼迪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死。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一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完)

4.要清晰、简明、生动。

叙事清晰,是导语写作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一条导语一开篇就夹七缠八,令人不知所云,那势必失去读者。有人曾经写过这样的:

本报讯我国外交部今天就阿联驻中国大使馆5月7日交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外交部4月25日关于答复英国外交部4月24日声明的声明和阿联驻中国大使查卡里亚·阿利德·伊玛姆5月7日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XXX的谈话照会阿联驻中国大使馆。(106字)

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导语中要突出主要事实,少写附属事实或琐碎细节;

(2)一定要删去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华丽,实际上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的废话、套话,使导语尽可能实在而精炼;

(3)导语里的人名、头衔之类不要太多,因为读者最关心的是主要新闻事实,不要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4)写进导语里的单位名称、专用名词不能多。

例如,有这样一件事:哈尔滨动物园一头黑熊逃了出来,后来钻进哈尔滨市中心一家工厂里,被几名青年工人捕获。有一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的:本报讯哈尔滨市煤炭第二供应站蜂窝煤加工厂的7个青年工人,今天在车间里抓住一头黑熊。

导语的开端是一个知名度甚低的很长的单位名称,一直到最后才点出主要新闻,这样效果不太好。不如改成:

“一头黑熊今天在哈尔滨市中心被捕获。”

路透社报道这一事件的消息写得更为生动一些:

路透社北京15日电中国东北的两名女工人受惊大叫,因为一只黑熊在她们工厂的机器下面突然冒了出来。这只熊逃走时掉在一个机器坑内,4名男子用铁罐盖住,把它活捉。

5.要吸引和诱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其余部分

构思新闻导语时一定要兼顾后面的内容如何展开、发展。新闻导语写得好,新闻躯干等部分的内容往往可以势如破竹、一气呵成,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觉得自然流畅,随着记者的描写和叙述,不知不觉地穿门入户、阅毕全篇。

三、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1.叙述型导语。

与新闻报道要客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新闻导语采用叙述型导语。

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多种表现形式。

(1)叙述式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

(2)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这类导语通常适应于那些内容较为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

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概括时的抽象程度不能过高,以免给人空洞的感觉。如果抽象程度较高,那就应该补充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

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概括时的抽象程度不能过高,以免给人空洞的感觉。如果抽象程度较高,那就应该补充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

《羊城晚报》有这样一条消息的导语;

本报讯山西省大寨大队也不吃大锅饭了。今天,他们将860亩耕地全部分给130户农民承包,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原来集体经营的一个煤窑、一座酱粉坊、三台拖拉机、二百亩果园、八百亩山林,也全部承包给个人。

(3)对比式导语。就是把现在的情景和过去的情景相比较,或者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情景相对比,使之相映成趣。它的特点是着眼于当前,讲过去是为了衬托现在,使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充分显露出来。例如:合众国际社伦敦5月20日电 24岁的冈萨雷斯去年在马德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现在却在做零工,其中最好的工作是遛狗。

2.描写型导语。

描写型导语以展示事物的形象或场景为主要特征。有些新闻事实具有生动的

形象、鲜明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细节,在写导语时若能抓住其中一点绘声绘色,给读者以某种现场感或生动感,那就成为一条描写型导语。

描写型导语最常见的有见闻式和特写式两种。见闻式一般用于记叙、描绘比较大的场面,以叙事为主,穿插一些形象的描写。而特写式导语则抓住人物的表情或一些事物的局部细加描绘,给人留下特写镜头般的印象,使人有身历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本报讯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米展览会”上栖息。

在采用描写型导语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明确描写的目的,描写是为生动地表现报道主题服务的,不要为描写而描写。

第二,描写要简洁而传神。

第三,在描写时要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矫饰。

3.议论型导语。

新闻报道以客观叙事为主,因而一般不允许记者直接在新闻稿里滥发议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一切议论。议论有多种形式,运用得巧妙,既不违背新闻报道的要求,又能达到好的报道效果。议论型导语主要有引语式、设问式、评论式数种。

(1)引语式导语。

记者自己不便出面议论,可以借助别人的口发表议论。

(2)设问式导语

记者故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某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这就是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有一点议论的色彩,而又紧密围绕关键的新闻事实展开,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3)评论式导语

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此事实作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用以揭示其蕴含的因果关系或现实意义,这是评论式导语的特点。

第四节新闻躯干

一、何为新闻躯干

我国新闻界对于新闻导语之后的新闻躯干部分,曾经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有人称之为“正文”;有人称之为“新闻的展开部分”;有人称之为“新闻主体”。

二、新闻躯干的两大功能

新闻躯干部分在消息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解释和深化导语。对于导语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新闻背景材料,使读者对于新闻事件有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

其二,补充新的事实。新闻导语一般只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在部分要素导语中往往只突出新闻六要素中的某一二个要素。在新闻躯干部分往往要补充新闻导语中未涉及的新闻内容(同一主题的),使新闻六要素得以完备,以便读者对于报道的主题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例:

坦克进城路面无损,交通干警同声赞扬

本报讯春节前夕,一辆坦克开进南京城,沿着平整宽广的柏油大道驶过闹市区——新街口。过路的行人都停住脚步,惊奇地望着它。

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定,坦克是不准通过市区的。过去坦克通过南京市区,坦克履带曾给路面造成损坏。

这次通过南京市区的是一辆履带挂胶的轻型坦克。

履带挂胶是七四一零厂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去年9月他们试验成功了坦克负重轮整体铸造及平面挂胶。不久又让坦克履带挂了胶,使它“穿”上了不会损坏路面的“胶鞋”。

革新后的坦克已经过起伏地带、坡度障碍、公路行驶和原地转向等多种驾驶试验。负重轮行驶5000多公里,发动机工作450多小时,环境温度从四十度到零下九度,最高时速达40公里,证明其性能良好,从未发生脱胶现象。通过柏油马路、水泥路,对路面均无损坏。

履带挂胶后的轻型坦克经过南京闹市区的第二天,南京市公路管理站的同志和交通警察,对其经过的路面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检查,没有发现损坏痕迹,同声称赞坦克履带挂胶性能良好。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新闻躯干部分通常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基本上每个自然段一层意思。一般情况下,新闻躯干的前几个自然段解释和深化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随后的几个自然段则提供同一主题的新的事实、补充新的新闻要素和提供新闻背景。也有将这两种功能交叉表现的,主要视结构安排的需要而定。

新闻躯干部分的写作要求

1.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新闻躯干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如何取舍材料显得特别重要。要紧紧围绕新闻导语中所确立的主题,选择和运用材料。

2.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

3.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

例:

本报讯昨天清晨6点20分左右,一辆26路无轨电车驶经淮海中路近宛平路口时,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上近60名乘客内有26人受伤,其中4人受伤较重,并造成车辆严重损坏。

事故发生之后,记者赶赴现场。据出事地点淮海中路1720号的同志告诉记者:6点20分左右,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围墙受到26路电车猛烈撞击,灰砂乱飞,墙上撞开近10米大的缺口,电车立即侧身翻倒在地上;乘客们纷纷从车门和窗口里爬出来,不少人因翻车撞伤,但大部分是轻伤。

据记者向有关方面了解,发生翻车事故的这辆26路电车,车号为08—50604,驾驶员姓陈,是个青年,今年一月才考出司机执照。当时,他从八仙桥发车向徐家汇方向行驶,马路上行人稀少,他的车速过快,当行至近宛平路口时,突然发现右前方有两位女同志正沿马路行走,为避开行人,他立即将车往左驾让,又看到前方马路中心线上有一辆三轮拖车,他又将车往右驾让,然后再往左驾让。刚绕过车子,紧接着他又发现左前方还有一个过路的女同志。

眼看要撞倒她。这时,这个年轻的驾驶员由于缺乏经验,连续避让,有点惊慌,当他将车予猛向右驾让时,车子撞倒一棵行道树后,冲上了人行道,撞倒了围墙。由于车速过快,又连续作“S”形行驶,车头撞上围墙后,车身失去平衡,造成了翻车伤人。

事故发生后,市公安局、徐汇区公安分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公交公司、电车三场等部门的领导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维持交通秩序,并去医院和受伤者家中慰问受伤乘客。由于这次事故,淮海中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26路电车改由淮海路宝庆路驶往徐家汇。

这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重大伤亡(包括4名伤势较重的乘客,包扎后也已出院),但是上海解放30年来罕见的。

据徐家汇交通队副队长聂启昌称,据初步分析,事故责任主要在驾驶员,待进一步调查后,将对这一严重事故作出严肃处理。(按:半个月后,记者又报道了此事故的最后处理结果。)

市公交公司和电车三场的有关领导表示,将对这一事故作深入检查,并吸取教训。

新闻躯干有很多“用武之地”:

首先,新闻报道要生动,往往离不开新闻细节。

第二,新闻躯干部分篇幅比导语长,回旋余地比较大。

第三,可以采用叙述、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并举的方法。

第四,新闻躯干部分要保持读者的兴趣,除了注意叙述生动之外,还要注意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不要避开读者急切想知道的内容去节外生枝,谈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如下列新闻:

据新华社巴黎8月31日电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前妻戴安娜本地时间8月31日凌晨在巴黎遭遇严重车祸,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据悉,戴安娜与其男友埃及亿万富翁之子法耶兹于30日下午来到巴黎。当天午夜,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共进晚餐后,乘坐一辆奔驰600型汽车飞速驶向法耶兹在巴黎的一座私邸,一群摄影记者在途中紧追不舍。戴安娜的汽车加大马力急速行驶,试图摆脱摄影记者,不幸在一处公路隧道里与一根立柱碰撞,造成严重车祸。法耶兹和司机当场死亡,戴安娜及其保镖身受重伤。

车祸发生后,抢救人员立即将戴安娜等人送到医院。负责抢救戴安娜的医生不久宣布,戴安娜在车祸中手臂骨折,大腿受伤并发生产重脑震荡,在抢救过程中因胸腔大出血,于凌晨4时死亡。

法国总统芦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对戴安娜不幸身亡表示震惊。据巴黎警方宣布,车祸发生后,尾随戴安娜的7名摄影记者被带到巴黎警察总署接受调查。

4.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

条分缕析,环环相扣

句子通常都短而有力

留出空间,疏密有致

美国一方面给伊朗武器,一方面向伊拉克提供情报。(导语)

据消息灵通人士说,美国中央情报局近两年来一直静悄悄地向伊拉克提供详细情报,其中包括来自灵敏的美国卫星侦察摄影的数据,以便在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中帮助伊拉克轰炸伊朗的石油中转站和发电厂。

同时,里根政府又一直悄悄地向伊朗出售武器,企图使美国在黎巴嫩的人质获得释放并且增加对伊朗政府中的一些派别影响。

今年八月份,中央情报局建立了一种直接的极端秘密的华盛顿与巴格达之间的联系,以向伊拉克提供更好的更加及时的卫星情报,从而加紧了对伊拉克的主动帮助,一位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人士说伊拉克人在发动轰炸之后得到了情报,以对伊朗遭受损失进行估价,并且策划下一次袭击。这位人士说,这些情报对于伊拉克的战争行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位地位很高的美国政府官员说,政府在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同时,又向伊拉克提供情报的政策是“卑鄙的阴谋,企图给战争造成僵持状态”。

(《华盛顿邮报》)

第五节新闻背景

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就是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环境与历史材料,就是新闻背景材料。此处所说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一、广义与狭义的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仅就写作过程中所直接涉及到的背景材料而言。广义的新闻背景涉及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具有三重含义:

1.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

2.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

3.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

相对而言,新闻写作中所谓的“新闻背景材料”是狭义的,它所涉及的其实只是整个新闻背景的一部分。

例:

江海联运货船首航

王海燕等

各位听众,担任江海联运首航的黑龙江航运局六O九号推轮和两艘千吨级驳船马上就要启航了。船员们解开缆绳,做好了开船准备。

(气笛声)

现在您听到的是开船的气笛声。

十点二十三分,满载着一千九百吨玉米的江海联运货船缓缓离开佳木斯码头,江上泛起白色的浪花。

各位听众,①黑龙江是中国第三大水系,世界排名第八。②黑龙江上中游是中俄两国界河,下游是俄国内水。黑龙江上的船歌已经唱了四千多年。史书记载,③唐朝渤海国的船只扬帆远航,东渡日本。但是一八六O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我们通向海洋的大门关上了。今年,中俄两国协商开通黑龙江的江海联运,这是本世纪我国航运事业的一个重大事件。

各位听众,现在黑龙江航运局副局长陈雪乐正站在我们的话筒前。

(采访陈雪乐)

“陈副局长,我想请您谈谈现在开通江海联运的意义。”

“江海联运使我们国家北方取得了一个出海口,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今后可以通过这条航线与东北亚各国沟通。特别是三江平原,这是国家农业开发的一个重点,日本、南韩已经大量投资,外商对这条航线非常感兴趣。从长远看,④这条航线可以通过鞑靼海峡到美国和加拿大,这是一条东方的水上丝绸之路。

现在江海联运货船已经掉头向东,船员们正在向送别的人群挥手。我用对讲机和船长联系一下。

“王船长,能听到吗?”

“能听到。”’

“我想请您把临别的话留给我们听众。”

“⑤我在黑龙江上跑船三十多年了,多次离开这个码头,但这次不一样,我们走向大海了。我们全体船员一定克尽职守,圆满完成任务。”

“祝你们一路顺风啊!”

“好,谢谢!”

各位听众,江海联运预示着黑龙江已经迎来走向海洋的时代。八月三号,江海联运货船将到达日本酒田,参加酒田建港五百周年庆典。⑥酒田是阿信的故乡,他们将用红毡铺地的礼仪,迎接东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1992年7月12日播出)

① -⑥为背景

此文获1992年度中国新闻奖唯一的广播消息一等奖。

二、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和作用

三大类型;

1.衬托对比性材料。

25年前,美国和北朝鲜在现在的大同江畔巨大的平壤体育馆矗立的地方互相射击与投弹。

星期四晚上,两国再次正面对抗,这次使用的武器是乒乓球拍,互相打给对方的是赛璐珞球,战场是第三十五届乒乓球赛场地。

2.注释说明性材料。

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往往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交代清楚有助予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在很多情况下,是引导人们从“已知”跨向“未知”的桥梁。

《我国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顺利启动》:

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是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最大的主攻课题之一。它的任务是根据太阳和其他恒星释放能量的原理,设法将氢弹爆炸这一瞬间完成的核聚变现象变成可以控制的过程,从而使它的能量充分被人类所利用。核聚变能源同世界上已有核电站所产生的核裂变能相比,不仅能量大得多,而且更安全。地球上丰富

的氘、锂等,都是极有前途的核聚变燃料。如果把海水中所含氘全部用来生产聚变能,最少可以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

“中国环流器一号”就是从事这项研究的实验装置。

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常用来介绍新闻人物的身份,或新闻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

张廷璧教授成为荆楚科学家首富

本报讯记者卢平川报道:武汉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最近对红桃K集团资产进行了审计。昨日得出的审计结论表明,该集团技术负责人张廷璧教授个人资产已达1.3118亿元。

此外,张教授还拥有一幢400多万元的别墅、一辆价值80多万元的豪华轿车。

在我省众多科学家中,张廷璧是首位拥有亿元资产的科学家。

今年62岁的张廷璧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1992年前一直在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这一年,他在研究天然植物色素课题时产生了一个科学构想——在中国推广运用德国科学家费舍尔1930年获诺贝尔奖的发明成果卟啉铁,并以生物学方法解决卟啉铁工业化生产这一世界性难题,以较低成本防治缺铁性贫血。这一想法得到谢圣明等创业者的支持,他们果断投入50万元进行研究开发,终于成功生产出了既有高科技含量,又价廉物美的大众化保健品———红桃K 生血剂。

1996年,红桃K集团在明晰产权时,张教授持有集团10%以上的股份,成为集团董事局8位董事之一。

从1997年至今,红桃K生血剂连续3年销售超过10亿元。最近,“红桃K”被国家工商局评为生物保健品行业惟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原载《湖北日报》2000年2月23日B1版)

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除了有助于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它可以暗示记者的观点。

3、分析解释性材料。

有一些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非一般读者所能通晓明了,这时就

需要有一些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来指点迷津。例如,1987年8月27日上海和华东地区数以千计的人们亲眼目击一个不明飞行物飞过天空。几乎所有的目击者的叙述都很相似:那是个螺旋状发光物体,由东向西飞行。一时“飞碟”之说轰动全国。

《上海科技报》记者钱汝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对来自各地瞄目击报告和有关资料作了综合分析,推测所谓“8.27飞碟”既不是“外星人”光临上海,也不是大气中的自然现象,它很可能是日本使用过后废弃的第二级运载火箭。后来,这个推测被证明完全正确,这条新闻因而获奖。这篇报道运用了大量的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

几乎整整一年前的1986年8月12日晚上,从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到加拿大多伦多、布雷顿角岛的北美洲广大地区,有许多居民看见天上飞过一个发绿光的云雾状螺旋物体,轰动一时。事后据航天科学家解释,这个“飞碟”实际上是那天日本发射的H一1A运载火箭第二级。

这枚火箭上升到几百公里高处完成使命后,就被抛离第三级火箭,在一个短寿命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但它的燃料箱里还剩下一些未用完的液氢和液氧,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火箭迅速发热,内部的液氢和液氧急剧气化、膨胀,最后冲开阀门泄入太空。于是火箭就像一枚焰火一样在喷流作用下不停地翻滚,周围出现螺旋状的云雾和光晕。自从进入航天时代,这类螺旋状发光飞行物频频出现,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例如澳大利亚上空曾出现过美国火箭燃料外泄造成的闪光云,阿根廷人看到过苏联火箭的同样表演。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于19n年9月、1981年7月等多次在我国大范围区域出现过的螺旋状发光飞行物,估计多半也是废弃火箭在“作怪”。

那么几天前是否有哪个国家发射过卫星呢?有!正是在8月27日,日本又用H一1A火箭发射了一颗用于航空、航海通信试验的ETS一5工程试验卫星,其第二级火箭于当天进入由西向东运行的近地轨道。由于它的高度有数百公里,所以江苏、上海、浙江以及福建和台湾北部的成千上万的人在同一时间里都能看见它。

它是在天黑后不久飞过我们上空的,8月27日上海地区日落在夏令时19点24分,因此仍然有一段时间被太阳光照亮,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不久后它就进

入地球的阴影,变暗消失了。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连喷气式歼击机都追不上“飞碟”——因为它在数百公里高空以每秒钟约8公里的速度飞行。顺便提一下,许多目击者估测的“飞碟”大小、高度、速度和距离都是靠不住的,因为当你不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大小时,不可能判断出其高度和距离,同样,在不了解其高度和距离时,也无法正确测出它的大小和速度。

H一1A火箭的第二级有多大呢?它的直径是2.5米,长10.3米,从地面上看去只是一个亮点。但是它喷出的气体云(即目击者说的“尾巴”、“光圈”、“螺旋线”),直径应该在几百米以上。

也许有些细心的读者注意到,日本火箭造成的两次“飞碟”现象都出现在8月中、下旬。原来H一1A火箭的第一级工作时间较短,升到几十公里高度就脱离、坠落了。而日本种子岛发射场附近海域是日本渔民的传统作业区,为防“祸从天降”,规定每年只允许在1—2月(渔汛淡季和8—9月(台风季节,渔船一般停止作业)用H一1A发射卫星。到90年代中期研制出推力更大的H一2A火箭后,第一级坠落区远离渔场,就不受这一限制了。

三、怎样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1.新闻背景一定要紧扣报道主题或主要新闻事实,要尽可能少而精,防止喧宾夺主。

2.运用背景材料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3.新闻背景材料在消息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灵活穿插在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或结尾之中。

第六节新闻结尾

所谓新闻结尾,是指新闻报道的结束句。

我们所说的新闻结尾,并不是指一篇消息写完了,还非要在后面拖一条可有可无的尾巴。

有不少新闻报道的结尾,在整篇报道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曾获全国好新闻的《一张营业证解决了十三口人生活》一文:这条消息的导语和新闻躯干部分集中叙述了乌鲁木齐市一户居民的生活遭遇:艾得力斯以前东讨西借,后来,集市贸易的绿灯一开,他便办起了一家小饭馆,除去成本、税收和缴纳管理费,每月能赚450元。

在新闻的结尾,记者忽然笔锋一转,引录了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一位同志的肺腑之言:

市场管理委员会的同志对记者说:“我们以前光干蠢事,生怕产生‘资本主义’,其实啥叫资本主义,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你看艾得力斯小饭馆一开,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又方便了群众,支援了国家,他今年已经交税和管理费500多元。”

我们所说的新闻结尾,并不是指一篇消息写完了,还非要在后面拖一条可有可无的尾巴。该报道的内容都表达完了,再加上一个尾巴,那不叫新闻结尾,叫画蛇添足。

一条新闻是一个整体,哪怕只有一段,它也是有头有尾的,并非要在整篇报道之末另起一段,才叫结尾。

新闻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

1.自然结尾法。

大多数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即按照新闻报道的结构安排,顺乎自然地把必要的新闻内容、事件、新闻诸要素交代完毕,而全文已具有“水到渠成”之势,就此戛然而止,不再旁生枝蔓,不再增添所谓“结尾段”之类。

2.拾遗补缺法。

这种结尾有个较为明显的“结尾段落”,它主要用于补充新闻导语和躯干部分未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新闻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更加充实、可信。例如:

塔斯社1月10日电“救救蛇!”印度动物学家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向城乡居民不断发出这种不寻常的呼吁。

去年,大约有两百万条蛇成为猎手的猎物。

普拉杰什邦、西孟加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各部落的人老早就以捕蛇为业。

猎捕这种爬行动物是最有利可图的事,因为在国际市场上对蛇皮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因此,近年来蛇的数量在印度急剧减少。蟒蛇有绝迹的危险。

印度政府正在采取紧急措施,设法恢复这种动物的数量,其中包括根据自然法禁止出口蛇皮。

所以要保护蛇,是由于蛇会消灭有害的啮齿目动物,包括老鼠。据一些专家估计,仅去年一年,印度的国家储备粮就有百分之十被老鼠吃掉。

3.卒章见义法。

这种结尾方法主要用以画龙点睛,总括全篇,突出主旨。如前面所举的《一张营业证解决了十三口人生活》的结尾,就是如此。

4.别开生面法。

这种结尾,不拘一格,往往“别出一层,补完题蕴”。

全国好新闻作品《厂长负责制使优秀厂长脱颖而出》,其导语与新闻躯干部分主要讲高级工程师徐孝纯怎样受命于危难之际,两次出任厂长、治厂有方的事迹。新闻的结尾,忽然笔锋一转,跳出工厂,转写家事:

可是,这位厂长家中却没有多大变化,书籍仍然是他家的主要财产。……他的爱人是位退休纺织工人,他们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购买从印染技术到哲学、文学、外语等各种书籍。这位厂长说:“我最爱看关于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书籍。”

新闻的结尾,一般需注意以下几点:

1.结尾是新闻的组成部分,要紧扣主题,使其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

2.新闻结尾要以叙事为主,切忌空泛。

3.新闻结尾宜顺势而行。

4.新闻结尾应力求简洁、不重复。

5.新闻结尾要令人恋,或取豹尾之势,遒劲有力,给人以较为强烈的印象;或取撞钟之意,余音绕梁,能使人掩卷为之长思。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整理

1.新闻:是一种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经传播媒介传播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或现象的报道。 2.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 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 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倾向性。 4.中方最早出现在唐朝初年,西方最早出现在1622年的英国《每周新闻》 5.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 (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6.Hardnews(硬新闻)主要指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新闻。此类 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类内容 7.Softnews(软新闻)则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 新闻等),其语言通俗,内容注重趣味性。 8.采访对象不同:①身份不同:专业性采访和非专业性采访②数量不同:个别采访和集体 采访 9.采访内容不同:事件性采访和非事件性采访 10.采访方式不同:开放式采访和闭合式采访 11.采访场所不同:现场采访和演播室采访 12.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性、广泛性、突发性 13.新闻采访的四准备:政策准备,即采访之前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问题和相关政策之间的关 系要弄清楚;全局准备,就是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资料准备,就是与采访内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准备;临战准备。 14.艾丰先生的六个不要提: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不要提暗示性的 问题;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不要提太“硬”的问题;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15.采访方法:正问法;侧问法;设问法;反问法;明知故问法;诱问法;借问法;互相讨 论法;围点打援法。 16.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 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17.斯诺法:也称作“搭桥艺术”,其核心思想就是新闻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进行采访时, 要学会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尽快跨越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从“生”到“熟”的沟通障碍。 18.主题:一词源于德语Thema,原指一首乐曲中的主旋律。后被日本学者翻译到文学创作 研究中,转置文学作品中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19.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 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20.线索:是串联文章全部材料、推动内容发展的“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讲,线索也可以 说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任务、事件、题眼)。 21.脉络:就是作者进行叙述或议论时所留下的思想轨迹,或叫思路。 22.素材和题材的区别:素材是原始的、比较凌乱的材料,题材则是经过了作者的鉴别、整 理、加工过的材料;素材是准备使用的材料,题材是已经使用了的材料。 23.层次与段落的区别:层次强调逻辑思路的转换,段落则强调语气表达、外在表现形式的 需要;层次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表达方面的需要,段落则着眼于文章形式表现的不同需求。 24.选材的基本原则: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选取真实而准确的材料;选取典型而新颖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有哪些特点? 一是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 二是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要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 三是项目的突发性,即新闻采访的事件存在突发性状况。 四是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所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稿件信息,属于大众传播,受众广泛。五是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的范围广各色素材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六是活动的艰辛性,根据报纸、电台、电视的每日播出刊印特点,新闻采访需日日进行。 有女莫嫁新闻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察, 四是参加会议 五是蹲点 六是查阅资料 七是改写 八是问卷 九是电话采访 十是网络采访,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邮箱,博客等交流,查阅手机资料。 新闻从性质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常驻采访。 二是突击采访。 三是交叉采访。 四是巡回采访。 五是隐形采访。 六是易地采访。易地采访的好处有:①开阔记者眼界;②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③

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的注意事项有:①不要自视高明,指手画脚,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②要利用易地采访的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四节:新闻体裁 什么是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指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 什么是消息? 消息就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分动态信息和综合信息两类。狭义的新闻解释,即消息。 什么是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之手1872年,《普法观战纪》。第一部以通讯为主的文集是《远生遗著》,黄远生在通讯上自成风格,对后世产生影响。 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消息与通讯有何不同? 一是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一般对象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主要是人。 二是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结合描写,议论,抒情写法。三是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而通讯则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用。 四是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结构则多变。 五是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短,通讯长。 第五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两者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一般先有采访后才有写作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界明确的改革总目标是什么? 即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闻策划有什么样的作用?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最新1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民国初年,有位著名记者在谈到记者的条件时,提出记者须有“四能”。他的名字是 (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罗开富 D.郭超人 2.亲赴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的外国记者是( ) A.埃德加·斯诺 B.安娜·露易斯·斯特朗 C.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3.我国最早的中文报纸是( ) A.循环日报 B.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C.中外纪闻 D.申报 4.采访的作用主要是发现和落实线索,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感性认识以及( ) A.做好调查研究 B.核对新闻事实 C.做好群众工作 D.做好传播工作 5.瞿秋白曾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访问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采写了长篇通讯《饿乡纪程》和 ( ) A.《塞上行》 B.《中国的西北角》 C.《赤都心史》 D.《旅欧通讯》 6.《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7.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或重大典型的采写的记者是( ) 1

A.专业记者 B.地方记者 C.机动记者 D.特派记者 8.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的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就是( ) A.报道方法 B.报道手段 C.报道艺术 D.报道思想 9.一般来说,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等被称作( ) A.典型人物 B.知情人 C.一般报道对象 D.特定报道对象 10.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更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是( ) A.新闻性 B.重要性 C.显著性 D.接近性 11.各种类型冒尖的人和事是否具有报道价值,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 ) A.普遍意义 B.知名度 C.接近性 D.典型意义 12.不以某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称为( ) A.直接准备 B.狭义准备 C.平时准备 D.临时准备 13.通常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被称为( ) A.报告会 B.记者招待会 C.座谈会 D.调查会 14.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内同时交叉采访一条或几条新闻,称之为( ) A.蹲点采访 B.交叉采访 C.异地采访 D.巡回采访 15.从新闻形成的过程看,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这是新闻写作的( ) A.特殊规律 B.基本要素 C.表现艺术 D.基本内容 l6.新闻的主题真实的基础是( ) 2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作者:————————————————————————————————日期: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黔东南电视台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

【参考借鉴】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与答案.doc

科技新闻报道(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新闻采访学研究萌芽于() A古代报刊时期B近代报刊时期C现在报刊时期D当代报刊时期 2、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作者是() A徐宝璜B范长江C邹韬奋D邵飘萍 3、毛泽东称记者是() A记的人B无冕之王C社会活动家D宣传家 4、被蔡元培誉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的是() A《时报发刊例》B《论日报渐行于中土》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学》5、在我国,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是() A真实性与时效性B受众第一 C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D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6、作为新闻团体制定的职业准则,始于() A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提出的《记者信条》B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通过的新闻道德规范 C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通过的《美国报业信条》 D1977年由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的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 7、关于新闻策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闻策划就是指报道策划B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 C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 D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这一前提下的策划 8、能鲜明的体现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的是() A坚持哪个正确舆论导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团队合作精神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9、关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B就伦理学的意义说,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 C就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客里空”作风

D就是要客观主义报道 10、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住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这说明记者的调查研究具有() A新闻性B时效性C政策性D广泛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华社第一个国外分社于1948年建立在 12、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起响导者是也”。 13、最早出现,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是 14、抓好新事物报道的前提是 15、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 16、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的采访方式是 17、西方新闻界最早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是 18、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违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 19、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20、“记者”的称谓最早见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隐性采访 22、动态新闻 23、记者的职业精神 24、释述 25、“目标任务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2、记者的技能修养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新闻线索的特点 4、新闻策划五窍门是什么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新闻采访与写作》习题测试四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 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961 年 5 月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说 报纸工作人员是什么人 ? 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 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 ) A. 毛泽东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邓小平 2. 新闻记者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并采访到新闻 关键就在于记者有没有 ( ) A. 理论水平 B. 社会责任心 C. 新闻敏感 D. 新闻功底 3. 《中国之西北角》的作者是 ( ) A. 黄远生 B. 邵飘萍 C. 瞿秋白 D. 范长江 4. 记者在采访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当注意划清的界限 除了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外 还有 ( ) A. 报道计划与客观实际 B. 事物的第一性与认 识的第二性 C. 实际情况与新闻报道 D. 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5. 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线索 到实际中去 到群众中去 这是 ( ) A. 惟一途径 B. 最佳方式 C. 根本途径 D. 惟一方式 6. 记者采访中的工作路线是 ( ) A. 依靠组织 深入实际 B.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C.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D.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7. 采访中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 就应当 ( ) A. 善于开动脑筋 B. 多跑领导机关 C. 了解社会情况 D. 吃透“上下两头” 8. 总的来说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 ( ) A. 基本一致的 B. 既一致又不一致的 C. 存在一定矛盾的 D. 相辅相成的 9. 采访的平时准备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政策 了解全局情况 广泛积累资料 以及( ) A. 坚持深入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 C. 多方增长知识 D. 多方结交朋友 10. “请您谈谈退休以后的打算”这是 ( ) A. 诱导式提问 B. 开放式提问 C. 闭合式提问 D. 迂回式提问 11. 从心理角度看 记者访问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 A. 融洽 B. 接近 C. 沟通 D. 激发 12. 《经济日报》记者到某科研机构了解其科技管理改革的情况 准备写成新闻报道。这一 行为在新闻采访学中是 ( ) A. 咨询 B. 写作 C. 访问 D. 寻找新闻线索 13. 采访中通过现场的遗迹来考察事物发生时的状态 此观察方式是 ( ) A. 事后观察 B. 事前观察 C. 同步观察 D. 易地观察 14. 记者采访中“上下结合”的思考 作用是 (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闻消息所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7个要素,除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 何、怎么样之外,还包括______要素。 a意义 b背景c故事 2.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 带来的新的 ________ 的分量。” a敏感 b价值c角度 d信息 3.“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导语。 a第三代b第一代c第二代 4.新闻专稿其实是一个______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除消息以 外的所有报道性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a集合b总合c集中 5. 消息主体部分的作用是对导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展开和______。 a说明b深化c补充 6.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鲜、______和深刻。 a简明b突出 c集中 7. 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接触事实,是________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的对象b采访方式c采访时机 d采访时间 8. 把握新闻客观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条信息是不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其次,该新闻事实是不是符合(),其三,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其四,要考虑怎样如实地、真实地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不夸大其词,也不肆意缩小事实的内涵。 a国家法律b自然法则c新闻规律 9.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觉得农大每天都在变化。楼新了,草坪更绿了,花更多了,校园整洁了,环境美化了……如果你有时间听我唠叨,我一定能给你举出西区一年中发生的365个变化,那你这篇文章可就要写长了。”此导语属于 ______式的导语。 a引语式b叙述式c概括式 10. 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完整性和________。 a深刻性b形象性c新鲜性 d客观性 11. 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农展馆举了盛大的世界食品展览会。为搞好这次盛会,主办单位挂了一些宣传标语和横幅。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不合理宣传性现象b半合理宣传性现象c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12. 10月10日中午至昨晚,天津市出现历史上汛期后最大的一次大暴雨。与此同时,渤海湾形成风暴潮,塘沽等沿海地区海潮潮水超过了警戒水位。天津市在深秋时节,大暴雨与风暴潮一同出现是50年罕见的。该新闻揭示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何种因果关系。 ________ a多线型的因果关系b单线因果关系c放射型因果关系d收拢型因果关系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重点

《新闻米访与写作》期末重点

题型:填空(9个范围)1x16=16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2x16=32分 填空: 1.P17通讯文体既要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又要以其由“事”、“情”、“理” 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常常使用抒情表达方式) 2.P17新闻评论通常是以议论为主的,它对语言更是有着准确性的要求: 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 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 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P18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4.P21消息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由于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制约,不如通讯文体来得自由洒脱。 5.P21广播媒体的消息文本,是为“供人听”而写的(口语化),因而其语言的生动是与口语化特征 (通俗、易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P41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P73 “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8.P45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主体)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但有了解,甚至策划) 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实发生的人,没参与,没直接联系,强烈现场感受)有关人士(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百姓、社会各界) 名词解释: 1.P129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 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 他人干涉或者他人不便干涉是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 介入或者他人不便介入的个人领域。 2.P129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3.P61什么是策划?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4.P25什么是是信息? 信息,作为一种与物质、能量三足鼎立的客观存在,能够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5.P1什么是新闻传播? 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它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调查米访为基础,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20) 1.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2. 1920年10月外派俄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 3.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通讯如实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状况,增进了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 4.《大公报》精心营造获取独家新闻的三条途径: 一是关系网,二是靠信誉,三是靠记者的新闻敏感。 5.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界派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 6. 1937年4月9日,《申报》派出记者俞颂华、孙恩霖假报道西安抵延安采访,这是继外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之后,上海报纸首次派记者前往延安采访。 7. 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萧乾接受胡政之的劝告,放弃攻读学位,在伦敦舰队街设立《大公报》办事处,并领导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8.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天通过路透社,记者赵敏恒第一个将“西安事变”的特大消息向全世界报道。

9.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 10.《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首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陕北之行》则的一些情况,“中国新闻界之正是派遣记者俞中国共产党领袖在苏区公开会见者,尚以大公报为第一次”,范长江也成了当时自由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11. 1950年3月29日之4月15日,国家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新华通讯社仍然担任了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新闻采访任务,该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消息《开国大典》与《大公报》名记者杨刚采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成为报道开国盛典的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13.《人民日报》记者李庄采写的通讯《复仇的火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是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代表作。 14. 1954年4月至七月,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 1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为改革鼓与呼,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 16. 二、名词解释(5*4) 1.新闻报道策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