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书论全本
- 格式:pdf
- 大小:83.41 KB
- 文档页数:1
欧阳询《书论》八诀如高峰之坠石。
似长空之初月。
若干里之阵云。
如万岁之枯藤。
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如万钧之弩发。
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一波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用笔论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
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
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
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
用笔之趣,请闻其说。
”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
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
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
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
”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
”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
”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
若枯松之卧高岭。
类巨石之偃鸿沟。
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
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
名家关于书论的草书作品
近日,我在一本旧书店中发现了一本珍贵的手写草书作品集,书中收录了多位名家关于书论的草书作品。
首先,是明代书法大师文征明的《书论》草书。
这篇文章是文征明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思考和总结,草书中富有自然洒脱之感,字迹流畅自如,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气质。
其次,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郑板桥的《书谱》草书。
郑板桥在书法界以“天下第一楷”之称著称,而他的草书也同样不可忽视。
他的草书中,笔画虽然简约明快,但字形却清晰简洁,给人以随意中不失严谨之感。
另外,还有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八阵图》草书、清代书法家张旭的《九成宫醴泉铭》草书等作品。
这些名家的草书作品虽然不如楷书那般规矩,但却更具有艺术性和个性化,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这本手写草书作品集,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文化历史的见证。
它将这些名家的思想和艺术精神传承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 1 -。
欧阳询书论欧阳询传授诀----------------------------------------------------------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
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
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评点]这是欧阳询给善奴书写的书法秘诀。
看似笔法,又关笔势,连书写者应具备的心态也涉及到了。
“细详缓临,自然备体”,强调的是以虚静心态达到审美创造的境界。
四个“不可",追求的是“中和"法度,至于如何才能掌握好这个“度”,就看各人的努力和悟性了。
其中也有集为《八诀》(见下)篇的。
八诀 [节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
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过笔。
三十六法--------------------------------------------------------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欧阳询楷书结体三十六法》原文译文对照作品简介《三十六法》相传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撰。
但事实上,这篇讨论楷书结体基本要素的文字并非欧阳询所作,有些文字明显是宋代以后人所作,如第30条谈到“东坡先生日”,并引用了苏轼著名的“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段话。
其次,第35条又说“学欧书者易于作字狭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紧密”,这正是后人研究欧阳询楷书结体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后人学习欧阳询楷书最容易犯的毛病。
传世的号称为欧阳询所书的《千字文》在点画特征和笔法、结体上都符合欧阳询书法的特点,正是将字体写得狭长扁瘦,而欧阳询的行书真迹《仲尼梦奠帖》却并非如此。
《仲尼梦奠帖》既保持了欧阳询楷书结体的险劲,同时又有“二王'行书的飘逸感,与伪欧阳询书《千字文》相距甚远。
一、排叠【原文】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筆、麗、羸、爨”之字,“糸”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译文】排叠就是书写时,根据每个字的点画多少和长短安排好体形大小与疏密,使其匀称停当,阔狭适度。
对笔画多的,如“焘、藁、馨、窦、墨、颦、羸、爨”等字,虽然排叠紧密,但能互不触犯,对横排“糸”旁、“言”旁的宇,点画也须各有位置。
在《八诀》中所说的“分间布白”,又说,“调匀点画”,都是这个道理,唐高宗《书法》中讲的“堆垛”,也是此意。
二、避就【原文】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
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如 [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应相同。
[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
[逢]字下“辶”拔出,则上笔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译文】避就就是使字体结构的疏密、险易、远近,彼此变化得当,映带合宜。
例如作撇,“庐”字的外撇既长又尖,内撇就要短些,避免雷同,“府”字的长撇已经向下,短撇就应向左,使其有所变化。
还如“逢”字的下“辶”拔出,则上边必作一点,也是避重叠而就简径的缘故。
王羲之书论原文全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一笔须有三过笔。
起笔处最宜斟酌,结笔处亦须用心。
书法欲其分布白黑之妙,疏密得宜,远近相间,然后为上。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钟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乃成名。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先,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字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王羲之书论还有其他篇章,但以上两篇较为著名且常被提及)。
家。
字信本,潭州南朝陈及隋,后入唐。
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 阳率更”。
曾奉诏参修《陈书》,又领修《艺文类 聚》。
擅长书法,初学二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 后自成面目,於平正中见险绝,最宜初学,后人号 并称“欧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 焉。
高丽甚重其书,尝遣史求之。
"贞观元年,唐 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敕由欧阳询、虞世南教示楷 法。
唐 张怀瓘《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 险,篆体尤精。
”列其飞白、楷、行、草入妙品, 大小篆及章草入能品。
传世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和《皇甫诞欧阳询简介和解题: 欧阳询(五五七年一一六四一年),唐初 书法 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历为“欧体”。
与虞世南俱以书法著名於世,虞",又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 大家”。
《旧唐书•欧阳询传》云:“询……笔力《传授诀》和《用笔论》。
斋书画谱》在题后注云:碑》等,存世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和《梦奠帖》。
欧阳询书论著述有《八诀》、《三十六法》、《三十六法》,《佩文“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书者等语,必 非唐人所撰,故附於宋代之末。
"然历代皆视《三 十六法》出於欧阳询,是注可能为后人依《三十六 法》为蓝本而有所增损,故仍列此篇於欧阳询,但 不作详注。
原文: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麗”、“羸”、“爨”之字,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 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 撇F —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 “逢”字下“辵”拔出,则上必避就欲其彼此映带得宜。
又如“廬”字, 既尖, 一笔向左;作点, 顶戴顶戴, “鸞” “醫”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字之承上者多,惟欲其得势,如“疊 六法旁、“轻者,”、“壘”、“藥”、、“驚”、“鷺”、“鬐”、“聲”、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书法课赏析导读历代书论本立而道生《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导入语:1.讲精彩的书法家的故事(另述)。
链接艺术品市场-图/文,引起兴趣、注意力。
2.畅所欲言“国学复兴”话题,引导思考。
3.思维再引导,提供参考问题---(另述)古今---同/异(的基本概念)—字/词/文/书/画/写/道/意/思想/科学/格物至知/宇(古之时间也)宙(古之空间也)……历史的变化/不变;天还是那个天!?人不是那个人!今天是一个幸会和有缘,一起探究学习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书法史及作品。
希望你能感到其中的赏心悦目,明白其中的深刻意义。
(下课)和每个人的关系—是舍弃毛笔字不闻不问?还是参与研习传承发扬?发烧友!讲述的内容要点:上世结绳而治,自伏羲画八卦,而文字兴焉。
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造字。
画,分也,界限也。
硬笔和毛笔《尔雅·释丘》:“途出其右而还之,画邱。
”注言:为道所规画。
《释名》:“道出其右曰画邱。
人尚右,凡有指画,皆尚右。
”故用右手画字。
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皆当不忘画字之义, 为侧,为勒,为弩,为趯,为策,为掠,为啄,为磔 当永守画字之法。
盖画则笔无不直,笔无不圆,而字之千变万化,穷工极巧,从此出焉。
乃后人不曰画字,而曰写字。
写有二义:《说文》:“写,置物也。
”《韵书》:“写,输也。
”置者,置物之形,输者,输我之心。
两义并不相悖,所以字为心画。
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
无怪书道不成也。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造字法)。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
古人论书法秦-李斯《论用笔》论用笔: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汉—蔡邕《九势》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提)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提)用之。
涩势,在于紧(马加“诀字的右面部分)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元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论:汉—蔡邕《笔论》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书论:晋—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书法家欧阳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书法家欧阳询》选自《书林纪事》。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并称初唐四大家。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并有多人评论。
作品原文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①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②。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③,下马伫立④,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⑤。
(选自《书林纪事》)作品注释①尝:曾经。
②书:写(字)。
③反:通“返”返回。
④伫立:站立。
⑤去:离开。
6、驻:停止。
7、旁:旁边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作品翻译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索靖书写的。
(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
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在古碑旁住宿,三天后才离开。
启示学无止境,想要获得某一方面专长,必须像文中欧阳询那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
人物简介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六体书论原文《六体书论》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著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全文如下:夫人之相,以正为生,以邪为生。
正者,生也;邪者,死也。
余见世之人,才高而好述作,事善而诺不信,禄厚而忽无功,家殷而忽贫,个子而不顾其后,至于老者,尚贪淫而好胜,见少年而多轻躁,如此之类,可以观焉。
若夫君子、小人之交,宜平等一心,文体合一,敦厉切磋,相助成务。
若辈妄自尊大,浅陋无文,而犹谓天下莫己若者,不知虑之所由生也。
夫君子之交,尚义气,重然诺,小人之交,尚势利,重斤两。
若气度宏远,志趣廓然,则以德交,则以力交,便当相推相扶,自得天心,不徒然口说为也。
夫书之盛,在上世秦始皇之时,李斯、蔡邕、张芝,皆一时之书杰也。
芝率意独运,不治他格,故号为神品。
芝弟援,尤善草书,得名于时。
秦狱吏以善书获罪,论腰斩,援書狱懶文,得免。
由此言之,书之為用大矣哉!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曾见秦狱吏书,初看似异,中则正,终则飞白,实书之至尔。
不尔,不能治狱。
此亦书之至尔,道合自然,犹蓋菴與斧斤,理固然也。
夫书之始,但懶用笔;及其既成,兼存形势。
观其书迹,觇其形势,如其才志,如其智力,懶此志气,当能锐意进功,懦夫可以立志。
欧阳询认为,人的相,以端正为正,以邪歪为死。
同样地,人的行为,也应该以正为主,以邪为次。
如果一个人才高而喜欢夸耀,行善事而不诚实,富有却不努力,年轻却很轻浮,这些都属于不正之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品德高尚,行事公正,有才干却谦虚谨慎,家资丰厚却不仗势欺人,年长却也不沉迷欲望,这些都属于正人君子。
此外,欧阳询还探讨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交往,认为应该平等一心,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不应该狂妄自大,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他还讲述了书法的繁荣,指出在上世纪中叶,秦始皇时代的李斯、蔡邕、张芝等人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师。
张芝尤其擅长草书,在当时享有盛誉。
他的弟弟张援也擅长草书,在当时很有名。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译文王羲之书论原文如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译文如下:总的来说,写字需要深度的思考。
我阅读了李斯等人的论著和钟繇的书法作品后深感其笔势和骨架的重要性。
我担心我的子孙们不能记住这些内容,所以在此详细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写字的关键在于保持平正和稳定。
在运笔时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笔画的姿态可以千变万化:有的地方笔画是平的、有的地方是斜的;有的地方笔画短小、有的地方笔画长大。
每一个字都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类似篆书和籀文;有的类似鸟的头形;有的类似散隶书;有的类似八分书;有的类似虫咬过的树叶;有的类似水中的蝌蚪;有的类似壮士佩戴的剑;有的类似妇女纤细的腰肢。
在开始写字之前,需要构思一下字的气势和结构,然后才能下笔。
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经过精心构思和布局。
在写每一个点或者每一笔时,都需要用手悬空来写,或者在写完一个笔画之后稍微停顿一下再继续写下一个笔画。
每一个字都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笔法来表现:有的横画类似八分书;有的笔画像篆书和籀文一样流畅;有的竖画像高大的树木一样挺拔;有的折画像钢钩一样弯曲有力;有的笔画像枯杆一样上端尖细;有的笔画像针芒一样细小;有的笔画像飞鸟在空中翻飞一样灵动;有的笔画像流水冲刷过来一样有力。
《书论》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书论》翻译: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
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
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
论书绝句一百首笔记一西京隶势自堂堂,点画纷披态万方。
何必残砖搜五凤,漆书天汉接元康。
笔记注释:西京,代指西汉。
隶势,指隶书。
隶书是西汉的代表文字,西汉亦是隶书发展之颠峰,其气势堂堂。
成语有相貌堂堂,和这里的“堂堂”同意。
五凤,元康分别是汉宣帝的一个年号。
天汉,是汉武帝的一个年号。
漆书,指写在竹简上的墨迹。
西汉隶书存世不多,在五凤年间的残砖中有少量流传,为时人所贵,争相收藏。
砖瓦上的刻字与原作有差异。
启功先生思想中有一点即提倡原帖,不提倡碑帖。
这句是说,与其搜寻碑刻,不如看竹简上的漆书,更能领会书法的精髓。
二翠墨黟然发古光,金题锦帙照琳琅。
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笔记注释:古人评论书法作品喜欢用比方使得自己的感觉观点更加形象,容易被听众接受,在“平复帖”身上,明代的张丑和宋代的米芾想到了两个很妙的事物,“饮太羹玄酒”“火箸划灰”,仔细看看原帖,确实如此。
彦先为贺循字,循多病,见于《晋书》本传,或谓彦先卒于陆士衡之后,则此非贺氏。
然“恐难平复”,只是疑词,非谓即死也。
此帖当属于陆氏入洛之前,所谓“临西复来”,殆吴子杨将往荆襄一带,行前作别耳。
此帖自宋以来,流传有绪。
传世晋人手札,无一原迹,二王诸帖,求其确出唐摹者,已为上乘。
此麻纸上用秃笔作书,字近章草,与汉晋木简中草书极相似,是晋人真迹毫无可疑者。
帖中字有残损处,释文有据偏旁推断者。
三大地将沉万国鱼,昭陵玉匣劫灰余。
先茔松柏俱零落,肠断羲之丧乱书。
笔记注释:流传到日本的中国“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丧乱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有专家考证说是唐朝大和尚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的,被列为日本国宝。
《丧乱帖》为行草墨迹,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
共八行,全文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
书论汇编【唐代】书论汇编【唐代】《书谱》序/孙过庭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义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义、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摠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义之还见,乃叹日:「吾去时真大醉也。
」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义、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王羲之书论十二章原文王羲之的《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一部论述书法艺术的文集。
《书论》共分为十二章,每一章都涵盖了不同的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书论》十二章的原文:第一章,“书者,意也。
意者,气之所发也。
气者,神之所游也。
神者,心之所守也。
心者,性之所在也。
性者,道之所建也。
道者,天之所行也。
故书之以意,以气,以神,以心,以性,以道,以天。
”。
第二章,“书者,象也。
象者,物之形也。
形者,声之所表也。
表者,意之所见也。
见者,心之所得也。
得者,性之所成也。
成者,道之所全也。
全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象,以形,以声,以表,以见,以得,以成,以道,以天。
”。
第三章,“书者,法也。
法者,理之所循也。
循者,道之所守也。
守者,心之所持也。
持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理,以循,以道,以守,以持,以归,以天。
”。
第四章,“书者,法也。
法者,法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则,以立,以守,以归,以天。
”。
第五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六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七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八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九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十章,“书者,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