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
- 格式:docx
- 大小:40.52 KB
- 文档页数:16
科举制度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影响了整个儒家文化。
该制度独特的选拔方式和全民参与的特点,不仅让优秀的人才得到了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以下是对科举制度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进行的分析。
一、推动了读书人地位的普及科举制度的实施,使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科举制度之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学位制度,在社会地位上也很低微。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优秀的读书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尊重,甚至能够成为官员、大儒或名士等身份地位的象征。
通过科举制度,人民的知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的普及趋势日益明显,不断推动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促进中国儒家文化境界的提升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读书人们的学识和文化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因此文化创新和思想理论的创新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中国儒家文化境界的提升。
在科举制度的严格要求下,读书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学识和品味,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这些要求促使读书人不断挑战自己,注重个人修养,追求知识之道和道德之道的统一,进而使中国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更完善和深刻的文化形态。
三、推动中国儒家智慧走向世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历史上非常独特,因为它是全国性考试制度,而且只开放给读书人。
这种独特性导致了与西方文化和其他东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殊性和较高的思想素养,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儒家智慧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华文化的神秘面纱。
许多外国人对弦歌不将愁CD或《论语》产生巨大兴趣,从而推动了“儒学热”的形成,掀起了推广中华文化的热潮。
四、扩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阶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打破了历代封建社会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实现了个人努力的奖励。
通过接受科举考试和通关,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脱离自己的阶层身份,获得在官场和知识界上升取得的机会,进而改变原有阶层地位。
同时,任官的读书人将得到更多权力、财富和从容不羁的资格,因此,科举制度推动了阶层的流动性,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多种途径。
历史八下论述题观点观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参考内容:1.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正式确立于唐朝,直至清末被废止。
它以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层级和官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依据考试成绩进行评定,相对公正地确定了官员的晋升途径,减少了特权阶层的存在,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2. 科举制度创造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尤其是《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
因此,科举制度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的品德修养、责任感和忠诚观念,与官员的选拔和评价标准相结合,使儒家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价值观。
3. 科举制度培养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由于科举制度对才华与德行的要求,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
这些人才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在管理和决策能力上经过了严格的考验,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种职位。
4. 科举制度对于社会流动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渠道,无论出身贫寒,只要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即可进入官僚体系,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常重要,因为它鼓励了人们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才能,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和流动。
5. 然而,科举制度在其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它过分强调了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是它狭窄了选拔范围,只注重士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职业领域的人才。
三是它过分依赖考试,忽视了个体的特长和潜力。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效果。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公正和稳定,同时也催生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培养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促进了社会流动和发展。
卸下1300年沉积的负重——科举废止前后终结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1300年整的历程结束了。
前传此前,有力保科举与力废科举的艰苦论争,也有清政府在维持中央集权和抗外族保疆域之间抉择的隐痛。
力废者的逻辑是:抗外敌,救中国,必须建立新式教育,教授实用知识。
科举障阻新式教育,也障阻中国图存。
力保者的逻辑是:他们并非不知晓科举弊病。
然而若贸然废止科举而无精妙制度顶替上来,儒家思想渐被搁置,精英阶层远离中央控制,也会危及政权和国家.京城里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以前学子们最向往又最恐惧的地方随着激烈反对废除科举的徐桐等相继死于非命,清政府高层权力倾斜向力主废除科举的官员:荣禄、袁世凯、张之洞等人。
无论力保者还是力废者,其最终目的都是:保安政府,救国图存。
所以受废保争论影响最大的是清朝政权本身。
清朝政府身处二难境地,万难抉择。
抉择犹疑之中,首当其冲者是慈禧太后。
1898年10月9日、11月1日,慈禧太后发布谕令,中止维新变法中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
仅仅2年之后,庚子事变发生,为挽救清朝政府,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意旨决然相反的谕令:“宜讲求实学。
”4年之后,科举废止。
然而在这之前,是一场横亘历史的改革与保守的论争。
清初,康熙皇帝已意识到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并于1663年废止八股文考试。
1665年,礼部侍郎黄机上疏要求恢复。
康熙于是在1668年恢复了科举。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皇帝说:“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
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
”乾隆组织讨论之后,发现没人能提出替代科举之方,这次提议暂且结束。
等到鸦片战争到来,炮弹逼迫着要改革。
李鸿章提出建议:设立洋学局,教授格致、测算、兵法、炮法、化学、电器等科目,若学生学有所成,则和科举出身获得同等地位。
战争的失败让人们渴求军事等实用技术的同时,向科举制度伸出了矛头。
元朝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个朝代,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与前朝有所区别。
其中,元朝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影响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元朝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元朝建立初期,针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确立自身的统治地位并通过选拔官员来维护社会秩序。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首先,元朝通过实行“同进士科举制”,缩小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原先的进士科举制度,只有通过省试才能参加殿试,进而获得进士头衔。
然而,元朝取消了省试,只保留了殿试,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一举成为进士,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其次,元朝实行了“及第与试亲并行”的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考生在考取进士头衔后,还需要进行婚姻考核。
只有通过婚姻考核,考生才能正式入仕,并获得合适的官位。
这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提高了官员素质。
此外,元朝还在科举制度中引入了一些新的考试科目,如纳谏科、诗词科等。
这些科目不仅考察了官员的才能,还考察了其忠诚度与政治立场。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元朝试图选拔出更加合适的官员,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元朝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朝的改革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公正。
由于取消了省试,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殿试成为进士,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
其次,元朝引入的婚姻考核制度减少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通过与婚姻考核相结合,元朝提高了官员的道德水平与职业素质,使得官员更加忠诚于朝廷,更加专注于为国家服务。
另外,元朝引入的新考试科目拓宽了科举制度的评价标准,既注重了官员才能的发掘,又关注了其政治立场与忠诚度。
这一改革对于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元朝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更多的人获得提升的机会,还减少了官员的腐败现象,提高了治理水平。
第9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宋元时期的思想1.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②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易错提醒“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2.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①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影响①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教材补缺理学的世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3.理学的发展——陆九渊的心学(1)主张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②主张“发明本心”。
③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2)影响:心学的开创者,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二、宋元辉煌的科技文化1.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2)天文历法①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1271年—1368年,共97年。
)概说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四种主要的文体: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首次齐备。
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
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元朝统治集团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被忽视。
•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形态元朝统治的年間,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蒙古铁骑是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进入中原地区的,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
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喇(蒙古人)等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杂剧作家则有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
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元代文学的定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史家往往对元有所忽视。
《元史》被认为是中国正史草率成篇的代表。
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逐渐融人世界潮流,由于元蒙对世界史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也给以元史更多的关注。
近代大史学家和文史专家们,比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人,都曾特别致力于元史的研究。
今天,元史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显学。
在汉唐元明清等王朝之间,元代历经时间最短,仅有九十年,如果把它的属国算上,它实际领有的国土,则是世界历史之最:横跨欧亚大陆。
当然,元代不是最短的,相较于秦、隋而言它又长了许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用汉语写作的文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坛。
在刚刚统一天下时,元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是人员、文化交流与互动。
不仅仅是文人,但文人却是这个时期历史潮流簇拥起的一朵朵浪花。
当时,有江南文人北上大都,西去北岭的,也有北方诗人远游苏杭,直抵南海的。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摘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出对公平、公开与公正精神的追求,堪称用人制度的伟大革命,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我国现阶段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中国;社会;影响一、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文官考试制度,同是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整合机制。
以至于有西方学着将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不仅使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官政治日益成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
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含义关于科举制度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三要素”说。
如1934年,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中说:“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
共同竞争,试后有人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
”[1]第二种是“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
如1989年,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中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2]第三种是“广义狭义”说。
刘海峰在《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等文中说:“科举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3]第四种是“分科举人说”。
该说法是较为传统的说法。
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之义。
”[4]上面的四种定义是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
笔者认为,首先,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人可以自由报取考,不分门户高低贵贱。
所以,科举的定义应该是:“科举制度是由朝廷开设考试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篇一: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对清王朝的命运乃至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传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取士的历史,直接改变乱舞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和仕进渠道,引起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成为共和政治的铺垫。
”[1]西方学者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说成是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可见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试述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1.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中国自秦以来,“百代尤行秦法政”,中央集权制度一直持续2000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在王朝建立初期的确有整合社会资源、行政运行高效、维系社会稳定等作用,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其中由于其长期运行所形成的周期惯性以及体制内缺乏外部竞争压力所导致的封闭、腐朽等特性使得许多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科举制度的废除正是如此,操之过急而又未找到更为合适的选拔官员人才的替代性制度。
在清末新政的各项措施中,兴学堂、奖游学是清末新政取得明显成效的措施之一,清政府原来预期在1901年废除科举,而科举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是导致提前废除科举的直接原因之一,科举考试尽管在晚清尤其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考试内容开始转向时务,四书五经的地位受到质疑,但四书五经仍然是考生作答、考官阅卷得分的主要参考依据,考生对于西方引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法律等实用学科由于考试不怎么考依然没有多大兴趣,在晚清的会试科考中,居然出现过将拿破仑解释为“拿着破烂轮子”这样的笑话,科场士子对世界名人国际局势尚且如此无知,更何况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早在1898年京师大学堂就已经开办,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但科举的吸引力还是比新式学堂大的多,1903年末科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
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想诸公必不肯再入堂肄业,以待三年卒业也。
科举误人,岂浅鲜哉?”[2]结果,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两馆赴开封参加顺天乡试的学生果真有7人中举,这还不包括改用他名无法查实及返回本省参加乡试中举者。
这说明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地位利益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新式学堂培养近代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存在尖锐的冲突,为了改变世人重科举轻学堂的趋向,清廷没有选择通过将学堂所学内容与科举考试逐步挂钩、录取标准从人文型知识分子向技术型、管理型知识分子转变,而是选择了立即废除科举的办法。
先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等五位地方大员会奏《请废科举折》,认为“臣等默观大局,孰察时趋,觉现在威迫情形,更甚昨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
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
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绝无大兴之望。
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
如再迟十年莆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
强邻环视,岂能我待。
”奏折指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沦音,停罢科举。
”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强邻环视,岂能我待”的严峻形势以及新政对技术型人才迫切需要的时刻而作出的不得已选择。
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式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的“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科举制度一旦废除,这意味着一种具有强大惯性的运行机制开始戛然而止,读书人一时难以适应,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万多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而读书人在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之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
读书人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命派或者成为地方士绅、督抚以及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还有些读书人为谋求生路加入了新式军队,他们由于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对满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们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力军。
总之,科举制度起到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解决读书人生计出路问题的作用,废除科举制度意味着读书人这一群体由自上而下进入上流社会的管道中走出来被迫开始游离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梦想和希望的破灭使他们由清王朝的支持者变成了它最终的掘墓人。
3.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科举制度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一项制度设计,亨廷顿指出:“所谓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
”[4]或者说制度是人们共同约定的行事规则,它不是一种弹性的、脆弱的东西,而是一种刚性的、坚固的构架。
规则对事不对人,既然已经制定,就得共同遵守,除非对规则进行更改。
自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就具有其他制度所不具备的超常稳定性,其中也出现过短暂的中断,比如晚唐八十年间,只有四年停举,除非万不得已,科场年年照开。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已经成为“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
经历过元代的先废后开的反复比较,到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进入成熟阶段,更为稳固和连续,开科取士几乎成了雷打不动的社会大事。
即使遭遇战乱和大灾等不可预测的事件,也要易地开科或次年补行。
例如1900年发生“庚子之变”,无法正常进行科举考试,但就是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在河南的情况下,1901年12月还下令次年要补行辛丑(1901年)恩科和壬寅(1902年)正科乡、会试。
有人曾感叹道:“在如此仓皇播越之中,而对下年之乡、会试,尚兢兢注意,足见当时视取士之典尚为郑重。
”[5]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程度,而科举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并得以延续的制度基础,而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虽然在激烈程度上不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其冲击力度绝不亚于这两次大规模的运动,我认为废除科举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影响:(1)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以篇二: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科举在中国影响深远,具有维持封建社会统治、选拔人才、促进教育、繁荣文化、保持社会流动等功能,也有内容僵化、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等弊端。
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它不适应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然而缺乏理性地直接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乡村教育停滞、城乡差距扩大、选官制度缺失等问题令人们重新审视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功能。
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西方仿效科举制度而实施的文官制度,可见科举制影响的深远。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时过百年之后,学术界对此事做历史性的反思,依然缺乏最终的结论,颇具争议。
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提出“为科举平反”,部分学者如龚友德则反对平反。
本文试就科举制度废除前后的一些事件予以讨论和反思,敬请批评。
一科举制的功用及弊端科举制度发端于隋朝,兴起于唐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
概括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科举制具有人才遴选功能,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
唐朝以前,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卿世禄制或察举制,前者的选拔标准是血缘关系,后者则靠德行和才学,但更关键的在于得到权贵的赏识和举荐。
大批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官府,形成与门阀势力相抗衡的力量,他们打破了士族的政权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政权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吏治腐败。
这些官员有学识,是当时的国家精英。
这些人才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第二,科举制度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
科举制的实施,把官吏选用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全国想要做官的人都全力适应皇帝制定的标准,从而能够加强思想的统一,例如,明太祖读《孟子》后,大发脾气,把孟子赶出孔庙,后来虽然同意恢复孟子在孔庙中的神位,但仍命令儒臣检删《孟子》。
君主通过删除不利于自身统治的思想、以符合自身利益的内容为答案等手段,选拔符合封建统治的人才,并借此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从而做到“天下英雄如吾彀中”。
第三,科举制具有社会教化和文化繁荣功能。
教育、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这一权利。
科举制度实施后,儒家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这对于仕子们认识、了解、研究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