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643.00 KB
- 文档页数:33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钱塘湖春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导入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那么,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
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二、出示学习目标:目标导航: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首先,学习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会感情朗读和背诵)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其次,古代诗歌讲究炼字,所以要用心品味诗歌语言)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准确体会作者情感)三、聊一聊积累诗人常识西湖赏景,怎能少得了导游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
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时: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地:今山西太原人。
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
老师想补充的一点是:朗读七言律诗可以按照四三或者二二三的节奏朗读。
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自由大声朗读本诗。
2、点名朗读。
请按四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
你读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心情?读出了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钱塘湖春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领悟律诗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2.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掌握对仗、拟人等写作手法。
(难点)3.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诗文,感受诗人对钱塘湖的赞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图片猜景点:PPT先呈现西湖晴天雨天的图片,学生猜,之后给提示,PPT出示文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学生猜出:西湖。
教师:同学们,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被那西湖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有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娇美,也有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独特,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领略“别是一般滋味”的西湖。
(板书课题)(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2.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3.律诗: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本诗为七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录音,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啄、没、堤。
2.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应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导言:《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美丽的春天钱塘湖地区的美景。
这首诗歌十分优美,以情感表达,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形象的描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针对这首诗歌编写一个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此诗歌。
一、题纲1. 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钱塘湖春行》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和分析《钱塘湖春行》的内容和意义;(3)感受《钱塘湖春行》所描绘的美景,欣赏其优美的语言艺术;(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爱好和热爱。
二、预习部分1. 让学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由来及意义。
2. 学生阅读《钱塘湖春行》,了解其基本情节、背景及作者信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诗歌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要解释春天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诗意汇。
2. 分段导读,注重疏导情感和意思。
3. 学生总结每段的主题和意图。
第二课时:诗歌欣赏1. 学生听老师诵读诗歌,课堂集体朗读,并评价同学的朗读。
2.让学生学习诗歌的语言技巧,注重诗歌音韵的节奏、韵味、音律。
第三课时:文学赏析1.学生合作阅读,查找每一句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解释其意义。
2. 让学生共同设计一个图片或视觉表达来具体呈现每句诗的内涵。
第四课时:文化背景理解1. 学生通过听讲,自主阅读及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钱塘湖的历史及文化风景。
2. 学生编写一篇小论文,探讨钱塘湖在白居易笔下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四、课堂作业1. 教师要求学生网上查找其他有关诗歌的语言艺术的介绍,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可以在班内或网络上共享自己制作的文本或图片。
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课,既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回味。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钱塘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
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备受游客的喜爱。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钱塘湖的风景和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地理和历史知识水平,我们设计了这个钱塘湖春行教案。
二、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背景。
2.了解钱塘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了解钱塘湖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提高他们的实地调研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钱塘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地图和图片,向学生介绍钱塘湖的地理位置、形状和周边地区的特点。
(2)钱塘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通过观察和实地调研,了解钱塘湖的水质、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钱塘湖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钱塘湖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钱塘江大桥、雷峰塔等,以及西湖文化的影响。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钱塘湖的旅行体验或科普文章。
2.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钱塘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背景。
(2)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钱塘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钱塘湖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3)讨论和互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交流。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教学前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
(2)与相关部门联系,安排实地调研的时间和路线。
2.教学活动安排(1)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向学生介绍钱塘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课堂讲授:讲解钱塘湖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钱塘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钱塘湖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教材分析】钱塘湖是我国杭州西湖的别名,自古以来钱塘湖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西湖充满了向往之情。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
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
漫步西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的美景所感染,兴笔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传颂千古的西湖名诗。
这首诗一方面描绘了西湖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同时还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欣悦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唐诗,板书《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
说说课题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那题目是钱塘湖在春天行走吗?生:“行”是“游”的意思,题目应该是“春天游钱塘湖”师:看课本注释“钱塘湖”指的是哪里?学过写西湖的诗吗?生: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对,苏东坡把西湖比作西施,说明西湖很美,但具体有什么景物你能看出来吗? 生:不能师:是啊,苏轼写的是西湖给人的整体感觉,咱们看一下白居易是如何具体描写西湖的? 师:读诗,自由读师:指明读生:读师:(指导“谁家新燕啄春泥。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钱塘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学这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诗意、品味语言等方面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早春钱塘湖的美景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歌,体会诗中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对诗中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早春钱塘湖的美景。
3.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课文、难点词语、景物描写的课件。
2.图片:准备早春钱塘湖的图片,以便进行情景教学。
3.音乐:选择一首与课文意境相符的音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早春钱塘湖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钱塘湖春行》。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
教师逐句讲解,解释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
《钱塘湖春行》校内公开课教案《钱塘湖春行》校内公开课教案「篇一」20xx年朱自清《春》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诵读中注重个性化朗读。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细致观察景物,领会写景的各种方法。
3、课堂延伸: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教学准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2、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并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3、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步骤:一、盼春天:1、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听,春天来了2、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二、找春天:3、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
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
(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课件《钱塘湖春行》优质课教案设计钱塘湖春行教案课件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2、收录机、磁带;教时:一个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初读熟悉全诗三、熟读理清游踪(板书: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四、精读寻觅春景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板书:水平云底,莺争燕啄,乱花浅草)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板书:西湖早春图)五、品读诗中妙笔看书,讨论,自由发言。
六、悟读景中情语1、自由讨论作者诗中流露的情感(板书:最爱)2、师生一起讨论晏殊的词《浣溪沙》的情感七、展读尽显春机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水平云底贾公亭莺争燕啄白沙堤乱花浅草(最爱)西湖早春图钱塘湖春行教案课件2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正音正字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