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优质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35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钱塘湖春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领悟律诗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2.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掌握对仗、拟人等写作手法。
(难点)3.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诗文,感受诗人对钱塘湖的赞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图片猜景点:PPT先呈现西湖晴天雨天的图片,学生猜,之后给提示,PPT出示文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学生猜出:西湖。
教师:同学们,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被那西湖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有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娇美,也有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独特,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领略“别是一般滋味”的西湖。
(板书课题)(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2.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3.律诗: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本诗为七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录音,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啄、没、堤。
2.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应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导言:《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美丽的春天钱塘湖地区的美景。
这首诗歌十分优美,以情感表达,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形象的描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针对这首诗歌编写一个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此诗歌。
一、题纲1. 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钱塘湖春行》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和分析《钱塘湖春行》的内容和意义;(3)感受《钱塘湖春行》所描绘的美景,欣赏其优美的语言艺术;(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爱好和热爱。
二、预习部分1. 让学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由来及意义。
2. 学生阅读《钱塘湖春行》,了解其基本情节、背景及作者信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诗歌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要解释春天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诗意汇。
2. 分段导读,注重疏导情感和意思。
3. 学生总结每段的主题和意图。
第二课时:诗歌欣赏1. 学生听老师诵读诗歌,课堂集体朗读,并评价同学的朗读。
2.让学生学习诗歌的语言技巧,注重诗歌音韵的节奏、韵味、音律。
第三课时:文学赏析1.学生合作阅读,查找每一句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解释其意义。
2. 让学生共同设计一个图片或视觉表达来具体呈现每句诗的内涵。
第四课时:文化背景理解1. 学生通过听讲,自主阅读及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钱塘湖的历史及文化风景。
2. 学生编写一篇小论文,探讨钱塘湖在白居易笔下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四、课堂作业1. 教师要求学生网上查找其他有关诗歌的语言艺术的介绍,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可以在班内或网络上共享自己制作的文本或图片。
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课,既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回味。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教材分析】钱塘湖是我国杭州西湖的别名,自古以来钱塘湖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西湖充满了向往之情。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
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
漫步西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的美景所感染,兴笔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传颂千古的西湖名诗。
这首诗一方面描绘了西湖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同时还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欣悦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唐诗,板书《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
说说课题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那题目是钱塘湖在春天行走吗?生:“行”是“游”的意思,题目应该是“春天游钱塘湖”师:看课本注释“钱塘湖”指的是哪里?学过写西湖的诗吗?生: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对,苏东坡把西湖比作西施,说明西湖很美,但具体有什么景物你能看出来吗? 生:不能师:是啊,苏轼写的是西湖给人的整体感觉,咱们看一下白居易是如何具体描写西湖的? 师:读诗,自由读师:指明读生:读师:(指导“谁家新燕啄春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教学背景《钱塘湖春行》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第五首古诗。
全诗围绕“春"行”作为文章的线索展开,呈现西湖美景,领略初春西湖的生机,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重点赏析“争"、“啄”、“乱"、“浅”等字。
3.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4.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对春天西湖景象的喜悦依恋之情,同时也突显初春西湖的勃勃生机。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重点赏析“争"、“啄”、“乱"、“浅”等字。
3.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4.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对春天西湖景象的喜悦依恋之情,同时也突显初春西湖的勃勃生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月初,正是踏春的好时机。
白居易打算和友人元稹共游西湖。
因此,他决定制作西湖一日打卡攻略。
需要大家出谋划策,增添内容。
那么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任务:完成旅游路线图制作以及文创扇创作。
二、人物介绍,走近作者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是唐代诗人创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当时正在杭州担任刺史。
2.元稹(zhěn)(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聪明过人,少有才名。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
三、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按上节课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字词学习;读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钱塘湖春行》校内公开课教案《钱塘湖春行》校内公开课教案「篇一」20xx年朱自清《春》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诵读中注重个性化朗读。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细致观察景物,领会写景的各种方法。
3、课堂延伸: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教学准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2、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并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3、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步骤:一、盼春天:1、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听,春天来了2、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二、找春天:3、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
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
(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钱塘湖春行文本分析•钱塘湖春行历史文化解读•钱塘湖春行教学策略及方法•钱塘湖春行实践与应用•钱塘湖春行课程评价与反思01引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钱塘湖春色的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介绍钱塘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探讨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艺术风格总结诗歌的价值和影响01020304课程内容概述02钱塘湖春行文本分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当时名胜之一诗人游览钱塘湖时,正值春天,景色宜人,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词背景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游春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描述了春天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蓬勃生机诗词主题解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等,使读者身临其境运用了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等,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深度和表达力度运用了精炼的语言和凝练的诗句形式,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使读者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和诗人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诗词艺术手法分析03钱塘湖春行历史文化解读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的文化背景为《钱塘湖春行》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杭州的历史文化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唐朝时期,杭州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繁华都市。
钱塘湖春行与唐朝社会文化的关系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时创作的,其描写了杭州春天的美景和人文风情,展现了唐朝时期杭州的社会文化风貌。
钱塘湖春行与江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关系江南地区在唐朝时期以其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于世。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篇一」秋,来了,带着瑟瑟的秋风与枯黄的落叶来了。
血红的夕阳斜倚山边,罩得大地一片模糊。
一棵棵老树,盘根错节,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缠绕在它身上的藤,早已枯萎,像一条干枯了的蛇。
乌鸦盘旋,向寥落的天空发出悲鸣,它在找寻自己的栖身之所么?我就像这无家可归的乌鸦,拖着长长的身影行走在异乡的古道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匹骨瘦如柴的老马,它身上稀落的长毛随着秋风抖着,耷拉的头无声的诉说着长途跋涉的疲惫。
山脚下飘出几缕轻烟,带着饭香迎面扑来,吱呀的水车传来它的节拍,应和着古桥下潺潺的溪水。
在一片鸡鸣犬吠中,我的心,也随着奔跑的流水回到了远方的家------那里蓝天碧水,青山绿树,可远方有多远呢?夕阳已悄然退去,暮色如一张黑网,罩住我无尽的乡愁。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篇二」《钱塘湖春行》教案学科: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 P70适用年级:七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文。
2、理解诗文的内容。
3、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品读诗的内容。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有很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二、出示教学目标(幻灯片)三、介绍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太原人。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
四、朗读分两步:①把握诗歌节奏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②把握诗歌感情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五、整体感悟1、提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2、齐读全诗,品味情感。
六、从写作角度品读诗的内容1、师:在品诗之前先提一个学习要求:学完这首七言律诗后把它改写为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短文。
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从写作的角度去讨论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