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膜糖蛋白多态性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51.78 KB
- 文档页数:4
血液病家族新成员——易栓症贺立山【关键词】血液病;易栓症【中图分类号】R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08)03-0129-04易栓症(tromobophilia)一词于1965年由Egeberg 在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A T)缺陷症时首先提出[1],意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其成为遗传性抗凝功能缺陷的代名词,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生多与机体的止凝血机制异常有关,故将其归类于血液病范畴。
1病理生理机体的凝血机制与抗凝血机制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功能相辅相承,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血液在血管内呈流体状态,凝血系统功能低下和/或抗凝系统功能亢进即易导致出血,反之则易导致血栓形成,后者又称为易栓症。
1.1凝血机制近年来,凝血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现有多种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遗传学缺陷可导致血栓形成,例如:FⅫ、FV、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Ⅶ等物质的分子缺陷都与血栓形成有关,其中有关FV的致血栓作用研究的最多。
FV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333KD,在其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两种活性集团,一种由精-丝肽键组成,可被凝血酶裂解而激活,另一种由精-甘肽键构成,被APC裂解而灭活,近来研究发现一种基因突变产生FV变异体,其506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所替代(称之为FV Leiden)[2],故其失去对APC的反应,导致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
临床上称之为PC抵抗(APCR)。
1.2抗凝血机制机体除有完善的凝血系统外,还有与之相对抗的抗凝系统,通常以抗凝因子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直接对抗凝血因子的活性,机体活性较强的体液抗凝系统有抗凝血酶(AT)系统和蛋白C (PC)系统。
1.2.1AT系统包括AT和肝素,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以FⅩa和凝血酶最为重要。
AT为一单链糖蛋白,含432个氨基酸残基,其385位的精氨酸残基可与丝氨酸蛋白酶特异性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其N末端为一赖氨酸残基,可与肝素特异性结合。
阿斯匹林致血小板反应阿司匹林治疗对于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程度,在有血管病史的患者可达31%,无血管病史的患者23%;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可达27%,无糖尿病史的23%。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ariability Of Response,VOR):通常指的是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所产生的不同抗血小板效应。
低反应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下降) 可能会发生较高的血栓性事件,高反应者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升高) 可能引发高出血风险。
阿斯匹林致血小板低反应可表现为阿司匹林抵抗、支架内血栓,阿斯匹林致血小板高反应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生理止血过程可分为血管收缩期、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时相。
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胶原被暴露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上并被迅速激活。
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粘附于内皮下组织的血小板通过释放一些物质以及磷脂代谢产物,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栓子,实现第一期止血。
第一期止血阶段形成的血小板栓子,及血管损伤暴露的组织因子可启动凝血过程,形成纤维蛋白网,完成不可逆的第二期止血。
1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或标准阿司匹林抵抗是一个实验室检测概念,而阿司匹林治疗无效是一个临床概念,目前尚无关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公认定义和诊断标准,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的临床或实验室研究方法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各家统计不一,估计在5%一45%。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是指阿司匹林治疗未能引起预期的生物学效应(如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使出血时间延长)或未能预防动脉硬化血栓事件的现象。
可分为两种情况:(1)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并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
因此只能在临床事件发生之后回顾性地诊断“临床阿司匹林抵抗”;(2)实验室检查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产生预期效应,包括不能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等,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遗传性易栓症相关抗凝因子的研究进展朱锋【摘要】易栓症可定义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主要由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两方面因素造成.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易栓症.现就遗传性易栓症的相关抗凝因子进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缺陷的病理机制、疾病的诊断及其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予以综述.同时,结合近年来相关国内外研究报道提出两个观点:①遗传性AT-Ⅲ、PC、PS 缺陷在东西方人群的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②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中存在联合缺陷.%Thrombophilia can be defined as increased tendency to thrombosis,mainly caused by the coagulation system and anticoagulation system. Thrombophilia is categorized into genetic thrombophilia and acquired thrombophilia.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genetic thrombophilia factor for anticoagulant-related research, focusing on molecular biology level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laboratory tests of thrombin Ⅲ ( antithrombin Ⅲ, AT- Ⅲ ), and protein C( protein C, PC ), protein S( protein S, PS ) defects. Two point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rec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es are: ①Hereditary AT- Ⅲ, PC, PS deficiencies distribution in the east and west population may be quite different; ②patients with heredita ry thrombophilia defects have joint defect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2【总页数】3页(P213-215)【关键词】易栓症;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联合缺陷【作者】朱锋【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3易栓症一词意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是1965年报道的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缺陷时提出的[1],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们认为是遗传性抗凝功能缺陷的专业名词。
血小板生物学和血液凝固机制作为人体中重要的生物体系之一,血液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组织、细胞和化学物质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
它包括了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血液凝固系统等多个分支。
在许多疾病中,血液系统的不正常运作都将带来重要的影响。
血小板作为一种基本的细胞组成部分,是血液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
本文将介绍血小板的生物学和血液凝固机制,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一、血小板的概念和产生血小板也被称为血栓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一类小型血细胞。
它们无核、富含细胞器和成分,具有重要的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
血小板的数量通常在正常范围内,每毫升血液中含有约15-45万个血小板。
而对于一些疾病或药物使用者,血小板数量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这都可能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人体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分化而来。
骨髓是我们身体内最重要的造血器官之一,除了血小板之外,还能制造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种血细胞。
而巨核细胞则是造血过程中最大的核细胞。
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它们会逐渐分裂,生成许多小的血小板前体细胞。
这些血小板前体细胞会脱离巨核细胞,并在血液循环中成为独立的血小板。
二、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平均直径约为2-3微米,即它们的大小比红细胞稍微小一些。
虽然血小板体积小,但它们包括了多种关键物质,能够担当着重要的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
在血液凝固发生时,血小板能够在几秒钟之内集中到受伤处,形成血小板补丁,并释放出多个重要的凝血因子,以促进血液凝固。
血小板表面覆盖有多个不同的受体,可以识别和响应不同的化学物质。
在血凝过程中,当身体受到伤害并发生出血时,许多分子信号逐渐传递给血小板表面的受体,引导血小板集中到受伤处并聚集成血小板补丁。
聚集过程中,血小板会释放出多种重要的因子,如血小板因子4、缓激肽释放酶、血小板生长因子等,以促进血液凝固和补丁的形成。
除此之外,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血小板还能通过释放血管紧张素、纤维蛋白原等物质来推进伤口的修复过程。
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血栓是血液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表面形成的凝块或沉积物。
血栓栓塞性疾病指由于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止血和抗血栓机制失衡,引起血凝块阻塞血管的疾病。
高凝状态包括一系列引起病理性血栓形成倾向和血栓形成风险的遗传或获得性病变,亦称为前血栓形成状态。
血栓并非一种永久的结构,它经历延伸和滋长、溶解、机化、再通和钙化、栓塞不同的病理过程,该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致病、致畸、致死的主要原因。
【血栓形成机制】早在1845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提出血栓形成机制三要素学说,即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的紊乱和血液成分的异常。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对其发病机制有更丰富的认识。
(-)血管壁的损伤引起血管损伤的原因包括机械因素(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变应力、血管内压力及机械性损伤);化学物和代谢产物;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及内毒素血症的作用)及免疫因素。
1.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⑴生成和释放促进血管松弛的物质:主要包括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ndothe1.ia1.-derivedre1.axingfactor,EDRF)和前列环素1.(prostacyc1.in h,PG1.)0EDRF实质是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No),它激活血小板鸟昔酸环化酶,使CGMP增加;PGb是内皮细胞磷脂代谢产物,它与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结合,激活腺昔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
CGMP和CAMP协同可发挥舒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时,血小板对管壁是排斥而被动进入循环的,PG.和NO作为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在局部起到了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
但在血管损伤处,这些活性物质减少,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提供了基础。
⑵生成和释放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物质:除EDRF和PG.夕卜,血管内皮细胞上ADP酶能水解血小板诱聚剂ADP,生成AMP和腺昔,后者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2、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凝血系统激活3、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4、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凝血酶B、花生四烯酸C、胶原D、肾上腺素E、ADP5、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分泌功能D、凝血功能E、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6、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7、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8、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局部血黏度增加9、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下列哪项无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血浆纤维蛋白原D、血浆钙离子E、TXA2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做PAgT时,试验前1周内病人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其原因是()。
A、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B、阿司匹林促使血小板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C、阿司匹林根本不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其聚集D、阿司匹林可减弱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聚集E、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促进其聚集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