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教学教案(部分)

文学理论教学教案(部分)

文学理论教学教案(部分)
文学理论教学教案(部分)

文学理论教学教案(部分)

第一章文学理论学科简介

?本章重点:

?1、文学理论的概念和性质

?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划分依据?

?4、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论(分层次理论)

?主要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品格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活动论和文学反映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在《教程》中,对文学理论作了如下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学科。近些年,人们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等,到底什么是人文科学?人们把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切学科同成为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相对自然科学而言的,它包括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语言、教育和道德等,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在探索人文科学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的精神。所谓人文关怀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付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行为。那么文学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就是审美价值,是人们追求实现自我的一

种精神寓所。

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也称文学学,是建国后从前苏联翻译过来的。现

在文艺学是特指,具有狭义的概念。它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和文学史三个学科。文学理论和文学理论史侧重于个别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关系,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对象?它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它虽然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是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因为文学理论不能不分析一些文学作品,涉及一些作家,接触到一些文学现象,但它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一个个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是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从上述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文学理论所负担的这些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我们规定这些人物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不是艺作品这种形式而存在的,文学是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的。人类最早研究文学这一学科的科学叫“诗学”、“诗论”,它主要是对文学中最早发生的诗歌这一类型的研究来统领整个文学的研究,是以局部代替整体,显然是不全面,但是在19世纪之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诗学研究与美学一直处于纠缠不尽、笼统未分化的状态。文学理论直到20世纪初,在相关人文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才确定起来,并逐渐发展起来,并至成熟,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的分支。

目前,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后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一个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

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上。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教程》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做为一门真正的科

学,具有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所谓实践性:文学理论史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也就是先有了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所以,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构成、文学接受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无一不是从文学活动的实

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所谓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所肯定或否定什么作品、赞扬或批评什么文学现象、提倡和反对审美艺术趣味,都不能不具有价值取

向。

总之,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应该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

有品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节、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

一、新时期文学理论的新趋势

1985年,中国文学理论界掀起了“新方法热”,那一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此后,各种各样的新方法逐步付诸实践,时至今日,对于文艺学研究来说,方法论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反复探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出现了某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由过去着重考察文学的外部关系向深入研究文学的内部关系转移。

(2)从单一的哲学认识论或政治的阶级论来观察文学转变为从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的考察。

(3)由微观分析到宏观综合,增强了历史感和哲理性。

(4)由封闭到开放,不断吸收外来文论的养料,包括自然科学的思维

成果。

(5)从静态到动态,把各种文学看成动态过程,重视动态中的偶然性

因素;

(6)从客体到主体,不仅要研究文学的客体,还要强调文学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研究。这些新趋势,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一种勃勃的生机。从伤痕文学的出现,以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等为代表的作品,反映了文革后人们的反思。另外,青年作家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从大森林里来的孩子》都在当时社会文化冲击极大。《北方的河》是否宣扬了个人主义,《爱,是不能忘记的》里的老干部把爱情献给了女作家,女作家爱上了有夫之夫,即使是精神的,是否违背道德。小说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理论道德标准,把文学引入了道德批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我国的文艺学理论研究者,也在努力探讨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文艺学理论方法。他们力求在我国传统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学理论建立一个对话体系。于是,1998年5月25日-30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的乐黛云、孟华等教授,邀请了15位世界知名学者到北大演讲。

如法国米歇尔·蒙田大学一级文学教授,著名的现代性研究学者伊夫·瓦代(Yves·Vade)。他是法国欧亚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现任该会主席,多年从事文学现代性的研究,1983年在法国南特大学创建“文学现代性研究小组”和《现代性文集》刊物,1989年得到法国文化部的认可,现在刊物出版了13期。他到北大的演讲内容《文学与现代性》。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安东尼·泰特罗(Antony·Tatlow,德国人,1965年起一直任教于香港大学),泰特罗曾到过40多所大学演讲,他主要研究文学与艺术如何对社会潜意识进行再现。他在北大演讲的题目

《文本人类学》。

另外,荷兰知名学者佛马克的演讲题目的《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美国

知名学者杰姆逊演讲的题目是《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等。

此外,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部分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国外优秀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工作,这样为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流架起了桥梁,对国内文学理论

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是有层次的。

因为人的认识是分层次的,人们认识的方法自然也就分级位。方法分高

层、中层、下层三个级位。

首先是哲学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它作为方法论中的最高级位,要求中间级位和低层级位的方法与它保持一致,并进而现它。因此它无论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是普遍适用的。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所有的科学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概括的程度最高,适用范围最广。具体到文艺学科,它要求具体的方法都应体现它的原则,不发生矛盾冲突。如西方流行过的各种各样的具体方法,像实证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法、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新批评、神话与原型批评、接美学和解构主义批评等,都可能有合理的因素,都可以加以吸收,但都要经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过滤和改造。我们承认真理存在于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决不拒绝这份宝贵的遗产。但在吸收时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眼光是不可行的。哲学问题是任何一个研究者也摆脱不掉的问题。与其想摆脱哲学的指导,还不如寻求最好的哲学指导。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的支配。”列宁也曾说:“谁不预先解决一般问题而着手解决特殊问题,谁就将不可避免地、不知不觉地处处‘碰到’这些一般问题。”毫无疑问,恩格斯、列宁的话同样也适用于文学研究。

对于文学研究来说,哲学的前提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哲学的方法又不是万能的。哲学的方法只能在哲学这个高层级位上发挥它的功能。如果我们片面强调哲学方法的意义,用哲学取代一切,那么文学理论研究就只能永远

停留在哲学的台阶上,而进不到审美学的层次中,从而造成研究的抽象化、普泛化、单一化,甚至庸俗化。这是我们过去的文艺学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

问题。

其次是一般方法,跨学科方法。这是方法中的第二个级位——中间级位。这个级位的方法低于哲学级位,却高于具体学科级位。这些方法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在也开始有人把它们运用到

美学、文艺学的研究上来。

应当肯定,对于文艺学来说,跨学科的方法无疑是有用的。因为文学艺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具有不同层面。其中有些层面是哲学方法和具体学科方法无能为力的。或者说,其中有些层面的问题是哲学方法和具体学科方法提不出来也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例如,近些年,炒作最热闹的文学人类学。1997年,11月14日-17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承办了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厦门举行。会上提出了文学

人类学研究8种见解。

(1)文学人类学试图用人类学方法解决文学本身的问题的研究;

(2)用文学形式来表达人类学思想的研究;

(3)文学与人类学互动行为中的跨学科研究;

(4)把文学作为一种人类存在方式的研究;

(5)从人类学来论证文学所以组成为文学的研究;

(6)以全人类的角度来观照文学,来还原世界多元的研究;

(7)通过文学基本形式来搜集探索人类学与文学共享的知识;(8)用人类学方法研究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化现象。

这些跨学科的方法也只能在它们所处的级位上发挥它们的功能。正如哲学的方法不能取代一切一样,跨学科的方法也同样不能取代一切。文学艺术的许多层面是一般方法无法切入的。如果我们生硬地套以跨学科理论,也是极不足取的。此外,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把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移植到文学

研究中的热潮。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模糊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各种方法,一下子涌入文学研究领域,新的名词、术语、公式和图表令人眼花撩乱,使得多年搞文学研究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懂某些文学研究论文。他们感叹道:我们过去千方百计地把文学从政治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现在被

人卖给科学。

再次是具体的学科方法。这是方法中最低的一个级位,也是最贴近研究对象的级位。这个级位的方法与学科的具体内容相对应,它直接与研究对象发生最密切的联系,或者可以说,这种方法是从研究对象本身生长出来的。例如天文学的学科方法是观测,物理、化学的学科方法是实验,数学的学科方法是运算。天文学离开观测法,物理、化学离开实验法,数学离开运算法,单靠哲学方法或跨学科的方法,是不可想象的事。

同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那么也就必须有直接能切入研究对象的特殊学科方法,而不能完全依赖哲学方法和跨学科的方法。那么文艺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审美学的方法,包括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

等方法。

上述三个级位的方法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一方面三个级位的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只能各自在适合于自己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不能互相混淆和代替。如果互相混淆或代替,研究工作就要走上歧途。哲学方法不能代替一般的方法和特殊的学科方法,因为哲学方法只具有一般的科学意义。如果硬要以哲学方法来取代其它级位的方法,那么这不但意味着降低了它的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必然使研究停留在哲学的一般领域,而深入不到具体学科的具体对象中去,不能揭示具体对象所特有的本质特征。反过来,具体学科方法也不能代替哲学的方法。具体的学科方法提不出也回答不了哲学层次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具体学科方法、一般的方法又必须受哲学方法的指导和制约。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具体的学科方法和一般方法要是离开了正确哲学的指导,

否则,文学理论的研究也要误入歧途。

三、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文艺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把握“三个适应”的原则。即方法必须与研究对象相适应,方法必须与运用它的主体相适应,方法必须与研究目

标相适应。

首先,文艺学的方法必须与研究对象相适应。从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的角度看,方法是对象的对应物。按黑格尔的说法,方法是“对象的原则和灵魂”。方法与对象必须有内在的适应性,或者说,是对象决定方法,不是方法去框对象。也就是不能随便用什么方法跟文学这个对象“联姻”,文学的本性要求与它本性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只有当研究方法能够体现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时,这方法才能深入到文学的内部,才能揭示出文学的固有的规律。作为方法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只是一种工具,只有当这工具与对象相契合,工具才会具有意义。若工具与对象不具有内在的适应性,不论你掌握的工具是多么“新”,多么“现代化”,也不会得到什么。既然文学研究的方法应与文学的本性具有内在适应性,那么简略地考察一下文学的本性问题也许是必要的。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着?对这个文学本体论问题我们过去的理解一直是含糊不清的。文学是指那些放在书店里和图书馆里的那五颜六色的、大小不一的、厚薄不同的小说集、诗歌集、剧本集、散文集,还是指作家头脑中正在构思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还是指人们的一种职业,如说:我们说,他是搞文学的,开说明某人的职业。过去人们只把杂志上发表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当文学,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片面。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一书指出: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以活动形式而存在的。文学活动是一个流动的完整的过程。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经过作家的关照、体验、把握,内化为心理现实,这种心理现实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外化为审美现实——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又把审美现实转化为心理能量。因此,我们把文学本性划分为:社会性、心理性和审美性。其中,社会性和心理性只是文艺的一般属性,因为其它意识形态也具有此种属性,而审美性则是区别于文学艺术与非文学艺术的关键,是其它意识形态所不具有的,因而应视为文学的特性。社会性、心理性和审美性作为文学的本性是有区别的,但又具有同一性。社会性和心理性只有在被文学

审美特性所过滤、所溶解、所规范、所制约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文学的本性。

其次,文艺学的方法必须与运用它的主体相适应。文艺学的方法与运用它的主体要有内在适应性。方法连着两头,一头连着对象,另一头连着主体。因此,一方面是对象在选择方法,另一方面是主体在选择方法。主体的个性特征、性格类型、知识结构的不同,所选择的方法也可以不一样。甲所遵循的方法对乙未必合用,乙所遵循的方法对丙未必合用。我们就按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来说,假定一个内倾思维型占优势的人和一个内倾直觉型占优势的人都研究文学,那么那个内倾思维型占优势的人,在研究方法上就自然会发挥他的个性优势,用思辨性较强的一类方法,如逻辑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等去开辟自己的研究领域,刘勰和黑格尔都属于这种性格类型的学者,所以他们以思辨的方法,建立起体系恢宏、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那个内倾直觉型占优势的人也会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更多采用内省的、直觉的、顿悟的方法,去获得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的作者,还有那些小说评点派,如金圣叹、脂砚斋等可能有不少是属于这种性格类型的学者,所以他们在文学作品的评论,特别是在作品细部的艺术分析方面,取得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选择和运用方法问题上,研究者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知识结构不合理,或知识贫乏,方法也不会听他的话。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在他的《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说:“当满载丰富知识的头脑思考问题时,相应的知识就成为思考的焦点。这些知识如果对于所思考的问题已经足够,那就可能得出解决的方法。但是,这些知识如果不够,而在从事研究工作时往往如此,那么已有的知识就使头脑更难想象出新颖的独创的见解。”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缺少知识的情况下,任什么方法也帮不了他的忙。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平衡是选择与运用正确的方法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受主体的知识结构的制约。方法的不当往往是自己知识畸形或贫乏的一种表现,方法与主体条件的上述关系告诉我们,首先要丰富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找到对自己来说是合用

的方法。

再次,文艺学的方法必须与研究目标相适应。文艺学的研究应该说有其特定的目标。就文学理论而言,它的目标是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独特功能,

揭示文学活动的艺术规律,揭示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就文学评论而言,它的目标就是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作品所达到的真、善、美的程度。文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就要与我们的研究目标相吻合。对于文学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的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加以研究。甚至统计学的方法、工程学的方法等都可以用来研究文学。假定我们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就有许多东西可统计,全书共多少字,写了多少个人物,其中男性多少人,女性多少人,主子多少人,奴才多少人,其他非主非奴的又多少人,每回出现了几个新人物,每个人物在全书中共说了多少次话;贾府共举行过多少次宴会,大宴多少次,小宴多少次,不大不小的宴会多少次;全书写了多少次丧事,共举行多少次丧仪,用了多少钱;全书大小事件共多少件,大事多少,小事多少,不大不小的事件又是多少;全书写了多少个梦,好梦多少,噩梦多少,平平常常的梦又是多少;全书用了多少名词多少,动词多少,形容词多少,典故共用多少,北京口语共用了多少……大概还有许多东西可统计。问题是你对《红楼梦》作了这些统计,为了什么目的呢?是为了分析《红楼梦》的思想,还是为分析《红楼梦》的艺术呢?抑或是为统计而统计?

当一种方法失去了应有的独特目标时,它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研究的对象,研究主体,研究应达的目标,这三个方面制约着方法。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有它自己的固有规律。深入认识自己的研究的对象,深入认识自己,明确研究应达到的目标,还有,看到方法对研究问题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不可夸大具体方法的作用。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真知灼见。对一个饱学的、才能出众的、经常有独到见解的研究者来说,他是不会为方法发愁的,他的知识、才能和见解自然会帮助他发明

或掌握妙不可言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