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

来的。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

向目的语靠近。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

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

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

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

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

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zation)。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

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

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

语法。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

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

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

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

则或形式的渗透。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

“假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

则的过程。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

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

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

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

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

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

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

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

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

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

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

影响。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

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某些语言

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

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E 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

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

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

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

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

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

然过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