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的目前价值及潜在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巨型鹦鹉螺简介:巨型鹦鹉螺(Murex haustellum),也被称为红鸟嘴螺,是一种壳类动物,属于鸟蛤目鹦鹉螺科。
这种螺类物种被广泛地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域中,一般生活在浅海水域的沙质底栖环境中。
巨型鹦鹉螺以其巨大的外壳、鲜艳的颜色以及独特的形状而闻名,是壳类收藏家和海洋爱好者们的宠儿。
外观特征:巨型鹦鹉螺的外壳通常呈金黄色或橙红色,上半部分有着坚硬的鳞状纹理。
壳的外形类似于巨大的倒置喇叭,具有尖锐的螺尖和宽大的螺旋螺旋。
这种螺类通常能够生长到约20-30厘米的长度,有时甚至更大。
巨型鹦鹉螺的口部被称为“鸟嘴”,形状类似于鹦鹉的喙,因此得名。
生态习性:巨型鹦鹉螺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以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
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利用其发达的嗅觉和化学感应器在沙质海床上寻找食物。
一旦发现猎物,它们会迅速将其捕获并用强大的齿舌将其撕碎。
巨型鹦鹉螺的鸟喙形状有助于在捕食时刺穿猎物的外壳。
作为防御机制,巨型鹦鹉螺还能够喷射一种具有强烈臭味的液体。
这种液体不仅能够吓跑潜在的天敌,还可以用来吸引配偶。
此外,巨型鹦鹉螺也具有自我伪装的能力,在沙床中利用其坚硬和颜色丰富的外壳来隐藏自己。
繁殖与生命周期:巨型鹦鹉螺的繁殖方式是性别交替的体内受精。
雌性巨型鹦鹉螺会在身体内产卵,卵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孵化出幼小的螺壳。
这些幼虫会在海水中度过其早期生活阶段,直到它们长到足够大的时候才会附着在底栖物上,开始生长其外壳。
与人类的关系:巨型鹦鹉螺对人类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在一些亚洲国家,巨型鹦鹉螺被用作食材,尤其是在海鲜菜肴中。
此外,其美丽的外壳也受到壳类动物收藏家的喜爱,被制作成装饰品和工艺品销售。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的影响,巨型鹦鹉螺的数量已经明显减少。
为了保护这一物种,国际社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保育行动,包括设立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等。
同时,海洋保护组织也呼吁人们更加注重海洋生物的保护,共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海洋中的“活化石”——鹦鹉螺撰文|以南四亿八千万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模样?广阔的浅海占据了大多数低纬度地带,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滋养着海洋中的生命,那段遥远的岁月,被定义为“奥陶纪”。
56 | Ocean World 2024Ocean World 贝壳天地OceanWorld 2024 | 57那是一个一天只有20.8小时的时期,而月亮和地球的距离,也要比现在近得多。
奥陶纪的初期,陆地上一片荒芜,二氧化碳浓度是现在的10倍以上,几乎看不到生命存在的迹象。
相比之下,奥陶纪的海洋却是一个精彩纷呈、丰富繁盛的世界。
海洋里最庞大的群体——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各种奇特、巨大的海洋生物演绎着地球生命进化史上的精彩篇章。
而称霸奥陶纪海洋的是一种名为“鹦鹉螺”的无脊椎动物,通常夜间活跃,白天则伏在海底的珊瑚礁或者岩石上休息。
鹦鹉螺的外壳美丽、坚硬、光滑,构造也颇具特色,呈螺旋形盘卷,形似鹦鹉嘴,这也正是其得名的由来。
除此之外,经历了数亿年时代更迭的鹦鹉螺还有很多头衔加身。
“活化石”鹦鹉螺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迈鱼”,拉蒂迈鱼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唯一现存的总鳍鱼类。
鹦鹉螺和拉蒂迈鱼都是见证地球生命进化的“活化石”,在古生物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鹦鹉螺的直系祖先在奥陶纪时期大量爆发,曾经一度占据了远古海洋顶级掠食者的地位。
不过那时的鹦鹉螺无论在体型还是样貌上,都与现代的鹦鹉螺相差较大。
后来,又是几度沧海桑田,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时期,也就是2亿多年前,鹦鹉螺这一类物种逐渐进化,并稳定到和现生鹦鹉螺近似。
如今,同为头足类的鹦鹉螺近亲们大都进化为乌贼、鱿鱼以及章鱼的样子。
乌贼是将身体外的壳转入身体内,鱿鱼仅仅是留下一层胶质的薄膜,章鱼的壳则已经完全消失了。
唯有鹦鹉螺,从遥远的奥陶纪、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一直到现代,始终披着自己的“铠甲”,在地球上所有的大灭绝事件中脱颖而出。
因此,鹦鹉螺在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鹦鹉螺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
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
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纸鹦鹉螺见於热带和亚热带海面附近,以浮游生物为食。
雌体与八腕目(Octopoda)的其他种类不同,其背腕具翼状腺质膜,能分泌一个不分室的盘曲的薄壳。
壳大,直径达30~40公分(12~16吋),质脆。
卵产於假外壳内并在此孵化为幼体。
其他特征与章鱼属(Octopus)同。
雄体只及雌体的约1/20大小,无壳。
以前认为雄体寄生於雌体壳内。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
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
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
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
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大王乌贼大王乌贼身体一般只有6~14米,但最大的大王乌贼能长到21 米甚至更长,重达2,000千克。
它们的眼睛大得惊人,直径达35 厘米左右;吸盘的直径也在8 厘米以上。
大王乌贼生活在深海,以鱼类为食,能在漆黑的海水中捕捉到猎物。
它经常要和潜入深海觅食的抹香鲸进行殊死搏斗,抹香鲸经常被弄得伤痕累累,不过在抹香鲸的胃里曾发现过大王乌贼的残迹。
人们还没有见到过呆在栖息地的大王乌贼。
人们只能通过死亡或受伤后漂浮到海面或被海水冲到岸边的那些大王乌贼了解到这类动物的一些信息。
福寿螺福寿螺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
鹦鹉螺(Nautilus)“十问”有一个喇叭,活成了传说。
比如,有人买了两对,但不配功放,当雕塑;比如大家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却很少听过它的声音,且往往只看到一个,陈列在橱窗。
它就是B&W 鹦鹉螺(Nautilus)。
2个月前,我亲手把它打开时候,是这个样子,如一个熟睡的婴儿——那时上海还是秋天。
随后,我们分别用3套(每套四台)价位不同,但是品质顶级的功放(FM、高文、YBA)进行了多轮搭配。
这么历久弥新的产品,如果把它写成一个常规的测评,说它声音有多么多好,索然无味且肉麻无比。
所以,我们花了2个月时间,慢慢品味它。
近距离接触中,也逐步揭开了很多坊间传说的谜团。
因此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文章标题的“十问”,也就是解决烧友心目中,存在的典型谜团。
1. 鹦鹉螺和B&W各时期经典喇叭的声音相似吗?答案是,NO!本次测试,前后有7人深度参与,烧龄均超过20年。
可谓见多识广者众,对B&W的各代经典喇叭有人可以如数家珍,且有私藏。
鹦鹉螺在B&W家的族谱里,属于另类,一直不会大规模生产,批量供应。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B&W其他经典喇叭。
第一代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这个型号叫作801。
据说,经过了4年研发,1970年代是HIFI理想主义的黄金时代,追求声音第一,成本第二。
研发的目标是针对专业监听,而非民用。
所以,诞生之初,就被伦敦的Abbey Road Studios采用,作为古典音乐监听喇叭。
我们知道,获得同样待遇的,还有天朗60年代后的监听系列。
在“琴鸟”古乐系列录音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初代801的身影。
随后多年,801怎样进化的,暂不考察,进入9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 801 Matrix 2在香港杂志的测评HIFI音响 1990年4月号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新一代Matrix比老的要好很多,声音更加现代,分析力更好。
结论也耐人寻味。
不过,后来载入《立体声杂志》(Stereo sound)200大扬声器列表却是,第三代Matrix,还有1998年获奖的N801当然,也包括鹦鹉螺,还有在2000年后推出的签名版800,以及800D。
鹦鹉螺的目前价值及潜在价值鹦鹉螺(Nautilus Pompiplius)是属于头足纲四鳃亚纲鹦鹉螺目的软体动物及贝类动物。
现有的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动物。
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
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
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
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
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一、观赏价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美。
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
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
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它们的外表非常美丽,很像一个染了五颜六色的搪瓷缸。
鹦鹉螺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
从壳的脐部辐射出红褐色的曲折条纹,很像鹦鹉的头部。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
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
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
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
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
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
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
二、仿生作用除了外表,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
龙源期刊网 鹦鹉螺的奇迹作者:王冠来源:《第二课堂(小学版)》2018年第05期鹦鹉螺在地球上生活几亿年了,但它们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太平洋或印度洋。
它们是有名的底栖软体动物,在100多米或者更深的洋底,它们可以用腕部缓慢地匍匐前行,或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
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为了省点儿力气,它们会巧用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
虽然鹦鹉螺在黑暗、寂静的环境里生活,可它们一点儿也不会感到寂寞,甚至爱上这种地方了。
“啊,谁也别想发现我们!”曾有一只鹦鹉螺自信地说。
它没有说错,几亿年来,几乎从未有人来打搅过鹦鹉螺的生活。
时间到了20世纪,洋底的沉寂被打破了,一艘深水潜水艇造访了鹦鹉螺的家园,从潜水艇里出来了一个“怪物”——潜水员。
潜水员来到鹦鹉螺的跟前,这让鹦鹉螺既吃惊又郁闷。
“实在是太美了!真是不可思议!”潜水员不禁赞叹道。
“你这是在说谁呢?是说我吗?”鹦鹉螺惊异地说。
潜水员没有搭理鹦鹉螺,只是自言自语:“啊,它拥有最符合数学规律的形状,它将被写进数学书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明星。
蜗牛以及其他贝类就是铆足劲儿,也不会像它一样风靡世界的。
”“什么是明星啊?你这话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了?”鹦鹉螺更迷惑了。
“你就别问这么多了,说了你也不会明白的。
”这回潜水员回答了鹦鹉螺,“你就等着听好消息吧!”不久后,以鹦鹉螺为主角的数学书出版了,虽然书是从鹦鹉螺谈起的,但主要介绍的是“等角螺线”。
“等角螺线”是一种很奇妙的曲线,它很巧妙地分布在自然界中。
比如,鹦鹉螺外壳上就藏有这种螺线,同学们发现它了吗?我们知道,借助圆规我们可以画出很标准的圆,借助尺子我们可以画出很完美的直线,那么等角螺线该怎么画呢?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好帮手——方块。
把大小合适的方块按下图所示,排列组合在一起,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每个方块中画出四分之一个圆。
画完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弧线竟组成了螺线。
通过科学家的计算验证,这样画出来的螺线非常接近等角螺线,看上去也与鹦鹉螺的外形非常相似。
鹦鹉螺参考答案鹦鹉螺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动物,它的外形独特,拥有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纹理。
它的外壳呈螺旋状,有着细长的形状,因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在海洋中的分布广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关于鹦鹉螺的一些有趣的知识。
首先,鹦鹉螺的外形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它的外壳通常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如红色、橙色、黄色等,这使得它在海洋中非常显眼。
而且,鹦鹉螺的外壳上还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花纹,每个个体的纹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它们在外貌上有着独特的个性。
这些独特的外形特征使得鹦鹉螺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收藏品。
其次,鹦鹉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主要以海藻和浮游生物为食,通过摄食和排泄等行为,对海洋中的营养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鹦鹉螺的外壳还为一些小型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保护的场所,使得它们能够在海洋中繁衍生息。
因此,鹦鹉螺可以说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鹦鹉螺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由于它们的外形独特,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收藏品。
许多人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鹦鹉螺的外壳,作为装饰品或者摆设在家中。
此外,鹦鹉螺的外壳还可以用来制作工艺品,如手链、项链等,这些工艺品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售量。
因此,鹦鹉螺不仅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然而,正因为鹦鹉螺的独特外形和经济价值,导致了它们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滥捕滥杀鹦鹉螺,导致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一些海洋污染也对鹦鹉螺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鹦鹉螺的生态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权益,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鹦鹉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鹦鹉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鹦鹉螺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们的重要性。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滥捕滥杀鹦鹉螺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鹦鹉螺:穿越5亿年时光的“活化石”距今5亿年前的遥远岁月,被定义为“奥陶纪”。
那时候。
地球的面貌与今天截然不同——海洋面积远比现在辽阔,大部分陆地都被浅海覆盖。
那是一个海洋的时代,生活在海洋里的最庞大的群体——无脊椎动物达到鼎盛时期,各种奇特、巨大、凶猛的海洋生物,演绎了地球生命进化史上最丰富的篇章。
在奥陶纪后期,一个巨大的无脊椎种族异军突起,很快称霸海洋,它就叫“鹦鹉螺”。
但那时的地球,就像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孩子,火山、地震、海啸时常发生,大地的形态也在不断改变。
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直接导致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继而催发了生命的灾难——第一次物种大灭绝。
这次物种大灭绝持续了大约6500万年,造成约85%的物种灭亡。
当时的海洋霸主鹦鹉螺及其诸多近亲族群,也绝大部分惨遭灭顶之灾,仅有少数存活了下来,顽强地传承至今,成为弥足珍贵的“活化石”……奥陶纪的顶级掠食者地球上最顽固的生命5亿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段久远到难以想象的时光,但对于地球来说,这或许只是沧海桑田中的一瞬。
自然进化非常残酷,曾经海洋中的“巨无霸”鹦鹉螺,到了现代,用“稀世奇珍”已不足以形容——据相关统计,现存的鹦鹉螺仅有2属6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集中分布于菲律宾群岛南半部、澳大利亚大堡礁、斐济群岛海域,在马来群岛、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也有零星分布。
鹦鹉螺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拉蒂曼鱼是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的祖先,1.2亿年前已经灭绝),是见证地球生命进化的“活化石”,在古生物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鹦鹉螺是现代章鱼和乌贼的亲戚,它们的大脑十分发达,接近脊椎动物的水平,其体内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很发达,但不同的是,它们的眼睛构造相对简单,体内也没有墨囊;而且,它们的心脏、卵巢、胃等器官生长在靠近螺壁的地方,被外壳保护得很好。
鹦鹉螺的外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
它们的壳呈螺旋形盘卷,形似鹦鹉嘴,这也正是其得名的由来。
关于鹦鹉螺的赞美
鹦鹉螺被赋予了许多赞美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关于鹦鹉螺的赞美:
1. 美丽的外观:鹦鹉螺的壳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斑纹和图案,色彩鲜艳,美轮美奂。
它们的外貌如同大自然的艺术品,令人惊叹。
2. 独特形状:鹦鹉螺的壳呈锥形,尖端呈针状,整体形状优美而独特。
这种特殊的形状令人难以抗拒,给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感觉。
3. 珍贵的价值:鹦鹉螺是一种珍贵的贝壳,因其特殊的外貌被广泛收藏和用于装饰。
它们在艺术品、珠宝和饰品制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被视为高价值的物品。
4. 生命的奇迹:鹦鹉螺是一种海洋生物,它们生活在深海的底部,能够生长和繁殖。
它们的存在是大自然的奇迹,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
5. 文化的象征:鹦鹉螺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文化中,它被认为是好运和财富的象征,被用来祈求幸福和祝福。
总之,鹦鹉螺以其美丽的外观、独特的形状、珍贵的价值、生命的奇迹和文化的象征意义而受到赞美。
它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多样性,令人惊叹和崇拜。
鹦鹉螺的目前价值及潜在价值
鹦鹉螺(Nautilus Pompiplius)是属于头足纲四鳃亚纲鹦鹉螺目的软体动物及贝类动物。
现有的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动物。
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
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
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
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
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一、观赏价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美。
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
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
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它们的外表非常美丽,很像一个染了五颜六色的搪瓷缸。
鹦鹉螺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
从壳的脐部辐射出红褐色的曲折条纹,很像鹦鹉的头部。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
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
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
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
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
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
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
二、仿生作用
除了外表,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
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
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
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
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
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
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据以色列国防部透露,美以联合研制的“鹦鹉螺”激光武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击落火箭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
三、揭示大自然演变的鹦鹉螺
一九九六年《中国剪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鹦鹉螺化石的又一作用:
“美国两位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
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
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
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地理学家得到极大的启发。
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
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科学家据此推侧4亿多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圈是9天,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月亮绕地球一圈逐渐成了15天、18天、22天以及26天,以至于今天的约30天。
月亮的轨道越来越长,证明月亮――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个自然现象还可以用日蚀的记录来印证),这证明地球――月亮是一个扩散体系。
这帮助我们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地球上为什么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存在。
如果是一个收缩体系,气体就会变成液体,液体就会变成固体。
地球就没有大气层,就没有水的存在。
没有水就没有海洋,没有生命,就会和其它星球一样寂寞冷清了。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
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
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
四、“活化石”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
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
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
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
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
鹦鹉螺化石也称菊石,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
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2、鹦鹉螺属为古老的鹦鹉螺目(Nautiloidea)唯一的现存属,在古生物学十分重要,可藉以断定地层的年代。
五、文化内涵
在国外有很多利用鹦鹉螺名字或原理制作的商品,如音响、软件、沙发、玩具、酒具、宾馆等,很多艺术家也从鹦鹉螺身上获得灵感,创作出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品。
在我国的贝壳市场上,鹦鹉螺的贝壳并不少见,沿海的旅游景点几乎家家都有卖,很多商贩都把鹦鹉螺列为中国的“四大名螺”,鹦鹉螺也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它的美丽花纹和独特的形态,加上传奇般的生存状态,的确是很好的收藏品,很多生物就是这样从自然界消失,在人类的壁橱里或者博物馆里见证着生态的演变呢。
六、数学家眼中的鹦鹉螺
鹦鹉螺所呈现优美的螺线,鹦鹉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数列,
而斐波拉契数列的两项间比值也是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的。
这种不可思议的精神生长模式,别数学家称为“完美的对数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