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指标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221.74 KB
- 文档页数:9
178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以冼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例李 晨 (广东保利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308)[摘 要] 本文基于广州市 城中村 改造的大背景,以冼村城中村改造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困境与根源㊂研究发现,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留守户动迁拆除困难㊁产权注销措施执行落地难,以及回迁安置房分户分证登记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㊁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㊁加强行政执行力度以及明晰政策指引等解决策略㊂通过冼村改造案例的研究,旨在为广州市及中国 城中村 改造提供借鉴㊂[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冼村[中图分类号]T U 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3-178-03前言2009年,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经协商并报国务院同意,决定共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并将旧城镇㊁旧厂房㊁旧村庄改造作为推进试点示范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㊂广州市作为省内排头兵,城市更新起步早,2009年-2014年,广州作为全国最早的 三旧 改造试点,大力推进琶洲村㊁杨箕村㊁林和村等城中村改造工作;2019年至今,广州持续深化城市更新工作,建立完善的更新政策体系及规划管控传导机制,谋划老旧社区成片连片更新改造提升㊂截至2023年8月,广州累计批复城中村改造项目82个,面积约38平方公里㊂累计批复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改造的仅有猎德村㊁林和村㊁琶洲村㊁杨箕村㊁潭村等少数成功案例,部分旧村在获取批复十余年后均受制于各种原因,尚未完成改造㊂本文基于广州市 城中村 改造的大背景,以广州市冼村改造为具体的案例研究对象,对冼村全面改造项目基本情况㊁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等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与阐述㊂1 研究目的和意义冼村作为广州市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 城中村 ,从改造工作开始至今已历时十余年,历经波折,数易改造方案㊂冼村改造过程曲折,存在多方利益主体博弈,更体现了 城中村 全面改造的复杂性,是广州市 城中村 改造中的一个典型案例㊂因此,本文力求通过冼村全面改造案例的研究,发掘 城中村 全面改造过程中的困境与根源,为广州市及中国 城中村 改造提供借鉴㊂广东省 三旧 改造在城市社会和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带来了很多改善㊂然而,这一进程也伴随着很多问题,例如规划实施㊁政策㊁利益分配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等问题㊂因此,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㊂我们应该通过追求效率和公平,促进包容性增长,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1]㊂此外, 城中村 改造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居民进入这些社区,从而推动城市的繁荣和发展[2-3]㊂ 城中村 的改造涉及到土地所有权㊁利益分配㊁投入成本等问题也成为改造中的难点和关注焦点[4]㊂2 冼村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冼村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东侧,是天河区㊁国家级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最典型的城中村㊂地处天河区西南部,属于冼村街道的辖区范围,西侧为冼村路,毗邻天河东路及广州大道至越秀区;南侧金穗路,与猎德村临近,靠近珠江航道;北侧黄埔大道,西北方向是体育西小区和六运小区,远至天河体育中心和广州东站;东侧临猎德大道,近珠江公园㊁天河公园㊁暨南大学与华南快速,西北侧建设地铁13㊁18号线换乘站㊂改造前村屋1950栋,村民约5000人,握手楼林立,无有效交通㊁排水及相应配套设施㊂为了向冼村居民提供一个更现代化㊁绿色的生活环境,亦为了提升广州市城市形象,盘活低效用地,有关部门高度予以冼村旧城改造项目高度重视,自2010年起,就对其进行了城中村改造㊂目前,在有关部门的引领下,冼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累计已完成99%村民村屋及外单位住宅的拆迁补偿签约任务,拆除率亦达99%,现剩余12栋村屋及39户外单位未签约拆除㊂已回迁复建安置房共三期1878套,在建四期复建安置房共2731套(已完成村民摇珠分房),近期拟开工复建安置房783套㊂冼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呈现回迁房与留守户共存,未拆迁村屋与复建房施工并存的改造状态㊂截止至2024年1月,广州市有关部门对冼村的旧城改造问题多次召开专项会议,依据冼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情况,对项目改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为后续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战略性意见㊂3 冼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3.1 缺乏有效行政及司法手段,留守户动迁拆除十分困难冼村全面改造中拆除已进入攻坚收尾阶段,但仍有村民拒签并提出天价补偿及无理诉求,项目因动迁问题陷入僵局,导致无法拆除房屋平整用地㊂在99%村民按照正常改造及补偿标准签约的情况,改造主体无法与拒签村民的要求达成一致,12栋村屋影响项目各地块建设㊂如何妥善处理此问题是关乎到冼村全面改造完成的时间和进度㊂其他学者如方萌在调研浙江省临安区的情况后总结出 城中村 改造存在以下问题:拆迁补偿模式单一㊁先拆迁后安置方式有待改善㊁交互机制欠缺㊁非拆迁对象欠缺考虑㊁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9违规拆迁仍存等[5]㊂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工作,即使是在政府领导和村集体的支持下,并已采取多种动迁措施,仍存在部分留守户拒绝签约并坚持远超补偿方案的诉求㊂当前面对此部分留守户没有法律强制措施,导致动迁工作进展缓慢,旧改工作面临巨大困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㊁改造范围内集体土地上房屋的拆迁难题:根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的有关通知,对于拒绝签约的留守户,合作企业㊁村集体无法对其提起诉讼,且缺乏相应的法律强制措施,导致合作企业㊁村集体除了协商谈判别无他法;2㊁改造范围内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拆迁难题:部分旧改项目普遍存在零星国有土地上房屋,但由于与村集体之间不存在土地使用权分配㊁管理关系,村集体无法对其采取法律强制措施,合作企业难以通过谈判完成拆迁㊂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广州市旧改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基本采取 一村一策 市场化谈判模式,缺乏强制统一的补偿标准,改造主体主要通过市场谈判制定拆补方案,缺乏公权力补位,村民普遍存在 既要还要,不低他人 的心理,补偿标准不断攀高;二是针对未签约的留守户通过民事诉讼方式仍难以解决,对于拒绝签约的被拆迁人,改造主体无法对其提起诉讼,缺乏法律强制措施作为保障,导致合作企业难以通过谈判完成拆迁㊂三是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缺乏法律强制措施作为保障,即使通过表决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也较难实际收回㊂3.2 产权注销措施执行落地难冼村城中村改造启动早,2010年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未能约定村民签约后配合注销,导致已签约99%村民皆未落实产权注销事宜,复建区回迁房无法完成新的确权登记,融资区无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正常开发㊂按照现有政策,原则上需要被拆迁房屋产权人亲自申请办理产权注销,但原产权人普遍抗性较大,要求先取得回迁安置后再完成产权注销,否则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因此拒绝配合完成产权注销工作,但是不注销原产权就无法办理新的安置房的确权登记,形成死循环㊂另外或是由于被拆迁房屋涉及到继承㊁转让㊁赠与等产权纠纷的主客观原因,导致无法顺利办理产权注销登记,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供地㊁确权㊁预售等情况㊂针对广州旧改项目产权注销难题,广州市统筹做地指挥办公室于2023年7月底印发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依嘱托注销登记流程指引“[6]㊂根据该指引,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征地公告发布后,如被征收土地使用权人拒绝签订补偿协议的,在将相关补偿费用公证提存后,可以由区政府向不动产登记机构发出书面通知,不动产登记机构依嘱托办理产权注销登记㊂虽已有地方政策支持,但目前未有城中村改造项目切实落地执行该政策的先例㊂3.3 回迁安置房分户分证户确权登记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村民的被拆迁房屋(宅基地房屋)通常面积较大,改造完成后,原来的一栋被拆迁房屋可能变为多套回迁安置房,而村民(户主)普遍存在分户分证确权登记的诉求,即要求各套回迁安置房分别确权登记至其子㊁女名下㊂由于回迁安置房分户分证户确权登记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部分项目在回迁多年后,仍有大量回迁安置房未办理不动产权证㊂一是政策指引不明确:回迁安置房分户分证户确权登记缺乏清晰的政策指引,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㊂二是登记流程不规范:三是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回迁安置房的分户分证登记流程可能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权属纠纷和登记错误的风险增加4 针对冼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主要问题的建议4.1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结合城中村改造工作面临的困难,建议立法机关㊁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地方性法规㊁改造政策时可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4.1.1 就改造范围集体土地上房屋的拆迁难题:可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之规定,由村集体通过表决收回未签约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㊁经区政府审批后作出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决定的方式解决㊂但留守户拒绝交出土地的,则缺乏法律强制措施,恳请在立法或政策层面明确可向区政府申请作出责令交出土地决定,再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其次,如未签约房屋所在地块已作出征地公告的,恳请在立法或政策层面明确可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由区政府作出补偿安置决定,拒绝交出土地的再作出责令交出土地决定及申请强制执行㊂此外,建议立法机关在立法层面深化㊁落实行政裁决事宜㊂4.1.2 改造范围内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拆迁难题:建议在立法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对于旧村改造项目中拒绝签约㊁搬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可由区人民政府作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决定,形成点状征收机制,拒绝签约的则由区政府作出补偿决定,改造成本仍由合作企业承担㊂既不复议也不诉讼,又拒不搬迁的,则可申请强制执行㊂此外,如被拆迁人仍拒绝签约㊁搬迁的,还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动 三旧 改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府 2019 71号)之相关规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㊂如裁决被拆迁人搬迁后,被拆迁人拒不履行裁决结果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㊂4.2 建议加强行政执行力度,推行依嘱托注销工作4.2.1 对于已签约㊁已将房屋交付给改造主体拆除的情形,建议允许改造主体单方向不动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产权注销登记㊂被拆迁人已签约并已将房屋交付给改造主体拆除的,可视为签约人已自愿将其房屋权益让渡给改造主体,改造主体取得房屋的处分权㊂如经改造主体催告后,房屋产权人未在合理期限内办理产权注销的,则建议允许改造主体单方向不动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产权注销登记,不动产登记部门经实地查看确认房屋灭失后予以审批,并将原产权证公告作废㊂4.2.2 对于拒绝签约的情形,建议允许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单方向不动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产权注销登记㊂如房屋所在地块已发布征收公告(征收决定)的,则可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十四条等规定,由区人民政180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府作出相关决定后通知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产权注销登记㊂如房屋所在地块未发布征收公告的,则可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之规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区人民政府收回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在落实补偿㊁且房屋被拆除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单方向不动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产权注销登记,不动产登记部门经实地查看确认房屋灭失后予以审批,并将原产权证公告作废㊂4.3 建议明晰政策指引,制定回迁安置房确权登记专项政策㊂依据相关法律㊁政策之规定,宅基地系以 户 为单位的,宅基地房屋应属于家庭共有财产,‘宅基地使用权证“登记的使用权人(户主)并非房屋的唯一权利人,而是代表全体家庭成员行使权利,其配偶㊁子女等均可认定为房屋的共同权利人㊂因此,一是建议行政职能部门出台政策,明确规定被拆迁人取得的回迁安置房可在其配偶㊁父母㊁子女等近亲属内部分户分证,即回迁安置房可直接确权登记至被拆迁人的配偶㊁父母㊁子女等近亲属名下,该行为应属 析产 ,并非赠与或者交易行为,无需补缴土地出让金及过户税费㊂二是建立完善的登记体系:建立完善的回迁安置房分户分证登记体系,确保登记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降低权属纠纷和登记错误的风险㊂三是加强权益保障:通过规范的分户分证登记,加强对回迁安置户合法权益的保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的居住环境和合法的财产权利㊂结语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㊂本文以广州市冼村城中村改造为例,深入剖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困境与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㊂首先,冼村改造作为广州市 城中村 改造的典型案例,其过程历经波折,存在多方利益主体博弈,体现了城中村改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㊂这不仅要求我们认识到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㊂其次,本文总结了冼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留守户动迁拆除困难㊁产权注销措施执行落地难,以及回迁安置房分户分证登记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等㊂这些问题不仅在冼村改造中存在,也在其他城中村改造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㊂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㊁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㊁加强行政执行力度以及明晰政策指引等解决策略㊂这些策略旨在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㊂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广州市乃至全国的城中村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㊂然而,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㊂未来,我们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城中村改造的相关问题,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㊂参考文献[1] 项振海,郭炎,袁奇峰,谭诗敏.广东省 三旧 改造研究进展[J ].上海城市规划,2018(04):68-73.[2] 刘朝阳.深圳市城中村 改造中的土地管理问题研究[D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3] 管见.城中村 改造的土地权属变更及补偿几个问题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4] 刘启俊.中小型城市 城中村 改造问题探析[D ].山西农业大学,2016.[5] 方萌,邹晨斌,傅锦敏. 城中村 改造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浙江省临安区的调研分析[J ].吉林农业,2018(16):40-41.[6] 广州市统筹做地指挥办公室(2023).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依嘱托注销登记流程指引.(穗做地办函 2023 2号)(上接第177页) 持续材料,降低对资源的消耗㊂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和设备布局,采用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㊂考虑建筑对社区和居民的影响,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鼓励使用本地劳动力和材料,改善居民生活质量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再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提高建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㊂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进行全面的生命周期分析,考虑建筑建造㊁使用㊁维护和拆除阶段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以期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㊂借助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模拟工具,进行建筑性能仿真和优化,为建筑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舒适的室内环境㊂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持续性整合将建筑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的环境㊁社会和经济问题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为健康㊁高效和持久的建筑空间㊂结束语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空间规划与功能优化的重要性和具体策略,希望能为当前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进步㊂我们还将继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探索更加创新和实用的空间规划与功能优化策略,为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㊂参考文献[1] 姚友龙.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规划设计探讨[J ].中国标准化,2019,(16):65-66.[2] 王志赫.基于语义网络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18.[3] 孟旭鹏.B I M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山西建筑,2017,43(36):30-31.[4] 林雨.全龄复合型社区养老地产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2016.[5] 雷鸣.城市综合体对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影响研究[D ].南昌航空大学,2014.。
广州市城中村商业形态的更新改造——以广州棠下村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城中村现象越来越明显,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愈发凸出,建筑密度大,布局混乱,卫生条件差……等等因素都会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现有城中村商业形态改造更新实例,总结其更新改造特点并学习,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总结出城中村商业形态更新改造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商业形态、改造更新1、广州典型城中村商业形态——以棠下村为例1.1 区位条件棠下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南部,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也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区。
经过调研,棠下村具有城中村特点,即低层住宅聚集,楼距紧凑,还未被开发,村内很多低收入人群聚集。
在广州快速城市更新扩张背景下,截止2017年9月,有10万人左右的常住和流动人口聚居在棠下村,社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
棠下村居民由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组成,外来务工流动人员占了大多数。
因棠下村交通方便,乘坐BRT到棠下村站即可,出勤方便,且房租便宜,广受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
1.2人口状况(1)人口数量:截至2017年,棠下村常住和流动人口达到10万人左右。
(2)人口构成:根据调研的数据整理,非广州户籍居民占了94%,这些居民居住方式为租房,从事的职业有建筑业、服务类等等,大学毕业求职者和刚投身工作的白领也有部分租住在此。
(3)人口受教育情况:外来人口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90%,拥有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大约占总人口的41.03%。
以上数据反映了棠下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与基本社会阶层偏低。
(4)职业构成:外来人口中,从事人数最多的为散工,其次是商人和工人。
从事人数较多的职业技术含量不高,学历限制也较低。
1.3商业空间布局(1)与交通路径密切结合棠下村的商业配套设施表现出显著的线型沿街道平均布置的特点,商业街主要是贯通南边棠德南路与北边中山大道的道路,中山大道的棠下村BRT公交站点与棠德南路的棠德南公交站点,是主要的人流方向。
关于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情况介绍与案例分析广州市目前共有138条“城中村”,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已全面开展“城中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共有110条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规划部门批准,并以槎龙、棠溪、三元里、文冲、沥窖、茶窖、石牌七条“城中村”作为试点,进一步深化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
近几年,广州市对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进行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与办法,认为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应具有各村自身的特点:1、分批分期,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逐步改造;2、因时制宜,降低政府改造经济成本;3、实行先试点,后改造,再推广的政策。
一、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整合规划与改造:以白云区棠景村为例(一)棠景城中村形成原因棠景城中村包括棠溪村和远景村,位于广州市建成区西北部。
棠溪村总用地面积250.40公顷,共有常住人口6177人,其中农业人口2861人,非农业人口3316人。
远景村总用地面积123.38公顷,共有常住人口4815人,其中农业人口19141人,非农业人口3001人。
棠景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如下:1、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土地管理二元机制的存在,加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对农村建设用地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导致原农村居民点违法违章建设现象十分普遍,各种性质用地相互交错,布局混乱。
形成了建筑密度高、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人居环境恶劣的城中村。
2、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以白云区为例,全区常驻人口160万人,流动人口就占到一半),突出的如远景村,外来流动人口大大超过本地居民,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口由于收入相对较低,加上政府尚不能提供大量的廉租房,只能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村民屋,一方面解决了暂住问题,但另一方面为城中村的违法建设提供了市场,加快了城中村形成时间,加大了城中村的建设规模。
(二)政府改造工作重点1、改造工作,规划先行。
针对棠景街远景城中村建设无序、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在过去几年,区政府组织编制了大量的规划,为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①路网调整规划。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中村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综述国内外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郊区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针对广州市城中村的类型、改造现状等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为了避免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二元管理结构;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OF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EXAMPLEABSTRACT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e universal and uniqu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siz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peed, village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lso forms gradually.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a city of modernization way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midtown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aking Guangzhou as the study area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of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theory, using du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s in Guangzhou city, the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villages such as Guangzhou village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new villages phenomenon to appear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this and think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Key words:dual management structure;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2 我国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5)2.1 我国城中村现象概况 (5)2.2 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7)2.3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8)3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3.1 广州市城中村现状简介 (10)3.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3 广州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1)4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及对策 (13)4.1 城中村改造的最终方案必须是以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前提 (13)4.2 政府在改造中应承担更多成本并发挥主导作用 (13)4.3 必须首先化解较为突出的城中村利益导向机制异化问题 (13)4.4 改造不宜大规模进行,而应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14)4.5 合理运筹可“生财”的土地资本,实现多方共赢 (14)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再思考 (16)5.1 尽早介入城中村管理 (16)5.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6)5.3 提高村民的技能素质 (16)5.4 保留民俗文化 (17)6 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1 绪论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OBSERVER/产业观察城申耐旧改,激活城市――以广州市城市更新为例■文—易嘉兴邓丽敏张炜康扫一扫,分享本文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工业化趋于成熟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开展背景下,我国城市中旧村分布零散,其发展具有很大无序性,用地效率低,阻碍城市发展布局,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把旧村纳入城市规划统一进行改造,不仅能增强地区经济建设活力,也能促进土地集约开发利用需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剖析,城市发展必经之路根据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统计,2020年确定合作企业旧村共有53条,改造范围约3856.0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137.71亿元(仅统计已公布数据)。
其中增城区确定合作企业规模最大,共有23个旧村改造项目确定合作企业,占总项目个数43.40%,改造范围约1435.4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7.22%,为土地市场提供大量土地供应。
预计投资额约1086.04亿元,投资规模居广州市各区之首。
根据《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穗府办函〔2020〕66号),拟通过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和十年改造规划项目来完成改造工程。
其中三年实施计划表明,广州将在三年内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83条城中村改造,各村在1公里范围内均已建设或规划地铁站,以实现“村村通地铁”目标。
83个旧村改造项目多分布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位置,从化区、花都区、增城区及南沙区分布数量较少。
83条旧村改造面积共计5705公顷,其中黄浦区和荔湾区改造面积最大,两区合计改造面积占总面积44.07%,是短期内旧村改造主要阵地;南沙区和从化区面积较少,合计仅占改造面积3.05%;其余各区改造面积较为平均,占改造面积5%-10%o旧改面临的障碍及需克服的困难一是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
广州市旧村改造逐渐步入深水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调整与细化规定。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研究——解读猎德村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研究——解读猎德村改造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其城中村改造工作颇具代表性。
本文将以广州市番禺区猎德村为例,深入探究该村的改造过程、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广州市番禺区猎德村位于城市更新改造区域,是一座typical的城中村。
该村的建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因为城市扩张的需要,政府决定征用猎德村的土地发展新城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猎德村成为了外来移民的集聚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模式。
城中村改造工作在广州进行得如火如荼,猎德村也不例外。
改造工作的第一步是拆迁。
政府对猎德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将原有的低矮瓦房统统拆除,为新的城市建设腾出空间。
虽然拆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拆迁补偿的不公等,但总体来说,政府在改造工作中还是尽力保护了村民的权益。
随着村庄的拆迁,新的城市建设开始了。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在猎德村建设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公园绿地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还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将猎德村打造成为国际化的商业中心。
这一战略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进驻,为社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猎德村由此逐渐脱离了城中村的桎梏,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社区。
然而,猎德村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拆迁安置工作并不完善,有一些老旧村民难以适应新的居住环境,他们既缺少新住房的适应能力,又无法融入新的社区环境。
其次,城市化进程使得猎德村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和历史。
拆迁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建筑物被摧毁,街道变得越来越拥挤,原有的社区关系也被瓦解了。
再者,改造之后的新社区虽然设施齐全,但由于租金上涨等问题,部分居民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居住特点发生了变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还应该在城中村改造中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比如,在拆迁安置工作中加强村民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村庄文化,增加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更新的自主治理机制:以广州城中村改造为例彭未名;邵任薇;马海华【摘要】城市更新是对城市内某一衰败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使之恢复发展和持续繁荣.沿着城市更新的演进路径,比较和分析不同的城市更新机制,并通过对广州市的猎德村、冼村、林和村等城中村的经验调查,透析城市更新自主治理机制的现实阻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期刊名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3)002【总页数】5页(P28-31,55)【关键词】城市更新;自主治理;机制【作者】彭未名;邵任薇;马海华【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在城市更新中,政府自上而下的压力型更新和开发商为主体的完全市场化更新激化了社会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抵制。
因此以权利人为主体的城市更新自主治理机制越来越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探讨能够平衡多方利益的城市更新自主治理机制,正是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有益尝试。
1 城市更新机制的比较与分析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城市更新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巨大转变,更新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政府为主体的城市更新机制、以开发商为主体的城市更新机制和以产权人为主体的城市更新机制。
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城市更新以政府作为主体,是一种纯粹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1]。
20世纪90年代后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引下,政府积极开拓城建资金渠道,吸引外资,走市场化道路,以开发商为主体,在市场机制下政府与开发商通力合作,利益共享[2]。
进入21世纪以后,现有的城市更新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原有的弊端,社会问题频频出现,亟待寻求机制上的创新,权利人为主体的城市更新模式应运而生。
以政府为主体实施的城市更新往往效率高、成果明显,这与其强效的行政执行力密不可分。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路、模式与对策研究一、理论分析:城中村问题的成因与实质一般认为,高速扩展的城市化是城中村问题出现的大背景和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城中村问题的出现与泛化还与如下一些机制和因素密切相关。
(一)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从深层原因看,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源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尽管许多村庄早已进入城区范畴,农用地被征用殆尽,村民收入也主要转向二、三产业,但这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村建制”,实行着村的行政管理,整个村庄以村籍为边界形成了管理上的“独立王国”和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并与其强烈而盲目的牟利动机相结合,不断背离着城市化的目标和要求。
其中,尤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核心,是城中村土地利用出现无序化的最大源头。
在城市土地国有制的汪洋大海中,一个个散落其中的城中村则单独奉行着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制度限制了来自外部的城市管理部门的干预,为满足经济最大化目标,农民无视ZF新出台的监管政策及管理行动,违章抢建自己的私宅,村集体则强力排斥ZF的征地行动而想方设法在村里擅自进行土地开发,从而造成土地使用极度混乱的状况。
(二)“不彻底”的城市化政策在城市化初期,为尽力降低城市发展成本,ZF在对农村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半城市化”策略:其一,“征地不管人”的城市化政策。
在以国家征用方式逐步将农村集体大部分土地转为国有并纳入城市用地的同时,多数村民并无同步转为市民而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村民的教育、社保、医疗、就业等主要交由村集体统一负担,村民的生计仍主要固化在剩余集体土地上。
其二,“分次征用”和“征八留二”的征地政策。
一方面,ZF对农村土地一般采取“分次征用”方式,同时,为解决征地后农民的经济出路,又采取“征十留一”的政策,希求安抚农民,使之能够分享土地增殖的收益又无需增加ZF短期的财政压力,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政策加上巨大的市场利益的驱使,激发了农民在剩余土地上进行无序开发的热情。
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更新成为广州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城市更新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而评价城市更新的效益则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广州市城市更新的综合效益,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尤为必要。
广州市城市更新的综合效益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
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地、全面地评价城市更新的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透明信息,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
1.社会效益(1)居住环境改善:包括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度等指标;(2)社会融合效益:包括社会服务设施、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指标;(3)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指标。
2.经济效益(1)资本回报率:城市更新项目的资本回报率是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2)就业创造:城市更新项目对于就业的促进是一个重要经济效益指标;(3)产业带动:城市更新项目对于周边产业的带动效益。
1. 政府决策:政府可以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科学制定城市更新规划,优化城市更新投资结构,提升城市更新效益。
2. 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了解城市更新项目的效益情况,参与城市更新过程,推动城市更新的合理发展。
3. 企业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了解城市更新项目的市场前景,科学选择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
四、总结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广州市城市更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指标体系,促进广州市城市更新事业的蓬勃发展。
【编者按:以上为文章为机器生成,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
智库时代·134·智库观察论城中村微改造的新旧融合——以广州市长湴村为例郭 金(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0)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历经30年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关于城中村的改造研究。
本文笔者作为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决定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广州长湴村微改造为例,针对过去关于城中村改造多聚焦于容积率如何转化,拆迁安置如何补偿,利益如何分配的现象,探索一个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环境设计微改造。
在本文中,考虑长湴村的特殊性:新村与旧村的不协调,对于环境的微改造将致力于新旧融合,期望给大家一个对于城中村新旧融合微改造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长湴村;城中村微改造;新旧融合;改造规划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4-0134-002一、长湴村概况(一)总况长湴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它距沙河5公里,位于广(州)汕(头)公路东侧,西与元岗接壤,北同龙眼洞隔岗相望,东有岑村、新塘、凌塘等远邻,南面毗邻石牌;总面积约为1.87平方公里(因无官方面积统计,用地图测量会稍有误差)。
长湴村公交、地铁等交通较为便利,去往城市中心和一些商业较发达区域基本都有直达车,外来人口较多。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资料显示,长湴村的外来人口约占6.63%,距今近20年的高速发展,外来人口的比例更是飞速增长。
长湴村的公共设施较为全面,消费水平较低,距离城市主街道及商业空间十分近,生活便利,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
村民的经济来源与其他城中村无大差别,主要靠向外来人口出租自有房屋,收取房租为主,还有部分则是从原来的务农转为务工经商,获取经济收入,但因个人资产、能力、水平等差异,经济收入差距明显且不稳定。
村环境相比较普通城中村较为良好,脏乱差、建筑密度极高的形象基本定格在旧村区域。
在环境微改造意象上,据笔者前往实地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大部分原村民人口与外来人口都表示赞同,于原村民人口来讲,许多人认为现有的拆迁政策并不划算,而只是微改造使环境得到提升,与美好城市形象更加接轨他们表示愿意接受,于外来人口来讲,则认为宁愿适当提高租金,也期望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使生活体验更好,幸福指数也更高。
摘要:对广州市现行城中村改造政策进行分析,得出在土地利用、财政支持、拆迁补偿安置、安置房上市等四个方面具有政策条件优惠;比较分析猎德村、琶洲村、文冲村及贝岗村改造案例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和改造模式,得出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较好的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政策改造经验广州改革开放以后,“城中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城市[1,2],2001年广州市开始着手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3],目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与改造制度逐渐完备和成熟,研究广州城中村形成与城中村改造实践,对其它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具有借鉴作用和示范效应。
1广州市城中村基本情况仅考虑登记在册的138个城中村,广州市城中村分布在越秀区(4个)、萝岗区(13个)、黄埔区(16个)、海珠区(20个)、荔湾区(20个)、天河区(23个)、白云区(42个)。
其中越秀区所辖4个城中村都处于越秀区与其他区交界的边缘地区,是因为2005年5月的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划时从其他区划入的,这也验证了城中村是城市城区向外围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这些城中村可分为急需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与需要综合整治的城中村两类。
①以杨箕村为代表的城中村,位于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夹缝中或比邻城市核心区,村内被“握手楼”所充斥,低廉的房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在此蜗居,犹如鲠在不断东扩广州“巨鲸”咽喉的“硬骨头”,对杨箕村这类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城中村,只能采取全面改造的方式,一切推倒重来。
②以小洲村为代表的城中村,区位上远离城市中心区,也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口,村内建筑也出现密集化的趋势,对小洲村的改造不能采取推倒重来的全面改造方式,只能从优化和完善小洲村现有功能出发。
2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与改造实践2.1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优惠梳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可见,最新的2009年12月由广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 56号)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如下优惠:①土地利用政策优惠①。
广州“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及改造模式之探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但与此同时,城市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城中村”,这些地区建筑老化、住户密集、环境恶劣、设施落后,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广州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代表性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州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中国城市中处于较前沿态势。
然而,许多城中村的现状并未得到有效地改善,成为阻碍广州城市化进程发展的一个瓶颈。
如何有效地改善广州城中村的现状,成为当前广州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广州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及改造模式的探讨,为广州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的参考与建议。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广州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及改造模式的探讨,分析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效果,并提出可行的改造建议,为广州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内容1. 广州城中村的概述本部分主要从定义、生成、分布、特点等方面分析广州城中村的概述,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2. 广州城中村的现状分析本部分主要从住房条件、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对广州城中村的现状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与评价。
3. 广州城中村面临的问题本部分主要从居民需求、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广州城中村面临的问题进行概述性的分析,为后续的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4. 广州城中村改造模式本部分主要探讨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现状、问题和改造模式,提出可行的改造方案,并重点从政策制定、资金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5.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施效果评估本部分主要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城中村改造的成效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探讨在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完善改造方案,提高改造的实效性。
四、研究结论及意义基于对广州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及改造模式的探讨,本文提出三方面的改造建议,包括政策制定方面、资金保障方面和社会管理方面,为广州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的参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城市更新旧村改造中存在的土地问题及整备建议 --以广州市为例[摘要]自2018年开始,广东省逐渐从“增量扩展”向“存量挖掘”的方式转型发展,城市更新成为近两年来大湾区城市,特别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城市二次开发的重要工作。
未来十年,广州市将有400条城中村启动城市更新改造工作,但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约束下,一大部分旧村居改造陷入历史遗留问题多、空间破碎低质的难题。
本文从规划管理、空间位置互换、用地规模指标腾挪的角度出发,研究土地整备与旧村改造的关系,梳理出旧村改造中存在的土地问题,并提出旧村改造土地整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备;城市更新;旧村改造。
0引言自2009年广东省政府作出加快“三旧”改造工作部署以来,广州市积极推动“三旧”改造工作,历经十年的实践探索,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尤其是一些重点地区、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旧村全面改造项目,仍存在用地成片连片实施难度大、土地节约集约效率未充分发挥,旧村全面改造难以实现盈亏平衡等问题,制约了旧村全面改造工作。
1广州市旧村改造进展2020年8月,广州市委十一届第11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新一轮城市更新做出重要部署,形成“1+1+N”政策体系。
《工作方案》提出了旧村改造的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十年改造规划的任务,共涉及旧村约400条,村域面积约550平方公里,已标图建库面积约230平方公里。
已标图建库面积占广州市建成区面积(约1249.11平方公里)约18.4%。
截止至2020年4月,在广州市11个行政区已知计划改造共273条旧村中,外围五区南沙区、黄埔区、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合共152条,约占55.7%。
可见,广州市可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潜力很大。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发表时间:2016-07-28T08:51:20.9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9期作者:李力[导读] 城中村是政府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先易后难的发展思路下的产物。
广州的城中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广州城市建设咨询服务公司 5100601、引言城中村是政府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先易后难的发展思路下的产物。
广州的城中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对于村民来说,城中村是他们世代留存下来赖以生存的最后资产;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城中村是他们进入广州门槛最低的跳板;对于开发商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地价的洼地,是一块 “诱人的奶酪”,但复杂的利益纠纷也使它成为一块 “难啃的骨头”。
对于政府来说,城中村可能是城市的“毒瘤”,“脏乱差”的代言,但同时也是廉租房市场的摇篮,廉价人力资源“蓄水池”。
本文从城中村的改造类型及实例分析,透视当前广州城中村的发展状态,再结合政府政策思路解读及改造效果的反思,思考广州城中村发展的未来。
2、广州城中村改造类型及案例分析受诸多现状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城中村有不同的改造方式。
按改造手段分析,目前广州城中村改造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 2.1推倒重建式的改造这类型多为政府主导——开发商跟进——村民合作的模式。
这种相对彻底的改造被外界认为是“重建”模式,但并不是简单的全拆+新建,还必须考虑对历史建筑的处理。
从区位价值分析,许多城中村的存在是违反地理经济学规律的,面对那些建设强度不高且无太多历史建筑的城中村,推倒重建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受到庞大的改造资金、复杂的利益分配及对历史人文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改造模式在广州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实例:广州猎德村改造猎德村改造是率先实现这种改造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广州第一个正式启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猎德紧邻广州新的城市CBD珠江新城的核心位置,以开通猎德大桥为契机,并且得益于自身区位价值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妥善的安置补偿策略,猎德村的改造得以高效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