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说到美,说到美育,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其实人类总是以“美”作为生活的追求方向。有一位哲人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缺的是对美的发现。“发现”是用心灵去感知,一个人没有“发现”的灵慧,即便处芝兰之宝,也无嗅香的体验,而是备灵敏的“发现”,即便骑马走过茉莉之径,也能捕捉留在马蹄的淡淡幽香。有“发现”,才能“发据”。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蕴藏丰富的美育元素,发据教材的美育因素,才能让学生感知美,进而生议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认认认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育人目标。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是什么?我这里要谈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一、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美的享受。花鸟草虫、高山流水、朝霞彩虹,形、色、声中无不浸透着美,孕育着美。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的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诗人欣喜之情,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又如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海口日出》中“天空还是一片浅蓝……一道红霞……小半边脸,红得很……真红得可爱……”这些描写,写出了太阳升起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足写出了作家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让人感到朝霞旭日梦幻般的色彩之美。

二、词语美

大家熟知的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致描绘的壁画。一个“铺”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一个“似”字,串起了“露水”与“珍珠”,连起了“月亮”与“弯弓”。及复吟咏,难道还不会产生美的共鸣?

三、语言美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当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砸碎从敌人手中缴来的枪,走到悬崖边,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伴从悬崖往下跳。“打倒日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在狼牙山响起。作家特意描绘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语言不正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声音吗?这荡气回肠的语言不正体现英雄人物激动人心的悲壮之美吗?

四、人物形象美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第八自然段,讲烈火烧到邱少云的表现,邱少云没有设法扑灭身上的烈火来拯救自己的生命,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壮烈牺牲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邱少云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在烈火烧身时,他内心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战友的安全,想到的是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至死不忘严守潜伏纪律,这伟大战士的美好形象有谁能忘?

五、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用心探索,如《七律。长征》中的颔、劲两联分别描绘了五岭、乌蒙、和金沙江畔的云崖、大渡河及河上的铁索桥的景象,这些景象并不是为了再现五岭、乌蒙、金沙江等物象,而是为了再现这长征途中工农的形象,为了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只等闲”的雄风。暗示红军长征时翻山越岭、跨河过江如履平地的英雄气概和无为艰难、勇往直前的景军情景。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据材料,精心设计,用形象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从而“入境动情”地体味文本中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才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形成向美、尚美之心。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形象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起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能塑造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体态美,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的功能。 蔡元培认为实行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这就是说,美育既和德育不同,又能辅助道德。美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化,德育主要是晓之以理,美育是动之以情。常常有这种情况,教育者的话已经不起作用,不能打动学生的心,不能穿透学生“情感麻木的铠甲”,而美育的手段恰可以“唤醒他的良心”,触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真假的事物,而受到深刻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

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他认为应该“把人的精神摆在第一位”,内心美和外表美是统一的,“荒唐地追求时髦”,正反映“内心的空虚”。美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中可以照见自己,从而可以促使自己采取这样那样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美的观点,确立自身的美的品质。因此,学校必须开展积极的美育工作,当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于多种思想、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和所想到的一切事物的感情色彩都非常敏感的时候,就要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美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它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智慧,训练人们的思维,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逼他凭其它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地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就告诉我们,青少年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他们首先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这是认识规律,也是教育规律。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说到美,说到美育,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其实人类总是以“美”作为生活的追求方向。有一位哲人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缺的是对美的发现。“发现”是用心灵去感知,一个人没有“发现”的灵慧,即便处芝兰之宝,也无嗅香的体验,而是备灵敏的“发现”,即便骑马走过茉莉之径,也能捕捉留在马蹄的淡淡幽香。有“发现”,才能“发据”。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蕴藏丰富的美育元素,发据教材的美育因素,才能让学生感知美,进而生议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认认认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育人目标。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是什么?我这里要谈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一、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美的享受。花鸟草虫、高山流水、朝霞彩虹,形、色、声中无不浸透着美,孕育着美。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的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诗人欣喜之情,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又如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海口日出》中“天空还是一片浅蓝……一道红霞……小半边脸,红得很……真红得可爱……”这些描写,写出了太阳升起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足写出了作家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让人感到朝霞旭日梦幻般的色彩之美。 二、词语美 大家熟知的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致描绘的壁画。一个“铺”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一个“似”字,串起了“露水”与“珍珠”,连起了“月亮”与“弯弓”。及复吟咏,难道还不会产生美的共鸣? 三、语言美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当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砸碎从敌人手中缴来的枪,走到悬崖边,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伴从悬崖往下跳。“打倒日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在狼牙山响起。作家特意描绘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语言不正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声音吗?这荡气回肠的语言不正体现英雄人物激动人心的悲壮之美吗? 四、人物形象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性,让美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注意塑造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感,使学生知美、审美、爱美。 标签:语文教学;美育;审美 一、欣赏景物,展开想象 欣赏景物,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彩图和语句的描绘,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感受生活,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要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就要先由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形体特征的具体再现,以特定的想象促进知觉强度,使其中的感觉因素得到高度兴奋。在讲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面的彩色照片,抓住大的方面,如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树木花草的映衬,从近到远都“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这只是表面的欣赏,还不算“如在图画中”,其次,接着引导学生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苏州园林”写到回廊:“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去过南雄风景区钟鼓岩的人们都知道,那里的一道回廊就不是对称的。此时若调动表象,闭目遐思,仿佛自己正如痴似醉的在真景中欣赏,真是妙不可言。 二、触景生情,产生共鸣 审美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是人之常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审美中情感活动伴随着对象的感知而展开的描述。在审美过程中,我们不只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产生“如在图画中”,还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有一个过程:先是“触景”,即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作家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再是“生情”,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不但感受着作家在审美对象中的情感,还产生出自己不同于作家的情感。叶圣陶先生在写苏州园林的布局时,写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这表面上是写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自出心裁”,实际上是赞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更赞颂了创造这些园林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有的学生还暗下决心,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而奋斗。这样,才达到了触景生情,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的效果。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中,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发现周围世界的美、人际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美的品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审美的表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身教甚于言教,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的表达、书写及板书的设计、作业作文的批语等都无不给学生以无形的感染。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首先做到符合审美标准要求:端庄大方的仪表,自然和谐的教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漂亮的字体,规范工整的艺术的板书设计,流畅规范的批语……这本身就是美,就能给学生一种享受、美的陶冶,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乃至效仿。而与之相反的不拘小节、邋遢拖拉的仪表,扭捏拘谨的教态,口齿不清、言不达意的语言,潦草杂乱的书写等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在一个教师写字好的班级,学生普遍写字都好;而在一个教师写字潦草或较差的班级,学生亦然,大多较差。的确,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对学生造成影响,几年下来,效果显著。鉴于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好在教学中人格美的魅力,给学生做好审美教育的表率。 2 挖掘教材审美价值,注重课文中的语言美。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3 创设愉悦的审美环境,注重美育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重视美育的培养。在我们的教育中,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美育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在语言表达、语言组织、语言思维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那么,如何开展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呢? 一、以古代文学为教材,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性。例如,我们可以选取《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及其随着历史的变迁所表现的不同风貌。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到文学的深度渊博和历史意义,寓教于乐,增强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体验和感受,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声、色、香、味、触等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让他们从各种方面去感受语言的色彩、音乐、形式和喜怒哀乐,这些会在他们

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三、发扬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发掘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语文学习和美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注重跨学科整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整合和拓展。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艺术、哲学的背景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跨学科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不能仅仅是纯学术教育的场所,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阅读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课外阅读,《中学生文摘》等杂志是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它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图书,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习惯延续到平常的生活中。 美育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合集5篇)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合集5篇) 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爱美乃人之天性,这天性酿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谈美。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祟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有高尚的情趣。文学是人学,是人写的,也是为人而写的。文学最根本的仍是深入到人的心灵,给人以启发或引导。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显然是文学首要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审美性,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欣赏能力,以及美的创造能力。具体做法为: 一、以美的人格熏陶学生。 美的人格即人格魅力。语文作为传统的学科之一,教师在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视言传,更强调身教。因此,历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待非同一般,讲求风范。语文教师的风范就是指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多意义上的体现为一种“文人”气质。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语文教师给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也就是这种内在风范。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资源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或为一种风度,或为一种姿态,或为一种境界,泛而为一副好仪表,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一口纯正的国语。著名翻译家草婴回忆60年前听韦月侣女士教古文,教的文章虽枯燥难懂,但韦先生一面讲解内容,一面用形体语言把它们生动表现出来,这种独到美丽的演绎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他,几十年后这位银发长者还难以忘怀。 语文教师应注意提高丰富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美好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情操,提高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无数实践证明:没有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最新教育资料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与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丽的景象、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无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美读”。因为“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作品美感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表情地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产生美感。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形象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 理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美。通过“美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 领略了文学作品的美。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时,必须做到语言顿挫分明,有张有弛,这样才有韵味,才能引 人入胜。比如我在讲《听潮》中的“涨潮”时,要求学生朗读时语速要快些,这样才能品位到急切、震怒、壮烈的韵味;讲到“落

潮”时要求学生语速就要慢些,这样才能品位到宁静、沉寂、优美的韵味。又如《答谢中书书》,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全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在课堂上教师分析这样的文章,自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是以展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为手段的审 美教育。一篇篇课文里所描绘出来的各种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不断吸引着读者去感受,去欣赏。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艺术形象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形象;《驿路梨花》中梨花的形象;《海燕》中海燕的形象;《普通劳动者》中将军的形象,无不是完美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遵循课文中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景 物美、人物美等艺术形象领悟其内涵的价值,从而达到运用形象美感染学生的审美教育。比如教学《七根火柴》时,指导学生赏析“无名战士”这个美好的艺术形象:他,在死神逼近时,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2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2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 一、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从文章中彰显出来的美 在美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形象,美也是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事物。对于美来说,要和形象相联系起来,如果一旦离开了形象这一特点就根本谈不上美与美感。比方:在?窦娥冤?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因为作者运用了善良的表现形式,将人类伟大的灵魂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心中激起温情的赞赏,促使学生受到灵魂的熏陶。再比方: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中描写的景物等,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可引领学生感悟作家笔下这些我们熟悉的季节、风景等中蕴含的美,并找出其中重点描写的某些景物形象,让学生重点感受其美。 二、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美好,感受人物的美 在初中语文教程中,大多数都是讲述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有些是为党与人民所奋斗的人物,有些是建功立业的领袖,还有一些是不惧牺牲的烈士模范。他们的光芒形象对学生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为学生的开展和成长指明方向,相关教师要注意领导学生向他们学习。在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物精神和品质以及生活习惯都给学生塑造了完美的形象,如果相关教师可以捕捉到重要特点,实际挖掘得越深,就越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就会促使学生们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局部采用的都是比拟有教育性的作品。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审美方向出发,用感情的方式来激发每个学生,要用情传情,要让课堂中充满诗情画意,要努力让学生处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气氛中,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积累 相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内的朗读性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参与,这也是学生目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赖群华前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声情并茂的形式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熏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感情体验。总而言之,只有对学生充分激发朗读的兴趣,初中朗读教学才可以见效。 〔二〕进行教师示范指导性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对美妙事物的向往是人类永久的追求,热爱美、追求美并创造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性之一。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意识到美的价值,并且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浸透美育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安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1.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把美育与人的日常生活严密联络起来。我国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把诗教与乐教并列,看做仁人君子必不可缺的条件,把志道与游艺结合起来,当作陶养德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把美育放到重要位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党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把美育与德育等诸育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2.对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表达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诗人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发现美是一个大课题,尤其是社会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合理引导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怀着对美的向往,从而主动追求美,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得不深入考虑的问题。当代西方将来学家、文化学家大都趋于这样一种共识:在工业化社会中教育应当进一步表达人文关心和人文导向,促进人的情感、个性、价值观得到健全开展,使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和谐统一起来,构成合理、完美的文化品格。

美育教育不是单一的,附着于其他载体。小学生处在认知开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浸透美育教育,使学科教学成为美育的载体,从而化有形为无形,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美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学科教学的进展,加以合理引导,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养成教育的合理途径。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选取的课文是经过千挑万选认真斟酌的,大多朗朗上口,贴近生活,富含丰富的生活信息和多彩的生活场景,对小学生人文品格的塑造、真善美的熏陶、和谐社会的营造、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等都有有益启迪。以小学语文课文这一载体传达美育信息,无疑到达源于天然、直达心灵的内心冲击,产生持久而深入的追求美的动力。 3.1品读语文课文,塑造高尚人文品格。 小学语文课文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材,对其人文品格形成有重要影响意义。如?开学第一天?中许多小弟弟小妹妹背着书包迈进校园,就像一年前的我,睁着好奇兴奋的大眼睛。看着他们,我仿佛突然长高了,忙向他们点头微笑,送去大同学的温暖。通过新学期开学场景的描绘,小学生对时间概念有了明晰认识,对昔日生活场景有了直观回忆,而且对尊老爱幼的道德要求产生了直接的行动指引。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采用拟人化修辞手法,使小动物、植物、动物和静物全都开口讲话,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关爱,对其爱心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找春天?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赋予春天人的五观和欢快的乐章,让小学生对季节的更替有了直观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操。?小鹿的玫瑰花?那么通过寓言故事,重新诠释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劝诫,将奉献精神用简单的故事讲得明白透彻。?画杨桃?从生活小事出发,教会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妈妈的账单?那么告诉学生爱是互相的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要想给别人美,首先自己要美当今的学生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够的,还应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浓厚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审美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培养,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美的爱好者,更是美的体现者,把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人格、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教学情景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 (1)注重仪表之美、服饰之美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教师走进教室时,不应随随便便而不修边幅,不应懒懒散散而自命清高。上海某校要求女教师化淡妆。像演员上台演出一样,教师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完美的形象,让衣着服饰、举手投足都显出美的魅力。近日,武汉一所中学明令禁止女教师穿黑丝袜,教师得体着装惹争议。时尚有度,教师着装得体最关键,吊带衫、低胸、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及短裤、单薄透明的衣衫、过于紧身的服装、凉拖抑或特别高的高跟鞋都不适合教师的身份。此外,过于怪异的奇装异服、色彩过于艳丽的服装同样不适合。 (2)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尽善尽美的。首先保护好嗓子,让自己的声音干净饱满,应该像播音员一样,在课前对自己的语言修饰再修饰,力争每一节课都字正腔圆,进行美的交流。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夹杂方言,更不应该将粗话、脏话和难改的语病带进课堂,否则会使课堂语言缺乏感染力,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教师语言应该准确、优美、简洁,而又自然亲切。 2. 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学是美的矿藏,翻开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美学世界。可以说。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兼容内容美和形式美。因其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美和大自然美。另外,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罪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及论述、说明的字里行间。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作者:刘姝云 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09期 语文教材是语文美育的载体,它储存着许多审美信息,蕴藏着强大的审美潜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篇文章都是美的珍珠,充满魅力,有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当然,要使教材中蓄存的审美信息和美育潜能转化为美感教育的巨大能量,还必须依赖师生审美实践的不断运动,使教学所具有的美学结构与师生的审美结构达到默契配合,才能产生美感效应。教材所具有的美育功能产生美感效应的强弱,本质上依赖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审美活动,理解了美才能显现美。 笔者认为,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还必须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审美 教育。学生的审美心理,可以理解为由感知、感受、感动这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构成,呈现出由初级到高级,由浅层到深层感悟的递进。即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艺术欣赏心理过程相一致,基本上能描绘出美育的审美心理过程。 感知是学生审美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主要是调动审美直觉去观赏教师教学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肢体语言)、风格和文法构成的形式美与形象美。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它是学生对于直接呈现于感官的审美对象所作出的情感反应,也就是“悦耳悦目”的意思。 感受是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中级层次。这时学生主要是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经过初级层次被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开始激发为较高级的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这时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美的享受,也就是“悦心悦意”的意思。 感动是学生在感知、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高级层次。这时学生主要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领略、品尝整个教学意蕴,教学内容从整体形象到具体内容都无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感情的浪花。学生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所吸引,引发了以往的记忆,激发了较高级的联想,而且对审美对象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升华。也就是“悦志悦神”的意思。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应用系统论原理,把握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审美心理轨迹,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悦志悦神,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 教师在美育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作用。首先,教师的劳动体现了创造性。其次,教师的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其三,教师引导学生去探求真善美,使他们得到知识上的充实、智能上的发展、伦理道德上的熏陶。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这些审美价值和作用充分显示了教师在语文美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怎样才能在语文美育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呢?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 [关键词]:美学; 语文; 重要性; 原则 一、美学教育的内涵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对美、美感和美的创造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存在于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不以人类的意志而转移,具有客观存在的规律。在教育中,美学教育主要针对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涉及到审美心理结构建造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内心人性和心灵的塑造。 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是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众多美的元素。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学教育的作用:1.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对美的追寻是兴趣的基本来源,是生活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美学教育给学生这种动力,为他们丰富自己生活的源泉。因此,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为学生生活增加动力。2.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美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激发对对科学现象和理论的追求,从

而促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美学教育有利于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启发和实际感知的方式,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现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这就使得教育本身具有美的特点,让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均趋于积极化,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向上的成长环境,有利于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政教育,从而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术教育的必要性,语文是我国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基础性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反映着社会、自然和艺术各个方面的美。语文教材汇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在不同时代、国家、民族背景下的审美情趣和要求,极大地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在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同时,对于调动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势在必行。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言和文字源自生活,反映着生活,语文教学即生活教育,它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管是在传统的教材中还是在新课改的教材里,没有一篇是仅做语文方面教育的文章的; 不管是古时的诗词歌赋,还是今日的美文小品,均注意了语言的典雅、结构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和文理的晓畅。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没有美育的教学就不能是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身心愉快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美,让学生自身感悟到美,进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学生学习语文,选入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背影》、《春》、《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等,它们语言优美,饱含感情,如“岁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的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这样的佳词妙句在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它们或清新自然,或凝练优美,或音韵流畅,对吮吸语言汁液的少年学子,其浸染与陶冶不言而喻,教师应很好地开发这一资源,或诵读,或默品,或仿写。与学生一起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就能做到不刻意死记硬背就能积累下来。 二、以语文情感美育为中心,启发学生做理性思考,培养人格美。语言教学中的美育不能只停留在品读佳词妙句上,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感悟。有人说:美育是人心灵的体操。课文的形象因素、情感因素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心灵。而这一切都应包含一个“情”字,语言课堂应该是一个贮满情感的海洋,教师通过诱发感情,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滋润学生的心田,启迪他们的人生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提高洞察力,从而对照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一幅精美的图画对于“美育”来说毫无意义,一支优美的乐曲对于“乐育”来说也毫无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非常重要,有了审美技巧,学生的文化品味提高了,就能遨游于美的长河,创造出美的生活。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姐妹。”由此可见,美育与智育、德育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将美育割裂开来,有意提高、搞空架子都不可取。不能一味地进行所谓的“赏析”,把鲜活的语言肢解破碎,把语言课上成美育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要确立审美目标,目标不能过大,可师生对话,可相互辩论,形式多种多样,不必拘一。 审美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再创造,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语言文字的关键地方指一点门径”给学生一点暗示,让学生“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1.学生需要“美”的熏陶,教师需要“美”的修养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有不少中学生们沉浸于网络游戏的迷幻世界中不可自拔,他们的心灵都被狰狞的怪兽占据着,被彼此残杀的血腥充斥着,他们的暴利倾向愈加明显;还有一些同学对周围的一切冷眼漠视,他们无视老师的尊严,父母的付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践踏他人,天下唯我独尊;而任性妄为,目空一切,社会责任感差,毫无公德心更是十分的普遍。面对这样的现状,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地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在现今便具有着重大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给学生带来文学上的享受,同时也在精神上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我的呼吁》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我与地坛》中与命运的抗争和对母亲的愧疚,《<宽容>序言》中对宽容的呼唤等等,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课文,同学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真、善、美,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们在心理形成共鸣,帮助他们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要想进行成功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审美情操,出类拔萃的审美修养,否则就无法理解、感悟文中的美感,也就不可能称职地进行美感教育了,更加不可能帮助学生远离低俗,走向高尚。语文教师只有先用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武装了头脑,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加强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多阅读相关的文艺美学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知识和美学修养,才能帮助学生抵制腐朽、丑恶、颓废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稚嫩心灵的侵蚀和毒害,吸取进步、健康、科学的美的文化因素为我所用。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美的使者,在课堂上撒播美的种子。 2.挖掘“美”的素材,插上“美”的翅膀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姹紫嫣红;教学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在其中有着大量的“美”的教育因素,每个语文教师的面前应该是海阔天空,我们要放开手脚,带领学生在其中驰骋飞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愉悦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获得审美启示。因而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审美鉴赏的关键,语文教师就必须凭借课文,挖掘“美”的素材,给语文课堂插上“美”的翅膀。 3.激发对“美”的感悟力,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无法准确、深入地感受到美,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因此,除了挖掘课本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人生,树立高品位的审美鉴赏观。 3.1赏心悦目,激发兴趣;文学作品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却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本文字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们去感受其中的美。 比如阅读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的意境美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意境相同的画面,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动静,从画面的构图、氛围等方面感知诗歌。然后从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