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上传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项版解析(第01期)专题7.1 燃烧与灭火
- 格式:doc
- 大小:694.00 KB
- 文档页数:11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答案及解析1.了解安全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开窗通风关阀门B.用亚硝酸钠腌渍鱼肉和蔬菜C.霉变的大米、瓜子、花生等不能食用D.室内起火应压低身体逃离火场【答案】B【解析】A、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开窗通风关阀门,正确,B、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有毒,不能用亚硝酸钠腌渍鱼肉和蔬菜,错误,C、霉变的大米、瓜子、花生等会产生黄曲霉素,不能食用,正确,D、室内起火,大量的有毒气体飘向空中,所以应压低身体逃离火场,正确,故选B【考点】化学与生活2.“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移除可燃物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C【解析】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C.【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2分)如图为某学生设计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
请回答:(1)通过此探究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2)实验结束后,用灯帽可将酒精灯熄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隔绝空气(或氧气)【解析】(1)因为乒乓球片比滤纸片更易燃烧,通过铜片上的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用灯帽可将酒精灯熄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考点】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4.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浇灭D.遇到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答案】C【解析】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空气,而灭火,A正确;扑灭森林火灾的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可以防止火势的蔓延,B正确;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不能用水浇灭,C错误;遇到火灾时,有害气体弥漫在上方,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D正确。
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第一篇: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1.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的目的是()A.隔绝空气B.便于运水C.降低温度D.隔离可燃物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A.Q 点B.N点C.P点D.M点3.白磷的着火点为40℃,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白磷没有燃烧,原因是()A.没有点燃B.未与氧气接触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水的湿度太低4.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D.纸张没有与空气接触,不会燃烧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B.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6.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是()A.可燃物B.氧气C.压强D.温度达到着火点7.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导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并打求助电话B.室内起火,要赶快打开门窗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8.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9.自动灭火陶瓷砖在发生火灾时砖会裂开,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砖的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B.燃烧物与氧气隔绝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初中化学试卷第1页,共11页点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0.安全是人生第一大事.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拨打求救电话B.冷静自救C.乘电梯逃离D.贴近地面逃离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1.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按如图的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1)实验过程中,装置甲热水中的白磷和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都能够燃烧,而装置乙热水中的白磷未能燃烧,说明______,如果停止往装置甲通人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熄灭,这里所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______ .(2)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 ______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初中化学试卷第2页,共11页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实验现象95% 65% 55% 15% 5%酒精烧完,酒精烧完,酒精烧完,不燃烧棉布烧坏棉布无损棉布无损(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13.某同学在学习“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实验1 ______,实验2 ______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实例 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14.《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请用燃烧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周瑜用“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使木船着火.则木船是燃烧条件中的______、木船又与空气接触、还需______ .(2)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使火势烧得更旺.15.燃烧是重要的化学反应.(1)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两条)选择其中一种因素举例说明.16.《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与灭火知识回答问题:(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曹军木船是_____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______ .(2)起火后曹军砍断铁链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使火烧得更旺.17.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并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初中化学试卷第3页,共11页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的解释(1)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没有燃烧(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 ______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______(填字母).A.收集生成的气体B.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C.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垂直伸入水面下(室温),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你认为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______,理由是 ______ .18.控制变量法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1)由图甲中观察到 ______ 的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助燃剂(氧气);如果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2)按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再改通O2,观察到______ 的现象,可知燃烧的另一条件是 ______ .(3)若实验中,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灭火的方法是 ______ .初中化学试卷第4页,共11页19.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______(2)______(3)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②从a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______ ;(2)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 .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答案】1.D2.A3.B4.B5.A6.C7.B8.A9.B10.BC11.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隔绝氧气;最低温度12.不燃烧;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1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14.可燃物;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充足的氧气15.解:(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与氧气或空气接;温度要达到着火点;(2)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等.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故答案为:氧气的浓度,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16.可燃物;点燃可燃物或温度达到着火;隔离可燃物;氧气17.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B、C;18.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往水中通入氧气与白磷接触;a中红磷没有燃烧,b中红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用湿抹布盖灭19.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20.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初中化学试卷第5页,共11页;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解析】1.解:A、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不能使森林隔绝空气,故A说法错误;B、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目的不是便于运水,故B说法错误;C、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不能降低温度,故C说法错误;D、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的目的是隔离可燃物,故D说法正确;故选D.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本题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知识的理解,并能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解: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选项正确;B、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D、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故选A.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知识,解答时有关把图中提供的信息和燃烧的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解: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一块白磷投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白磷却不发生燃烧,原因是水中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故选项为:B.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分析.此题是利用化学中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中考中经常考查的内容,需要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牢固掌握.4.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B.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5.解:A、温水是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正确;B、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错误;初中化学试卷第6页,共11页 C、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需要氧气,故错误;D、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可能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就是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错误.故选A.A、现象①说明白磷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B、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不同;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D、红磷是可燃物.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解:A、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压强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符合题意.D、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解:A、遇到意外,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通过电话向他人救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救助力量,故A正确;B、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加剧燃烧,所以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故B错误;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故D正确.故选:B.遇到意外情况,不要慌乱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救或求救: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处于烟雾较浓的火场时,用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遇到危险时可根据掌握的知识处理,并拨打求救电话;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等知识进行分析.本题是考查生活、生产和实验室中实验完全注意事项,对于这类型题目,抓住被选项题干,仔细审题,结合生活实际和日常的注意点解题即可.8.解:A、灯帽盖灭是通过隔绝空气熄灭酒精灯的,故A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是不能改变的,故B错误;C、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清除可燃物,故C 错误;D、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D错误.故选:A.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9.解: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氦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初中化学试卷第7页,共11页定,且不支持燃烧,所以起到隔绝空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不能燃烧,而熄灭.着火点不能降低,降低的是温度.故选B.根据灭火的原理来解决本题.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自动灭火陶瓷砖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而灭火.10.解:A、要到火灾,首先要学会自救,然后在拨打119,故A 合理; B、要到火灾,首先要学会自救,故B合理;C、火灾期间会停电,所以不能乘电梯逃离,故C不合理;D、吸入大量的烟尘会使人窒息死亡,烟尘和有毒气体由于火势,都位于室内的上方,所以要匍匐前进,故D合理;故选C.A、根据遇到火灾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B、根据遇到火灾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C、根据火灾期间会停电分析;D、根据烟尘会伤害人的呼吸系统进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有关火灾方面的知识,然后结合选项中的做法进行分析解答.11.解:(1)实验乙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所以隔绝氧气可以灭火.(2)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故答案为:(1)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隔绝氧气.(2)最低温度.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2.解:(1)由实验结果记录可知: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2)由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3)酒精灯用完后必需盖上灯帽.如果酒精灯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故答案为:(1)不燃烧;(2)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3)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1)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分析: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2)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水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原因的分析,学会根据所给信息分析问题,并把相应的结论初中化学试卷第8页,共11页加以运用.13.解:(1)用嘴吹蜡烛的火焰,加快了周围的空气流动,使蜡烛火焰温度降低;用烧杯将蜡烛罩住,使烧杯内的空气减少,故答案为: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生活中常见的着火有:油锅着火、电线着火等,故答案为: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1)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2)只要是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就可以.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解此类题时,需要注意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降低着火点,这点是一个经常错的地方.14.解:(1)木船属于可燃物.故填:可燃物.木船与氧气接触的同时,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木船才能燃烧.故填: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3)东风为木船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木船燃烧更加剧烈.故填:充足的氧气.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15.(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据此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影响燃烧的因素进行分析.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6.解:(1)曹军木船是可燃物,“火箭”能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满足使木船着火燃烧的所有条件.(2)部分船只逃脱,相当于“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逃脱的船只没被烧掉.(3)随着风吹空气流动,使火场得到氧气补充,燃烧更加剧烈.故答案为:(1)可燃物、点燃可燃物或温度达到着火点;(2)隔离可燃物;(3)氧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需和氧气接触,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了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即使是正在进行着的燃烧也会熄灭.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17.解:【改进与实验】燃烧必须达到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投入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会燃烧;试管中的白磷会燃烧,它的温度即达到着火点又初中化学试卷第9页,共11页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试管中的红磷尽管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燃烧后的产物在试管中不会散发到空气里,所以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2)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有害物质,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所以图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被冲开,同时可以收集有害物质;【拓展与迁移】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故答案为:【改进与实验】现象解释(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达到着火点(1)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但没有和氧气接触,有燃烧(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和氧气接(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反思与评价】(1)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2)B、C;【拓展与迁移】,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理由是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改进与实验】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反思与评价】(1)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防止污染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气球的弹性较大;(2)根据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拓展与迁移】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回答.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是: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同时对于装置优越性的改进一般要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气密性良好,反应易操控,环境保护等方面.18.解:(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2)按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3)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灭火方法比较简捷.故答案为:(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往水中通入氧气与白磷接触.(2)a中红磷没有燃烧,b中红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3)用湿抹布盖灭.(1)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初中化学试卷第10页,共11页(3)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实验进行.。
广东省中山市2016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共15小题)1.(永州)如下图所示,点燃甲、乙两支蜡烛,甲燃烧一会儿熄灭,乙在空气中正常燃烧,这一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A.具有可燃物B.有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有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中所示实验,分析对比试验从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来考虑.【解答】解:甲中的蜡烛燃烧时消耗烧杯内的氧气,当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所以这一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氧气或空气.故选:B.【点评】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是: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2.(滨州)近几年“纸火锅”(如图)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3.(金昌)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来考虑本题;B、根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来考虑;C、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D、根据水的作用考虑.【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C、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C错误;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空气,故D正确;故选C.【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4.(南京)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解答】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合理.B、氧气的密度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C、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不合理.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故选:A.【点评】“火上浇油”的含义很丰富,本题要求用化学知识解释,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了.5.(聊城)“纸船烧水”的实验中,当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纸船时纸张不会燃烧.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D.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解答】解:A、纸张是可燃物,故A说法错误;B、纸张的着火点属于本身的性质,不会降低,故B说法错误;C、纸船与氧气充分接触,故C说法错误;D、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所以纸船不会燃烧,故D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燃烧的条件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6.(昭通)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B.档案室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C.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向油锅内浇水【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B、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够产生大量的泡沫,能够腐蚀档案资料;C、增加氧气的浓度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使可燃物更充分燃烧;D、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不可以用浇水的方法灭油锅的火.【解答】解: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温度能够达到煤的着火点,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故错误;B、档案室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这样能够腐蚀档案资料.故选项错误;C、增加氧气的浓度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使可燃物更充分燃烧,所以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选项正确;D、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是撤离可燃物都是常用的灭火原理,在具体灭火时还要结合火场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恰好的灭火方法.7.(保山)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我们先分析一下不同的药品分别处于的环境: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可以据此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解答】解:A、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烧杯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从而可以判断烧杯中的热水不仅仅是只起到加热的作用,故A说法错误;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知道,白磷为可燃物且达到了着火点,所以可以判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故B说法正确;C、如果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则此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可以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故C说法正确;D、红磷是可燃物且与氧气接触,所以此时红磷仍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了燃烧条件,人们往往认为可燃物在水中不能燃烧.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燃烧.8.(湘潭)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A.纸锅的着火点很高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C.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面汤蒸发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9.(云南)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发现水中白磷Ⅱ和铜片上红磷都没有燃烧,铜片上白磷Ⅰ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科学探究.【分析】A、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来考虑本题;B、根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来考虑;C、根据水的作用考虑;D、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Ⅰ达到着火点,二是使白磷Ⅱ隔绝空气,故C正确;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错误.故选:D【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10.(广安)近期,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发生大火,对国家造成近亿元的财产损失.专家分析可能是由于粮食超容,设备电源短路,高温天气导致火灾.以下对于这场火灾的分析、处理不正确的是()A.粮食是可燃物B.高温天气使粮食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C.备用电源短路不会引发火灾D.发生火灾后应立即拨打“119”【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解:A、粮食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正确.B、高温天气使温度升高,可能使粮食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正确.C、备用电源短路会产生高温,可能将易燃物引燃,引发火灾,错误.D、发生火灾后应立即拨打“119”将损失降到最低,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燃烧的条件、易燃物以及火灾后的处理方面的知识等,具有较强的实际性.11.(兰州)5月14日上午,兰州市城关区一家存放婴儿纸尿裤的仓库发生火灾,迅即赶到的消防官兵用水枪将大火扑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B.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通过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物质的着火点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正确.B、纸尿裤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能够污染环境.正确.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温度,使温度降低到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不正确.D、如果纸尿裤堆得过密,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容易引起火灾.正确.故选:C.【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12.(红河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B.空气中按质量分数计氮气约含78%C.直接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空气的污染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专题】空气与水.【分析】A、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C、焚烧植物秸秆时能够产生大量的烟尘;D、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解答】解: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而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可燃物不能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氮气约含7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直接焚烧植物秸秆能够产生大量烟尘,会污染空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3.(百色)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A、图1中的热水既能够提高温度,又能够使白磷和氧气隔绝.不正确.B、图2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够燃烧;而白磷换成红磷后,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不正确.C、图1中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不正确.D、图1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也不能燃烧.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14.(珠海)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A .AB .BC .CD .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组成的测定;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专题】压轴实验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分析】A 、根据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气球收集防止污染空气进行解答;B 、根据一氧化碳不和碱液反应进行解答;C 、根据不用酒精灯点燃就不需要打开橡皮塞,所以瓶中的空气没有与外界流通进行解答;D 、根据关闭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液柱且保持不变进行解答.【解答】解:A 、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气球收集防止污染空气,故A 能达到目的; B 、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但是一氧化碳不和碱液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吸收一氧化碳,故B 不能达到目的;C 、不用酒精灯点燃就不需要打开橡皮塞,所以瓶中的空气没有与外界流通,所以使测定结果更精确,故C 能达到目的;D 、关闭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液柱且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所以现象更明显,故D 能达到目的.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实验方案与图象的关系,识图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内容,实验方案与图形结合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考查了学生的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好好把握.15.(宁夏)聪聪同学查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1)2Mg +CO 22MgO +C (2)H 2+Cl 22HCl由此形成以下几点认识:①反应(1)属于置换反应②使用二氧化碳灭火也应有所选择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③D.①②③【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置换反应及其应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观察反应,分析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根据氯气在氢气中的燃烧分析燃烧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特点.【解答】解:由方程式可知,反应(1)一种是化合物,另一种是单质,生成物也是一种是化合物,另一种是单质,属于置换反应;由②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也应有所选择;由氯气在氢气中的燃烧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钠和镁燃烧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反应类型及其灭火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二、填空题(共9小题)16.(东营)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钻凿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2)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如图1所示的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ABD.(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图2所示)火柴在那种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斜向下的火柴,原因是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1)根据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钻凿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进行解答;(2)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3)根据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进行解答.【解答】解:(1)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钻凿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故填: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钻凿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2)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与燃烧和爆炸有关;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与燃烧和爆炸无关;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带火种,与燃烧和爆炸有关;E、图中国家节水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填:ABD;(3)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故填:斜向下的火柴;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以及燃烧的有关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7.(佛山)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燃物是指酒精,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控制棉花不燃烧.(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三次使用玻璃棒,其中第二次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提纯后的食盐还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等可溶性杂质.将该食盐溶解后,依次放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量的Na2CO3(填化学式.下同)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HCl调节至pH=7,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即可得到更纯的氯化钠.【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蘸取酒精的能够燃烧,蘸水的因为不是可燃物,而不能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粗盐提纯的过程中,溶解、过滤、蒸发都要用到玻璃棒.【解答】解:(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燃物是指酒精,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控制棉花不燃烧.故填:可燃物;酒精;棉花.(2)溶解、过滤、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搅拌使溶解加快,引流使液体顺利进入漏斗中,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外溅.故填:引流.将该食盐溶解后,放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镁,放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钙,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稀盐酸可以除去剩余的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钠的化学式是Na2CO3,氯化氢的化学式是HCl.故填:Na2CO3;HCl.【点评】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玻璃棒的作用有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18.(福建)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明一家人到郊外野炊.(1)生火时,小明用枯草引燃木柴,目的是使木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2)烧烤时,小明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的原因是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3)野炊结束后,小明用土盖灭余火.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专项练习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选择题(共28题)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答案】B难度:中等知识点:燃烧和灭火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少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关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B.有烟雾的地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C.烟雾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答案】D难度:基础知识点:燃烧和灭火3.当汽车油箱泄露时,采取的应急措施首先是()A.亮灯查找泄露源B.打开车窗,严禁一切火种C.洒水吸收汽油D.报警说明情况【答案】B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4.2015年5月25日,河南鲁山县老年公寓发生特大火灾,着火房屋的墙体均由泡沫塑料填充的铁皮夹层,俗称“铁皮泡沫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泡沫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但不属于易燃物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119C.只要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D.可燃物燃烧的同事一定还会发生爆炸评卷人得分【答案】B难度:容易知识点:燃料和热量5.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
下列有关做法中错误的是()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C.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D.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答案】B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6.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属于化合反应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C.可燃物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在纯氧l【答案】C难度:基础知识点:氧气9.下列混合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氧气B.氧气、二氧化碳C.氮气、氢气D.氧气、氢气【答案】D难度:容易知识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0.下列变化过程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食物腐败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铁钉生锈【答案】B难度:容易知识点:氧气11.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答案】B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12.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序号化学反应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纸在空气中常温不会燃烧,而点燃后可以燃烧反应温度B肉质食物易腐烂,而加了防腐剂后却不易变质催化剂C大块木头不易点燃,而刨成刨花却易点燃反应物种类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反应物浓度【答案】C难度:容易知识点:燃料及应用单元测试13.夜间发现家里的液化石油气罐有气体泄露时,首先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B.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严禁一切火星及明火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答案】C难度:容易知识点:燃料和热量1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2016年化学中考真题汇编(含详细答案解析)专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答案解析 9专题2 走进化学实验室 16 走进化学实验室答案解析 20专题3 空气 26 空气答案解析 31专题4 氧气及其制取 42 氧气及其制取答案解析 51专题5 构成物质的微粒 59 构成物质的微粒答案解析 65 专题6 原子结构及元素 71 原子结构及元素答案解析 77专题7 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组成 85 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组成答案解析 93 专题8 化学式和化合价 98 化学式和化合价专题9质量守恒定律答案解析 120专题10 化学式的书写 126 化学式的书写答案解析 133 专题11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 144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答案解析 153 专题12炭和炭的氧化物 161 炭和炭的氧化物答案解析 166 专题13 燃烧与灭火 174 燃烧与灭火答案解析 181 专题 14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89 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答案解析 197专题15金属材料、金属资源的保护利用 207 金属材料、金属资源的保护利用答案解析 215 专题16 金属的化学性质 228 金属的化学性质答案解析 239 专题17溶液、溶液组成的表示及配制 248 溶液、溶液组成的表示及配制答案解析 257 专题18溶解度及其应用 271 溶解度及其应用答案解析 280 专题19常见的酸和碱 295 常见的酸和碱答案解析 307 专题20酸碱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 319 酸碱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答案解析 327 专题21盐化肥 331 盐化肥答案解析 334 专题22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40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答案解析 3452016年化学中考真题---专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选择题(共18个小题)1、【2016年安徽省】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2、【2016年广东省】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酿制甜酒 B.煤炭燃烧 C.瓷器破碎 D.钢铁生锈3、【2016年河北省】图3所示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4、【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孝感市有许多优秀的制作工艺,下列工艺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应城石膏的雕刻B.孝昌臭豆腐的制作C.孝感米酒的酿造D.安陆水泥的烧制5、【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蜡烛的燃烧 B.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磁悬浮列车中液氮制冷6、【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B.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C.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D.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7、【2016年上海市】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熔沸点 B.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热性8、【2016年四川省德阳市】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煤的气化、焦化、液化和石油的蒸馏都属于化学变化B.透视检测肠胃疾病时可口服钡餐(BaSO4),钡餐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C.用煤炭作燃料时先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酸雨的发生率D.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等属“低碳”方式9、【2016年四川省广安市】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活性炭净水﹣化学性质 B.盐酸遇石蕊试液变红﹣物理性质C.冰川融化﹣物理变化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氮气﹣化学变化10、【2016年广西省玉林市、防城港市】端午粽飘香,下列制作粽子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清洗糯米 B.把肉切成小块C.用粽叶包粽子 D.烧火煮粽子11、【2016年河南省】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铜用于制作电线 B.金刚石用于切割大理石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12、【2016年湖北省鄂州市】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作干燥剂B.氧气具有助燃性——作燃料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作净水剂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作灭火剂13、【2016年贵州省黔东南州】灿若星辰的中国典籍,有许多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记载。
专题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8个小题,每题3分,共84分)1.【2016年安徽省】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答案】B【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棉纱织布,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C、火药应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瓷器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2、【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答案】C3.【2016年广东省】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酿制甜酒 B.煤炭燃烧 C.瓷器破碎 D.钢铁生锈【答案】C【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发生的是缓慢氧化,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B中煤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C中是瓷器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钢铁生锈生成了铁锈,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
故选C。
4.【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答案】B【解析】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选项 B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所以是属于化学性质,硬度和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 B 5.【2016年河北省】图3所示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答案】D【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一辑)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2016•株洲)下列有关的图示或图标中不正确的是()A.制取CO2的装置B.闻气体的操作C.当心火灾一氧化物D.禁止烟火2.(2016•枣庄)2015年8月,天津一集装箱码头发生危化品大爆炸,再次敲响了人们对危化品管理的警钟,实验室常备的氢氧化钠属于危化品,你认为其包装箱上应贴的标识是()A.B.C. D.3.(2016•淮安)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A.B. C. D.4.(2016•扬州)下列为“禁止烟火”标志的是()A.B. C.D.5.(2016•怀化)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下列标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A.B.C.D.6.(2016•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纸张不可燃B.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C.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D.可用打火机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7.(2016•株洲)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用点燃的小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装在同一辆车上运送C.在生产易燃品的厂房,所有的电器设备和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封闭装置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缓慢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8.(2016•邵阳)我了解决化石能面临耗尽的问题,科学家正在开发新能,下列不属于新能的是()A.天然气B.太阳能C.地热能D.潮汐能9.(2016•湘潭)2015年3月9日,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环球飞行,并在名古屋和夏威夷之间创下了118小时不间断飞行的记录,下列有关能和环保的说法错误的是()A.“阳光动力2号”所用太阳能是绿色环保新能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C.煤完全燃烧后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D.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CH410.(2016•杭州)中国科学院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高性能锂空气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2Li+O2Li2O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物锂是金属单质B.该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C.Li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11.(2016•临夏州)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氮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油是可燃物B.石油是不可再生资C.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12.(2016•长沙)保护地球、防止环境污染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合理利用资是保护地球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资利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减少煤炭资的过度开采B.为方便出行,提倡多开私家车C.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D.积极开发太阳能13.(2016•黄石)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煤B.石油 C.天然气D.乙醇14.(2016•永州)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 B.氢气 C.液化石油气D.天然气15.(2016•兰州)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16.(2016•烟台)2016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B.酒精能破坏蛋白质结构,可用于杀菌消毒C.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17.(2016•雅安)下列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A.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18.(2016•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19.(2016•青岛)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20.(2016•长沙)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B.清除可燃物C.隔绝空气 D.防止食用油溅出1.(2016•株洲)下列有关的图示或图标中不正确的是()A.制取CO2的装置B.闻气体的操作C.当心火灾一氧化物D.禁止烟火【分析】A、根据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进行解答;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分析;C、根据由图标可知是易燃物质进行解答;D、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解答】解:A、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应在液面以下,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正确;B、在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图示把药品直接放在鼻子近处闻气味是错误的,所以B正确;C、由图标可知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而不是氧化物,故C错误;D、由图标可知是禁止烟火,故D正确.故选C【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基本操作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应理解掌握.2.(2016•枣庄)2015年8月,天津一集装箱码头发生危化品大爆炸,再次敲响了人们对危化品管理的警钟,实验室常备的氢氧化钠属于危化品,你认为其包装箱上应贴的标识是()A.B.C. D.【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结合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其包装箱上应贴的标识腐蚀品标志.A、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品标志,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3.(2016•淮安)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A.B. C. D.【分析】根据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A、表示禁止烟火,与消防安全有关;B、表示国家节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C、表示禁止放易燃物,与消防安全有关;D、表示禁止吸烟,与消防安全有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进行解题的能力.4.(2016•扬州)下列为“禁止烟火”标志的是()A.B. C.D.【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判断.【解答】解: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所以错误;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节约用水,所以错误.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图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故错误;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所以正确;故选D.【点评】在生活实践中有很多图标,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实验室中很多图标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要认真对待,要了解并熟记其含义.5.(2016•怀化)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下列标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A.B.C.D.【分析】地球上的水资很丰富,但是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相对说是比较匮乏的,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解答】解:A、是禁止吸烟标志,故A错;B、是禁止鸣笛标志,故B错;C、是循环利用标志,故C错;D、是节约用水的标志,故D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节约水资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6.(2016•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纸张不可燃B.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C.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D.可用打火机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分析】A.根据纸张的性质分析;B.根据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考虑;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D.运用天然气遇火可能会爆炸解答.【解答】解:A.纸张具有可燃性,故错误;B.乙醇汽油中含有乙醇和汽油,属于混合物,故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不能降低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向水中加入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进行软化,故错误;D.天然气遇火可能会爆炸,故错误.故选B.【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2016•株洲)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用点燃的小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装在同一辆车上运送C.在生产易燃品的厂房,所有的电器设备和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封闭装置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缓慢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C.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D.根据浓硫酸溶于水放热进行解答.【解答】解:A.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不能用燃着的火柴检查石油液化气是否泄漏,故选项说法错误.B.酒精和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一辆货车上运送不安全;故错误;C.生产易燃物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可以防止发生爆炸,故正确;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加入到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发生爆炸的条件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在生活中知识的应用.8.(2016•邵阳)我了解决化石能面临耗尽的问题,科学家正在开发新能,下列不属于新能的是()A.天然气B.太阳能C.地热能D.潮汐能【分析】新能是指传统能之外的各种能形式.新能是区别传统能而言,传统能主要是三大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等.【解答】解:新能又称非常规能,是指传统能之外的各种能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如: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和核能等.而电能、煤和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人类早已大范围使用,且技术也十分成熟,不属于新能.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新能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分辨生活中常用的能哪些属于新能的范畴.9.(2016•湘潭)2015年3月9日,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环球飞行,并在名古屋和夏威夷之间创下了118小时不间断飞行的记录,下列有关能和环保的说法错误的是()A.“阳光动力2号”所用太阳能是绿色环保新能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C.煤完全燃烧后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D.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CH4【分析】A、根据太阳能的特点进行分析.B、根据化石燃料的特点进行分析.C、根据煤燃烧的生成物进行分析.D、根据可燃冰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解:A、太阳能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不污染环境,属于绿色新能;故A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故B正确.C、煤中不仅含有碳元素,还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即使完全燃烧也会对环造成污染,故C错误.D、“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CH4,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考点属于有关能的问题,节约化石能,合理的开发新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10.(2016•杭州)中国科学院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高性能锂空气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2Li+O2Li2O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物锂是金属单质B.该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C.Li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B、根据反应过程进行分析;C、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D、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解答】解:A、锂是由金属元素锂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故A正确;B、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故B正确;C、Li2O2是化合物,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锂元素在钙化合物中显+1价,故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C错误;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故选C.【点评】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是考查的热点之一,通常以考查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化合价的关系等内容为主.11.(2016•临夏州)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氮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油是可燃物B.石油是不可再生资C.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分析】A、根据石油可以燃烧分析;B、根据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分析;C、根据石油燃烧的生成物分析;D、根据无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分析;【解答】解:A、石油可以燃烧,是三大化石燃料这一,故说法正确;B、石油、煤、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故说法正确;C、石油燃烧的生成物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故说法正确;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环境温度至石油着火点以下,石油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故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12.(2016•长沙)保护地球、防止环境污染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合理利用资是保护地球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资利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减少煤炭资的过度开采B.为方便出行,提倡多开私家车C.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D.积极开发太阳能【分析】A、根据能的现状进行分析;B、根据提倡多开私家车出行,会浪费能,加重空气污染进行分析;C、根据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意义进行分析;D、根据使用清洁能,可以节约能,减少空气污染进行分析.【解答】解: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且面临着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故A说法正确;B、提倡多开私家车出行,会浪费化石能,加重空气污染,故B说法错误;C、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以节约能,减少空气污染,故C说法正确;D、太阳能是清洁能,积极开发太阳能可以节约化石能,减少空气污染,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考点属于有关能的问题,节约化石能,合理的开发新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13.(2016•黄石)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煤B.石油 C.天然气D.乙醇【分析】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在我国能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解答】解: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乙醇不属于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化石燃料包括哪些物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4.(2016•永州)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 B.氢气 C.液化石油气D.天然气【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气体遇到明火能否发生爆炸,要看气体混合物中是否有可燃性的气体和氧气同时存在.【解答】解:A、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B、氢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C、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5.(2016•兰州)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分析】A.根据燃烧的概念分析;B.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C.根据高楼发生火灾逃生的正确措施判断;D.根据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错误;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所以要灭火只要去除其中任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如隔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错误;C.高楼发生火灾,跳楼逃生易摔伤或致死,故错误;D.火灾中产生的烟尘吸入人的呼吸道,会使人窒息死亡,湿毛可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故该安全措施正确.故选D.【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16.(2016•烟台)2016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B.酒精能破坏蛋白质结构,可用于杀菌消毒C.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分析】A、根据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B、根据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进行解答;C、根据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D、根据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解答.【解答】解:A、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故A正确;B、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酒精能用于杀菌消毒,故B正确;C、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天然气泄露,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应该关闭阀门,并且开窗通风,故C错误;D、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故D正确.故选:C.【点评】化学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17.(2016•雅安)下列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A.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分析】A.根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尘以及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进行解答;B.根据灭火器的种类及其应用分析判断;C.根据煤气中毒的机理分析防止中毒的措施;D.不慎将浓硫酸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目的为中和皮肤上残留的酸液.【解答】解: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尘以及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所以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故正确;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错误;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故正确;D.不慎将浓硫酸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操作正确,故正确.故选B.【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18.(2016•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用水可以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C、家用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D、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止爆炸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2016•青岛)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0.(2016•长沙)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B.清除可燃物C.隔绝空气 D.防止食用油溅出【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迅速用锅盖盖上,这样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燃烧与灭火一、单选题1.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A.高层建筑物起火即乘电梯撤离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图书档案起火,应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答案】A2.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D.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答案】A3.将燃着的镁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剧烈燃烧,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Mg+CO22MgO+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镁发生了氧化反应 B.该反应中二氧化碳是还原剂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镁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剂扑灭【答案】B4.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立即打开窗户呼救 B.家里的天然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油烟机C.酸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涂碱溶液中和 D.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答案】D5.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下列的一些做法科学合理的是A.厨房中铁锅洗干净后,为了防锈最常用的做法是在其表面涂油B.汽油除油污是利用了汽油具有乳化作用C.厨房里油锅着火,向锅里注水D.日常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答案】D6.某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在煤火炉上放一盆水防止煤气中毒 B.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后马上打开排气扇排气C.为了延长铝锅的使用寿命应常用钢丝球刷洗以保持洁净D.用灯火检验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超标【答案】D7.下列化学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石墨在通常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B.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会对环境产生影响C.氧化物一定是化合物D.所有爆炸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答案】C8.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燃烧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氨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答案】D9.俗语:“人要实火要虚”,它是指燃烧固体燃料时需要架空,这样燃烧才更旺,燃料架空的实质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10.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一定要加催化剂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房屋着火,可用高压水枪灭火,根据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D.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答案】A11.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
专题7.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1.【2017年广州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烧都放出热量B.红磷常温下在空气中能自然C.炒菜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木材燃烧必须达到木材着火点【答案】B【解析】A.燃烧都放出热量,正确;B.红磷的着火点是240o C ,常温下在空气中不能自燃,错误;C.炒菜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正确;D.木材燃烧必须达到木材着火点,正确。
故选B。
2.【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下列图标解读不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是回收利用图标,错误;B、是严禁烟火的图标,正确;C、是当心爆炸的图标,正确;D、是节约用水的图标,正确。
故选A。
3.【2017年四川省自贡市】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蒸馏水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C.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D.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可停止加热【答案】B4.【2017年四川省自贡市】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A.不必检纯度,直接点燃氢气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答案】A5.【2017年四川省内江市】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上千家庭发生火灾,酿成悲剧,如果掌握一些灭火措施和安全知识,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电视机等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夜晚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吋,使用楼内电梯逃生【答案】C【解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这样做会造成触电;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容易引起爆炸;C选项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采用隔绝空气的方法,是正确的操作;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吋,使用楼内电梯逃生,容易造成被困电梯中;故答案选择C6.【2017年四川省自贡市】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专题7.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个小题,每题3分,共72分)1.【2016年甘肃省白银市】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
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油是可燃物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答案】2.【2016年广东省】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A.禁止烟火 B.当心爆炸 C.剧毒 D.禁止拍照【答案】D【解析】ABC中均与化学有关。
故选D。
3.【2016年河北省】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A.戴耳罩防止噪声的产生 B.用工业污水直接灌溉农田C.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给门合页的轴上加润滑剂减小摩擦【答案】D【解析】A中不能减少噪声的产生,A错误;B中会污染农作物,B错误;C中应用锅盖盖灭,C错误。
故选D。
4.【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答案】C【解析】A、①产生雾霾天气不完全是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造成的。
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固体小颗粒,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可减少雾霾产生,错误;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污染空气,错误;B、①房间里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此时空气进入会加大火势,错误;②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门窗换气,切忌使用电器,错误;C、①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正确;②老年人缺钙会造成骨质疏松,正确;D、①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错误;②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正确。
故选C 5.【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C.隔绝空气 D.防止食用油溅出【答案】C【解析】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迅速用锅盖盖上,这样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C。
6.【2016年湖南省郴州市】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答案】B7.【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A.森林发生火灾时,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B.糖类、蛋白质、水、维生素、甲醛和硝酸铅,它们通常被称为六大基本营养素C.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应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D.为了节省能源,冬天烤炭火时紧闭门窗【答案】A【解析】A、森林着火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移走可燃物达到灭火目的,故正确;B、人类所需要的六大基本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故错误;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体、土壤等的污染,故错误;D、紧闭门窗会造成室内缺少氧气,导致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造成煤气中毒,故错误。
专题7.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个小题,每题3分,共72分)1.【2016年甘肃省白银市】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
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油是可燃物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答案】2.【2016年广东省】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A.禁止烟火 B.当心爆炸 C.剧毒 D.禁止拍照【答案】D【解析】ABC中均与化学有关。
故选D。
3.【2016年河北省】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A.戴耳罩防止噪声的产生 B.用工业污水直接灌溉农田C.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给门合页的轴上加润滑剂减小摩擦【答案】D【解析】A中不能减少噪声的产生,A错误;B中会污染农作物,B错误;C中应用锅盖盖灭,C错误。
故选D。
4.【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答案】C【解析】A、①产生雾霾天气不完全是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造成的。
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固体小颗粒,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可减少雾霾产生,错误;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污染空气,错误;B、①房间里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此时空气进入会加大火势,错误;②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门窗换气,切忌使用电器,错误;C、①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正确;②老年人缺钙会造成骨质疏松,正确;D、①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错误;②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正确。
故选C 5.【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C.隔绝空气 D.防止食用油溅出【答案】C【解析】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迅速用锅盖盖上,这样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C。
6.【2016年湖南省郴州市】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答案】B7.【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A.森林发生火灾时,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B.糖类、蛋白质、水、维生素、甲醛和硝酸铅,它们通常被称为六大基本营养素C.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应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D.为了节省能源,冬天烤炭火时紧闭门窗【答案】A【解析】A、森林着火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移走可燃物达到灭火目的,故正确;B、人类所需要的六大基本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故错误;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体、土壤等的污染,故错误;D、紧闭门窗会造成室内缺少氧气,导致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造成煤气中毒,故错误。
故选A8.【2016年湖南省永州市】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 B.氢气 C.液化石油气 D.天然气【答案】A9.【2016年江苏省淮安市】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A、表示禁止烟火,与消防安全有关;B、表示国家节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C、表示禁止放易燃物,与消防安全有关;D、表示禁止吸烟,与消防安全有关。
故选B。
10.【201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下列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A、除去CO2气体中的CO,由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点燃无法除去CO2气体中的CO,错误,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故用无色酚酞溶液无法来测定某地雨水是否为酸雨,错误,C、NH4Cl和(NH4)2SO4都含有铵根离子,都能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氨气,故无法鉴别,错误,D、根据棉花能燃烧,水不能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正确,故选D11.【2016年江苏省无锡市】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解析】A、①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常用洗涤剂去除油污;②金刚石硬度大,常用于切割玻璃;③用生石灰可作食品干燥剂;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正确;B、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C、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
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故选:A12.【2016年江苏省徐州市】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物质与氧气接触就一定能燃烧①缺碘易导致骨质疏松症13.【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下列为“禁止烟火”标志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所以错误;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节约用水,所以错误。
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图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故错误;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所以正确;故选D。
14.【2016年山东省东营市】“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答案】B15.【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去年天津“8•12”爆炸案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物品存放不当引起的.下列有关物品存放和安全常识正确的是()A.火碱、消石灰可以敞口放置 B.可燃物露天放置即可燃烧C.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D.少量浓硫酸粘在皮肤上,立即涂上碳酸氢钠溶液【答案】C【解析】A、火碱、消石灰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为防止发生变质,不能敞口放置,错误;B、可燃物露天放置不一定能燃烧,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错误;C、室内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正确;D、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错误。
故选C 16.【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为了加快固体溶解,可用温度计搅拌B.直接点燃未经验纯的可燃性气体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D.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答案】C【解析】A、为了加快固体溶解,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不能用温度计进行搅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直接点燃未经验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发生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17.【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厨房中发生天然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查看并打开门窗通风B.加强工业废水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C.用甲醛溶液浸泡猪肉延长保存时间D.测溶液的pH时,将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取出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答案】B18.【2016年山东省青岛市】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
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答案】D【解析】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燃烧物与可燃物隔绝,正确;D.汽油、酒精着火不能用水灭火,错误。
故选D19.【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通过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图1:收集氧气时,氧气的验满 B.图2:比较镁与铁的金属活动性C.图3:验证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 D.图4:验证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答案】C【解析】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通过比较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快慢,可以镁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图中所示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但白磷和红磷距离火焰的远近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图中所示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大试管内压强增大,使得墨水的液面发生变化,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图中所示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20.【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中,有错误的一组是()21.【2016年山东省威海市】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有火焰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答案】D【解析】A、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激烈的氧化反应,不一定有火焰,错误,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而不是一定,错误,C、缓慢氧化也是跟氧气的反应,但不属于燃烧,错误,D、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故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正确,故选D【2016年山东省烟台市】2016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2.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B.酒精能破坏蛋白质结构,可用于杀菌消毒C.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答案】C23.【2016年山东省枣庄市】2015年8月,天津一集装箱码头发生危化品大爆炸,再次敲响了人们对危化品管理的警钟,实验室常备的氢氧化钠属于危化品,你认为其包装箱上应贴的标识是()A. B. C. D.【答案】B【解析】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其包装箱上应贴的标识腐蚀品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24.【2016年四川省达州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答案】B【解析】A、用水可以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