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0、谈礼貌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6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0、谈礼貌》课文原文20、谈礼貌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
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有一天,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一个跟在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
”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
”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
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
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
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谈礼貌》综合资料一、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课文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说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以礼相待,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减少矛盾,和睦相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第1自然段点明题旨。
先以中国的古训为引子,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第2至4自然段用三个事例,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
第5自然段发出呼吁,指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谈礼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礼貌,以及为什么要讲礼貌;–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礼貌的场景;–学会如何用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观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和书写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授教案,引导学生时刻保持一颗谦虚、有礼、有爱的心;–学生成为有素质的公民,养成习惯性地讲礼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讲礼貌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礼貌语言。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培养自主运用礼貌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设置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礼貌语言的能力;2.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礼貌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教师讲解法:详细讲解什么是礼貌以及为什么要讲礼貌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展示一段讲述“礼貌”的短视频或图片,或读一段有关礼貌的寓言故事。
激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引导学生考虑何为礼貌,为什么要讲礼貌。
2.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讲礼貌的意识:教师为学生详细介绍何为礼貌,包括日常生活中讲话的态度、表情、用词以及问候礼节等;•生活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实例教导学生在家、学校和社交中如何运用礼貌,通过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言行举止;•自我考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不礼貌的行为,鼓励学生正视并改正。
3. 学习扩展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出来在班上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内容可以是日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或是生活中碰到的不礼貌的事情,以及如何对这些不礼貌的行为进行纠正。
2.听取其他同学的建议:引导学生听取其他同学的建议,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处,自我改正不当的言行,形成正能量的循环。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礼貌知识,包括日常生活中应有的礼貌举止和表述等;•掌握度评估:老师基于课堂表现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堂课所讲的礼貌知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谈礼貌苏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礼貌待人的好处。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初步明白得课文的要紧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确实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那个人的文明素养和文化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板书:19、谈礼貌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活动一:教师巡视,注意倾听、观看学生自学的情形,提醒自我纠正。
小组活动终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摸索题进行汇报交流。
字词质疑。
三、初步明白得课文,理清脉络。
1.导入:课文要紧写了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活动二:班级汇报时交流分段情形,针对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他人发言中摸索。
第一段(1)作者由古训引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二段(3-4)文章列举了正反三个势力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
第三段(5)说明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意义。
四、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小节。
出示句子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2、这是一条--古训,古训是什么意思?“训”,训导,古时候传下来的给人教育意义的话语。
3、读读这句话,你能明白他的意思吗?(生说)4、明白得这句话(1)“色”--行为举止、动作神态、外表仪态(行)“口”--语言、话语(言)(2)“失色”--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礼貌。
“失口”--不注意自己的说话(3)“失色于人”--对人不文明“失口于人”--对人说话不文明。
(明白得出言不逊)(4)“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思确实是:对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出言不逊。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谈礼貌》(精选16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谈礼貌》篇1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具准备:投影、录音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齐读。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二)初读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
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1)读新词语:礼貌矛盾咳嗽思想情操粗暴纠纷安慰文化修养(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貌、嫌、咳、嗽、鬼(四)精读感悟,迁移运用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2、自读,交流。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
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