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 1 . 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
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为一国的君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男性社会地位高B.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C.传统道德影响大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2 .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A.重视儒家思想B.大力发展工商业C.提高丞相地位D.强化中央集权(★) 3 .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4 . 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
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中朝、三司、尚书省(★★) 5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7 .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监察官员能力有限(★) 8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A.B.C.D.(★★) 9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淄博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一高二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1.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表明A. 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B. 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 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2. 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于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
这反映出当时A. 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B. 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C. 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 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3.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源A. 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 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 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D. 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4. 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A. 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 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 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5. 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
”这表明A. 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B. 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C.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D. 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6.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以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
2016级高二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董仲舒将天命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目的在于: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A、董仲舒B、朱熹C、王守仁D、李贽4、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而起的农民,这反映了他:A、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D、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5、17世纪西方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6、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小篆和汉隶大多是实用性的文字B、汉字发展为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汉隶古朴凝重,魏碑挺拔有力,草书飞舞飘扬D、宋明书法注重法度而忽略个性7、明清时期,以大量记述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流行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扩大D、思想控制日益严密8、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了: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B、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看待D、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9、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0、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周实行系统完整的宗法制度。
依据当时的宗法制,下列对“士”这一阶层叙述正确的是A.士是卿大夫的大宗B.士以下不再有宗法制C.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士一定与周王室同姓2.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
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吏部3.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
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A.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文化发展C.排除世家子弟D.提高选官标准4.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
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
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
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
这一改变有助于A.增加决策透明度B.提高议事效率C.缓和大臣间矛盾D.加强专制皇权5.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6.《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7.清朝政治的特色,就是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
日常的国家事务,往往依靠《会典》与则例来办。
即使皇帝本人,一般也要顾及规矩的规定,不肯随便突破藩篱。
这种政治上的循规蹈矩A.引起地方对抗中央B.造成皇帝怠于政事C.导致改革积弊困难D.形成权臣专政局面8.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仁B.礼C.孝D.忠2.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
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
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
该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庄子3.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该学派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4.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A.为政以德B.人性本善C.推行“仁政”D.克己复礼5.“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C.墨子“兼爱”思想D.庄子“齐物”观点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不合时宜 B.礼法并用 C.厚古薄今 D.源远流长7.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A.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B.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8.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C.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9. 《韩非子》载:“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英语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个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 B 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ich season does the woman like?.A. WinterB. SpringC. Summer2. What sport does the man like best?A. SwimmingB. FootballC. Skating3. What time does school begin?A. At 7:45B. At 8:00C. At 8:104. What will the woman take to visit her friend?A. A planeB. A taxiC. A bus5. What did Dr.Tom fail to come to the meeting?A. He was not toldB. He was too busyC. He was ill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对白,每段对话或对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
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断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 When did the two speakers meet last time?A. Last ChristmasB. Last month.C. A few years ago.7. What is the man’s wife doing these days?A. She is preparing for Christmas.B. She is going to a night schoolC. She is looking after her son8. What was wrong with Billy according to the conversation ?A. He was illB. He hurt his leg .C. He hurt his head.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至11题9. What does the girl like doing in her free time?A. Reading and playing basketballB. Reading and singingC. Read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10. What musical instrument can the girl play?A. The pianoB. The violinC. The guitar11. What does the boy like doing in his spare time?A. Playing basketballB. Playing the guitarC. Playing online games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2至14题。
[首发]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最新】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3.宋度宗(1240~1274年)时,有巨僚谏言:“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这表现了当时士大夫A.对君权合法性的质疑B.挑战君权至上的传统C.约束君权的治世精神D.共治天下的民主意识4.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
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5.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6.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城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生产技术的进步B.宗法观念的消亡C.集权政治的趋向D.礼乐制度的完善7.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
这表明汉代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8.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
2017-2018学年高二模块考试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天子享有)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材料表明孔子强调A.仁爱思想B.忠恕之道C.等级秩序D.以德治民2.“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持此观点的人应是A.孟轲B.荀况C.墨翟D.韩非3.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墨家B.儒家、道家C.儒家、法家D.墨家、道家4.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要仔细谨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进而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天是最高主宰的天命观念B.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C.天与人不相胜的自觉认知D.制天命而用之的进取精神5.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B.恢复礼乐秩序C.建立教育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7.“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8.明代中期,理学家王守仁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有鉴于此,他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发明本心”以求“理”D.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9.我国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李贽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新主张,但被统治者和多数时人视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山东号称“齐鲁”,这一称谓源自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下列制度具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科举制3.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提高行政效率C.避免决策失误D.强化地方管理4.下列反抗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企图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5.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民众法庭B.五百人议事会C.十将军委员会D.公民大会6.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其确立的标志是A.“光荣革命”B.《权利法案》颁布C.责任内阁制形成D.1832年议会改革7.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赢得的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8.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B.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C.参加万隆亚非会议D.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9.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指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10.“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上述评论针对的是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1、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
它所体现的是A.小农经济 B.重农抑商 C.商品经济 D.重男轻女12.唐诗《田家》云:“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值:101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
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为一国的君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男性社会地位高B.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C. 传统道德影响大D.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家庭的父子关系与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具有共通之处,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庭,皇帝就是大家长,因此“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B项正确;“文官被称为父母官”与男性社会地位高无关,排除A;传统道德主要体现在家庭层面的“儿女孝敬父亲”,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排除D。
所以选B点睛:理解材料的两层意思:一是家庭层面关系,二是国家层面关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2.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A. 重视儒家思想B. 大力发展工商业C. 提高丞相地位D. 强化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B不对,封建王朝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不对,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得到发展,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宋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强化【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共60分)1.“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2.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最恰当的结论是汉代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3.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重农政策促进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重视灌溉,明清时开始出现筒车4.南宋王灼《糖霜谱》记载,“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唐大历中,有邹和尚者,始来(遂宁)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
”以上材料可以用研究唐代A.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状况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5.《鹿鼎记》里面讲,曹雪芹的父亲是韦小宝手下的御前侍卫,后来被康熙任命为“江南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
他管理下的产业最有可能属于( )A.田庄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6.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7.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主人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 B.主人公在尚书省担任殿阁大学士C.主人公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8.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这是由于(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9.“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海禁”政策②重农抑商③盐铁官营④夜市出现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10.《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观念变化11.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
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
这表明唐朝前期( )A.开始实施均田制 B.免除百姓的徭役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2.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推行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13.《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
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
由此可推论(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1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政府实行均田制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15、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16、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17、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18、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
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
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有( )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②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白银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流通A.①③B.②③C.①② D.①④19.“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 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古代希腊的海外殖民扩张B.郑和下西洋C.新航路的开辟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2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
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21.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所谓“商业革命”,其表现是(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2.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23.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24.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
其中,1830年中西制造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数量B.原料C.生产目的D.生产方式25.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26.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
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这种现象( )A.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B.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发展 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27.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
其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28.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29.年低碳环保是媒体最热的名词,倡导从节电、节气、回收等几个环节改变生产、生活细节。
低碳针对的现象不包括( )A.工业革命→煤B.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C.现代交通→汽车D.当代航天→太阳能30.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14·山东卷)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6分)(2)根据所学,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分析指出19世纪30年代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8分)32.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