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第8课《三峡》备课全方案素材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3
《三峡》综合复习知识点梳理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一书,此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一、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二、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三、实词: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接连不断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7、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8、或王命急宣:有时。
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自:在。
自非:如果不是。
曦月:太阳,月亮。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巚: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
(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
(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三、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第8课三峡备课全方案素材北师大版新课导入三峡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三峡可谓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象,好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郦道元的《三峡》就给我们展示了长江三峡四时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领略壮丽的三峡风光吧!积累整合文言知识1.易读错的宇音阙.处(quē) 曦.月(xī) 襄(xiānɡ) 素湍.(tuān) 绝山献.(yǎn) 林寒涧.肃(jiàn) 飞漱.(shù) 清荣峻.茂(jùn) 泝(sù) 涧(jiàn) 属(zhǔ)2.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沿泝.阻绝(“泝”通“溯”,逆流而上) 3.一词多义 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通“缺”,缺少、空缺)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宫阙) 自.三峡七百里中(于,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己) 或.王命急宣(间或,有时)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有的人) 属.引凄异(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不以疾.也(快) 阙 自 或 属 疾疾.在腠里(疾病)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 故.渔者歌曰(因此,所以) 明知故.犯(故意)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旧,与“新”相对) 哀转久绝.(消失) 沿泝阻绝.(阻断、隔断) 绝.山献多生怪柏(极高) 作者介绍郦道元(?一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历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官,活动于北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
值雍州刺史肖宝夤谋反,郦道元被他所杀。
郦道元平生好学,博览群书,是一位渊博的地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水经》仅是一部记录全国水道简要提纲的地理书,旧传汉代桑钦作。
三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妙。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抓住特征,运用多重正衬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检查关键词语掌握情况,并解释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重点词语〗①阙:通“缺”,缺口。
②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③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④襄:冲上。
⑤自非:如果。
⑥阻绝:断。
⑦或:有时。
⑧虽:即使。
⑨良:实在。
⑩久绝:消失。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示例三峡是长江上游江流最凶险的地方,山陡水急,气象万千,描述它的情状确是很不容易。
可是郦道元却能够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用一百几十个字就画出它的形态,传出它的神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性的写景散文,看看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否很值得我们来借鉴。
(三)学习新课1.简介作者。
郦道元(?-527),字善长,X阳涿县(今属某某)人。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少年随父在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
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
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
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
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
今传所撰《水经注》四十卷。
本书广征博引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并以游历名地山川,实地考察的见闻为《水经》作注,不仅介绍了一千二百五十多条河流,描绘出各地壮丽山川,还记述了许多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
文笔简洁精美,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后代游记作家如柳宗元等,无不受其影响。
音,请学生注意朗读中的语句停顿,圈下生字生词。
3.教师X读后学生朗读(小组读、个人读),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三峡》课本习题
一、1.突出的特点有三点:(1)拟人手法,想象丰富。
(2)气概恢弘,举重若轻。
(3)运笔奇伟,诗意荡漾。
2.(1)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部感受等多种感觉反应。
文中内、外部的感应都有出现。
如第三部分的后半部分讲到云海时,除了基本的视觉外,还对云海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出现了听觉(笙管齐鸣,山呼谷应)、触觉(松软的货物、轻快的云海隙处)等。
(2)写出的色调丰富多样,色调领域宽广,且有辉煌壮阔的视觉感。
如第三部分中间出现的色调有金色、银色、紫色、蓝色等,还有云海的白色、彩霞的绚丽多彩、琉璃宝灯和焰火的奇光异彩。
色调的视觉感辉煌壮阔,如金色和红褐色是“丹崖贴金”,银色是雪浪波涛上的“月色耀银”等。
二、1.李白的诗字面上也赞美了三峡山水的奇伟,但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无比轻快的船行,表达了自己出峡东返时的无比欢快的心情。
郦道元的《三峡》表达重点是说明三峡巫峡段的峡谷地貌特征和不同季节的自然特点。
主要是写实性的说明,意在描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和四季山水的奇异景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观赏赞美的感受。
余秋雨的《三峡》重点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深刻思索。
2.余文侧重文化景观。
两种景观的结合,除了神女峰原本就是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紧密结合外,其他主要是奇妙地不露痕迹地利用了它们之间的某种相像点,通过联想、想象和比方把它们沟通了起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语文《三峡》说课稿课件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并掌握三峡的地理位置、景物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景物描写,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三峡的景物特点;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三峡的印象;简要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生根据注释理解生字词,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4.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用法;讲解三峡的景物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讲解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描写一段景物;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认识和感受。
6.课堂小结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三峡的短文;2.收集关于三峡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三峡的景物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课文内容《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3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三峡》精品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
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四、教学过程㈠朗读课文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
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
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生:山、水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三峡一、导入新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芭,它迭出的奇景,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精思与灵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就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他写的《水经注》中的《三峡》。
(板书题目、作者)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与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在反复朗读、品味赏析的基础上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同学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简介作者作品(了解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接着了解走进一下作者、及了解《水经注》)四、朗读〈一〉听朗读带(要求学生听准读音,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二〉注意以下字的注音.(阙.处重峦叠嶂.襄.陵曦.月御.风沿泝.素湍.绝长啸.属.引涧.飞涑.)〈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停停、读出感情)〈四〉学生齐读课文。
(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五、出示译文(强调每段的重点字词句)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了解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文章内容)〈一〉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两个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明确:三峡的山水。
〈二〉读三峡之“山”(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三峡之山的?)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明确: 连绵(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板书:山)高峻(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读三峡之夏水(领会了三峡的山的连绵,高峻的特点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三峡的水的)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
明确:凶险、奔放(襄陵,沿泝阻绝)(板书:夏水)。
由此会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哪两句诗?2、写三峡的高峻与夏水的迅疾有什么关系?明确:写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为写夏水的迅疾做铺垫。
〈四〉读“三峡春冬之景”(领会了三峡的夏水的特点之后,我们接着来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的春冬之景的。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要求: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学生观看影片后,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
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
(四)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请大家齐读课文。
4.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教师有意识地参与一到二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深入研读: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①作者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语文《三峡》说课稿课件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并掌握三峡的自然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三峡的历史文化背景。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三峡》。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现在正站在三峡的岸边,听听那澎湃的江水,看看那壮美的山川,感受一下那独特的氛围。
好,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边读边圈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做好批注。
三、课堂讲解1.课文内容讲解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峡的自然特点。
请大家看课文第一段,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三峡的山川之美?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我们来探讨一下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二段,了解三峡的历史变迁。
2.课堂讨论现在,我想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你们认为课文中哪一部分最打动你们?为什么?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峡的自然美,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还探讨了三峡的历史文化背景。
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中,更好地欣赏文言文的优美意境。
五、课后作业2.收集关于三峡的图片或视频,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六、板书设计1.三峡的自然特点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历史文化背景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三峡的自然美。
《三峡》综合复习知识点梳理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一书,此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一、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二、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三、实词: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接连不断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7、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8、或王命急宣:有时。
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自:在。
自非:如果不是。
曦月:太阳,月亮。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巚: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
(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
(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三、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郦道元《三峡》备课全方案
新课导入
三峡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三峡可谓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象,好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郦道元的《三峡》就给我们展示了长江三峡四时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领略壮丽的三峡风光吧! 积累整合
文言知识
1.易读错的宇音
阙.处(quē) 曦.月(xī) 襄(xiānɡ) 素湍.(tuān) 绝山献.(yǎn) 林寒涧.肃(jiàn) 飞漱.(shù) 清荣峻.茂(jùn) 泝(sù) 涧(jiàn)
属(zhǔ)
2.通假字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沿泝.阻绝(“泝”通“溯”,逆流而上)
3.一词多义 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通“缺”,缺少、空缺)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宫阙)
自.三峡七百里中(于,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己)
或.王命急宣(间或,有时)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有的人)
属.引凄异(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不以疾.也(快)
疾.在腠里(疾病) 阙 自 或 属 疾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
之(妒忌) 故.
渔者歌曰(因此,所以) 明知故.
犯(故意) 古今异俗,新故.
异备(旧,与“新”相对) 哀转久绝.
(消失) 沿泝阻绝.
(阻断、隔断) 绝.
山献多生怪柏(极高) 作者介绍
郦道元(?一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历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官,活动于北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
值雍州刺史肖宝夤谋反,郦道元被他所杀。
郦道元平生好学,博览群书,是一位渊博的地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
的散文家。
《水经》仅是一部记录全国水道简要提纲的地理书,旧传汉代桑
钦作。
清人考证,作者大概是三国时人,且非出于一人之手。
原书非常简
单,郦道元的注释对《水经》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吸收了魏晋以
来风土记、山川记、名山志等书的优点,把137道河流、1252道支流的源
流经过,以河水、汾水、洛水、江水等13条大水为重点,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办法,将有关神话传说、山川风物以及风俗民情详加描绘,大大丰富了原书的内容。
所以《水经注》有别于一般的注释书,是一部独具风格的著作。
它不只是研究古代地理的重要资料,而且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它有助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但由于封建割据的限制,塞外群流,江南诸流,作者足迹所未经,记述每与实际地理不符。
另外,书里还杂有宗教迷信的成分。
背景资料
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长江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本文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的特点,描写三峡的形势和景色,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主题总结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结构图解 故 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