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爱莲说》《两小儿辩日》复习课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5
授课题目爱莲说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2020 年3月16 日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说”这种文体,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回顾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巩固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教学难点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记忆教学方法讲解法记诵法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法、设计及教学所达目的导入讲授课文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说1.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跟现代杂文相似。
2.选自《周元公集》3.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宋代哲学家宋代理学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二、重点实词(一)蕃:多。
李唐:指唐朝。
盛:多。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牵牵连连。
枝:枝枝节节。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本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淡;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二)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唉”。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本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该是很多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2《短文两篇》复习教案(1课时)第一部分:课堂前测:解释下列加方框的字:(解释写在字的下面)《陋室铭》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爱莲说》第二部分:课堂复习一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和观点。
归纳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
教法:引用原文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现在这样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往往容易被表面上的光环所迷惑,很多传统的美德也受到了亲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对此提出了质疑。
其实,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衡量道德的标准是不会变的。
今天我们就共同回顾一下,古代两位道德高尚的大家的风范。
能力点:理解中心思想:《陋室铭》通过对陋室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室主人交往的人和平时生活情趣的叙述,来表达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性情。
同时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爱莲说》通过描写莲花的外形,象征着莲花美好的品格。
以此来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品质。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和观点”的相关练习题1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什么愿望和生活情趣?答:作者要表达安贫乐道的愿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2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在现今这样一个物质社会,人们更加注重表面上的华美,却忽略了一个人的本质的内在美。
其实只有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才是最长久的,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而"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愿望,这正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1 用原文回答下列各题:(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七年级(下)文言文专题复习主要篇目:《赵普》、《黄鹤楼》、《于园》、《黔之驴》《两小儿辩日》《爱莲说》复习要点:掌握本单元课文重点字词意和句子翻译,阅读课内外文言文。
阅读指导: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舍弃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古汉语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一、《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讲学稿《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注释:东:向东,到东方辩斗:辩论,争论故:缘故,原因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注释:以:认为去:离,距离日中:正午翻译: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吋候离人近一些,可是到了小午的吋候离人远一些。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注释:初出:刚出来翻译:另一个孩子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吋候离人远些,可是到了屮午吋要近些。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u),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释:及:到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翻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屮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距离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距离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一儿曰:“日初出沧(cd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注释: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犬气很热。
汤:热水。
翻译: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
这不是距离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距离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不能决也。
注释:决:判断。
翻译:孔子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小儿笑曰:“孰(shli)为汝(讹)多知乎? ”注释:孰:谁。
汝:你。
知:知识渊I ■専 翻译: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二、 文学常识:孔了(公元丽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卩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冇家,儒家淫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 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了 •汤问》 三、 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即使是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知识,学无止境,我 们要不断学习。
《爱莲说》复习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虚词、实词、翻译并背默课文。
2、复习本文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虚词、实词、翻译并背默课文。
2、复习本文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2展示以莲花为背景的古诗句)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描绘赞美的目标,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诗句吗?二、交代复习目标(课件3)三、自主复习:1、本文选自《》,作者:,字:,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代著名的哲学家。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在这里是一种性的古代文体。
3、重点字词解释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③濯清涟而不妖()④不蔓不枝()()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陶后鲜有闻()⑦亭亭净植()⑧宜乎众矣()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重点句子翻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⑦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用原文填空。
①《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仪态端庄的句子是:,,,。
③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④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通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①《爱莲说》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课件4)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看,是说爱牡丹者多而爱莲者少,作者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讥讽了怎样的世态?③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绘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⑤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爱莲说》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作家周敦颐及“说”的有关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2、能力目标: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做一个具有正直人格的人。
复习重点:积累重点字、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复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试卷。
复习方法:背诵法、知识整理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课时安排:2课时复习过程:(一)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二)教师下发准备好的试卷让学生练习,然后适当指点、更正。
(三)教师资料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朝代)著名哲学家。
世称“濂溪先生”。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可爱着甚蕃.(fán)濯.(zhuó)清lián(涟)而不妖亭亭jìng(净)植不蔓.不枝(màn)淤.泥(yū)亵.(xiâ)玩陶后鲜.有闻(xiǎn)(二)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一词多义)1、远: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亲贤臣,远.小人(疏远)虎大骇,远.遁(远远地)2、鲜:陶后鲜.有闻(xiǎn少)寡廉鲜.耻(xiǎn少)无鲜.肥滋味之享(xiān新鲜)芳草鲜.美(xiān 鲜艳)3、益:香远益.清(更加)自以为大有所益.(益处、好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益.习其声(渐渐)4、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5、而:出淤泥而.不染(转折连词,却、但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转折连词,却)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就)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三)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含义(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生枝蔓、蔓延;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节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古今异义)1、香远益.清古义:更加今义:利益、好处2、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非常)(多)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染)3、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4、宜.乎众.矣(应当)(多)5、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欣赏)(玩弄)(助词,相当于“呢”)(六)文言句式判断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复习目标:1、复习文体-----“说”是古代文体。
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一般性掌握作者情况----北宋学者周敦颐;2、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复习过程:课前自主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北宋家,文体是二、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蕃()濯()清涟()妖()香()益()涟()亵玩()亵()染()淤泥()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隐逸()谓()鲜()予()宜()众()三、原文分析: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3、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4、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6、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7、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
8、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课堂互动一、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文后问题。
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4、翻译句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期末复习教学案(7)(内容:文言文课内基础知识分类梳理)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复习目标:1、熟记文中重要字词句的意思。
2、对文中重要文言现象进行归类整理。
3、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写法,了解情感。
课前准备:1、熟记书中六篇文言文重要字词句的翻译2、了解书中六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写法、情感。
课中梳理检测:一、字词积累1、解释加点字普少习..()()..吏事()()及.为相()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处决如流..()既.薨()发.箧()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多龌龊循默..()..()虽.多忌克尝.奏荐()普明日..奏牍掷地()..复奏其人()碎裂普颜色..不变()太祖乃.悟 ( ) 卒.用其人( ) 问其故.()日初出沧沧凉凉....()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西南隅.( )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 ) 耸构巍峨....()()巃嵸..()上倚.河汉()四闼.霞敞()遂.以名楼()坐窥井邑..之最( ) 所园.也( ) 卧房槛.外( ) ...( ) ( ) 形胜以.空奇( ) 主人处处款.之( ) 灌木蒙丛..( ) 俱以.假山显()颓然碧窈( )( ) 瓜州诸.园亭( ) 至于园可无憾.矣()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且噬..己也()()益习..其声()( ) 终不敢搏.( ) 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 )( )( )( ) 驴不胜.怒( ) 技止.此耳()因跳踉..()()可爱者甚蕃.( ) 独.爱菊( ) ..大㘎()乃去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 )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家人发.箧视之()寡学术..不变()..()普颜色处决..复奏其人()..如流()多龌龊..循默()普明日如探汤.( ) 去.人近()3、一词多义⑴之:读之竟日()家人发箧视之()跪而拾之以归()事列《神仙》之传()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主人处处款之()放之山下,虎见之( ) 水陆草木之花 (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花之隐逸者也 ( ) 菊之爱( )⑵其:未有其比()普明日复奏其人()普又以其人奏()卒用其人()问其故()及其日中如探汤()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 ) 断其喉,尽其肉( )⑶以:太祖常劝以读书()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又以其人奏()跪而拾之以归()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遂以名楼()以实奇 ( ) 俱以假山显( ) 船载以入( )⑷而: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跪而拾之以归()而日中时远也()远者小而近者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⑸为:及为相()以天下事为己任()奏荐某人为某官()此不为远者()⑹于: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⑺植:缘坡植牡丹()亭亭净植()⑻上:上倚河汉()人不得上()⑼者:有黄鹤楼者( ) 好事者 ( ) 觉无异能者()(10)显:非显者刺. ( ) 俱以假山显.()(11)以为: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12)因:虎因喜()因跳踉大㘎()4、词类活用孔子东.游()遂以名.楼()重檐翼.馆()形胜之最.也()非显者刺. ( ) 蹄.之( ) 断.其喉,尽.其肉()()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通假孰为.汝多知.乎()()瓜州步.五里铺 ( )二、翻译下列句子。
《爱莲说》
《两小儿辩日》
一.自主复习《爱莲说》(10分钟)要求:背诵第一段,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二.课堂检查《爱莲说》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的。
蕃(fán):多。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唯独。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从,自从。
甚:很,十分。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予: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染:被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
用作动词,长枝节。
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更,更加。
植:树立。
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谓:以为,认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鲜:少。
闻:听到。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三.《爱莲说》问题研讨:
1.本文主旨句是那一句?
2.本文突出的写法有哪些?
3.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
度?
4.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是哪句?是
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1.本文主旨句是哪一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本文突出的写法有哪些?
①托物言志。
②衬托。
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
衬托。
3.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洁身自好
4.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是哪句?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生长环境方面,“出淤泥而不染”
写高洁,“濯清涟而不妖”写庄重;从体态、芳香方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正直,“香远益清”写芳馨;
从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清高。
四.《两小儿辩日》(《列子》)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句解】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到东方游历。
东,到东方。
游:游历。
辩斗:争辩。
其:他们。
故:原因,缘故。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儿在(激烈地)争论。
(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而:连词,表并列。
日中:中午。
也:表判断语气。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
者大乎?”
及:到。
则:就。
盂:盛饮食的器皿。
为:是。
乎:吗。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饭菜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汤:热水。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
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 ú)为汝(rǔ)多知乎?”
决:判定。
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知:同“智”,智慧。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谈谈读了本文后的启示?
【启示】①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②学无止境,要勇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