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汉时期政治(学生版)
- 格式:docx
- 大小:315.75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秦汉(一)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21-前207年)一、秦的统一1、秦统一的背景①客观条件(1)经济: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发展(2)政治:各国改革增强了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实力;兼并战争使统一趋势加强(3)思想: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4)民族:民族融合加强(5)民心:人民渴望统一②主观原因(1)国家实力: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2)个人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2、秦统一过程:东灭六国——南统越族——西统西南——北击匈奴;东方: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三郡)西南:开“五尺道“西南夷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3、秦朝疆域四至:东临,西到,南濒,北抵一带。
4、秦统一中国的意义:政治——结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经济——为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生活安定和交往,提供有利条件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措施、项目内容政治经济文化2、评价积极方面:(1)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三、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①根本原因:暴政激化阶级矛盾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
②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经过:(1)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2)刘邦项羽灭秦:前207年,巨鹿之战——秦朝灭亡。
3、意义:(第一次;推翻暴秦;改善统治;首创精神;布衣将相。
)①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首创精神,树立榜样;②推翻了秦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对汉初“布衣将相”的影响。
重点探析: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⑴含义:易错分析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班级姓名
高三历史综合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本课涉及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选修四第一单元
一、秦朝
(一)秦的统一
1.背景:
①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受到破坏;
②诸侯国的争霸与兼并战争,使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③长期的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④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⑤法家思想为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⑥秦始皇为统一广纳贤士,远交近攻。
2.统一:年,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
定都。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中央:制和制
1.皇帝制特点:;;
2.三公九卿制
丞相:
太尉:(虚职)
御史大夫:,,,并
三公九卿评价:
①中央官僚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三公诸卿朝议,然后皇帝裁决,在。
地方:全国范围推行制
3.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守和县令县长。
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评价: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
(三)秦始皇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统一、、
3.思想文化:。
,以为准。
4.民族关系:
①派蒙恬带大军北拒,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修(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②南统,派兵攻打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设立、、、四郡。
开,沟通湘水和
5.交通:①②③(御道)
6.法律:秦律
奠定了。
(四)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修长城,
3.仿六国宫殿,阿房宫,
4.骊山墓,
5.赋税沉重,
6.法律严苛。
二、汉朝的政治制度
(一)内外朝制度:
秦朝和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树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制约丞相,此为内朝,也叫中朝,逐渐形成决策机构。
原来的丞相,称外朝,变成执行机构。
合称制度。
加强了君权。
(二)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1.汉初的:
汉高祖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朝两世而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故建国后,大封子弟为诸侯。
2.七国之乱:
诸侯势力日强,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势力,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平叛后,汉朝不断削弱王国势力。
3.推恩令: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三)选官制度:,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此儒家思想为标准。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知识巩固
1.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
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
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3.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大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治
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9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5.
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7.西方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
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
8.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势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9.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举孝廉
10.汉朝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铲除异姓王,欲借此确保刘家天下。
但后来却出现了“七国之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违背历史潮流
B.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
D.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11.读材料:
材料1 晁错说:“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
——《汉书·晁错传》
材料2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力役三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材料3 主父偃说:“昔秦皇任战胜之威,……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4 班固说:“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
——《汉书·食货志》
材料5 贾谊说:“及至秦王,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
——《史记·秦始皇本纪》来源:(1)汉朝人为什么非常重视总结秦亡的教训?其政治动机是什么?(3分)
(2)以上材料从哪些方面总结了秦亡的原因?(3分)
(3)对材料5中“焚百家之言”应如何认识?(3分)
(4)西汉政府以秦亡为训,实行了什么政策?实践效果如何?(3分)
1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
请回答:①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