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6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Ⅱ)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3分)对一定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体积缓慢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B.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C.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D.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2.(3分)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x=0与x=1cm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由此可以得出()A.波长一定是4cm B.波的周期一定是4sC.波的振幅一定是2cm D.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3.(3分)如图所示,PQS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圆周轨道,圆心O在S的正上方.在O、P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的有物块a和b,从同一时刻开始,a 自由下落,b沿圆弧下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B.a与b同时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C.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相等D.b比a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相等4.(3分)如图,P是偏振片,P的透振方向(用带的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时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A.太阳光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D.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5.(3分)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间跃迁时,可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A.λ1+λ2B.λ1﹣λ2C.D.6.(3分)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质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0,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质点的速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现加一垂直于轨道平面的匀强磁场,已知轨道半径并不因此而改变,则()A.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大于T0B.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小于T0C.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大于T0D.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小于T07.(3分)假定地球、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发射一探测器.假定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用W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 k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E k必须大于或等于W,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B.E k小于W,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C.E k=W,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D.E k=W,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8.(3分)如图所示,在PQ、QR区域是在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宽度均为l,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bc边与磁场的边界P重合.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从t=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以a→b→c→d→e→f为线框中有电动势的正方向.以下四个ε﹣t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B.C.D.二、实验题9.(17分)(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A、适当加长摆线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D、单摆偏离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摆动的周期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度有利的是.(2)有一电流表,量程为1mA,内阻r g约为100Ω.要求测量其内阻.可选用的器材有:电阻箱R0,最大阻值为99999.9Ω;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kΩ;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为2kΩ;电源E1,电动势约为2V,内阻不计;电源E2,电动势约为6V,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采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a.断开S1和S2,将R调到最大;b.合上S1,调节R使满偏;c.合上S2,调节R1使半偏,此时可认为的的内阻r g=R1.试问:(ⅰ)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1应该选;为了使测量尽是精确,可变电阻R应该选择;电源E应该选择.(ⅱ)认为内阻r g=R1,此结果与r g的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相等”)10.(16分)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一段斜的直轨道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围.11.(19分)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0.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定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核或氮核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u等于12C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取氢核和氮核的质量分别为1.0u和14.0u.)12.(20分)如图所示,在坐标系Oxy的第一象限中存在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在其他象限中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是y轴上的一点,它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h;C是x轴上的一点,到O的距离为l.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负电的粒子以某一初速度沿x轴方向从A点进入电场区域,继而通过C点进入磁场区域,并再次通过A点,此时速度与y轴正方向成锐角.不计重力作用.试求:(1)粒子经过C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用tanθ表示即可);(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3分)(2007•全国卷Ⅱ)对一定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体积缓慢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B.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C.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D.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分析】解答本题应明确:气体体积膨胀则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压缩时,外界对气体做功;做功和热传递均可改变内能.【解答】解:A、当气体体积增大时,气体对外界做功,A正确;B、根据=常数,P增大时,V不一定变化,B错;C、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外界对气体做功,可能向外界放热,根据△U=W+Q可知,内能不一定增大,C错误;D、在Q=0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做功,若有外界对气体做功,则内能增大,若气体对外界做功,则内能减小,故D错误.故选A.2.(3分)(2007•全国卷Ⅱ)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x=0与x=1cm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由此可以得出()A.波长一定是4cm B.波的周期一定是4sC.波的振幅一定是2cm D.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分析】由振动图象可直接读出振幅、周期;因不知波的传播方向故需讨论两种可能的传播方向,在图象中找出同一时刻两点的位置确定两点间的可能的波长数;则由波长、频率及波速的关系可求得波速的可能值;【解答】解:根据振动图象两个最大值的横坐标之差为振动周期,则T=4s,B选项正确;从图象纵坐标可看出振幅A=2cm,C选项正确;根据题中所给的振动图象可得如果波从0到1传播,则,如果波从1到0传播,则,根据可计算出波速和波长可能是1cm/s和4cm(波从1到0传播,n=0),但1cm/s和4cm,不是唯一答案,故A、D错误.故选BC.3.(3分)(2007•全国卷Ⅱ)如图所示,PQS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圆周轨道,圆心O在S的正上方.在O、P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的有物块a和b,从同一时刻开始,a自由下落,b沿圆弧下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B.a与b同时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C.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相等D.b比a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相等【分析】要求物体运动的时间,则要找出两个物体运动的速率大小关系: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同高度速率相同.动量是矢量,等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解答】解:在物体下落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故机械能守恒故有mgh=解得v=所以在相同的高度,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同,即速率相同.由于a的路程小于b的路程.故t a<t b,即a比b先到达s.又到达s点时a的速度竖直向下,而b的速度水平向左.故两物体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4.(3分)(2007•全国卷Ⅱ)如图,P是偏振片,P的透振方向(用带的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时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A.太阳光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D.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分析】根据光的现象,只要光的振动方向不与偏振片的狭逢垂直,都能有光通过偏振片.【解答】解:A、太阳光包含垂直传播方向向各个方向振动的光,当太阳光照射P时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偏振光,故A正确;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能通过偏振片,故B正确;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不能通过偏振片,因为它们已经相互垂直.故C是错误的;D、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也能通过偏振片,故D正确;故选:ABD5.(3分)(2007•全国卷Ⅱ)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间跃迁时,可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A.λ1+λ2B.λ1﹣λ2C.D.【分析】氢原子在跃迁时,发光的光子能量等于能级间的差值,则设出三个能级即可表示出辐射光子的能量关系,由E=h可明确波长关系.【解答】解:氢原子在能级间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与能级差相等.如果这三个相邻能级分别为1、2、3能级E3>E2>E1,且能级差满足E3﹣E1>E2﹣E1>E3﹣E2,根据可得可以产生的光子波长由小到大分别为:、和这三种波长满足两种关系和,变形可知C、D是正确的.故选CD.6.(3分)(2007•全国卷Ⅱ)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质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0,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质点的速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现加一垂直于轨道平面的匀强磁场,已知轨道半径并不因此而改变,则()A.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大于T0B.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小于T0C.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大于T0D.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小于T0【分析】负电在正电的库仑引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外加一垂直平面的匀强磁场时,负电质点还会受到洛伦兹力作用,轨道半径因不变,所以会导致周期发生变化.当磁场方向指向纸里时,负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与库仑力方向相反,所以周期变大;当磁场方向指向纸外时,负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与库仑力方向相同,所周期变小.【解答】解:在未加磁场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库仑定律得:=在加磁场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库仑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左手定则)得若磁场指向纸里:,T1>T0若磁场指向纸外:,T2<T0,故选:AD7.(3分)(2007•全国卷Ⅱ)假定地球、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发射一探测器.假定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用W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 k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E k必须大于或等于W,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B.E k小于W,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C.E k=W,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D.E k=W,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能定理和万有引力相结合的题目,探测器要能到达月球则到达月球时的速度必须大于等于0,即E k=E K﹣W+W1≥0;根据地月质量关系末可得探测器克服地球引力所做的功与月球对探测器的引力所做的功的关系.【解答】解:探测器脱离火箭后同时受到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引力,根据F=G可知开始时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大于受到月球的引力,后来受到月球的引力大于受到地球的引力,所以探测器在运动的过程中地球的引力对物体做负功,月球的引力对物体做正功,所以探测器能够到达月球的条件是必须克服地球引力做功越过引力相等的位置.又根据F=G可知探测器受到的引力相等的位置的位置距离地球远而距离月球近,设在探测器运动的过程中月球引力对探测器做的功为W1,探测器克服地球引力对探测器做的功为W,并且W1<W,若探测器恰好到达月球,则根据动能定理可得﹣W+W1=E K末﹣E k,即E K末=E K﹣W+W1故探测器能够到达月球的条件是E k末=E K﹣W+W1≥0,即E K≥W﹣W1,故E K小于W时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故B正确.由于M地≈81M月,故W≈81W1假设当E K=W时探测器能够到达月球,则E k≥W﹣W1仍然成立,可转化为≥W﹣W1仍然成立,即应有W1≥W,这显然与W≈81W1相矛盾,故假设不正确.即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故D正确.故选B、D.8.(3分)(2007•全国卷Ⅱ)如图所示,在PQ、QR区域是在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宽度均为l,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bc边与磁场的边界P重合.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从t=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以a→b→c→d→e→f为线框中有电动势的正方向.以下四个ε﹣t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B.C.D.【分析】根据右手定则判断出不同阶段电动势的方向,以及根据E=BLv求出不同阶段的电动势大小.刚进磁场时,只有bc边切割;bc边进入QR区域时,bc边和de边都切割磁感线,但等效电动势为0;bc边出磁场后,de边和af边切割磁感线,af边切割产生的电动势大于bc边;de边出磁场后后,只有af边切割.【解答】解:下面是线框切割磁感线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在第一阶段,只有bc切割向外的磁感线,由右手定则知电动势为负,大小为Blv.在第二阶段,bc切割向里的磁感线,电动势为逆时针方向,同时de切割向外的磁感线,电动势为顺时针方向,等效电动势为零.在第三阶段,de切割向里的磁感线同时af切割向外的磁感线,两个电动势同为逆时针方向,等效电动势为正,大小为3Blv.在第四阶段,只有af切割向里的磁感线,电动势为顺时针方向,等效电动势为负大小为2Blv.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实验题9.(17分)(2007•全国卷Ⅱ)(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A、适当加长摆线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D、单摆偏离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摆动的周期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度有利的是AC.(2)有一电流表,量程为1mA,内阻r g约为100Ω.要求测量其内阻.可选用的器材有:电阻箱R0,最大阻值为99999.9Ω;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kΩ;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为2kΩ;电源E1,电动势约为2V,内阻不计;电源E2,电动势约为6V,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采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a.断开S1和S2,将R调到最大;b.合上S1,调节R使满偏;c.合上S2,调节R1使半偏,此时可认为的的内阻r g=R1.试问:(ⅰ)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1应该选电阻箱R0;为了使测量尽是精确,可变电阻R应该选择滑动变阻器甲;电源E应该选择电源E2.(ⅱ)认为内阻r g=R1,此结果与r g的真实值相比偏小.(填“偏大”、“偏小”、“相等”)【分析】(1)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为了提高精度,摆线要长些,摆球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拉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测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去求单摆的周期.(2)(ⅰ)该实验是利用半偏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最后电流表的内阻等于R1的阻值,所以R1应该用电阻箱,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电源应选用E2.在实验的过程中认为总电阻不变,则总电流不变,所以R的阻值要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根据电源的电动势和电流表的量程可知电路的最小电阻为6kΩ,所以知道应选择最大电阻为10kΩ的滑动变阻器.(ⅱ)用半偏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认为总电阻不变,总电流不变,实际上调节变阻箱后,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电流表为时,电阻箱的电流比大,它们电压相等,所以电流表的内阻大于电阻箱的电阻,用电阻箱的电阻表示电流表的内阻,比真实值偏小.【解答】解:(1)A、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可得,g=,从该公式可看出,摆长l大一些,周期大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精度.故A正确.B、摆球体积较大,空气阻力也大,不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故B错误.C、只有在小角度的情形下,单摆的振动才可以看作简谐振动,周期公式才满足.故C正确.D、T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采用累计法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D错误.故选AC.(2)(ⅰ)根据半偏法的测量原理,R1必须选电阻箱R0,才能测量;电源选择E2,误差较小.根据电源的电动势和电流表的量程可知电路的最小电阻为6kΩ,所以滑动变阻器乙不能有效调节,应该选择甲.(ⅱ)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及电路特点可得:合上S1,调节R使电流表满偏:I g=合上S2,调节R1使电流表半偏(电路中的总电流):I=上式比较可得I>I g.所以,通过电阻箱的电流:>则:R1<r g(R1为测量值,r g为真实值),即此结果与r g的真实值相比偏小.故本题答案为:(1)AC.(2)(ⅰ)电阻箱R0,滑动变阻器甲、电源E2.(ⅱ)偏小10.(16分)(2007•全国卷Ⅱ)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一段斜的直轨道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围.【分析】要求物块相对于圆轨道底部的高度,必须求出物块到达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在最高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重力和轨道对物体的压力提供,当压力恰好为0时,h最小;当压力最大时,h最大.【解答】解:若物体恰好能够通过最高点,则有mg=m解得v1=初始位置相对于圆轨道底部的高度为h1,则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mgh1=2mgR+解得h1=当小物块对最高点的压力为5mg时,有5mg+mg=解得v2=初始位置到圆轨道的底部的高度为h2,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gh2=2mgR+解得h2=5R故物块的初始位置相对于圆轨道底部的高度的范围为11.(19分)(2007•全国卷Ⅱ)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0.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定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核或氮核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u等于12C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取氢核和氮核的质量分别为1.0u和14.0u.)【分析】中性粒子与静止的氢核发生弹性碰撞,根据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分别列式,求解出氢核的速度;中性粒子再次与静止的氮核发生弹性碰撞,根据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列式,再求解出氮核的速度,将两次速度比较,可以求出中性粒子的质量.【解答】解:设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和v,氢核的质量为m H.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和v H′.由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得mv=m v′+m H v H′①②解得v H′=③同理,对于质量为m N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v N′=④由③④中2mv相同式可得m=⑤将m H=1.0u和m N=14.0u和v H′=7.0v N′代入⑤式得m=1.2u即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为1.2u.12.(20分)(2007•全国卷Ⅱ)如图所示,在坐标系Oxy的第一象限中存在沿y 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在其他象限中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是y轴上的一点,它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h;C是x轴上的一点,到O的距离为l.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负电的粒子以某一初速度沿x轴方向从A点进入电场区域,继而通过C点进入磁场区域,并再次通过A点,此时速度与y轴正方向成锐角.不计重力作用.试求:(1)粒子经过C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用tanθ表示即可);(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分析】(1)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做类平抛运动,加速度沿y轴负方向,根据平抛运动的基本公式可求出初速度,再根据圆周运动的对称性求出C点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方向可通过几何关系求解.(2)粒子从C点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做速率为v的圆周运动.通过几何关系表示出轨道半径R,进而求出B.【解答】解:(1)以a表示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加速度,有qE=ma ①加速度沿y轴负方向.设粒子从A点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v0,由A点运动到C 点经历的时间为t,则有h=②l=v0t ③由①②得:④设粒子从C点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v垂直于x轴的分量⑤由①④⑤式得=⑥设粒子经过C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轴夹角为α,则有tanα=⑦由④⑤⑦式得:⑧(2)粒子从C点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做速率为v的圆周运动.若圆周的半径为R,则有qvB=⑨设圆心为P,则PC必与过C点的速度垂直,且有.用β表示PA与y轴的夹角,由几何关系得Rcosβ=Rcosα+h⑩Rsinβ=l﹣RsinαⅠ由⑧⑩Ⅰ式得:Ⅱ由⑥⑨Ⅱ式得;答:(1)粒子经过C点时速度的大小为,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为;(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为.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wslil76;Yue;src;成军;FAM;ljc(排名不分先后)菁优网2017年2月5日。
2007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物理部分(北京卷)第 I 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 20 小题,每题 6 分,共 12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切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照: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P 31 Cl 35.5 K 39I 1271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响B、汤姆生发现电子,表示原子拥有核式构造C、一束光照耀到某种金属上不可以发生光电效应,是由于该束光的波长很短D、依据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添15、不久前欧洲天文学就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利斯 581c”。
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 5 倍,直径是地球的 1.5 倍。
假想在该行星表面邻近绕行星沿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E k1,在地球表面邻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转的形同质量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 E k2,则Ek1为Ek2A 、 0.13B、 0.3C、 3.33 D 、7.516、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成效的要素,某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现丈量初始水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丈量末态水温。
改变实验条件,先后共做了 6 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以下表:序号瓶内水量初始水温时间( h)末态水温( mL )(0C)(0C)11000914782100098874315009148041500981075520009148262000981277以下眼镜方案中切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A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成效的关系,可用第1、 3、 5 次实验数据B、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成效的关系,可用第2、 4、 6 次实验数据C、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成效的关系,可用第1、 2、 3 次实验数据D、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成效的关系,可用第4、 5、 6 次实验数据17、电阻 R1、 R2沟通电源依据图 1 所示方式连结, R1=10, R2=20 。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参考答案第Ⅰ卷1.C 2.D 3.D 4.B 5.C 6.C 7.B 8.D9.D 10.A 11.B 12.C 13.A 14.D 15.C 16.A17.B 18.B 19.D 20.C第Ⅱ卷21.(18分)(1)B(2)①A ,C ②(2.97~2.99),(13.19~13.21)③如图④(0.16~0.20),(4.50~5.10)22.(16分)(1)极间场强U E d=; (2)α粒子电荷为2e ,质量为4m ,所受电场为22eU F eE d== α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加速度42F eU a m md== (3)由212d at =,得: 22d m t d a eU == 02R R eU v t d m== 23.(18分)(1)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 31.510W P IU ==⨯电(2)在匀速行驶时 0.9P P Fv fv ===电机0.9/f P v=电 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之比 /0.045f mg =。
123(3)当阳光垂直电磁板入射式,所需板面积最小,设其为S ,距太阳中心为r 的球面面积204S r π=。
若没有能量的损耗,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 ',则00P S P S '= 设太阳能电池板实际接收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 ,()130%P P '=-()00130%P S P S =- 由于15%P P=电,所以电池板的最小面积 220004101m 0.70.150.7r P PS S P P π===⨯电 分析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24.(20分)(1)方框质量 4m LAd =方框电阻 4L R Aρ= 方框下落速度为v 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E B L v =⋅⋅感应电流 2E BAv I R ρ== 方框下落过程,受到重力G 及安培力F , 4G mg LAdg ==,方向竖直向下22B ALF BI L v ρ=⋅=,方向竖直向上当F=G 时,方框达到最大速度,即v=v m则 2m 4B A L v L A d g ρ=方框下落的最大速度 m 24d v g B ρ=(2)方框下落加速度为2g 时,有22g mg IB L m -⋅=, 则 4mg Adg I BL B== 方框的发热功率 22224ALd g P I R B ρ==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22012t mgh mv I Rt =+ 2012t m I gh v Rt ⎛⎫=- ⎪⎝⎭解得恒定电流I 0的表达式 2012t d I Agh v t ρ⎛⎫=- ⎪⎝⎭。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题答案(湖北 湖南 福建 安徽 江西)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 N 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 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A .0.5B .2.C .3.2D .4解析:由题意可以得到g ′=1.6g ;由公式GM=gR 2可以得到g M g M R R ''='2)(解得R ’=2R 。
答案B 。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4 m/s ,已知坐标原点(x =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a 所示,在下列4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 =0.15 s 时波形的图是解析:由振动图像可知原点处的质点在t =0.15s 时刻位于y 正半轴且向下运动,在AB 图中波形图与纵轴交点表示原点处的质点位移为正值,则AB 可能正确;由于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只有A 选项中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是符合的。
答案A 。
yABCD16、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a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 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 态变化到b 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
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与b 态相比,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B .与a 态相比,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C .在相同时间内,a 、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D .从a 态到b 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 解析:由于两种状态下压强相等,所以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里气体分子对活塞的总冲量肯定相等,C 正确,B 错误;由于b 状态的温度比a 状态的温度要高,所以分子的平均动量大,因为总冲量保持不变,所以b 状态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分子数肯定比a 状态要少,A 正确;从a 态到b 态,温度升高,气体的内能增加,体积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同时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D 错误。
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集目 录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全国Ⅰ卷)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辽宁、浙江、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1 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全国Ⅱ卷)(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藏) (6)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宁夏卷) (10)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北京卷) (14)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天津卷) (19)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山东卷) (23)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四川卷) (29)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重庆卷) (33)2007年高考理科基础物理试题(广东卷) (37)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江苏卷) (41)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广东卷) (48)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上海卷) (56)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海南卷) (6)31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全国Ⅰ卷)(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辽宁、浙江、河北、河南、山西、广西)14.据报道,最近有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 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N 。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B 易A .0.5B .2C .3.2D .4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4m/s 。
已知坐标原点(x =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a 所示。
在下列4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 =0.15s 时波形的图是 A 中A .B .C .D .16.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I 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 6 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P 31 Cl 35.5 K 39 I 1271.水绵、蓝藻、黑藻全部A.是真核生物B.含有叶绿体C.是自养生物D.能有丝分裂2.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
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A.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B.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3.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II和III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B.光照强度为b 时,透成曲线I和II光合作用强度羞异的原因是温度度不同C.光照强度为a~b,曲线I、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 .光照强度为a ~c ,曲线 I 、III 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允合作用强皮4.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 .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5.将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 ,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全氟乙丙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ETFE 分子中可能存在“-CH 2-CH 2-CF 2-CF 2-”的连接方式 B .合成ETFE 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C .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D .四氟乙烯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6.对相同状况下的12C 18O 和14N 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B .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C .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 .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 7.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 +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① K +、Cl -、NO 3-、S 2-② K +、Fe 2+、I -、SO 42-③ Na +、Cl -、NO 3-、SO 42-④Na +、Ca 2+、Cl -、HCO 3-⑤ K +、Ba 2+、Cl -、NO 3-A .①③B .③⑤C .③④D .②⑤8.X 、Y 为短周期元素,X 位于IA 族,X 与Y 可形成化合物X 2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 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 的原子半径B .X 与Y 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 .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 :1D .X 2Y 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9.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置于光亮处,将滴管内的 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集气瓶气体是 ① CO 、O 2 ② Cl 2、CH 4 ③ NO 2、O 2 ④ N 2、H 2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②③10.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L 的密闭容器中,1molX 和1molY 进行反应:2X(g)+Y(g)Z(g),经60s 达到平衡,生成0.3molZ 。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I 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 6 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P 31 Cl 35.5 K 39 I 127 1.水绵、蓝藻、黑藻全部A .是真核生物B .含有叶绿体C .是自养生物D .能有丝分裂2.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
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A .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B .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C .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 序列D .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3.科学家研究CO 2 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光照强度为a 时,造成曲线II 和III 光合作用 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 2 浓度不同 B .光照强度为 b 时,透成曲线 I 和 II 光合作用强度羞异的原因是温度度不同C .光照强度为a ~b ,曲线 I 、II 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 .光照强度为a ~c ,曲线 I 、III 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允合作用强皮4.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 .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5.将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 ,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全氟乙丙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ETFE 分子中可能存在“-CH 2-CH 2-CF 2-CF 2-”的连接方式 B .合成ETFE 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C .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D .四氟乙烯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6.对相同状况下的12C 18O 和14N 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B .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C .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 .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 7.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 +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① K +、Cl -、NO 3-、S 2-② K +、Fe 2+、I -、SO 42-③ Na +、Cl -、NO 3-、SO 42-④Na +、Ca 2+、Cl -、HCO 3-⑤ K +、Ba 2+、Cl -、NO 3-A .①③B .③⑤C .③④D .②⑤8.X 、Y 为短周期元素,X 位于IA 族,X 与Y 可形成化合物X 2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 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 的原子半径B .X 与Y 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 .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 :1D .X 2Y 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9.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置于光亮处,将滴管内的 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集气瓶气体是 ① CO 、O 2 ② Cl 2、CH 4 ③ NO 2、O 2 ④ N 2、H 2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②③10.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L 的密闭容器中,1molX 和1molY 进行反应:2X(g)+Y(g)Z(g),经60s 达到平衡,生成0.3molZ 。
2007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3分)(2007•北京)光导纤维的结构如图,其内芯和外套材料不同,光在内芯中传播.以下关于光导纤维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B.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小,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C.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小,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折射D.内芯的折射率与外套的相同,外套的材料有韧性,可以起保护作用2.(3分)(2007•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C.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D.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大3.(3分)(2007•北京)不久前欧洲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5倍,直径是地球的1.5倍.设想在该行星表面附近绕行星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E k1,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相同质量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E k2,则为()A.0.13 B.0.3 C.3.33 D.7.54.(3分)(2007•北京)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位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先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改变实验条件,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序号瓶内水量(mL)初始水温(℃)时间(h)末态水温(℃)1 1000 91 4 782 1000 98 8 743 1500 914 804 1500 98 10 755 2000 91 4 826 2000 98 12 77下列研究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A.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B.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C.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2、3次实验数据D.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5.(3分)(2007•北京)电阻R1、R2与交流电源按照图1方式连接,R1=10Ω,R2=20Ω.合上开关S后,通过电阻R1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A.通过R1的电流有效值是1.2A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C.通过R2的电流最大值是1.2 AD.R2两端的电压最大值是6V6.(3分)(2007•北京)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透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放大后分辨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象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m/s,由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A.10﹣3s B.10﹣6s C.10﹣9s D.10﹣12s7.(3分)(2007•北京)如图所示的单摆,摆球a向右摆动到最低点时,恰好与一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的粘性小球b发生碰撞,并粘接在一起,且摆动平面不变.已知碰撞前a球摆动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差为h,摆动的周期为T,a球质量是b球质量的5倍,碰撞前a 球在最低点的速度是b球速度的一半.则碰撞后()A.摆动的周期为B.摆动的周期为C.摆球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差为0.3hD.摆球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差为0.25h8.(3分)(2007•北京)在真空中的光滑水平绝缘面上有一带电小滑块.开始时滑块静止.若在滑块所在空间加一水平匀强电场E1,持续一段时间后立刻换成与E1相反方向的匀强电场E2.当电场E2与电场E1持续时间相同时,滑块恰好回到初始位置,且具有动能E k.在上述过程中,E1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1,冲量大小为I1;E2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2,冲量大小为I2.则()A.I1=I2 B.4I1=I2C.W1=0.25E k,W2=0.75E k D.W1=0.20E k,W2=0.80E k二、实验题9.(18分)(2007•北京)(1)图1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 轴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轴负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填选项代号)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B.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C.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D.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2)某同学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实验步骤如下:a.安装好实验器材.b.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平板斜面向下运动,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两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如图3中0、1、2、…6点所示.c.测量1、2、3、...6计数点到0计数点的距离,分别记做:S1、S2、S3 (6)d.通过测量和计算,该同学判断出小车沿平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e.分别计算出S1、S2、S3…S6与对应时间的比值.f.以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标出与对应时间t的坐标点,画出﹣t图线.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①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平板、铁架台、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和.(填选项代号)A.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D.秒表E.天平F.重锤②将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的0刻线与0计数点对齐,0、1、2、5计数点所在的位置如图4所示,则S2=cm,S5=cm.③该同学在图5中已标出1、3、4、6计数点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在该图中标出与2、5两个计数点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t图线.④根据﹣t图线判断,在打0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v0=m/s;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a=m/s2.三、解答题10.(16分)(2007•北京)两个半径均为R的圆形平板电极,平行正对放置,相距为d,极板间电压为U,板间电场可以认为是均匀的.一个α粒子从正极板边缘以某一初速度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两极板之间,到达负极板时恰好落在极板中心.已知质子电荷为e,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均视为m,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求:(1)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2)α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加速度a;(3)α粒子的初速度v0.11.(18分)(2007•北京)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m=3×103kg.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I=50A,电压U=300V.在此行驶状态下:(1)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电;(2)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取10m/s2);(3)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P0=4×1026W,太阳到地球的距离r=1.5×1011m,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12.(20分)(2007•北京)用密度为d、电阻率为ρ、横截面积为A的薄金属条制成边长为L的闭合正方形框abb′a′.如图所示,金属方框水平放在磁极的狭缝间,方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设匀强磁场仅存在于相对磁极之间,其他地方的磁场忽略不计.可认为方框的aa′边和bb′边都处在磁极间,极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框从静止开始释放,其平面在下落过程中保持水平(不计空气阻力).(1)求方框下落的最大速度v m(设磁场区域在竖直方向足够长);(2)当方框下落的加速度为时,求方框的发热功率P;(3)已知方框下落的时间为t时,下落的高度为h,其速度为v t(v t<v m).若在同一时间t 内,方框内产生的热与一恒定电流I0在该框内产生的热相同,求恒定电流I0的表达式.2007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3分)【考点】光导纤维及其应用.【分析】光导纤维内芯和外套材料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折射率.要想使光的损失最小,光在光导纤维里传播时一定要发生全反射【解答】解: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所以内芯的折射率大.且光传播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故选:A【点评】光的全反射必须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同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2.(3分)【考点】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跃迁;光电效应;原子的核式结构;重核的裂变.【分析】解本题应该掌握:太阳的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并非核裂变反应;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的核式结构;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光的频率小即波长长的缘故,氢原子核外电子轨道半径越大则能量越大,动能越小.【解答】解:A、太阳内部有大量的氢核,太阳内部温度极高,满足氢核发生聚变的条件,所以A错误;B、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故B错误;C、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而对于光,频率越大,波长越小,故C错误;D、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成立的定律之一,在电子跃迁的过程中,能量守恒.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比较,以防知识点的混淆.3.(3分)【考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分析】要求两颗卫星的动能之比,必须求出卫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的大小;要求卫星的线速度的大小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来进行计算.【解答】解:在行星表面运行的卫星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故有,所以卫星的动能为=故在地球表面运行的卫星的动能E K2=在“格利斯”行星表面表面运行的卫星的动能E K1=所以有==•===3.33故C正确.故选C.【点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解决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和积累.4.(3分)【考点】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分析】影响水温的因数有:水的体积、初始状态温度、时间;控制两个变量一定,研究第三个变量对末态温度的影响.【解答】解:A、B、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应该控制初始状态温度和时间一定,故A正确,B错误;C、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应该控制水量和时间一定,故C错误;D、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应该控制水量和初始状态温度,故D错误;故选A.【点评】控制变量法是在探究某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只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保证其它量不变.5.(3分)【考点】正弦式电流的图象和三角函数表达式;正弦式电流的最大值和有效值、周期和频率.【分析】根据图象可知流过电阻R1的电流最大值、有效值的大小,根据电阻的串联可进一步求得流过R2的电流和电压大小.【解答】解: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R2电流的有效值是0.6A,所以R2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12V,最大电压是,R1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6V,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流相等,所以电流的最大值为,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电阻的串联考查了交流的最大值和有效值关系,属于基础题目,平时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6.(3分)【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根据与子弹错开的距离的大小可以知道子弹在曝光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由子弹的速度可以求得曝光的时间的大小.【解答】解:苹果一般大小为10cm左右.所以可以看出子弹大约5cm左右.所以曝光时子弹发生的位移大约为5×10﹣4m~1×10﹣3m,根据位移公式可以得出,曝光时间大约为10﹣6s.所以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直接应用位移公式就可以求得曝光的时间,确定曝光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是本题的关键.7.(3分)【考点】单摆周期公式;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单摆的周期是由单摆的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共同决定的,与摆球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无关.a球在下降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可以求得a球的速度的大小,在与b球碰撞的过程中,它们的动量守恒,从而可以求得b球碰后的速度的大小,再次根据机械能守恒可以求得最大的高度.【解答】解: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只决定于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所以AB 错误.在a球向下摆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有a、b两球碰撞过程时间极短,两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所以有Mv1﹣m•2v1=(M+m)v2碰撞后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所以有整理得,所以h'=0.25h.所以D正确.故选D.【点评】分析清楚物体运动的过程,分过程利用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即可求得结果.8.(3分)【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分析】要注意题中的条件,两个过程经过相同的时间,发生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出两个过程末速度大小关系.【解答】解:设第一过程末速度为v1,第二过程末速度大小为v2.根据上面的分析知两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所以有v2=2v1.根据动能定理有:W1=mv12,W2=mv22﹣mv12,而E k=mv22所以W1=0.25E k,W2=0.75E k又因为位移大小相等,所以两个过程中电场力的大小之比为1:3,根据冲量定义得:I1=F1t,I2=F2t所以I2=3I1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要通过题意中找出有用的物理信息,运用物理规律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二、实验题9.(18分)【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应用.【分析】要想使电子向下偏,必须给电子一个竖直向下的力.根据左手定则,去判断磁场.根据力与运动知识判断电场.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解答】解:(1)要想使电子向下偏,必须给电子一个竖直向下的力.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出应该施加指向y轴正方向的磁场.如果加电场,则电场力方向竖直向下,而电子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的方向相反,所以应该加竖直向上的电场.(2)①必须使用的有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刻度尺.②根据毫米刻度尺读数规则得:S2=2.98cm,S5=13.20 cm③如图④根据﹣t图线与的交点,得出在打0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v0=0.19m/s,由于表示中间时刻速度,所以﹣t图线的时间扩大为原来的两倍,根据﹣t图线的斜率求出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a=4.70 m/s2.故答案为:(1)B(2)①A,C ②(2.97~2.99),(13.19~13.21)③如图④0.19,4.70【点评】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不同的尺有不同的精确度,注意精确度问题和估读.三、解答题10.(16分)【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电场强度.【分析】因为极板间是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直接可根据匀强电场公式求出.质子进入电场后做类平抛运动,在沿电场方向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垂直于电场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α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加速度a可以根据所受的合力(电场力)求出,α粒子的初速度v0可以根据两分运动的等时性去求解.【解答】解:(1)极间场强故极板间的电场强度(2)α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加速度a=,代入得:故α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加速度a=(3)由得:故α粒子的初速度v0=.【点评】解决本题关键会对类平抛运动进行分解,注意两分运动的等时性.11.(18分)【考点】能量守恒定律;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电功、电功率.【分析】(1)根据输入电压与电流即可求出输入功率.(2)当汽车匀速行驶时牵引力等于阻力即F=f,此时P机=fv.(3)根据太阳的辐射总功率,求出地面上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然后利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进一步求解.【解答】解:(1)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电=IU=1.5×104W故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电=1.5×104W.(2)在匀速行驶时:P机=0.9P电=Fv=fv,故有:,v=36km/h=10m/s,带入数据得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之比为:.故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为0.045.(3)当阳光垂直电磁板入射式,所需板面积最小,设其为S,距太阳中心为r的球面面积:S0=4πr2.若没有能量的损耗,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则①设太阳能电池板实际接收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P=(1﹣30%)P/②所以由①②可得:由于P电=15%P,所以电池板的最小面积S==≈101m2故所需最小面积为101m2.分析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现在还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减小车的质量,提高电动机效率.【点评】本题依据能量转化与守恒考查了太阳能的利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易错点在于不能正确求出地面上单位面积太阳能功率.12.(20分)【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阻定律.【分析】(1)分析方框运动的过程,知道当方框匀速运动时速度最大,根据力的平衡知识求解.(2)方框下落加速度为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感应电流大小,再根据焦耳定律求解.(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表示出时间t内方框内产生的热量表达式,再求出恒定电流I0的表达式.【解答】解:(1)方框质量m=4LAd方框电阻方框下落速度为v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2Lv感应电流方框下落过程,受到重力G及安培力F,G=mg=4LAdg,方向竖直向下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上当F=G时,方框达到最大速度,即v=v m则方框下落的最大速度(2)方框下落加速度为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则方框的发热功率(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方框重力势能转化动能和电流产生的热量,所以有解得:恒定电流I0的表达式答:(1)求方框下落的最大速度为;(2)方框的发热功率P是;(3)恒定电流I0的表达式为.【点评】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受力分析,正确分析安培力的变化情况,找出最大速度的运动特征.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的题目,感应电动势是中间桥梁.。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详细解答(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用)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对一定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体积缓慢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B.在压强不断增大有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C.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D.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答案】ApV 【分析】当气体增大时,气体对外界做功,当气体减小时,外界对气体做功;故A选正确;根据T=常数,p增大时,V不一定变化,故B选项错;在V减小的过程中,可能向外界放热,根据ΔE =W+Q可知,内能不一定增大,故C选项错误;Q=0的过程中,W不一定为0,故D选项错误。
【高考考点】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者的关系【易错点】ΔE=W+Q的符号【备考提示】热学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中,但在全国高考理综物理部分每年必考一道选择题,而且题目相对较容易。
但这部分知识较多,应注意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15.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x=0与x=1cm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
由此可以得出ArrayA.波长一定是4cmB.波的周期一定是4sC.波的振幅一定是2cmD.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答案】BC【分析】根据振动图象两个最大值的横坐标之差为振动周期,故T=4s,B选项正确;QOPS从图象可看出振幅A =2cm ,C 选项正确;根据题中所给的振动图象无法得到波长(或波速),也就无法根据λ=Tv算出波速(或波长),故A 、D 选项错误。
【高考考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易错点】容易混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
【备考提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每年必考的知识点,应加强理解质点的振动过程、振动图象、波的形成过程及波的图象,弄清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的区别和联系。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辽宁、浙江、河北、河南、山西、广西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 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 N,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A.0.5 B2 C.3.2 D.415.一列简诸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4 m/s,已知坐标原点(x=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a所示,在下列4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0.15s时波形的图是图a1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磨擦,a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态变化到b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
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与b态相比,a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B.与a态相比,b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C.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D.从a态到b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17.从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底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
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A.r B.1.5r C.2r D.2.5r1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
力F可按图(a)、(b)、(c)、(d)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为沿斜面向上为正)已知此物体在t =0时速度为零,若用4321υυυυ、、、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况下物体在3秒末的速率,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A .1υB .2υC .3υD .4υ19.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物理部分(北京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12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 6 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P 31 Cl 35.5 K 39 I 127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 、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
D 、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
15、不久前欧洲天文学就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 ”。
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5倍,直径是地球的1.5倍。
设想在该行星表面附近绕行星沿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k1E ,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形同质量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k2E ,则
k1
k2
E E 为 A 、0.13 B 、0.3 C 、3.33 D 、7.5
16、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现测量初始水温,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
改变实验条件,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
A 、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B 、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
C 、 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2、3次实验数据
D 、 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
17、电阻R 1、R 2交流电源按照图1所示方式连接,R 1=10Ω,R 2=20Ω。
合上开关后S 后,
通过电阻R 2的正弦交变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
则
A 、通过R 1的电流的有效值是1.2A
B 、R 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
C 、通过R 2的电流的有效值是1.22A
D 、R 2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2V
18、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的照 片。
该照片
经过放大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响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
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m/s ,因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A 、10-3s B 、10-6s C 、10-9s D 、10-12s
19、如图所示的单摆,摆球a 向右摆动到最低点时,恰好与一沿水平
方向向左运动的粘性小球b 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且摆动平面不便。
已知碰撞前a 球摆动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差为h ,摆
动的周期为T ,a 球质量是b 球质量的5倍,碰撞前a 球在最低点的速度是b 球速度的一半。
则碰撞后
A 、摆动的周期为
56T B 、摆动的周期为
65
T C 、摆球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差为0.3h D 、摆球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差为0.25h
20、在真空中的光滑水平绝缘面上有一带电小滑块。
开始时滑块静止。
若在滑块所在空间加
一水平匀强电场E 1,持续一段时间后立即换成与E 1相反方向的匀强电场E 2。
当电场
E 2与电场E 1持续时间相同时,滑块恰好回到初始位置,且具有动能k E 。
在上述过程中,E 1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 1,冲量大小为I 1;E 2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 2,冲量大小为I 2。
则
A 、I 1= I 2
B 、4I 1= I 2
C 、W 1= 0.25k E W 2 =0.75k E
D 、W 1= 0.20k
E W 2 =0.80k E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第II 卷(非选择题,共180分)
本卷共11小题,共180分。
21、(18分)
(1)图1是电子射线管的示意图。
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 轴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
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 轴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填选项代号)。
A 、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
B 、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
C 、加一电场,磁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
D 、加一电场,磁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 (2)某同学用图2 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
a .安装好实验器材。
b 、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平板斜面向下运动,重复几次。
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两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如图3中0、1、2……6点所示。
c 、测量1、2、3……6计数点到0计数点的距离,分别记作:S 1、S 2、S 3……S 6。
d 、通过测量和计算,该同学判断出小车沿平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e 、分别计算出S 1、S 2、S 3……S 6与对应时间的比值
3
6121236
S S S S t t t t 、、……。
f 、以
S t 为纵坐标、t 为横坐标,标出S t 与对应时间t 的坐标点,划出S
t
—t 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
1实验中,除打点及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平板、铁架台、导线及开关外,在厦门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 和 。
(填选项代号) A 、电压合适的50Hz 交流电源 B 、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
F、重锤
○2将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的0刻线与0计数点对齐,0、1、2、5计数点所在位置如图4所示,则S2= cm,S5= cm。
○3该同学在图5中已标出1、3、4、6计数
点对应的坐标,请你在该图中标出与2、5
两个计数点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S
t
—t。
○4根据S
t
—t图线判断,在打0计数点时,
小车的速度v0= m/s;它在斜面上
运动的加速度a= m/s2。
22、(16分)
两个半径均为R的圆形平板电极,平行正对放置,相距为d,极板间的电势差为U,板间电场可以认为是均匀的。
一个α粒子从正极板边缘以某一初速度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两极板之间,到达抚极板是恰好落在极板中心。
已知质子电荷为e,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均视为m,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求:(1)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
(2)α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加速度a;
(3)α粒子的初速度v0。
23、(18分)
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
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3
310kg
m=⨯。
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
图5
I =50A ,电压U =300V 。
在此行驶状态下
(1)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 电;
(2)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 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 取10m/s 2);
(3)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
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
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260410W P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11
1.510m r =⨯,太阳光传
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
24、(20分)
用密度为d 、电阻率为ρ、横截面积为A 的薄金属条制成边长为L 的闭合正方形框abb a ''。
如图所示,金属方框水平放在磁极的狭缝间,方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
设匀强磁场仅存在于相对磁极之间,其他地方的磁场忽略不计。
可认为方框的aa '边和bb '边都处在磁极之间,极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
方框从静止开始释放,其平面在下落过程中保持水平(不计空气阻力)。
(1)求方框下落的最大速度v m (设磁场区域在数值方向足够长);
(2)当方框下落的加速度为
2
g
时,求方框的发热功率P ; (3)已知方框下落时间为t 时,下落高度为h ,其速度为v t (v t <v m )。
若在同一时间t 内,方框内产生的热与一恒定电流I 0在该框内产生的热相同,求恒定电流I 0的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