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502.59 KB
- 文档页数:3
Mullerian腺肉瘤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摘要】Mullerian腺肉瘤是罕见的子宫低度恶性肿瘤,肿瘤由良性的腺上皮和异型的间叶组织组成混合性肿瘤,常局部复发但少见转移。
通过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子宫Mullerian腺肉瘤的形态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
【关键词】腺肉瘤子宫肿瘤低度恶性肿瘤Mullerian腺肉瘤是罕见的子宫低度恶性肿瘤。
现将我们遇见的2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
例一: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
因白带增多色黄,时有血性月余来院就诊。
查体:外阴无殊,阴道内见少量血性分泌物,宫颈口见4×3cm大小赘生物,蒂位于宫腔。
手术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
2 病理检查2.1巨检:灰白色肿物一块,大小为3.8cm×3cm×1.5cm,表面稍粗糙,切面灰白色,见散在针孔状小囊腔,质较细腻。
2.2光镜:肿瘤由增生的腺体和间质组成。
腺体大小不一,部分腺体形成较大而不规则的囊腔。
腺上皮大部分为增生期的子宫内膜上皮,少数为浆液性的输卵管上皮,无异型性,核分裂不易见到。
间质呈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形态,轻至中度异型,核分裂2-4/10HPF。
在腺体周围,肉瘤细胞较丰富密集,低倍镜下呈袖套状包绕腺腔,并向腺腔内呈宽叶状乳头突起,使部分腺腔呈分枝裂隙状。
距离腺体较远处间质细胞相对稀少,接近肿瘤表面的间质中见出血和少量炎细胞浸润。
2.3免疫组化:Vimnentin++,Actin+,S-100-,CD10++.病理诊断:子宫Mullerian腺肉瘤。
例二: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绝经8年,因阴道不规则流液,伴血性白带10个月来院就诊。
2 病理检查2.1巨检:全切子宫一个,大小为11cm×7cm×6cm,子宫底见一息肉样突起,灰红灰白色,大小为4cm×2.8cm×1.6cm,表面尚光滑,质较软,切面灰白实性,其间散在微小腔隙,内含胶冻样物。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二例报告【关键词】平滑肌肉瘤;前列腺;诊断;治疗中分类号:R737.25;R730.5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4571(2000)02-0223-02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十分少见。
我院1992年~1997年收治2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例1:男,27岁。
因排尿困难半年于1992年9月18日入院。
患者排尿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无肉眼血尿。
肛诊检查,前列腺增大明显,约6 cm×5 cm大小,质软,中央沟变浅,表面光滑,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
B超示前列腺增大约6.5 cm×5 cm大小,包膜完整,内回声尚均匀,边界尚清。
术前诊断前列腺增生症。
于1992年9月2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
术中见前列腺突向膀胱内,前列腺与周围粘连,质软脆,大小约6 cm×6 cm×5 cm,给予完整剜除。
病理报告为前列腺平滑肌肉瘤。
术后给予PMF方案(DDP 30mg/m2,ivdrip,d6~8;MMC 10 mg/m2,iv,dl;5-FU 300 mg/m2,ivdrip,dl~5)治疗。
经随访术后2年死于肺转移。
例2:男,57岁。
因尿频、尿痛伴排便不畅8个月于1997年10月3日入院。
肛诊检查,前列腺约6 cm×5 cm大小,质软,表面光滑,未触及结节,中央沟变浅,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B超示前列腺增大约6.6 cm×5.9 cm,包膜增厚,内回声尚均匀,膀胱无异常。
术前诊断前列腺增生症。
于1997年10月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前列腺摘除术。
术中见前列腺左叶稍突向膀胱,前列腺与耻骨后粘连明显,包膜完整,质脆,将前列腺剜除。
切面呈鱼肉样。
术后病理报告为前列腺平滑肌肉瘤。
出院后给予CAP方案(CTX 1 000 mg/m2,ivdrip,dl ;ADM 40 mg/m2,iv,dl;DDP 30民mg/m2,ivdrip,d1~3)治疗。
前列腺肉瘤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前列腺肉瘤的病理病因,前列腺肉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前列腺肉瘤病因*一、发病原因:1.前列腺肉瘤起源于生殖束之中胚层,包括午非氏管及苗勒管之终末部分,并可从尿生殖窦之环肌层而来。
其病因可能与胚胎发生、发育畸形,前列腺炎和会阴部创伤有关,但激发因素以何者为主迄今尚未阐明。
2.放射引发的恶性肿瘤现象在Frieben 1902年第一次报道和Perthes 1904年的报道后已被详细描述。
1922年Beck首先描述放疗引发肉瘤。
文献报道放疗引发的肉瘤主要发生于骨、胸壁、子宫、乳房、腹膜后、肝、纵隔、骨盆、血、肌肉、甲状腺、甲状旁腺组织、肺和胃。
Michael Scully报道1例前列腺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125碘(125Ⅰ)植入放射治疗后8年发现前列腺肉瘤。
另有文献报道两个进行了前列腺癌局部放疗的病人有肉瘤样改变。
放疗可能是引起前列腺肉瘤的一种诱因。
*二、发病机制:1.前列腺肉瘤起源于生殖束中胚层组织,病理结构形态各异,生物学行为大致相似,是一种极度恶性的肿瘤。
根据细胞形态学,前列腺肉瘤病理上最常见为圆细胞和梭状细胞肉瘤。
圆细胞肉瘤血管丰富,常呈蜂窝状囊性病变,生长迅速。
梭状细胞肉瘤多见于儿童,向周围浸润,迅速充满盆腔,并可向会阴部膨出。
前列腺肉瘤常见的3种类型是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和纤维肉瘤。
网状细胞淋巴肉瘤,血管肉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很少见。
2.Lowsley将前列腺肉瘤的病理分为3类:①肌肉瘤(myosarcoma):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②梭形细胞肉瘤(fusocellular sarcoma)包括纤维肉瘤(fibrosarcoma)和梭形细胞肉瘤(fusocellular sarcoma);③其他肉瘤:黏液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神经源性肉瘤等。
3.Paul总结了22例前列腺特定间质中肉瘤及相关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研究结果,在随访期内4例发展为前列腺肉瘤,他据此提出相关增生性病变可能为前列腺肉瘤前期病变。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1例报道标签:前列腺肉瘤;超声;CT前列腺肉瘤是指发生于前列腺间质的一类肿瘤,恶性度高,临床上相对罕见,占前列腺肿瘤的0.1%~0.3%[1]。
而前列腺横纹肌肉瘤(PRMS)属于相对较常见的前列腺肉瘤之一,其起源于向横纹肌分化的前列腺间叶细胞[2]。
据报道,在美国15岁以下人群中,PRMS的发病率为(4~7)/100万,其中6岁以下儿童占2/3,男女比例为(1.3~1.4)∶1,无明显种族差别[3]。
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关于PRMS的流行病学资料。
现结合文献报道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PRMS资料。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6岁,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尿频、尿痛、夜尿增多伴反复右腰部胀痛2个月,因近期症状加剧而入院治疗。
入院检查:心肺正常,血红蛋白112 g/L,肌酐271 μmol/L,尿素氮11.6 mmol/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0.11 ng/L。
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伴多发结节,质硬,表面粗糙,无压痛,直肠壁光滑。
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增大,回声不均匀,双肾积水并双侧输尿管扩张,右肾周少量积液。
CT、磁共振成像检查(MRI)示:前列腺见8 cm×5 cm×7 cm大小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整齐,境界欠清楚,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性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多个斑片状液化坏死区;病变侵犯两侧精囊腺和膀胱后壁,左侧盆壁显示一枚3 cm×2 cm×2 cm肿大淋巴结,盆腔少量积液。
术前拟诊为前列腺占位,考虑肉瘤可能性大。
术中切除前列腺肿物及淋巴结,并行膀胱、精囊腺及部分输尿管切除,回肠输尿管缝合。
术后病理示:前列腺肿块大小为9 cm×6 cm×7 cm,切面灰白色、质硬,瘤细胞呈卵圆形,片状或弥漫分布,核圆形、大而深染,核分裂像多见,精囊腺和膀胱肿瘤浸润。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肌动蛋白(Actin)(++);MyoD(+);波形蛋白(Vimentin)(++);丝蛋白(NF)(-)。
前列腺小细胞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张国庆;郑辉;张圣明;常金;张本华【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9【总页数】3页(P1065-1067)【关键词】前列腺小细胞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作者】张国庆;郑辉;张圣明;常金;张本华【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泰安 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科,山东泰安 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泰安 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泰安 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25前列腺小细胞癌非常罕见,约占前列腺肿瘤的0.5%~2%[1]。
相对于前列腺腺癌,前列腺小细胞癌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其恶性程度高,局部症状明显,远处转移风险大,诊断时多数为晚期,且对激素治疗效果差。
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局部症状,但容易快速进展,整体预后较差。
既往文献报道不多,2014年10月本院收治患者1例并复习既往文献,以提高对前列腺小细胞癌疾病认识。
患者,男,55岁,因“出现尿路梗阻予以留置导尿管1周”于2014年10月15日入院。
肛诊:前列腺III度肿大,以左侧为主。
PSA 0.78 ng/ml,fPSA 0.336ng/ml,MRI:前列腺结构失常,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符合前列腺占位表现,向上侵入膀胱,向两旁侵犯双侧精囊腺体,直肠前壁不排除受侵;直肠周围脂肪层多发肿大淋巴结;骶骨右侧份及左侧髂骨异常信号。
考虑骨转移。
CT: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肝内多发低密度灶,不除外转移瘤。
遂在B超引导下行前列腺活检术,术后病理:前列腺穿刺Y1-3,左X1-6 中X1-2 右X1均见完全性前列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CK(+)CgA( +) SYN(+ )KI-67( 60%) PSA(-)。
肿瘤标志物CEA 14.75 ng/ml,NSE 138 ng/ml,proGRP 156 n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