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MRI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518.03 K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HIE的定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
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医生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以及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头部B超、脑电图、血清酶活性测定、脑脊液检查等帮助确诊。
临床症状症状取决于缺氧缺血持续时间和程度。
1.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度表现为兴奋抑制交替,中度为嗜睡、重度表现为昏迷。
2.惊厥,多见轻表现,多有双眼凝视、眼睑抽动、口唇颤动、四肢划动等。
3.颅内压升高(如头围增大)。
4.肌张力增高,轻度肌张力正常或少增高,中度肌张力降低,重度可表现为松软或间歇性伸肌张力增高。
5.原始反射异常,病情轻度表现为原始反射过分活跃,中度则减弱,重度消失,原始反射包括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
6.呼吸困难。
7.唇面及甲床青紫。
8.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1.颅脑CT-可有双侧脑半球呈弥漫性低密度阴影,脑室变窄甚至消失,提示有脑水肿。
-双侧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对称性密度增高,提示有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
-大动脉分布区可见单侧脑组织密度降低,提示存在大脑大动脉及分支梗死。
-脑室周围尤其是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对称性低密度阴影,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2.磁共振成像-早期有广泛的脑水肿、颅内出血、皮质下及脑室旁白损害等。
-晚期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分水岭区脑损伤、广泛脑损害、脑萎缩等。
头部B超检查:1.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变窄或消失、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存在脑水肿。
2.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双对侧对称性回声反射,提示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
3.脑动脉分布区可见局限性强回声反射,提示大脑大动脉及其分支梗死,以左侧多见。
4.冠状切面中,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倒三角形双侧对称性强回声区;在矢状切面中沿侧脑室外上方呈不规则分布强回声区,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脑电图脑电图异常,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
血清酶活性测定预后不良的病人血清中CPK的脑型同工酶活性较正常病人显著增高。
脑脊液检查无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足月儿多见。
【病因】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脑损伤的部位与胎龄有关。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
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
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内。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
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1.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影像学诊断可无阳性表现。
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
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
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
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B超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72小时内使用B超(早期)。
CT扫描(首选)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基底核及丘脑损伤、脑梗死、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