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选择的要素看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 格式:pdf
- 大小:296.14 KB
- 文档页数:3
论大众传播中的“拟态环境”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我们之间沟通往往是通过信息的交流,然而人的力量有限,很难突破时空的限制而对全局都有所把握。
于是,人们就借助强大的信息交流平台――新闻机构去了解。
所以新闻机构便成为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它的主体很明显是传播机构,它们不需要也不必要向人们展示客观世界的全貌,只需要告诉人们想知道的就可以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压缩问题,要充分地了解受众的心理对象征性事件和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人们通常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成是客观事物本身来看待。
拟态环境这一概念的引入使人们与客观环境之间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受众的活动从此有了一个真正的空间――那就是这个拟态环境。
比如我们看的报纸看的电视其实是记者,各国的各个不同记者经过加工剪辑的东西,我们以为那是真实的生活,其实那不是.它带着多么大的主观性!比如连续剧,我们在拟态环境里为人哭为人欢,以为那是生活.比如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却还要努力抵制被同化.我们用美国人镜头下的视角,来批评美国人打伊拉克.很无奈.我们的文化被淹没.。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使我们眼不亮,心钝了,不热衷于思考,习惯于接受.李普曼在他的名著《舆论学》中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
对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与受众个人现实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新闻媒介对客观事件的选择性还原实际上营造出了一个拟态环境。
同时,媒介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也完全可能。
由于人对媒介的高度依赖和它对人的长期培养,人们可能把媒介的拟态环境视如真实世界。
所谓拟态环境,通俗而言是指大众传媒营造的信息环境。
而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则指如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个人对周围环境的了解与判断,越来越倚赖大众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
因此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已不仅是“宣传工具”那么简单,更是“控制力量”。
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中文摘要“拟态环境”一词自1922年由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成为了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术语。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衣食住行用都在此环境中发生。
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渗透已达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地步,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
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又译为“假环境”、“准环境”)。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本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拟态环境”的定义、功能、成因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整合性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匮乏,讯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因而不存在拟态环境的问题。
拟态环境的出现,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和高度发达之后。
这是因为“媒介即讯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能力,人们获得更为长久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们了解的人物、事件和经验远远大于通过日常生活所获得的;人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有了更独立的理解。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接触传播媒介越多,人们的观点越接近媒介的观点,对现实的认识也越“媒介化”,而非真实化。
2、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
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世界,它同现实环境并驾齐驱,成为决定人们生活情感、生活欲望、期待、认知和态度的两大环境世界。
它是对现实环境最新变动的一种能动的反映,而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完全“拷贝”或“复写”。
试析我国媒体“拟态环境”的问题和建设作者:郝晓云关键词:媒体拟态环境问题建设方法和措施┊阅读:2105次┊内容摘要:“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大众传媒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拟态环境还存在着信息量失衡、内容娱乐化等诸多问题,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对分析总结我国媒体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方法和措施,希望对我国的媒体工作者能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媒体拟态环境问题建设方法和措施在古代社会里,人类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规模有限,人们往往可以根据“第一手信息”来感知和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
但随着近代技术的革新,大工业生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现代社会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
当人们无法亲身去感知这个浩大无比、不可琢磨的现实世界时,只好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得信息、了解世界。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等论著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
一、拟态环境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1、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2],“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
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做出反应。
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3]”。
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而把拟态环境当客观环境来对待。
所以人们通过认识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来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做出调整,其所采取的行动最终是作用于现实环境的。
对此,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制作了一个“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图式[4],很好地表达了李普曼的认识。
从语言学角度认识拟态环境的成因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曾提出著名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的事物只能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于是媒介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知可感并好像也能亲身体验的“拟态环境”。
但拟态环境并不等于真正的现实环境,而是经传播媒介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信息环境。
但大众难以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把这个间接、虚化的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并通过这个虚构中介发出行为。
关于拟态环境的成因,人们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在传递新闻时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性导致提供给大众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因而总是片面的,不完全真实的。
其实,除了这种主观原因,拟态环境的形成还跟媒体传播信息的载体——语言有着重要关系。
一、语言是一套间接标记世界的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意义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因此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是一种间接标记关系,语言符号可以脱离事物本身进行概念和意义表达。
这种超越时空的标记功能使语言成为人类最方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同时又存在另一个问题,即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实际事物之间总存在偏差。
在新闻报道中,同一起交通事故,不同记者会用不同的语言将之记录下来,但即使是最高明的记者也不能保证用语言记录下来的情景就一定跟事实完全相符,并能让每一位读者通过他的报道完全看到真相。
虽然摄影摄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人们不可能做到用摄影摄像记录所有事物,所以人们了解世界更多的还是依靠语言。
因此新闻报道中用语言记录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总存在着某种偏差。
二、语言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客观世界的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产物,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语言是第二性的,思维的内容与语言的意义都只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语言里每一个新词的出现、每一种表达方式的变化,在根本上都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结果,语言变化始终滞后于客观世界的变化。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人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价值选择。
人们挤住在一个洞穴里,以至于他们只能对着一面墙,而不是外部世界。
在他们后面,明亮的火在燃烧。
人们不时地在火前移动,他们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
观察者永远看不到这些人,只能从他们被摇曳的火光所照出的影子来认识他们。
国测一大队典型报道建构的拟态环境之所以让人信服,首先在于它反映了一个重大主题。
这支队伍所历之苦痛、所经之生。
简论拟态环境作者:朱婧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9期“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
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
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但是可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
”“大人物——即使终其一生一照例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
因此,一个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仆人眼中无英雄。
在仆人和私人秘书看来,他们只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常常沉溺于自我虚构。
”在未读《公众舆论》之前,我望文生义地将公众舆论理解为:或市井的议论、或公共事件中公众的道德呼声。
而李普曼将公众舆论的研究解构了,将舆论分析大致列为“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自行产生的形象所作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
我这样理解,“活动舞台”指李普曼所指的真实环境。
“舞台形象”指楔入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拟态环境,“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指人类对虚拟环境的判断与行为。
就是所称的意见。
这三个部分是李普曼分析舆论的三个角度,而三者的关系就是研究的思路。
李普曼当然不是想研究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要研究人们与世界在精神的联系交流中,社会群体的作用力大小。
构成拟态环境的主体就是媒体与受众,拟态环境的构建是二者合力循环而为。
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尚且可以区别。
但是人与真实环境和拟态环境的关系就是难以道明的模糊地带。
所以本文想先谈谈拟态环境存在的必要性。
拟态环境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拟态环境一般理解为观念形态上存在的环境。
现实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拟态环境包括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
拟态环境并非精确而全面地描摹现实世界,仿佛它误导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但是如果没有拟态环境。
我们对于世界有可能一无所知。
人为什么生活在现实环境中。
却还构建出了意识上的一种非真实物质存在的拟态环境呢?李普曼指出了那些妨碍人们接近真相的因素: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的限制和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
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审查制度的存在好像妨碍了真相的大白,不如说客观上人的生存精力是极其有限的,穷其一生能经历的事情、接触的信息也只是媒介信息吞吐量中极小的一部分。
新媒体与“拟态环境”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与“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深入分析新媒体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认知与行为。
本文将首先定义新媒体和“拟态环境”的概念,并阐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探讨新媒体如何创造和维持“拟态环境”,包括新媒体的特性、功能和作用等方面。
本文还将讨论新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文章将总结新媒体与“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新媒体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认知与行为,以及如何在“拟态环境”中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
二、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拟态环境的影响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载体,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观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
然而,新媒体如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允许用户主动发布和分享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互动。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拟态环境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信息不再是单一来源,而是由众多用户共同创造和塑造。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迅速。
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更新。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拟态环境的变化更加迅速和频繁,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和改变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机制。
通过算法和数据分析,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推送个性化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机制使得拟态环境更加符合个体的需求和期望,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即用户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限制了视野和认知的广度。
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和超文本性为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可以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