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七里滩送严维》
- 格式:docx
- 大小:20.82 KB
- 文档页数:6
刘长卿必背古诗20首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其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迄今收录作品有502首,下面就是的20首代表作经典诗: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送上人》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3.《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5.《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6.《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7.《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9.《送李中丞之襄州》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0.《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1.《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12.《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论刘长卿的送别诗元伟;胡丽娜【摘要】刘长卿在人生不同阶段所作的送别诗,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情感基调和精神内涵.前期送别诗中,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是主题,抑郁不平是其感情基调;中期送别诗中,感叹遭际、关心民瘼与闲居访隐是常见题材,徜徉于出、处之间是其精神状态;后期送别诗则较多冷静的人生思考和对人情的珍视.对\"情\"的重视是刘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形式化的意象、意境和抒情方式是其突出特点,感情力度递减是其创作展向.利用悲剧意识、时空架构、深情感慨等解诗话语来阐释刘长卿的送别诗作,可以深切体味其在\"心灵成长\"方面的意义.【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5【总页数】8页(P86-93)【关键词】刘长卿;送别诗;悲剧意识;形式化;心灵成长【作者】元伟;胡丽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刘长卿是中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历来受到研究者关注。
学界对刘长卿及其诗歌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生平事迹考证、诗歌风格综论、题材分类研究、诗歌艺术、思想情感与文化研究、比较研究、名篇赏析、诗歌体式研究、版本评点研究、传播接受研究等方面。
送别诗是刘长卿诗的重要题材,内容主要为送别亲人、朋友和同僚等。
学界对于刘长卿送别诗的研究,或常集中于几首代表作(如《送灵澈上人》)上,或仅就语言风格作赏鉴,或于总体诗歌下作一般讨论,缺乏深入解读。
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收刘长卿诗歌500 余首,经笔者统计,其中送别诗就有200 余首,占了一少半篇幅,可见其分量。
职是之故,笔者尝试对其作解读,并引入悲剧意识、时空等视角,庶几可以体味其深层审美价值。
刘长卿的送别诗创作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至德二载(757)以前,即任长洲县尉之前,笔者称之“前期”;第二阶段从刘长卿任长洲县尉到被贬睦洲之前,为“中期”;第三阶段是贬居睦洲之后,为“后期”。
古诗七里滩重送翻译赏析《七里滩重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秋江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
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
【鉴赏】诗题一作《七里滩送严维》。
严维与诗人交往很深,相互唱和有赠送诗数首。
“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酬刘员外见寄》),就是歌咏友情的名句。
大历(766-779)年间,诗人再度遭贬睦州司马,时值秋冬之际,此诗约作于其时。
七里滩,一名七里濑,在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西。
岸边“两山耸起壁立,连亘七里,水驶如箭。
”(《寰宇记》)其地临近睦州,唐时一度属睦州辖地。
长卿再度贬谪,心情愤懑烦恼,“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的处境,自然形成“年光销蹇步,秋气入衰情”(《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的郁郁寡欢的冷落心绪。
他是北人居南,所谓“相看尽是江南客,独有君为岭南人”,(包佶《岭下卧疾寄刘长卿员外》)心情的惆怅,自然难以名状,况且又碰上是一个萧瑟摇落的秋天。
这些心绪自然会渗入诗中,首句点明时地。
浙江流经桐庐县为桐江,七里滩属桐江一段。
秋水上涨,浩瀚无边。
放眼水流湍急的七里滩,故有“秋江渺渺”的触感。
“空波”,指洪波,大波“水空波”意谓水生波,暗示“风”存在。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秋江起波,渺渺无际,此时送君南浦,不免黯然销魂。
此句清空淡远,形成空寞萧条的氛围而笼罩全诗。
严维,是越州山阴人,因此称“越客”。
榜歌,船夫舟子之歌。
“欲榜歌”,是说船家将要解缆,放歌启行。
冷丁丁的“孤舟”,表现出友人此行的索寞。
而“孤舟”即将飘荡于渺渺秋江之上,就显得更为空寂、冷落。
“欲字也略略带出行子肠断,百感凄恻,“舟凝滞于水滨”,“棹容与而讵前”,欲别未别,难以挥手的光景。
上二句的意致就已有些凄凉,“欲榜歌”又引出“手折衰杨悲老大”一句。
折柳,本在寄抒别情,而肃霜之秋岂有青青之柳,只有凋零桔黄的“衰杨”摇落江头,物候节序的迟暮,又引发年华已逝的人生悲凉,由友及己,又由己及人,而连续滋发一句“故人零落已无多”。
刘长卿诗全集刘长卿(?~786至791),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
刘长卿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
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
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
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
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
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
世称“刘随州”。
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长卿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
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
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刘长卿诗全集全唐诗卷147_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全唐诗卷147_2 送张起、崔载华之闽中刘长卿朝无寒士达,家在旧山贫。
相送天涯里,怜君更远人。
全唐诗卷147_3 赠秦系征君刘长卿群公谁让位,五柳独知贫。
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
全唐诗卷147_4 秦系顷以家事获谤因出旧山每荷观察崔公见知…诗以赠之刘长卿初迷武陵路,复出孟尝门。
回首江南岸,青山与旧恩。
全唐诗卷147_5 夜中对雪赠秦系,时秦初与谢氏离婚,谢氏在越刘长卿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
带有“海内”的诗句1、诗中得意应千首,海内嫌官只一人。
——出自唐·姚合《寄东都分司白宾客》2、荆南知独去,海内更谁同。
——出自唐·吴融《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3、山中一夜月,海内两闲人。
——出自唐·白居易《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4、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
——出自南宋·陆游《送王景文》5、山中深夜坐,海内故交稀。
——出自唐·杜荀鹤《山中喜与故交宿话》6、域中君道广,海内我情偏。
——出自唐·王维《哭祖六自虚》7、关西归战马,海内卖耕牛。
——出自唐·殷尧藩《关中伤乱后》8、生来避世傲公卿,海内无人识姓名。
——出自南宋·陆游《醉题》9、新安非欲枉帆过,海内如君有几何。
——出自唐·严维《答刘长卿七里濑重送》10、燕存鸿已过,海内几人愁。
——出自唐·贾岛《青门里作》11、自云膝不拜公卿,海内名人初入卷。
——出自元·杨维桢《秀州相士歌》12、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出自唐·宋之问《过函谷关》13、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出自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14、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出自唐·徐晶《阮公体》15、灯前颜面重相识,海内艰难各饱更。
——出自宋·陈与义《康州小舫与耿伯顺李德升席大光郑德象夜语以》16、谁怜野田子,海内一韩侯。
——出自唐·卢仝《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17、辞君且作随阳鸟,海内无家何处归。
——出自唐·张偁《辞房相公》18、人间盛传写,海内奔穷研。
——出自唐·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19、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
——出自唐·韦应物《寄大梁诸友》20、自我卧孤村,海内无轮蹄。
——出自南宋·陆游《秋思》21、江南未必无佳士,海内何由得二儿。
《送严士元》全诗翻译赏析第一篇:《送严士元》全诗翻译赏析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水国:水乡春寒:早春。
阴复晴:忽阴忽晴。
闲花:树上留着的残花。
日斜:夕阳。
去:离开。
若:假如。
逢:碰到。
相:我。
识问:询问。
“青袍”官服上的色彩。
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
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
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参考译文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
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
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
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
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
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
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
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
赏析:《送严士元》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为赠别友人严士元所创作,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
这也是一首伤别诗,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首联“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阖闾城”即苏州城。
“阖闾”是春秋时吴国国君。
这里,写两位朋友在苏州城外江边偶然相遇,搁起船桨,在岸上携手徘徊,谈笑叙旧。
时值早春,南国水乡寒意未尽,天气一儿会阴一儿会晴,变幻不定。
其中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第二句中的“寒”字,不仅表明季节属于深秋初春,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一联是景联。
诗人和朋友在笑谈之际,天上,飘来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微微润湿。
七言绝句500首【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岑参》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祗今谁数贰师功。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岑参》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岑参》鸣笳迭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岑参》日落辕门鼓角鸣,千?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岑参》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岑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春兴戏题赠李侯】《岑参》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催。
【过燕支寄杜位】《岑参》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题苜蓿?寄家人】《岑参》苜蓿?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玉关寄长安李主】《岑参》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岑参》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五月四日送王少府归华阴】《岑参》仙掌分明引马头,西看一点是关楼;五月也须应到舍,知君不肯更淹留。
【原头送范侍御】《岑参》百尺原头酒色殷,路傍骢马汗斑斑;别君祇有相思梦,遮莫千山与万山。
【送李明府赴睦州便拜觐太夫人】《岑参》手把铜章望海云,夫人江上泣罗裙;严滩一点舟中月,万里烟波也梦君。
【虢州西山亭子送范端公】《岑参》百尺红亭对万?,平明相送到斋钟;骢马劝君皆卸却,使君家酝旧来浓。
【奉送贾侍御使江外】《岑参》新骑骢马复承恩,使出金陵过海门;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
刘长卿著名的十首诗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这是刘长卿最为知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2.《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3.《送李中丞之襄州》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此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诗人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4.《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
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5.《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刘长卿诗词10篇刘长卿写的诗刘长卿作品有集,称《刘随州集》,《唐诗汇评》称10卷,《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11卷。
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
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刘长卿诗词,来欣赏一下吧。
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宰臣思得度,鸥鸟恋为群。
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
夕阳孤艇去,秋水两溪分。
归共临川史,同翻贝叶文。
送李挚赴延陵令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清风季子邑,想见下车时。
向水弹琴静,看山采菊迟。
明君加印绶,廉使托茕嫠。
旦暮华阳洞,云峰若有期。
送梁侍御巡永州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萧萧江雨暮,客散野亭空。
忧国天涯去,思乡岁暮同。
到时猿未断,回处水应穷。
莫望零陵路,千峰万木中。
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
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人都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愁如客何。
寄会稽公徐侍郎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摇落淮南叶,秋风想越吟。
邹枚入梁苑,逸少在山阴。
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
圣朝难税驾,惆怅白云深。
赠西邻卢少府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
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
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
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
送舍弟之鄱阳居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鄱阳寄家处,自别掩柴扉。
故里人何在,沧波孤客稀。
湖山春草遍,云木夕阳微。
南去逢回雁,应怜相背飞。
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
风景同前古,云山满上游。
苍苍来暮雨,淼淼逐寒流。
今日关中事,萧何共尔忧。
春日宴魏万成湘水亭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何年家住此江滨,几度门前北渚春。
白发乱生相顾老,黄莺自语岂知人。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
刘长卿《七里滩送严维》 刘长卿的《七里滩送严维》,也作《七里滩重送》,写于刘长卿再度遭贬睦 州司马时。
七里滩重送 秋江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
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
【赏析】 诗题一作 《七里滩送严维》 。
严维与诗人交往很深, 相互唱和有赠送诗数首。
“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酬刘员外见寄》),就是歌咏友情的 名句。
大历(766-779)年间,诗人再度遭贬睦州司马,时值秋冬之际,此诗约作 于其时。
七里滩, 一名七里濑, 在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西。
岸边“两山耸起壁立, 连亘七里,水驶如箭。
”(《寰宇记》)其地临近睦州,唐时一度属睦州辖 地。
长卿再度贬谪,心情愤懑烦恼,“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 的处境,自然形成“年光销蹇步,秋气入衰情”(《按覆后归睦州赠 苗侍御》 )的郁郁寡欢的冷落心绪。
他是北人居南, 所谓“相看尽是江南客, 独有君为岭南人”,(包佶《岭下卧疾寄刘长卿员外》)心情的惆怅,自然 难以名状,况且又碰上是一个萧瑟摇落的秋天。
这些心绪自然会渗入诗中,首句 点明时地。
浙江流经桐庐县为桐江,七里滩属桐江一段。
秋水上涨,浩瀚无边。
放眼水流湍急的七里滩,故有 “ 秋江渺渺 ” 的触感。
“ 空波 ”, 指洪波, 大波“水空波”意谓水生波, 暗示“风” 存在。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秋江起波,渺渺无际,此时送君南浦,不免黯然销 魂。
此句清空淡远,形成空寞萧条的氛围而笼罩全诗。
严维,是越州山阴人,因 此称“越客”。
榜歌,船夫舟子之歌。
“欲榜歌”,是说 船家将要解缆,放歌启行。
冷丁丁的“孤舟”,表现出友人此行的索 寞。
而“孤舟”即将飘荡于渺渺秋江之上,就显得更为空寂、冷落。
“欲字也略略带出行子肠断,百感凄恻,“舟凝滞于水滨”, “櫂容与而讵前”,欲别未别,难以挥手的光景。
上二句的意致就已有些凄凉,“欲榜歌”又引出“手折衰 杨悲老大”一句。
折柳,本在寄抒别情,而肃霜之秋岂有青青之柳,只有 凋零桔黄的“衰杨”摇落江头, 物候节序的迟暮, 又引发年华已逝的
1/6
人生悲凉,由友及己,又由己及人,而连续滋发一句 “ 故人零落已无多 ”。
秋江离别, 物衰人逝, 给诗人带来重重的摆脱不得的失落感。
这种“ 零落心态”,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不可泯灭的时代伤痕和心灵阴影。
不仅 “故人零落”撞击诗人,而且社会衰退、人生无多、冷落寂寥、空寞 萧条的时代心态病也在折磨诗人。
空、残、寒、独、秋水、孤城、夕阳等字眼常 常出现在诗人篇章。
眼前情景, 似乎也就成了“乱鸦投落日, 疲马向空山。
”(《恩敕重推使牒追赴苏州次前溪馆作》)山河荒寞,心中黯淡。
家国、 社会,似乎一切都在零落。
其诗的感伤色彩可谓大历年间的时代特征。
拓展阅读: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约 726 — 约 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 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 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 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的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
字文房。
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
宣城(今 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
姚合《极 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 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
” 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 集类著录 《刘随州集》 十卷, 并云: “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 当据林、姚二氏之说。
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 河间)人, • 《唐才子传》 袭云: “河间人”, 又同卷李季兰条: “ 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
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
长卿一族,何时迁 洛阳,殆不可考。
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 可比。
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 确考。
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 709 年, 傅璇琮认为是 710 年左右或 725 年左右, 还有其它的说法。
卒年,一般认为是在 789 至 791 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 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 742-746 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
一说 755 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 之乱了。
756 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
不久被诬 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 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 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
2/6
巴实际任职。
761 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 江浙。
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 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 淳安)司马。
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 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 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
世称“刘 随州”。
784 年(兴元元年)和 785 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 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
约卒于 790(唐 贞元六年)前后。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