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病理分型
- 格式:docx
- 大小:25.82 KB
- 文档页数:2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 引言胰腺癌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胰腺癌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死亡原因。
传统的临床病理学已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我们对胰腺癌的病理分型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对胰腺癌的病理分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根据病理学特征,胰腺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IPMN)IPMN是一种胰腺原发性癌前病变,主要表现为胰腺导管的扩张和黏液性分泌物的堆积。
IPMN可以进展为癌症,因此对于有IPMN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定期随访。
2.2 浸润性导管癌(IDC)IDC是最常见的胰腺癌类型,占所有胰腺癌的70-80%。
IDC的特征是癌细胞浸润到胰腺导管和周围组织中,而且常见转移至淋巴结、肝脏和其他远处器官。
2.3 浸润性小管状腺癌(ITAC)ITA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胰腺癌类型,占所有胰腺癌的约5-10%。
ITAC的特征是癌细胞形成小管状结构,并有明显的浸润性生长。
ITAC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2.4 黑色素瘤少数胰腺癌是黑色素瘤的转移病灶,这种类型的胰腺癌很罕见,但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胰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3. 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研究进展:3.1 KRAS 基因突变KRAS基因的突变是胰腺癌中最为常见的遗传变异。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因此,针对KRAS基因突变的治疗成为了胰腺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2 CDKN2A 基因突变CDKN2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
然而,CDKN2A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周期异常,进而促进癌细胞的不受控制生长。
胰腺癌病理诊断标准
胰腺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特征:胰腺癌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排列方式和细胞核的形态学特征。
常见的类型包括腺管型、粘液性癌、浸润性癌和鳞状细胞癌等。
2. 细胞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核分裂和形态特征,将胰腺癌分为不同的分级,常见的分级系统包括WHO分级和TNM分级系统。
3. 肿瘤浸润深度:评估肿瘤浸润胰腺组织的程度,通常用T分期表示,T 分期越高,表示肿瘤浸润越深。
4. 淋巴结转移:评估肿瘤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通常用N分期表示,N分期越高,表示淋巴结转移越严重。
5. 远处转移:评估肿瘤是否有远处器官转移,通常用M分期表示,M分期越高,表示转移越严重。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综合判断胰腺癌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胰腺癌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胰腺癌概述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cancer)是指发生于胰腺的癌症,主要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胰腺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质和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患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因素都可增加患病风险。
患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
早期胰腺癌可通过手术治疗治愈,晚期胰腺癌预后较差,生存时间短。
英文名称:pancreatic carcinoma/cancer。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㿂积。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父母患病,子女发病风险增大。
发病部位:胰腺,腹部。
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
主要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明确,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质和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增加患病风险。
检查项目:血液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X线钡餐造影、B型超声、CT、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超声内镜检查、细胞学或组织活体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重要提醒:一经发现,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延长生存周期。
临床分类:1、根据发病部位分类(1)胰头癌:最多见,约占60%~70%。
(2)胰体尾部癌:占20~25%。
(3)全胰癌:约占5%~10%。
2、根据组织起源分类根据WHO分类,胰腺癌病理分型按照组织起源可分为上皮来源和非上皮来源,其中上皮来源的肿瘤包括来自于上皮、腺泡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导管腺癌、腺泡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各种混合性肿瘤。
二、胰腺癌的发病特点三、胰腺癌的病因病因总述:胰腺癌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质和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患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不良因素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胰腺癌的临床分期胰腺癌分期标准很多,各有其代表性,亦能反应其特点,关键的问题还是有无淋巴结转移。
当前尚无一个通用的分类法,现将几个较为常用的分类法介绍于下:1.Hermreck的分期法(1974)第Ⅰ期:肿瘤仅限于胰腺内第Ⅱ期:肿瘤仅侵及邻近组织,如十二指肠壁第Ⅲ期:已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第Ⅳ期:已有肝脏和其他远处转移2.Kloppol的TNM分期(1979)T-1-:肿瘤仅局限于胰腺内T-2:肿瘤已延伸超出胰腺T3-:肿瘤已侵犯邻近器官(十二指肠、胃和脾)N0:无淋巴结转移N1-:胰旁区域淋巴结转移N2-:邻近的区域淋巴结转移M0-:无血行转移M1:血行转移3.Adama’s修正的解剖学分期(1983)T1:<2cm,局限在胰腺内T2:2~6cm,局限在胰腺内T3:>6cmT4:侵犯胰外紧邻组织 N0:无淋巴结转移N1:剖腹探查时仅有一区域淋巴结转移N2:已侵犯两个区域淋巴结N3:临床上可以扪得区域淋巴结转移N4:远处区域淋巴结转移4.钱礼胰头癌分类法(1989)Ⅰ期:T1N0M0T1:肿瘤在胰腺内,单发性,一般<2cmN1:无淋巴结转移M0:无血运转移Ⅱ期:T2N1M0T2:癌肿已超出胰腺包膜,一般<5cm,已侵及邻接组织、胆管或十二指肠,或胆管内有多发病灶N1:第一站淋巴结已转移Ⅲ期:T2-3N1-2M0T3:胰癌已侵及胃、脾或腹膜后组织如PV或SMV,一般>5cmN2:第二站淋巴结已转移Ⅳ期:T2-3N1-3M1T4:胰癌已与周围组织固结N3:已有第三站淋巴结转移M1:已有肝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人参皂苷Rh2 治疗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化程度较高而治疗效果较差的腹部肿瘤,其特点是易发生远处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一旦腹膜、肝脏和横结肠等任一部位受到侵犯,都不能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手术的癌患平均生存期仅为六个月。
因此,目前世界临床学上认为,胰腺癌是比“癌中之王”肝癌更凶险的癌症。
虽然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仍未发生显著的改善,术后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左右。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1版〕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
2021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1版〕?,以期标准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病症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
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病症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 血清CA19-9 > 37 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到达78.2%和82.8%9。
胰腺癌病理学胰腺癌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它起源于胰腺组织中的恶性细胞。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的科学分支,对于了解胰腺癌的发展过程和病理特征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胰腺癌的病理学特点和相关研究进展。
1. 胰腺的解剖结构胰腺是一个位于腹腔深处的腺体器官,被分为头部、颈部、体部和尾部四个部分。
胰腺主要由外分泌部分和内分泌部分组成,外分泌部分主要负责消化酶的产生,而内分泌部分则负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
2. 胰腺癌的分类和分级胰腺癌主要分为两类:胰腺导管腺癌和胰腺内分泌肿瘤。
胰腺导管腺癌占所有胰腺肿瘤的大部分,而胰腺内分泌肿瘤则较为罕见。
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分级可以根据细胞学特点分为乳头状瘤、黏液性囊腺癌、小管状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等,其中黏液性囊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3. 胰腺癌的病理特征胰腺癌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异型性、增殖活跃、组织浸润、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
在组织学上,胰腺癌细胞呈现明显的异型性,核质比例增加,核染色质深染,核团浓缩,细胞形态不规则。
此外,肿瘤细胞的增殖活跃也是胰腺癌的重要特征,常伴有核分裂象的出现。
4. 胰腺癌的诊断胰腺癌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活体组织检查,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等。
在病理学检查中,医生可以观察到组织中癌细胞的存在,并通过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鉴定癌细胞的类型和分级。
5. 胰腺癌的预后及治疗胰腺癌的预后较差,主要由于早期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和诊断,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其中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方法。
然而,由于胰腺癌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手术切除并不能完全根治胰腺癌。
总结:胰腺癌病理学是了解胰腺癌病情和指导治疗的重要领域。
通过胰腺癌的病理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胰腺癌的病变过程和发展规律,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胰腺癌【病因病理】1.病因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已发现一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其中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
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相对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且随着吸烟数量增加而增加。
其他高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
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后20年者,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2.病理胰腺癌致死率特高,是确诊时多已进入晚期之故。
早期即可转移到区域淋巴结(90%),甚至转移到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确诊时半数以上病人已有肝转移,1/4以上病人已有腹膜种植,1/3病人已侵犯十二指肠并可溃破。
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以导管细胞癌最多,约占90%。
其组织学分类尚无统一方案,下列分类法可作为参考①导管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癌腺、囊腺癌、鳞形上皮癌、腺鳞癌、黏液癌等;②泡细胞癌腺;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等。
【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肿瘤常致胰管或胆管梗阻,尽管尚未引起黄疸,但胆汁排泄不畅,胆道内压力升高,胆管及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病人可觉腹部不适及隐痛。
以往强调胰头癌的典型症状是无痛性黄疸,实际上无痛性黄疸作为首发仅出现于10%~30%的病人。
腹痛在胰头癌病人还是很常见的症状。
至于胰体尾部癌,腹痛发生率更高,且可由于累及腹腔神经丛而呈显著的上腹痛和背痛。
这种症状的出现,常提示病变已进入晚期。
1.食欲减退和消瘦也是胰腺癌的常见表现,肿瘤常使胰液及胆汁排泄受阻,因此影响病人食欲,且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体重明显减轻。
2.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的突出表现。
肿瘤部位若靠近壶部周围,黄疸可较早出现。
黄疸常呈持续且进行性加深。
大便色泽变浅,甚至呈陶土色。
皮肤黄染呈棕色或古铜色,有皮肤瘙痒症。
3.胰头癌除致梗阻性黄疸外,亦常致胆囊肿大,可在右上腹清楚扪及。
梗阻性黄疸伴胆囊肿大常提示壶腹周围肿瘤的可能。
4.晚期胰腺癌者可出现上腹固定的肿块,腹水征阳性。
防癌抗癌“癌中之王”:胰腺癌陶利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61)胰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预后普遍较差,素有“癌中之王”之称。
什么是胰腺癌?胰腺癌的基本病因及诱发因素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发生风险?本文就大家关注的胰腺癌问题进行科普。
什么是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组主要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以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有起病过程隐匿、早期确诊难度高、病情进展快速、生存期普遍偏短、预后非常差等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胰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现出上升趋势。
2019 年美国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纽约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达到55440例,大概43330例患者死亡。
胰腺主要由头、颈、体、尾四大部分构成,不同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的解剖界限,胰头明显膨大,被十二指肠环绕。
依照发病位置的差异,可以将胰腺癌分成如下两个类型:(1)胰头癌。
这类病患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在胰腺癌患者样本总量中占比约为70%~80%;(2)胰体尾部癌。
根据WHO分类,胰腺癌病理分型按照组织起源可分为上皮来源和非上皮来源,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占全部胰腺癌中的80%~90%。
另外有比较少见的类型,包括黏液性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腺鳞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各种混合性肿瘤。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1)腹痛:疼痛是胰腺癌患者最典型的症状。
无论癌位在胰腺头部或体尾部都会出现疼痛,部位多在中腹或左上腹、右上腹部;一些患者还主诉出现左右下腹、脐周或全腹痛,甚至是睾丸痛,很容易和其他病症混淆。
(2)黄疸:是胰腺癌尤其是胰头癌患者的重要症状。
黄疸属于梗阻性,会伴随小便颜色深黄以及陶土样大便,主要由于胆总管下端遭到侵犯或被压引起。
黄疸症状有进展性特征,尽管会出现轻微波动,但无法彻底消退。
胰体尾癌患者只有在波及胰头时才会出现黄疸症状,部分胰腺癌患者晚期因为癌细胞转移到肝脏而出现黄疸。
(3)消化道相关症状:以食欲不振最为常见,其次是恶心、呕吐。
胰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类朱明华【摘要】胰腺原发性肿瘤主要包括三种组织来源,即外分泌、内分泌和问叶组织。
胰腺外分泌部肿瘤占了胰腺肿瘤的90%以上,其中80%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
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2002年统计胰腺癌死亡率位于我国10种恶性肿瘤的第6位.美国位于第4位。
由于胰腺解剖位置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缺乏敏感性高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时机。
【期刊名称】《中华胰腺病杂志》【年(卷),期】2005(005)001【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胰腺癌;病理组织学;疾病分类;分子遗传学;遗传综合征【作者】朱明华【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9胰腺原发性肿瘤主要包括三种组织来源,即外分泌、内分泌和间叶组织。
胰腺外分泌部肿瘤占了胰腺肿瘤的90%以上,其中80%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
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02年统计胰腺癌死亡率位于我国10种恶性肿瘤的第6位,美国位于第4位。
由于胰腺解剖位置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缺乏敏感性高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时机。
胰腺癌同时具有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经过凶险,5年生存率很低。
对胰腺肿瘤进行准确的病理分型与分级,有助于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故世界卫生组织对胰腺外分泌肿瘤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二次分类。
最新版的WHO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已于2000年正式出版,在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上基本上沿用了1996年版的分类方式,现将2000年的最新分类介绍如下。
2000年WHO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一、上皮类肿瘤(一)良性1.浆液性囊腺瘤2.黏液性囊腺瘤3.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4.成熟畸胎瘤(二)交界性肿瘤(恶性潜能未定)1.黏液性囊腺瘤伴中度异型增生2.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伴中度异型增生3.实性假乳头状瘤(三)恶性1.导管腺癌:(1)黏液性非囊性癌;(2)印戒细胞癌;(3)腺鳞癌;(4)未分化癌(分化不良癌);(5)未分化癌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6)混合性导管-内分泌癌。
胰腺穿刺活检病理如何诊断发布时间:2023-07-05T10:44:46.5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李伟[导读]胰腺穿刺活检病理如何诊断李伟(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活检病理学是一种临床检查技术,也称为组织病理学,它通过取出生物组织(如皮肤、肌肉、器官等)的小样品,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化学分析,来确定病变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诊断,包括确定是否存在肿瘤、炎症、感染、自体免疫性疾病等。
常用的活检类型包括针刺活检、切片活检、冰冻活检等,活检病理学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识别和诊断水平,特别是对癌症、肝脏疾病、皮肤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胰腺穿刺活检病理学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诊断方法之一,可以确定胰腺组织的病理类型和诊断,对于胰腺炎、胰腺癌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胰腺穿刺活检病理学可以采用针刺或导管穿刺等方式取得胰腺组织样本,然后进行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胰腺组织中是否存在肿瘤、炎症和坏死等变化,细胞学检查则主要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核型和核分裂等指标来判断细胞的状态和是否存在癌变等问题。
一、胰腺穿刺常用两种诊断方法1、细胞学方法:涉及到胰腺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细胞学特征的研究,例如胰腺内分泌肿瘤常常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单个细胞,而外分泌肿瘤则常常具有异质性细胞。
具体步骤如下:(1)制备细胞悬液:将穿刺活检获取的组织样本放入涂片中制备成单层细胞悬液。
(2)染色:一般采用Wright染色、MGG染色和Papanicolaou(PAP)染色等方法染色。
(3)显微镜下观察:使用显微镜对染色后的细胞悬液进行观察和分析,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核形态、染色质形态、核仁等变化。
(4)诊断:通过观察细胞悬液中的细胞形态、质地、核仁、核分裂现象等特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病理诊断。
2、组织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切片观察胰腺细胞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性质,并识别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组织结构,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炎症或其他异常病理情况。
胰腺癌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多发生于胰头部。
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吸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发病率相对增高,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绝经后妇女发病率与男性相仿。
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现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极高。
胰腺癌的分期分型1.导管腺癌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3.腺泡细胞癌4.小腺体癌5.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6.小细胞癌外科治疗(1)胆道引流术(2)胃空肠吻合临床检验一、影像学检查二、肿瘤标记物三、癌基因检测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pancreatic cancer最早由Mondiare 及Battersdy叙述。
1888年Bard和Pis在文献上做了临床报告。
1935年,美国著名外科学家Whipple首先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从而确立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和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方式。
1943年,Rockeg首先实行了全胰切除术。
国内余文光于1954年首先报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国1988年发病率为9.0/10万,男:女为1.3:1。
多见于45岁以上者。
瑞典发病率较高,为125/10万,并且在过去20年里保持不变。
英国和挪威各增加了l倍。
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加拿大、丹麦和波兰的标化发病率增加了50%以上。
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我国胰腺癌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收住院的胰腺癌病人比50年代增加了5~6倍。
而且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例病例分析,病人中41~70岁者占80%,近年来,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
就胰腺癌的发生部位而言,仍以胰头部位最多见,约占70%左右,胰体次之,胰尾部更次之,有的头体尾部均有,属于弥漫性病变或多中心性病变。
胰腺癌临床上病理分型有哪些?胰腺癌临床上病理分型有哪些?该如何治疗好呢?能不能治好呢?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你都了解吗?还是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如何回答的吧。
胰腺癌临床上病理分型有哪些?胰腺癌是常见的肿瘤疾病,专家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在临床上的分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腺泡细胞癌:仅占1%,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矮柱形。
核圆、常位於基底部。
瘤细胞排成腺泡状或条索状,胞浆强嗜酸性颗粒状。
2、导管腺癌: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
3、小细胞癌:胰腺的小细胞癌形态上与肺小细胞癌相似,约占胰腺癌的1%~3%。
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或燕麦样细胞构成,胞浆很少,核分裂很多,常有出血坏死,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此型预后很差。
4、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此型肿瘤罕见,其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性胞浆,核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小巢状。
其间有纤维间隔分隔。
5、小腺体癌:为少见类型的胰腺癌。
胰头部较为多见,细胞可为立方或柱状,核较为一致,常见小灶性坏死,在小腺体的腔缘可见少量粘液。
近来研究表明,此型胰腺癌可能为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复合性肿瘤。
清胰建中双联治癌体系是当下治疗胰腺癌的最佳疗法之一,石家庄平安医院肿瘤科专家说,治疗胰腺癌不仅可以针对胰腺局部肿瘤进行治疗,而且还可以从整体上对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以使其恢复平衡状态,进而摆脱病痛的束缚,开始新的生活。
清胰建中双联治癌体系主要包括清胰建中中医治癌单元和高能聚焦超声刀疗法两个方面内容,其中,清胰建中中医治癌单元又包括清胰建中中草药及柴楝解毒胶囊等中成药,而高能聚焦超声刀疗法则是该治疗体系的中轴,也是消灭肿瘤细胞的主力军。
胰腺癌临床上病理分型有哪些?主要就是如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出现腹痛、消瘦等病症的时候,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如若不幸确诊,也要分清具体的肿瘤细胞类型后再进行有效治疗,以便赢得良好的预后。
胰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胰腺癌新发病例男性位列第10位,女性第9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
(本文所述胰腺癌均特指胰腺导管腺癌)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发展,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纳米刀消融治疗、粒子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虽然该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决策,但它不能纳入所有可能的临床变化。
本指南仅适用于胰腺导管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非遗传性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险因素。
遗传性危险因素:家族遗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
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病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目前这些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尚未清楚,多达80%的胰腺癌患者没有已知的遗传原因。
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于中晚期。
首发症状往往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如胰头癌早期便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而早期胰体尾部肿瘤一般无黄疸。
胰腺癌病理分型|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复习要点
1、导管腺癌: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
高分化导管腺癌主要由分化较好的导管样结构构成,内衬高柱状上皮细胞,有的为粘液样上皮,有的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
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①多形性癌:亦称巨细胞癌,可能为导管
癌的一种亚型。
由奇形怪状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甚至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可类似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或绒癌样细胞。
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呈肉瘤样排
列。
②腺鳞癌:偶见於胰腺,可能为胰管上皮鳞化恶变的结果。
肿瘤由腺癌和鳞癌成分。
纯粹的鳞癌在胰腺相当罕见。
③粘液癌:切面可呈胶冻状,极相似於结肠的胶样癌。
光镜下,肿瘤含有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池。
细胞可悬浮其中或散在于粘液池的边缘。
④粘液表皮样癌和印戒细胞癌:在胰腺中偶可见到。
⑤纤毛细胞癌:形态与一般导管癌相同,其特点是有些细胞有纤毛。
3、腺泡细胞癌:仅占1%,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矮柱形。
核圆、常位於基底部。
瘤细胞排成腺泡状或条索状,胞浆强嗜酸性颗粒状。
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瘤细胞的腺泡细胞特征,如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酶原颗粒。
腺泡细胞癌主要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肺或脾。
4、小腺体癌:为少见类型的胰腺癌。
胰头部较为多见。
镜下,肿瘤由很多小
腺体结构及实性癌巢组成,其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
细胞可为立方或柱状,核较为一致,常见小灶性坏死,在小腺体的腔缘可见少量粘液。
近来研究表明,此型胰腺癌可能为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复合性肿瘤。
5、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此型肿瘤罕见,其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
粒性胞浆,核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小巢状。
其间有纤维间隔分隔。
电镜瘤细胞胞浆内充满肥大的线粒体。
6、小细胞癌胰腺的小细胞癌:形态上与肺小细胞癌相似,约占胰腺癌的1%~
3%.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或燕麦样细胞构成,胞浆很少,核分裂很多,常有出血坏死,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此型预后很差。
多在2月内死亡。
其起源尚不清楚。
一、大体所见:胰腺癌发生在胰头者占70%~80%,体、尾部占20%~30%,
遍及全胰腺者少数。
肿瘤多向胰腺表面隆起,形成硬实结节或粗大结节、灰白色,肿瘤界限往往不清。
癌肿大小不等,体积小的腺癌可埋于胰实质内,但其周围的胰腺组织往往陷于硬化,有时胰腺可变形。
胰腺癌有时与慢性胰腺炎很难鉴别,以至将慢性胰腺炎误为胰腺癌而行根治术。
胰头癌常侵及十二指肠壁,则与壶腹部的正常关系模糊不清,但十二指肠黏膜一般尚正常。
癌肿的切面呈灰白色、质硬,少数呈胶胨状、乳头状或囊状,较软,若有出血坏死则亦可变软。
癌肿位于
胰头部居多,占70%~80%。
二、光镜所见:
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以导管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90%.其组织学分类尚无统一方案,以下分类可作为参考:
①导管细胞癌腺癌,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囊腺癌、鳞状上皮癌、腺鳞癌、黏液癌等;
②腺泡细胞癌;
③胰岛细胞癌;
④其他有未分化癌胰母细胞瘤、癌肉瘤等。
以上各种类型,有时可在同一癌组织中出现构成混合型胰腺癌。
通常胰腺癌即指导管细胞癌,其肿块质硬,界限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