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土地管理制度考察与借鉴
- 格式:pdf
- 大小:324.44 KB
- 文档页数:3
简析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王莹摘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他一生都以关怀民生为目标,其民生理念涉及农业、土地、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致郑藻如书》《农功》《上李鸿章书》之中,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经济建设等主要内容,蕴含着人民主体性思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较为一致。
但也存在缺乏对社会主义劳工阶级的认同、始终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缺乏对阶级矛盾的深刻认识等局限性。
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思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070-03一、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中,他自己曾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⑴。
据宋庆龄回忆说:“他的家住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
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
”⑵由于从小目睹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腐败昏庸,反清的革命火种从小就深埋在这位革命家心中。
1887年,孙中山进入香港雅丽医院就读医学,在雅丽医院就读的五年中,孙中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十分广泛: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文化、农业、经济等,尤其是《法国革命史》和《物种起源》,这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将其归纳、创造出一套政治思想体系用来服务社会实践。
(一)《致郑藻如书》《农功》和《上李鸿章书》孙中山不仅致力于在政治上改造中国,在民生层面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是他尽心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890年,他给郑藻如写了一篇发展农桑果林种植业、禁绝鸦片、普及教育的文章《致郑藻如书》⑷。
针对香山土地荒废的情况,他指出:“农民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提出应效仿西方国家建立兴农会之类的组织,带动、鼓励农民开发种植业。
对于鸦片的危害,他提议“吾邑立会以劝戒,设局以助戒,当不容缓”。
江西农业学报㊀2021,33(06):105 110ActaAgriculturaeJiangxi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86/j.cnki.jxnyxb.2021.06.018我国征地补偿标准探讨兼评新‘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标准廖霞林,周思娜㊀㊀收稿日期:2020-10-15基金项目:自然资源财产权利非征收性限制的合宪性研究(17BFX087)㊂作者简介:廖霞林(1971 ),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自然资源法㊁国际经济法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㊀要:介绍了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的历史沿革,分析了现行区片综合地价法存在公平补偿原则含义不明㊁土地增值收益缺位㊁市场价值体现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借鉴法国㊁德国㊁美国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国外补偿标准对我国的启示;厘清公平补偿原则实质为完全补偿,要求损益对等;明确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预补偿应得部分给被征地人;优化补偿标准,适用相对市场价格标准,以土地使用权㊁土地经营权的市场流转价作为参考,以市场方法将部分土地增值收益纳入评估之中㊂关键词:征地补偿;补偿标准;公平补偿;土地增值收益中图分类号:D912.3;F328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1-8581(2021)06-0105-06DiscussiononCompensationStandardofLandExpropriationinChina ReviewofCompensationStandardofLandAcquisitioninNewLandManagementLawLIAOXia-lin,ZHOUSi-na(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Wuhan430070,China)Abstract:ThehistoricalevolutionofcompensationstandardforlandacquisitioninChinawasintroduced.Someproblemssuchastheunclearmeaningoftheprincipleoffaircompensation,theabsenceoflandvalue-addedincomeandtheinsufficientex⁃pressionofmarketvaluewereanalyzed.DrawinglessonsfromthelegislativeexperienceofFrance,GermanyandtheUnitedStates,theenlightenmentofforeigncompensationstandardstoChinawasputforward.Itisclarifiedthattheprincipleoffaircom⁃pensationisinessencecompletecompensationandrequiresequalprofitandloss.Theallocationoflandappreciationincomeshouldbeclarified,andthepartofprecompensationshouldbegiventothelandexpropriated.Thecompensationstandardshouldbeoptimized,andtherelativemarketpricestandardshouldbeapplied.Themarketcirculationpriceoflanduserightandlandmanagementrightshouldbetakenasreference,andpartoflandappreciationincomeshouldbeincludedintheevaluationbymar⁃ketmethod.Keywords:Compensationforlandacquisition;Compensationstandard;Faircompensation;Landappreciationincome㊀㊀2019年新‘土地管理法“将征地补偿标准变为地方实践多年的区片综合地价法㊂当前,自然资源部正统一部署并督促指导地方开展征地补偿标准的测算工作,建立全国区片综合地价数据库,规范征地行为,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㊂对比原来的产量总值法㊁年产值倍数法,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区片综合地价法本质上与两者相同,都是以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来衡量土地价值以实现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而对土地被征收后进行其他用途的土地增值在补偿中体现不足,无法反映土地的市场价值,征地补偿数额偏低屡屡成为征地矛盾源头㊂制定完善的征地补偿标准,给予被征地人公平的征地补偿是解决征地矛盾的有效途径㊂1㊀征地补偿标准问题的缘起及演变1.1㊀征地补偿标准问题的缘起我国土地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存㊂其中,农村㊁城市郊区的土地㊁宅基地㊁自留山和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㊂征地是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农民集体土地强制征收并给予补偿的行政行为㊂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加深,集体征地日益增多,大量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㊂征地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引发的纠纷在诉讼比例中居高不下㊂以浙江省为例,2016 2018年间浙江省中级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与农村集体征地有关的逾半数之多[1]㊂随着土地使用权的入市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农民对土地市场价值的认识愈深,越希望在征地时寻求 等价交换 ㊂时至今日,征地问题引起的群体性诉讼依然频繁㊂主要矛盾在于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脱离市场价值,农民所得款项与心中期望相差甚远,征地补偿标准改革势在必行㊂1.2㊀征地补偿标准的历史沿革我国的征地补偿标准历经了由产量总值法至年产值倍数法,再至区片综合地价法的发展过程㊂1950年‘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创新了中国的征地补偿制度㊂规定了国家征收农民所有的土地时应当给付适当补偿,由土地补偿费㊁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3部分构成㊂1953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出台细则 一般标准是征收时的前3至前5年的产量总值 ㊂1982年,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规定了征地补偿标准为年产值倍数法,为3 6倍㊂安置补助费以此对照,每一人口为2 3倍年产值[2]㊂1986年‘土地管理法“作为专门法的形式出现,继受年产值倍数法的标准,一仍其旧㊂此后4次修改,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的倍数,量变而无质变㊂2019年‘土地管理法“再修,将征地补偿标准变更为区片综合地价法,即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㊁土地产值㊁土地资源条件㊁人均耕地数量㊁人口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诸多因素划分区片,统一计算地价㊂区片综合地价法虽首次出现在‘土地管理法“中,却并非全然崭新的制度㊂实践中早有探索,2002年浙江省政府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的通知“以区片综合价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㊂2005年国土资源部的‘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就已提出这一概念并实践㊂2㊀我国征地补偿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广义的征地补偿标准涵括土地补偿费㊁安置补助费㊁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社会保障费4个方面,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适用区片综合地价法;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社会保障费授权给省级地方政府自行制定地方标准㊂狭义的征地补偿标准仅指核心的土地补偿费的补偿标准,系直接对土地本身的补偿标准㊂本文以狭义的征地标准为讨论对象,现行的区片综合地价法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㊂2.1㊀公平补偿原则含义不明新‘土地管理法“确定征地补偿原则为 公平补偿 ㊂ 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㊁合理的补偿 这并不新见㊂早在‘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50)就规定了对被征收土地上的生产损失给予公平㊁合理补偿,彼时还只是对其附着物等生产损失要求公平补偿,并未成为总则性的补偿原则㊂现今,公平补偿正式成为征地补偿的指导原则㊂公平补偿 有 完全补偿 和 适当补偿 2类理解㊂前者认为公平补偿是对损失不差一厘的全部补偿,后者则主张公平补偿是对损失的适当部分的补偿㊂两者迥然不同,因具体标准不同而计算不同,直接体现在最终补偿的数目也不同㊂新‘土地管理法“对公平补偿却未有进一步的明确的定性㊁说明或是解释㊂补偿原则直接指导补偿标准,对补偿原则理解的不同自然而然会传导到对补偿标准的适用上㊂对比一些采用公平补偿原则的国家,对公平补偿或多或少有其他法条规定相印证㊂而我国立法对此尚未具体化㊂因此,我国‘土地管理法“所确立的公平补偿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㊂2.2㊀补偿时土地增值收益缺位政府征收集体土地后,作为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给用地单位时,出让金与征地补偿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级差地租㊂这部分即是被征用土地在转变土地用途后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对于这部分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有2类补偿路径:一类是只针对现有土地价值的补偿,一类是包括对增值收益的补偿㊂前者俗称 涨价归公 ,主张土地增值收益的产生归因于国家对土地的管制,因而涨价归公[3]㊂但对后者 涨价归私 亦不乏认可之声,还有学者主张 公私兼备 的折中之道, 兼顾资601江㊀西㊀农㊀业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3卷本㊁土地所有权的实际效用 [4]㊂如果被征地农民继续享有土地,土地的增值收益自然归被征地农民所有㊂征地行为发生后,国家已然取代农村集体获得所有权,则享有相应的增值收益㊂现实困难在于,征地行为系国家强制将土地征为国有的行为,被征地人对土地的出让是非自愿的,但不同于寻常当事人双方合意并自愿承担商业风险的交易行为,因此,要求国家对土地增值收益给予补偿也是必然的㊂当前我国的征地补偿制度在这部分增值收益的分配上,没有考虑到原所有权人即被征地农民的权益,而是由政府或用地单位享有增值收益㊂现行的补偿标准在被征地农民应得增值收益部分呈现了 缺位 的状态㊂2.3㊀土地的市场价值体现不充分现行的区片综合地价法综合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经济因素划分区域,分别确定区片内基准地价㊂具体计算上,自然资源部指出 采用农用地产值修正法㊁征地案例比较法等方法综合测算区片综合地价 [5]㊂农用地产值修正法一仍其旧,以农用地产值为基础,辅以当地经济水平加以修正㊂将未来农用地预期产值还原到当期,再综合当地土地供求关系㊁土地区位等因素调节系数修正㊂征地案例比较法则是参照相似征地情况,尽可能保证类似土地得到类似补偿价㊂本质上该标准仍未脱离以土地农业产出能力为评估指标,仍是以土地产值为核心的政府指导价,不能充分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未脱离旧标准本质㊂将补偿标准与土地产出能力密切关联意味着土地的市场价值仅代表该土地用作农业生产时的价值,而不能体现该土地开发其他用途的价值㊂因此,仅仅考虑土地作为农用地价值不妥当,补偿标准的考量应包含土地开发的市场价值方显周全㊂从2005年国土资源部提出区片综合定价法适用至今,据实证研究,其在具体测算上,仍以土地年产值为重要指标,最终结果与年产值倍数法计算出的结果没有太大出入[6]㊂3㊀对国外征地补偿标准的考察3.1㊀法国:经济价值标准大陆法系中,法国最早确立了公用征收及其补偿原则㊂1789年确立公用征收的补偿原则为:公平㊁事先补偿(justeetpréalableindemnité)㊂‘民法典“第545条沿用此规定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平和事前地补偿时,不受限制 ㊂征地即在公用征收之列,适用一般规定㊂在制度设计中,‘公用征收法典“对公用征收规定因公用征收所致损害的补偿范围包括因征地行为导致的 直接的㊁物质的和确定的(direct,matérieletcertain)损害 [7]㊂直接的损害要求损害与行为具有直接因果关系㊂物质的损害代表从客观物质上确立的补偿数额㊂确定的损害是指明确可知的损害,包括现在可知的损失和确定将会造成的损失㊂法国的征地补偿针对可供确定的全部经济损失进行补偿㊂在补偿标准上,法国采用经济价值标准,被征地人可申请获得2种补偿:其一是主要补偿金(l indemnitéprincipale),依据被征用土地的经济价值所确定的补偿数额,主要以被征收财产的市场价值作为依据;其二是附带补偿金(accessoire),在主要补偿金无法补偿被征用人的全部损失时给予补偿,起补充作用,确保完全补偿损失㊂此外,还有次要补偿金,如安置补偿,按照征收补偿金的比例来确定[8],计算上根据税务申报或近期发生的变化结果做出评估[9]㊂在确定财产价值时,使用被征地人和政府专员提供的比较条款(termesdecomparaisons)进行参考,通过被征收财产附近的不动产的销售价格来比较确定㊂因此,法国确定土地价值时,以市场方法考量土地开发价值,可见在法国的征地补偿中,公平补偿是一种 完全补偿 ㊂3.2㊀德国:市场交易价格标准在德国,征收补偿历经了 完全补偿 到 适当补偿 再到如今 公平补偿 原则的变迁㊂19世纪德意志各联邦国陆续确立 完全补偿 原则㊂1919年受一战战败及执政党理念影响,‘魏玛宪法“确立了 适当补偿 原则,规定 除联邦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公用征收应当予以适当补偿 [10]㊂现今‘德国基本法“第14条规定 征收补偿的确定,应当以公共利益与当事人利益进行公平衡量 ,以此确定公平补偿原则㊂联邦法院认为 公平补偿可低于交易价格仅能在例外情形下(立法机关有特别立法)才能承认,若立法机关已经依据交易价格规定补偿基准的,法院不能违反该规定,必须以交易价格为补偿标准 [11]㊂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写道 征收补偿的功能是因为对被征收701㊀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廖霞林等:我国征地补偿标准探讨 兼评新‘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标准人施加特殊负担(Sonderopfer)及附随损失加以补偿 意味着被征收人能获得同种类或是同等价值的客体 征收补偿旨在使被征收人获得所遭受损失的同等替代 [12]㊂这意味着德国的 公平补偿 实质是 完全补偿 ,原则上应给予被征地人等同于市场价的完全补偿,征收补偿结果须为同等,仅仅在特别立法时才允许低于完全补偿的适当补偿㊂德国具体规定征地补偿由实体损失补偿㊁其他财产损失补偿与负担损失补偿构成[13]㊂实体损失是指被征收土地代表的直接价值㊂其他财产损失是指实体损失以外的被征收土地及其地上附属物的法律权利㊁事实情况等代表的价值㊂负担损失主要是针对被征收土地上的建筑物的租赁关系而规定㊂对于征收补偿标准,‘联邦建设法“第95条规定征地补偿费用 依据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确定㊂ 所谓交易价格是指在一般交易上依据市场条件㊁事实特征㊁其他特性等标准评估确定,不考虑特殊情况的价格,由此可见,德国的土地补偿标准为市场交易价格㊂3.3㊀美国:市场价格标准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提出 公平补偿 (justcompensation),限制政府的征地权,要求征收私有财产须给予公平补偿才有正当性㊂根据美国财产法的规定,对公平原则的适用主要遵循2个方法:最高最优用途和公平市场价值㊂联邦最高法院解释前者为在合理的将来财产能够适用的产生最高收益的最优用途,其强调被征收财产的价值最大化㊁资源最优化,以未来最优用途所能获取的最高收益作为补偿标准㊂不但考虑被征收财产的现时价值,更考虑未来可预期的升值㊂后者为被征用财产的公平市场价格,包括现有价值和未来盈利价值㊂对于土地,公平市场价格通常是参照同类私有土地近期自由买卖的价格而确定,依据征收时土地的市场价格确定征地补偿数额㊂既考虑土地的现存价值,也结合未来考虑土地开发价值[14]㊂同时,美国建立市场价值评估机制来规范土地市场价值的评定,程序上首先是政府发布公告,广而告知利益各方征地的相关事宜;其次,利益各方可以请求对被征地的合法性与补偿性进行听证;再次,通过双方协商达成一致价款,无法达成则进入司法程序由法院裁决最终价款㊂在补偿范围上,包括土地所有权的损失㊁除所有权外其他权利的损失㊁地上附着物的损失㊁迁移补偿和失业补偿等[15]㊂还通过安置补助费对间接损失进行补偿,如1970年‘统一安置补助与不动产征收政策法“中规定:因征收造成他人重新安置的,应赔偿其合理的实际搬迁费用㊂可见,美国的公平补偿实际也是一种 完全补偿 ㊂4㊀国外征地补偿标准对我国的启示要优化征地补偿标准,需先厘清补偿原则,在其指导下明确各方的利益分配,进而提出相应的补偿标准㊂4.1㊀厘清补偿原则:公平补偿应为完全补偿公共利益的需要使得征地具备一定的正当性,宪法的直接授权也赋予合宪性㊂但征地实质是国家对个体的 合法性侵害 ,有侵害就有救济,只有充分的救济才能使得征地具备完全的正当性㊂仅有公共利益需要,却没有充足的补偿填补征地损失,征地的正当性便仍具瑕疵㊂因此,若要征地补偿须损益对等,就要给予完全的征地补偿㊂行政补偿领域兴起的公共负担平等说认为,部分社会成员因公共利益而承担超过限度的损失,应由国家给予补偿,使该损失通过税收由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分担㊂从社会本位观来理解征地补偿,一般的社会成员只应当承担一般的社会义务(通常指纳税),个体由于公共利益优先而让渡土地所有权,承担了特别义务,那么其所获特别权利(受偿权)与该义务必须能抵消㊂以此为论,征地适用完全补偿具有合理性㊂根据特别牺牲理论,对特定个体施加公共义务构成特别牺牲,应当对该个体补偿以达到 近似未牺牲 的效果,从而避免特定个体与他人相比额外承担了义务[14]㊂上文提到的法国㊁德国和美国等对完全补偿的适用也已历经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实践考验,其立法经验值得借鉴㊂4.2㊀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公私兼备征地后,被征收土地用途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同时产生土地增值收益㊂在征地行为发生后,被征地作为国有建设土地出让给用地单位,政府所获取的出让金往往与给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金有较大的级差地租㊂马克思古典经济学中将级差地租的成因分为801江㊀西㊀农㊀业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3卷3种:(1)不同土地的肥沃程度;(2)不同土地的交通条件;(3)同一土地增加投资的多寡㊂前两项为级差地租Ⅰ;第三项为级差地租Ⅱ[16]㊂土地的物质收益以及土地所有权人签订买卖合同时的土地资本收益属于级差地租Ⅰ,归属于土地所有权人㊂在用地人改造土地并创造收益时,这部分收益属于级差地租Ⅱ,归于用地人[17]㊂而被征收土地增值主要为3个部分:一是农地转用形成的增值,即由农用地的产出价值转变为建设用地所创造价值的差额㊂这部分增值收益基于土地自身属性,即土地的开发价值,属于级差地租Ⅰ,应由原土地所有权人获得㊂二是环境改变的增值,即征收后周边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增值㊂三是政府投资增值,即政府投资对土地及基建予以改善所形成的增值[18]㊂后2种增值得益于政府的直接投资改建,或是征收行为后带来的环境变化,属于级差地租Ⅱ,应由政府获得㊂在征地过程中,被征地的增值收益不容忽视,应当在征地补偿中预补偿部分增值收益㊂对涨价归公或归私的观点争鸣,采公私兼备,对土地原所有人即农民集体应得的增值收益,在征地补偿时一次性预补偿㊂对于一定时期内,可预见的土地增值收益,政府应当负有预先补偿义务㊂农民集体应当享有部分土地增值收益的受偿权㊂4.3 优化补偿标准:相对市场价格标准国外多以市场价格标准来衡量被征地的价值,以一般的市场交易价格估算实际的补偿数额,我国在城市房地产征收中亦通过市场价格定补偿价格㊂然而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缺乏土地所有权的交易市场,因而缺乏相应市场价格㊂现行标准脱离市场价值,在数年实践中表现不佳,无法平缓征地矛盾㊂有鉴于此,我国虽不具备土地所有权的市场价格的环境,缺乏 绝对市场价格 ,但可采用 相对市场价格 作为征地的补偿标准,即征地补偿=土地所有权补偿费用(包含增值收益预补偿费用)+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用+安置补助费用+社会保障费用㊂其中土地所有权费用定为数倍土地使用权㊁经营权市场价格㊂参酌近似区位的土地的使用权㊁经营权的市场价格,一定倍数由专门机构估定㊂以使用权㊁经营权的市场价格为核心计算土地自身的补偿费即土地所有权的价值,而不是以土地产出能力为核心计算,其实质是奉行市场配置资源的理念,由市场竞争价取代政府指导价,保障被征收土地的价值计算符合其市场价值,使被征地者的损失得到切实对等的弥补㊂4.3.1㊀补偿要体现土地自身增值收益㊀土地增值收益包含土地自身增值和政府投资升值2个部分㊂前者归被征地原所有权人即农民集体享有,后者由土地现所有权人即政府或用地单位享有㊂政府应得的级差地租部分系政府投资带来的土地增值,这部分在征地后自然由所有权人政府或用地单位占有㊂而在征地时的补偿额计算中,相对市场价格标准包含了土地自身增值收益的计算㊂土地交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市场通过竞争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价格是对标的物各类开发利用下潜在价值的货币表现,被征地的相对市场价格展现了该被征地用于各类开发时的潜在价值㊂由于市场的自发性与逐利性,其价格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土地的潜在价值,即开发后带来的土地自身的增值收益㊂可借鉴美国的最高最优用途法,以被征地开展最优用途时的最高市场价格来评定被征收时土地的真实价值,从而使被征地人获取源于土地自身属性的土地增值收益㊂详言之,在通过相对市场价格标准计算征地应偿额时,考虑被征地最高最优用途的相对市场价格,以此确保无论土地将来作何种用途,被征地者在征收时都预先获得基于土地本身的最高的增值收益㊂4.3.2㊀土地市场价值可参考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的市场价格㊀我国不存在土地所有权交易的市场土壤,但体现市场价值并非只能机械地以土地所有权市场价格表现㊂与所有权不同,我国土地使用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允许入市㊂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立国有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国有土地入市;2020年农村集体土地可依法入市㊂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价值已通过市场交易价格体现㊂集体土地入市必须是被确定为经营性用途的土地,其使用权价格亦能体现土地开发的市场价值㊂此外,民法典创设新型用益物权 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其中的经营权自由流转给第三人经营使用,收取地租或是入股分红㊂我国已具备相应的土地使用权㊁经营权市场环境㊂因此,虽然我国缺乏土地所有权的市场竞争,补偿标准及其费用不能体现为完全的市场价格,901㊀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廖霞林等:我国征地补偿标准探讨 兼评新‘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标准但可以参酌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方式来体现出相对的市场价格㊂选定对象可采用 类比市价法 ,类比自然地理㊁人文地理等因素相近的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的市场价格来评定被征地的所有权价值,从而体现土地所有权的相对市场价格,并以其作为补偿标准㊂4.3.3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㊀我国的被征地一方是农民,经济能力与资产水平有限,难以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师㊂受限于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农民也难以对最终评估结果提出言之有理的异议,对比政府无疑仍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权益的充分保障㊂另一方面,长久以来政府既有强制征地权,又被赋予最终补偿额的计算权利,难免有权力寻租的风险㊂建议由政府委托独立的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被征地农民不必承担额外的经济负担,政府也可以避免因可能的权力寻租带来的腐败㊂独立的第三方依据相对市场价格法,对被征土地的所有权作出评估,并由政府牵头召开听证会,被征地人㊁用地单位㊁地方政府等利益各方集体参与,各方协商以达合意,达成征地协议,若不能达成合意则进入司法程序,由法院最终裁决㊂参考文献:[1]江勇.关于农村集体征地行政诉讼的调查与思考[J].人民司法,2019(16):79-85.[2]程雪阳.土地法治四十年:变革与反思[J].中国法律评论,2019(1):169-187.[3]陈柏峰.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J].法学研究,2012,34(4):110.[4]金栋昌,王宏波.城市扩张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逻辑:对 涨价归公 涨价归农 的辩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1):127-132..[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制定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号[EB/OL].(2019-12-09)[2020-10-13]http://gi.mnr.gov.cn/201912/t20191231_2494824.html.[6]方涧.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实证差异与完善进路[J].中国法律评论,2009(5):76-86.[7]王太高.征地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6):16-30.[8]RenduC,PassarriusO,CalastrencC,etal.Reconstruc⁃tingpastterracefieldsinthePyrenees:insightsintolandmanagementandsettlementfromtheBronzeAgetotheEarlyModerneraatvilalta(1650masl,Cerdagne,France)[J].JournalofFieldArchaeology,2015,40(4):461-480.[9]PierreGalen.法国行政法上的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补偿[R].李宝源译.公法研究,2017:520-522.[10]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第一版.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21.[11]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第一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696.[12]袁治杰.德国土地征收补偿法律机制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16,38(3):117.[13]FischerB,KlauerB,SchillerJ.Prospectsforsustainableland-usepolicyinGermany:experimentingwithasus⁃tainabilityheuristic[J].EcologicalEconomics,2013(9):6.[14]KennethM,Johnson.Demographictrendsinnonmetro⁃politanAmerica:implicationsforlandusedevelopmentandconservation[J].VermontJournalofEnvironmentalLaw,2013(15):31.[15]盛艳,王桂华,包斯琴.国外土地征收制度对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启示:以和林格尔县农村土地改革试点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9):47-52.[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郭大力译.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61-770.[17]渠滢.我国集体征地补偿标准之重构[J].行政法学研究,2013(1):101.[18]卜炜玮.中国财产征收制度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131.(责任编辑:管珊红)011江㊀西㊀农㊀业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3卷。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美国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不仅是首届一指的经济大国.而且是世界农业强国。
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却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世界领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作为美国农业领域中发展较快的分支,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美国有机农业发展概况(一)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美国有机农业的起源、生产现状、市场现状和价格现状作一介绍。
1.美国有机农业的起源。
早在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局局长兼著名土壤学家F.H.King 来到中国,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并在其编著的《四千年农民》一书中,积极倡导向中国农民学习,认为中国传统农业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多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一些有见地的农场主受有机农业启蒙思想影响.支持并开始身体力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有机农业的创始人罗代尔(J.I.Rodale),在1945年创办了Rodale有机农场。
美国有机食品生产从20世纪40一70年代开始引入登记制度.80年代之后开始转入迅速增长期。
2.美国有机农业的生产现状。
美国有机农业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较高,大都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方式。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公布的统计数据.美国2005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60万hm2.世界排名第4位。
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约有11 000家。
较之1997年翻了一番.占到美国220万农民的0.5%.而有机农场为20 437个.有机农业面积已达103万hm2。
目前全美的50个州均已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其中加州作为美国最大和最发达的农业州.有机农业面积占全美有机总面积的14.4%.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亦占全美的38.4%。
3.美国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现状。
2003年1月第1期史学集刊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Jan ,2003 No 1收稿日期:2002-08-04作者简介:王旭(1953-),男,吉林省长春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城市史、美国社会经济史。
根据黄安年的统计,仅2001年一年内,论述美国西部开发的论文就有60篇,但是,其中有6人21次涉及一稿多发现象。
见黄安年: 岂能生搬硬套、重复发表 , 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2002年第1期。
何顺果在 略论美国西部开发模式 ( 北大史学 1994年第2期,后来收入何顺果: 美国边疆史 西部开发模式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000年5月第二次印刷。
)中认为美国西部开发模式属于 自由土地开发模式 ,强调了土地政策的作用,可惜这种看法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关于美国西部开发的文章对美国联邦政府开发政策的看法五花八门,对其土地政策没有专门研究,但多半主观认定美国土地政策是公有的。
代表性的有,王建生: 从美国西部开发中学点什么 , 半月谈 ,2000年第14期;董志凯、吴江: 美国西部开发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 , 经济学动态 2000年第6期;高国力: 从美国西部开发中能学些什么 , 民族团结 2000年第2期。
另外,张友伦在其主编的 美国的独立与初步繁荣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三章第一节中,以 土地国有化原则是 美国式 道路的基础 为标题,很容易引起误导。
该书是美国史研究方面公认的权威性论著之一,因此,其观点对后来的相关研究影响很大。
黄仁伟: 美国西部资本主义土地关系的演进:兼论美国式道路的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较有份量,该文用了相当大篇幅谈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但其侧重点在土地关系。
孔庆山的博士学位论文 美国早期土地制度研究 (南开大学2002年)主要探讨1785-1862年间土地政策和实施情况。
洪朝辉则对土地投机曾有专门研究,见洪朝辉: 土地投机与19世纪美国西部的城市化 ,载于王旭、黄柯可主编: 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5-70页。
国外土地制度相关书关于国外土地制度的书籍有很多,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政策、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涵盖国外土地制度的相关书籍,这里列出的是一些经典或权威的著作,可以作为深入了解国外土地制度的起点:1.《The Law of Property: An Introductory Survey》•作者:A.J. van der Walt•内容简介:该书是关于财产法的综合介绍,包括土地法。
作者涵盖了土地权、土地契约等多个方面,适用于对财产法整体框架感兴趣的读者。
2.《Land Law: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National Systems》•作者:Peter Butt•内容简介:这本书提供了对不同国家土地法制度的比较概述。
涵盖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土地法。
3.《Land Law: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作者:Ben McFarlane, Nicholas Hopkins, and Sarah Nield•内容简介:该书结合了文本、案例和资料,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土地法。
适用于学习土地法的学生和专业人士。
4.《Land Law: Themes and Perspectives》•作者:Susan Bright, John Dewar•内容简介:这本书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视角探讨土地法。
作者考察了土地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涉及了土地权、土地契约、土地争议等方面。
5.《Property Law: Ru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作者:Joseph William Singer•内容简介:该书以规则、政策和实践的视角分析财产法,其中包括土地法。
作者以美国法为主,但也涵盖了一些国外的制度。
6.《Land Law: Cases and Materials》•作者:Alastair Hudson•内容简介:该书以案例和材料的形式呈现,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土地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一、殖民地土地制度的演变1,时间:1614——1629土地制度的改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内,有公司到社会转变的关键是公司所执行的土地制度的改变,中国重工改变的时间是在1614年。
2,典型代表:弗吉尼亚———以“特许和租借方式”普利茅斯———无偿分配弗吉尼亚和普利茅斯殖民地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两个代表。
由于土地实际所有权是在公司手中,整个殖民和扩殖活动是纯粹商业性质的,而移民又是作为公司的“合同工”在公司官员监督下共同劳动,出维持移民生活必需的啊部分产品外,其余产品悉归公司比葛优公司处置,7年合同期满后殖民地财产(包括土地在内)将在持股中按股分配。
公司的殖民活动,带有明显的的双重性:一方面,公司与英国的关系带有封建依附的痕迹,因殖民地是英王给公司的“封地”,公司只拥有土地的“自由永拥权”;另一方面,移民与公司的关系有带有近代契约色彩,因他们与公司定有具有约束力的合同,并未公司的利益而劳动,两者是矛盾的。
他既不符合北美地广人稀的环境,也难以适应殖民地背移民迅速扩殖的形式,移民的劳动积极性很有限,公司根本无法靠他赢利。
到1624年,因普利茅斯殖民地对公司无贡献,原资助者拒绝继续资助公司的殖民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得不在1614年改变现有的土地政策,采取措施将土地所有权逐渐转给移民个人。
3,具体的演变方案:公司土地私有化过程。
按弗吉尼亚公司的决定,原建立种植园的英国投资者或团体,克获得大块土地并发给特许状。
1616年前自费来的移民,其所持公司股每股可获免税地100英亩。
有公司资助来的移民,在公司工作7年后可领取100英亩土地,但每年应交代役租2先令。
1616年后自费来的移民,没人可获年租1先令的土地50英亩,有公司资助来的移民7 年后可获土地50 英亩,但7年中其产品之一半应交公司。
在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特许和“人头权”制度。
由于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到1624年该殖民地以基本私有化,并引入了代役租及长子继承制等封建制度。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由“经营企业”转向“经营城市”,由“抓住办企业的权利”转向“抓住土地开发权”,从侧重工业化转向侧重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重点逐步由依靠企业转向依靠土地征收和土地出让[1-6]。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由工业化的“单引擎”转变为(高价)城市化与(低价)工业化的“双引擎”[7-8]。
这种由政府主导并高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增长模式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是复杂的。
一方面,加快了中国城市扩张的步伐,提高了城市化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在1996—2010年扩张了19843.82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5%,并且年均增速从1996—2000年的约2.7%增至2001—2005年的7.9%和2006—2010年的4.5%(见图1)。
城市化率则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约30%提高至2010年的近50%。
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一举跃升至世界第二位[8]。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9-10]以及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11-12]是解释这一模式的主要理论。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也指出了这一模式的负面影响:(1)政府通过压低土地价格(以及放松劳工和环保标准等)引资,短期内提高了GDP,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无效率的“竞次”模式[13-14]。
(2)并不必然促进地方政府将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反而加剧了地价和房价过快上涨以及城市生产和生活成本上扬,导致“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1,8,15-16]。
(3)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以及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府与农民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17-18];造成地权不稳定并减少了农业投资,导致腐败加重并系统化[19]。
对于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讨论:一是分析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体制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困难的动机[1,4-5,20-24],认为上述因素构成了地方政府扩大征地数量和范围的主观意愿,即地方政府变得非常有动力通过征用农地来经营城市。
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美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家庭农场经营者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美国的家庭农场经营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美国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培养模式以及培训课程丰富多样,政策支持也相对完善。
成功案例展示了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潜力和价值,同时也揭示了他们面临的各种挑战。
为了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需要加强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与支持,推动家庭农场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家庭农场经营者、美国经验、培养模式、培训课程、政策支持、成功案例、挑战与应对、启示、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家庭农场经营者的重要性家庭农场经营者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愈发凸显。
家庭农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责。
家庭农场经营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他们通过勤劳劳作、精耕细作,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粮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保障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家庭农场还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积极采用生态农业技术,推动农田生态改善,增加耕地生产力,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可持续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辛勤劳动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还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家庭温暖和教育支持,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增进农民福祉。
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2 美国家庭农场经营经验的价值家庭农场经营者在美国农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农产品和食品,同时也为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美国家庭农场经营经验的价值在于其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研究美国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家庭农场经营者注重品质和创新。
美军训练场地管理制度一、总则美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先进的军事力量之一,其训练场地的管理制度对于维护军队训练秩序和保障士兵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训练场地,美国军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训练场地管理制度,旨在确保训练场地的合理利用、安全有序和环境保护。
该制度涵盖了训练场地规划、使用管理、安全保障、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军队的训练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杜绝训练场地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混乱和安全隐患。
二、训练场地规划1. 规划原则美国军队的训练场地规划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的原则,依据军队实际训练需求和地理环境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该规划要充分利用陆地、空中和水域等资源,确保训练场地的多样性和适用性。
2. 规划内容军队训练场地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a. 地形地貌的分析,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的适用性;b. 地表地质条件分析,确保地表坚实、无污染等;c. 气候条件分析,确保训练场地在不同季节都能满足训练需求;d. 交通条件分析,确保训练场地交通便利、安全;e. 环境资源保护,确保规划不会对周边环境资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三、训练场地使用管理1. 训练场地管理部门美国军队设立专门的训练场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训练场地使用管理细则、监督实施、落实安全措施等工作。
2. 训练场地使用许可美国军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训练场地都需向管理部门提出使用许可申请。
经过审批后,方可使用训练场地。
许可审批时需考虑训练场地的实际情况、使用单位的实力和需求,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
3. 训练场地使用监督一旦获得训练场地使用许可,使用单位和个人需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训练。
训练场地管理部门会对训练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训练活动符合安全规范。
4. 训练场地安全保障军队训练场地的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
美国军队规定,任何训练活动均需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确保训练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同时,军队对训练场地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整改。
19世纪美国西部土地政策的嬗变及其特点王储【摘要】19世纪美国西部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国有公地销售政策推行时期,改革时期和补充完善时期三个阶段,体现出了渐进和激进变革相结合,土地政策和边疆的扩张相结合,土地政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以及政府土地售让和私人土地投机相结合的特点,充分证明了西部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和动态演进是西部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3页(P33-34,3)【关键词】美国;西部;土地政策;嬗变;特点【作者】王储【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712.0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19世纪美国西部的崛起,形成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朵奇葩。
承认市场机制在西部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同时,所有该领域从事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关注到从国有公地的整块出售到免费赠予,从移民的西进到农业资本主义“美国式道路”的成功,政府扮演了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本文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美国西部土地政策的嬗变及其特点,力求说明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和动态演进是西部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整个19世纪,美国西部土地始终存在着如何和生产者相结合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方式形成了美国的西部土地政策,就现有成果而言,学术界一般以美国内战为分界,分销售为主的土地政策和多元化分配的土地政策两部分加以研究,为更加清晰地说明土地政策嬗变的动因及各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拟分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1.国有公地销售政策推行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40年代)。
美国独立后即实行西部土地国有化政策,国会于1784年、1785年和1787年连续通过三个土地法令条例,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即政府通过西部开疆拓土,拥有大块“自由土地区域”,然后以一定价格出售给开发者。
按徐更生先生的统计,从19世纪初到40年代,主要的土地立法为四次,即1800年的《哈利特土地法》,1804年的《印地安那授权法》,1820年的土地法和1841年的《先购授权法》。
美国农地管理制度及其主体变迁的经验考察与借鉴[摘要]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已经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时期。
但是美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存在严重的城乡土地利用、农地管理效率低下、农地过渡非农化等问题。
对美国农地管理的历史演进与主体行为变化的总结与分析,对提高中国的农地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地管理;管理主体;历史演进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农地管理制度的机构和管理模式不断变迁,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经济转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使得农地管理成为当前农村管理的“尖锐”问题,如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有效提高农地管理水平、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成为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美国农业用地(耕地和牧地)约为4.3亿公顷,占全球农业用地的10%左右。
美国土地权属分为地下权、地上权和空间权,三种权益均可分别有偿转让。
美国土地资产占政府总财富的11.5%,占个人财富的12%,占工商业全部财富的18%,美国国民财富有50%以上是房地产,而房地产价值中75%是土地。
美国公民的利益来源主要是公用土地上的各种资源,包括饲养家畜、能源和矿物开采等。
土地局公布的公用收益报告指出,1998财政年度内,联邦政府从土地局管理的土地、矿产资源上收入为13.1亿美元,而土地局用于转移支付给拥有公用土地的各个州7.4亿美元,用于各州管理公共土地资源的投资6.8亿美元(魏景明,2002)。
二、美国农地管理的演进阶段分析美国土地资源管理政策自建国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由于农地占美国土地的绝大部分,且农地政策的演变与非农用地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以农地管理政策的演变为主线,可将美国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变化划分为开发期、觉醒期、保护期和应变期几个阶段(龙花楼、李秀彬,2006)。
(一)开发期:建国至20世纪初的开发期(1776年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独立时,国土仅从东部海岸线延伸至密西西比河,随后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和购买,联邦政府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美国农场经营特点及其对中国集约化经营的启示作者:李效宇来源:《经营者》2015年第11期本文作者于2015年7月17日~8月23日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的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暑期访学项目,期间参观考察了美国当地的农场、牧场和林场,有感于美国农牧业高水平的现代化经营管理而成此文。
摘要美国农场经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
相比之下,中国农业农户耕地规模小,机械化程度和农户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导致无法实现集约化经营,生产效率低下。
在城镇化背景下,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科技,发展民营农场等方式,同时转移农村人口,实现集约化经营。
关键词美国农场农业城镇化集约化经营一、引言美国以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国人,而且还使本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场的高效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农场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中国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二、美国农场经营的特点(1)土地私有。
美国在独立之初,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因此首要发展农业经济。
政府为取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国家所需要的资金,大规模出售公有土地,从而建立起了农场主自己拥有土地的家庭农场制度。
在美国,土地私有者的私有权属较为稳定,拥有对土地收益分配和处分的权利。
此外,在土地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方面都具有完全的权利。
(2)高度机械化。
美国农业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实现了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以及加工全过程的机械化。
当前美国已经进入全盘机械化、自动化阶段。
不但农田作物生产及收获已全部机械化,一些难度大的行业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人工只需要负责边角作业。
农场的高度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农业科技先进,贡献率高。
目前,美国的遗传工程、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遥感、遥测研究和推广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并且与应用技术紧密结合,及时转化到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上曾经提到马克思就土地问题对克利盖进行的反驳。
这不是在1848年,而是在1846年,—ъ同志的那篇文章说错了。
马克思的同事赫尔曼·克利盖,当时还很年轻,1845年迁居美国,并且在那里创办了《人民代言者报》(《Volks-Tri-bun》)[45],宣传共产主义。
然而赫尔曼·克利盖进行的这种宣传,竟然使马克思不得不以德国共产主义者的名义坚决抗议他损害共产党的声誉。
马克思对克利盖路线的批判,在1846年《威斯特伐利亚汽船》[46]上发表,并且在梅林所编的马克思文集第2卷转载,这一批判对现代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来说,意义是很大的。
问题在于,土地问题当时也被美国的社会运动的进程本身提到首位,正象俄国现在一样,而当时谈的恰恰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谈的是为资本主义的真正发展创造初步的基本条件。
这后一种情况,在把马克思对美国“土地平分”的思想所抱的态度与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对现代农民运动所抱的态度两相对比时尤其重要。
克利盖在自己的杂志中没有提出任何材料供人们研究美国制度的具体的社会特点,弄清当时力求废除地租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真正性质。
克利盖(正象我们的“社会革命党人”一样)反而用冠冕堂皇的大话粉饰土地革命问题。
克利盖写道:“每一个穷人,一旦保证他有从事生产劳动的机会,他立刻就变成人类社会有用的成员。
假如社会给他一块土地,使他能养活自己和家庭,那他就会永远有这种劳动的机会。
如果这巨大的土地(即北美14亿英亩国有土地)不用来买卖而以一定数量交给劳动人民[注:请回想一下,《革命俄国报》[47]自第8号起,关于土地从资本流向劳动、关于俄国国有土地的意义、关于平均使用土地、关于吸收土地加入商业周转的资产阶级思想等等写了些什么吧。
和克利盖一模一样!],那么美国的贫困现象就会一举而消灭……”[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6页。
——编者注]马克思反驳这个意见时说:“本来应该懂得,想用一道法令来阻止克利盖所期望的宗法制度发展为工业制度,或者使东海岸工商业各州倒退到宗法的野蛮状态上去,这是立法者办不到的。